古人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西方也有句類似的諺語:“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緊在哪裏。”也有哲人說道,“不會評價自己,就不會評價別人”,希臘人則說:“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評價自己。”可見,了解自己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古往今來,人們都十分重視關於認知自我這一問題。
也許你也曾有過這樣的困惑:“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能幹、很聰明。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自己很笨,連一件小事都做不好。那麼,我究竟是聰明還是笨呢?”通常發出這種感慨,隻能說明你並沒有了解真實的自我。我們是否能夠正確全麵地了解真實的自我,對於個人以後的生活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無法了解真實的自己,就容易失去了生活的力量,一旦遇到失敗和挫折就會不知所措,隻有全麵、正確地了解真實的自己,一個人的個性才能夠得到全麵良好的發展。
了解自己,就是要客觀地評價自己,既不能高估自己,也無須貶低自己;了解自我,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優勢、劣勢,發掘自己與眾不同的魅力和發展潛力;認識自我,就是要了解自己的特點、理想、價值觀、興趣愛好、能力和性格等心理特點。
在人生中,人們最關注的就是自己。當拿到一張集體照時,你的第一個目光肯定會落在自己身上。每天早上,麵對著鏡子裏麵的人,你不妨問問:他是誰?不要覺得這樣很難為情,或是太傻。俗語說得好,一個人最大的敵人莫過於自己。因此,要想戰勝、了解自“我”這個最大的敵人,首先就是要了解自我,認清自我,客觀地評價自己,找準自己的位置。
英國著名詩人——濟慈,他本身是學醫的,可是後來他在無意中發現自己有寫詩方麵的才能,於是就當機立斷改行寫詩;並且在其寫詩的過程中,他將自己的整個生命都投入進去。雖然他隻活了二十幾歲,卻為人類留下了不朽的美麗詩篇。馬克思在年輕的時候也曾想做一名偉大的詩人,也努力地寫過一些詩,但他很快發現在這個領域裏,他並不算是一個強者,他發現自己的長處不在這裏,便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做詩人的想法,而是將興趣轉移到社會科學的研究上,最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試想一下,假如上麵的兩位大師都沒有了解真實的自我,那麼英國文學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肯定會失去兩顆光彩奪目的“啟明星”了,而英國至多不過增加一位不高明的外科醫生而已,德國也至多不過增加一位蹩腳的詩人罷了。所以,了解你自己吧。追隨自己內心的感受,無論做什麼都要腳踏實地地去做,一定要排除好高騖遠的想法。
傳說三千多年前,在希臘帕爾納索斯山南坡上,有一個著名的戴爾波伊神托所,這是一組由石頭建造的建築物群。在這個神托所入口處的一塊石頭上,就刻著這樣一句話:認識你自己。而我國古人也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這說明一個人要想徹底了解真實的自己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了解自己呢?
我們在了解自我的時候,一方麵,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因為心理常常不能像測量自己的血壓、身高那樣有一個客觀而科學的尺度,即使借助於心理測試,一般人也很難掌握;另一方麵,要一直堅持並且積極地去了解自己。我們對認識自己往往缺乏一定的積極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因而“當局者迷”的情況總是很容易就發生。
人貴有自知之明,能真正做到了解自己、戰勝自己、駕馭自己的人,才能算得上高明之人。老子曾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講的是善於識別他人的人,才稱得上有智慧;善於認識自己的人,可謂明通。人必須真正地了解自己,正確地評估自己。
人生如秤,對自己的評價太過輕賤就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評價過滿又容易自大;隻有達到平衡了,才能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對自己了然於心,知道自己的價值,才能做到自知之明。
古希臘的大哲學家柏拉圖曾在《斐德諾篇》中描寫道:蘇格拉底在路上遇到了斐德諾,就和他走出雅典西南城門,到伊裏蘇河邊去散步。伊裏蘇河水碧波蕩漾,岸邊高大的梧桐樹枝葉蔥蔥,汩汩的泉水清冽澄明,岸邊樹上的蟬兒在歌唱。這美不勝收的自然風景令蘇格拉底喜不自禁。一旁的斐德諾非常驚奇,他說:“這是傳說中風神玻瑞阿斯掠走美麗的希臘公主俄瑞提婭的地方,你相信嗎?”蘇格拉底回答道:“我沒有工夫做這些研究,我現在還不能做到德爾菲神諭所指示的‘認識你自己’,一個人還不能認識他自己,就忙著研究一些和他不相幹的東西,在我看來這是十分可笑的。”
戰國時期,齊人鄒忌,身高八尺,形體瀟灑、容貌漂亮。在齊威王時任相國,輔佐齊威王。
有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同城北徐公比,哪個更美?”他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美,就又問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美?”於是他的小妾也說:“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呀?”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邊來,鄒忌同他坐著談話,又問他:“我和徐公誰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又過了一天,徐公到鄒忌的家裏,鄒忌仔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美麗;再照鏡子看看自己,更覺得遠遠不如。
晚上,鄒忌躺在床上還在想著這件事:我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妾認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有求於我。
鄒忌於是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於我,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有方圓千裏的疆土,120多座城池,宮中的嬪妃和身邊的親信,沒有不偏愛您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不害怕您的;全國的老百姓沒有不有求於您的。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很深啦。”
齊威王是個明白人,他仔細聽了鄒忌的一番話後,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麵指責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上書勸諫我的,可得中等獎賞;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傳到我耳朵裏的,可得下等獎賞。”命令剛下達的時候,群臣都來進諫,門前、院內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後,還偶爾有人來進諫;一年以後,就是想進諫,也沒什麼可說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到這種情況,也都到齊國來朝見。
高明的人貴在有自知之明,無論你的成就多高,功勞多大,都一定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自以為“自知”與真正的“自知”是不一樣的。自以為“自知”,自以為了解自己是大多數人容易犯的錯誤,他們往往飄飄然而忘乎所以,看不到問題的所在,擺不正位置,找不準人生的支點,駕馭不好命運之輪,反而責怪他人,其實最應該的是反問自己的知識能力夠不夠。若禮貌待人而得不到回應,就要反問自己的態度夠不夠恭敬。任何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躬自問,好好檢查自己。
我們想問題不能太片麵,做事情不能太盲目,對自己的實際情況要有一個全麵而周到的把握。在人生道路上,經常解剖自己,自勉自勵,改正缺點,量知而思,也要量力而行,及時把握機遇。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和修養,向完美的人生靠近。
誠然,一個人要想了解真實的自己、認識自己,談何容易?一輩子不了解自己而做出了可悲之事常有發生。在今天,很多人都是由於不了解自己,不充分理解今天這個社會中的情況,而受不得一點點挫折和打擊,悲觀、失望、苦惱、抱怨、彷徨,甚至終日在唉聲歎氣、無所事事中蹉跎了歲月。所以,我們一定要及早、客觀地認識自我,不要在年華中虛以度日。
在比較中認識自己
“以人為鏡”就是說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墨子·非攻》中有這樣一段話:“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麵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它勸導人們要像君子那樣,不要以水為鏡,而應以人為鏡。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當我們早上起來,離開家出門的時候,總愛對著鏡子照了又照,看了又看。當看到鏡中映出的是一張神采奕奕的臉龐時,我們會感到欣慰,就會有一天的好心情;而有時鏡子也會顯示出一張茫然而疲憊的麵孔,這個時候,沒有人會責怪鏡子無情,隻會遺憾自己長著一張不完美的臉。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鏡子,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在生活中,我們更需要的是“以人為鏡”,這樣才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使自己的人生道路更為平坦。
以人為鏡,首先要能夠認識自己,做到自鑒、自省、自重和自勵。以別人的優缺點為鏡,以別人的得失和成敗的原因為鏡,從中可以汲取更多的養料。一個善於學習的人,到處都可以找到學習的鏡子。以別人對人對己的態度為鏡,就能從中明白自我的“得失”。
在我國古代,“以人為鏡”的不乏其人。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之間的故事,就是一個廣為傳頌的例子。
在唐朝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期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唐太宗之所以能夠締造曆史上少有的盛世輝煌,得益於他著名的治國之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是,到了貞觀中後期,眼見整個社會的形勢越來越好,李世民對創業之初的困境也逐漸淡忘,勵精圖治的銳氣也漸漸消磨了,反而滋長了帝王的奢侈之心。飽經憂患的魏徵,看在眼裏,急在心頭。
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陽,途中住在顯仁宮(今河南宜陽縣)。等到大隊人馬安頓下來後,侍女奉茶時,太宗一看茶盤、茶杯都是幾年前來這兒用過的舊銀器,心中很是不快,命人把總管叫來,狠狠地訓斥了一通。總管心想:貞觀初年,皇上您自己倒是儉省得很,如今怎麼開始嫌這嫌那了呢?雖然心裏不明白,嘴上卻隻好認錯,趕忙命令禦廚將皇上的晚餐多加了幾樣海鮮。晚上,太宗來到餐桌前,瞥了一眼,又大為不悅說:“怎麼搞的,海味不見新奇,山珍也少得可憐,總管哪裏去了?快把他貶為庶民。”說罷拂袖而去。
第二天,魏徵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便來到唐太宗的內宮。在敘過君臣之禮後,魏徵繼而轉入正題:“陛下,臣聞皇上為總管侍奉不好而發脾氣,臣以為這是個不好的苗頭。”
唐太宗不解:“我大唐國家殷實,多花幾個小錢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再說,我可是一國之君啊。”魏徵深感唐太宗“當局者迷”,於是決定為他指點“迷津”,他回答道:“陛下,正因為您是一國之君,所以您一開頭,馬上就會上行下效,整個社會就要形成一種奢靡的風氣,那樣的話就糟了。”
唐太宗聽了,不以為然道:“愛卿,請不要把話說得這麼嚴重。國君就我一人,其他人誰敢向我看齊?”魏徵聽聞越發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想:皇上經常把隋亡的教訓掛在嘴上,何不以此來警策皇上呢?
於是,魏徵苦口婆心道:“陛下,當年隋煬帝巡遊,每到一地,就因地方上不獻食物或貢物不精而責罰臣子。如此無限製地追求享受,結果使老百姓負擔不起,導致人心思變,江山丟失。皇上怎麼能效法隋煬帝呢?”這一招果然很靈,唐太宗因此大為震驚:“難道我是在效法隋煬帝嗎?”“是的,陛下。像顯仁宮這樣的供應,已該滿足。但如果隋煬帝來,即使供應再豐盛精美一萬倍,也難填他的欲壑。”唐太宗聽了,既震驚又感動,說道:“愛卿,除了你,其他人是講不出這種話的啊。”
正是因為唐太宗能夠不斷地反省自己,傾聽和采納大臣的良諫,以隋煬帝的亡國教訓為鑒,盡量避免自己的過失給國家帶來禍患,才有了唐朝的興旺和繁榮。
古人曾說:“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意思就是說要想戰勝別人,首先要戰勝自己,修正錯誤;要想評論別人,首先要對自己有個評判;要想了解別人,必須首先要了解自己。隻有這樣,才能有自知之明,認識自我。
不要被自己打敗
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戰勝任何困難,必須先戰勝的是自己。很多時候,不管我們遭遇了多麼強大的對手,我們都有能力去戰勝。而使我們嚐到失敗的苦澀的人,通常不是別人,就是我們自己。
一位成功者說過這樣一句話:“百分之九十的失敗者,不是被別人打敗,而是自己沒有戰勝自己,放棄了成功的希望。人生的失敗,最終並不是輸給了別人,而是輸給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