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若不懂修正自己,走到哪裏都會是困境(3 / 3)

失敗是一個大熔爐,它可以把人身上的雜質都熔化掉,把人曆練成為一塊純淨的好鋼。隻有經曆失敗,我們才能從中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吸取經驗教訓,為成功積蓄力量,孕育出希望的種子。在一次次的失敗後,我們身上的缺點也會逐漸消失不見。

羅森沃德是美國最大的百貨公司西爾斯—婁巴克公司最大的股東,也是美國20世紀商界的風雲人物。然而,做服裝生意起家的羅森沃德也經曆過許多的失敗和艱辛。

羅森沃德家境貧寒,為了維持生活,中學畢業後他就到服裝店當跑腿,做些雜工。他知道隻要自己肯吃苦,總有一天能夠成功。他為自己訂下了一個目標,就是“當一個服裝店的老板”。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羅森沃德除了在工作中留心學習之外,他還把全部業餘時間都用在了學習商業知識上。

1884年,羅森沃德覺得自己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小小的本金,決定自己開個服裝店。可是,他的生意卻非常不好,入不敷出。服裝店經營一年多以後,終於支撐不下去了,隻好關門。

這一次,羅森沃德將自己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血汗錢全部賠光了。痛定思痛,羅森沃德反複思考自己失敗的原因,最後,他找出了原因:服裝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但又是一種裝飾品。它既要實用,又要新穎,才能滿足各種用戶的需要。而自己經營的服裝店,既沒有任何新意,也沒有任何特色,再加上自己的服裝店並沒有建立起信譽,所以,生意差是必然的。

羅森沃德決心改進,他並沒有因一次失敗就感到氣餒。他繼續學習和研究服裝的經營方法。他一邊到服裝設計學校學習,一邊到各個服裝市場進行考察,對世界各地的服裝進行專門的研究。終於在一年後,他重整旗鼓,在芝加哥開設了一間隻有十來平方米的服裝加工店。他除了展示他自己設計的新款服裝圖樣,還根據顧客的需要對已定型的款式加以改進,甚至完全按照顧客的要求重新設計。由於他設計的服裝款式多樣,再加上靈活的經營理念,很快招攬了大批的顧客,生意非常好。

兩年後,羅森沃德將自己的服裝加工店擴大了數十倍,隨後成立了自己的服裝公司,大批量地生產各種服裝。從那以後,他財源廣進,聲名鵲起。

失敗是一塊試金石,它可以鍛煉人的意誌能力,使我們更加堅強,更加堅韌。在經曆了大風大浪的洗禮之後,我們原本脆弱的心,經過失敗中的淬煉以後,會變得堅強,我們的意誌也會在無數次的挫折中磨煉得更加堅強,我們的信心也會隨著那份執著而更加堅定,更加磅礴。

跌倒在生命跑道上就得自己爬起來。隻有不斷地超越自己,才能證明我們的能力,才能獲得他人的肯定。人無完人,但卻可以不斷學習、前進,這使得我們的未來不可限量,隱藏著無數成功的可能性。

“跌倒了再爬起來,從失敗中尋求勝利。”這是偉人成功的秘訣。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要為自己找借口。因為借口是失敗者的專利,我們要找也隻能找成功的方法。很多人往往最喜歡為自己尋找借口,本來當即就能完成的事情,偏偏因為惰性而一再推延,最終因諸多借口而未能完成。一個人要成就事業,必須毫不留情,不找任何借口。

如果你去接近每一個成功的人士,你就會發現,他們都是經曆過太多的失敗之後才成功的。少一些懶惰的借口,多一些前進的行動和堅持,這就是笨鳥先飛的真理。那些在生活中寧願給自己找一百個退縮的借口,也不願找一個前進的理由的人,成功對他來說如夢幻泡影。

麵對失敗時的兩種選擇,決定了你往後的成功與否:一種是為了下一次的成功,去總結失敗的教訓,找出成功的方法;另一種是為自己失敗,找尋一大堆的借口與理由,來解釋自己的失敗。好像失敗總是別人的過錯,不關自己的事,這種怨天尤人、推卸責任的態度,是在逃避現實。

失敗者找借口,而成功者隻會找方法,並向一切可以作為借口的原因或困難挑戰。富蘭克林·羅斯福因患小兒麻痹症致下身癱瘓,可是他從來不找任何借口,而是以信心、勇氣和頑強的意誌向一切困難挑戰,居然衝破美國傳統束縛,連任四屆美國總統。他以病殘之軀在美國曆史上,也在人類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成功篇章。

拿破侖·希爾說:“找借口解釋失敗是全人類的習慣。這個習慣同人類曆史一樣源遠流長,但對成功是致命的破壞。”其實,“借口症”這種做事的心態病是可以想辦法克服的。辦法之一就是用事實將借口一一駁倒,使它沒有理由在我們心中立足,從而為我們做好事情打開成功的通道。製造借口是人類根深蒂固的習慣,這種習慣是很難打破的,尤其當我們要以此作為失敗或不願意做某事的借口之時。柏拉圖深明此理:“征服自己是最大的勝利,被征服是最大的恥辱和邪惡。”一個人如果做錯事,隻會找借口的話,那這個人是一個永遠不會成功的人。成功者是從來不會找借口的,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借口。

失敗者把整天的時間花在找借口上,為此他失敗了;而成功者則相反,他們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如何才能成功上,一直不斷地在尋找如何成功的方法,所以他成功了。

學著換位思考

在批評人時,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句經典語句是對事不對人,借以說明和保持批評的客觀態度;那麼在獎勵人時又當如何呢?

換位思考的結果是雙贏。深刻的道理,往往是簡單的;而簡單的道理,真正做到了就不簡單。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是達成彼此共同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製。每個人都有被冒犯或者被誤解的時候,如果此時你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那麼,你就能夠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進一步增進彼此的友誼。

一個小天使,他不明白為什麼天堂裏的人要比地獄裏的人過得幸福快樂,於是就去問智者。智者沒有說什麼,隻是先帶著他來到了一個黑暗恐怖的地方,那裏的人,一個個看起來都很凶惡,而且哭聲喊聲不斷,那裏就是地獄。在地獄裏,有一個大鍋,鍋裏放著很多勺子,隻是這些勺子的勺柄都特別長,一個人用這個勺子根本無法將食物喂到自己的嘴裏。所以,小天使看到這裏的人一個個都因饑餓而瘦得瘦骨嶙峋。

然後,智者又帶著小天使來到了另一個地方,在這個地方,人們都是紅光滿麵,一副快樂開心的樣子。這時,智者對小天使說:“這裏就是天堂了。”小天使發現,這裏有著跟地獄裏一樣的大鍋和長柄勺,隻是這裏的人都用勺子喂別人吃,他們就這樣你喂我,我喂他,圍成了一個大圈;結果最後每個人都吃到了食物。

小天使恍然大悟。

地獄裏的每個人都隻為自己著想,最後誰也吃不到食物;而天堂裏的人都能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結果最後也兼顧了自己。其實,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很多的矛盾、問題之所以得不到妥善地解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們沒有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當我們真正做到站在他人立場考慮問題的時候,收獲無疑是豐盛的。

如果你想讓別人的看法有所改變,而不傷害感情或引起憎恨,那就試著從他人的觀點來看待事情。這樣你不僅能減少摩擦和困難,還能得到友誼。因為別人之所以那麼想,一定是有某種原因的。查出那個隱藏的原因,你就等於有詮釋他的行為、他的個性的理由。這時如果你對自己說:“如果我處在他的情況下,我會有什麼感覺,有什麼反應?”那你就會節省不少時間並減少苦惱。

不要讓懶惰阻礙你成功

英國著名作家伯頓在他的名著——《憂鬱和剖析》一書中說:“懶惰是一種毒藥,既毒害人們的肉體,也毒害人們的心靈。”還說,懶惰是萬惡之源,是滋生邪惡的溫床。

有這麼一個笑話:

有一家人都很懶惰,每日的家事爸爸不做就叫媽媽做,媽媽也不願做,就叫兒女做,兒女也不肯做,就叫小狗做。小狗沒有辦法,隻好用尾巴掃地,用身體抹桌椅,甚至用嘴銜水管來澆花草。

有一天,來了一個客人,見到小狗在做家事,很訝異:“喔!你家的小狗這麼能幹,還會做家事呀!”

小狗說:“沒有辦法,他們都不做,隻有叫我做!”

客人一聽,大吃一驚:“小狗也會說話!”

小狗趕快對客人示意:“噓!不要讓他們知道我會說話,否則他們還會要我接電話呢!”

這則笑話諷刺了某些人非常懶惰,連動物也比不上。當然,這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人天生都有一種渴望安逸的惰性。

在機會均等的情況下,一個人能否有所作為,主要就看你能否克服惰性。

從前,三個年輕的弟兄看到一個送葬的隊伍從鎮上經過,便去打聽是誰死了。有一個人告訴他們說:“是你們的老朋友,名叫‘成功’,他被一個看起來挺可愛的叫做‘懶惰’的賊悄悄地謀殺了。”

老大轉過身,對他的兩個兄弟說:“這個叫‘懶惰’的家夥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呀?為什麼人們都覺得他可愛,他卻又要謀殺人類呢?咱們一起去找‘懶惰’吧,然後把他除掉,免得他再害人。”三人同意采取這一行動,打算去找“懶惰”,不讓他繼續作惡。

他們四處打聽到哪兒才能找到那個叫“懶惰”的家夥。有人說:“沿著這條路走10公裏,有一個村莊。最近,那裏流行一種瘟疫,男女老少都無心做事,我敢肯定,在那個倒黴的地方,你們一定能找到那個叫‘懶惰’的家夥。”

三個人站起來,朝那個村莊出發了。他們精神抖擻,情緒高昂,決心要把“懶惰”除掉。他們在半路碰上了一個相貌醜陋的老太太,就擋住她的路,叫她告訴他們“懶惰”在哪裏。

“求求你們,給我讓條路吧。”老太太哭泣道,“我告訴你們,‘懶惰’正纏著我,想殺死我,我必須逃掉,才能活下去。我不想死,趕快把路讓開。”

“我們不會讓的,”老大說,“快告訴我們到哪裏才能找到那個叫‘懶惰’的家夥。他殺了我們的好朋友‘成功’,等我們找到他,我們一定要宰了他。”

“先生們,”老太太說,“如果你們真想找到‘懶惰’的話,隻要跑到那山頂上,你們就能找到他。”三人聽到這話,就放老太太走了,他們跑上山,走進那座紅房子,並沒有發現‘懶惰’,卻發現那座紅房子簡直就是天堂。房子裏麵有精美的食物,有無數供人玩耍的器具,有舒適的床鋪,有漂亮的衣服,有用不完的金錢。在這裏什麼都不用做,隻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三個人開心地看著這一切,很快就把尋找“懶惰”的事忘得一幹二淨了。他們開始心安理得地享受這一切。

從此以後,三個人什麼也不做,隻是吃喝玩樂。漸漸地,他們的身體肥胖了,精神變得頹廢了。由於什麼事都不願做,疾病也漸漸纏上了身。但他們誰也不願放棄這種舒適的生活,他們和那個看起來挺可愛的“懶惰”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而當初,他們本是想來殺死“懶惰”的。

有一天,他們突然看到了“死亡”正微笑著向他們走來,後來,“死亡”的影子竟然充斥了整個房間。他們驚慌失措,急於離開,而“懶惰”卻緊緊地壓著他們,不讓他們動彈。

就這樣,三個人都被“死亡”帶走了,和那個被“懶惰”殺死的“成功”埋葬在一起了。

看完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很有感觸,懶惰是一種十分有害的精神病毒,它的危害極大。當一個人被懶惰所支配時,或浪費時間,或沉湎於幻想,沒有激情,沒有衝動,沒有競爭意識,沒有創作欲望,整個生活枯燥乏味。

惰性在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有趣的是,自己有了惰性卻不知道,明明有惰性,卻偏偏不敢承認!這主要是因為人們把惰性看成是傳統的“好吃懶做”。其實不然,惰性的滋生,主要是心理和精神上的,人們常常將懶惰與疲勞混為一談,事實上,二者性質絕不相同。真正的懶惰是心理的而非身體的,起於觀念及情感作用,而不是起於工作或身體狀況。

懶惰是一種精神腐蝕劑,因為懶惰,人們不願意爬過一個小山崗;因為懶惰,人們不願意去戰勝那些完全可以戰勝的困難。

因此,生性懶惰的人不可能在社會生活中成為成功者,他們永遠是失敗者。成功隻青睞那些辛勤勞動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