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起點無法選擇,終點自己決定(3 / 3)

有人說,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其實並不決定於他懂得多少方法。方法固然很重要,但真正決定成敗的是他自己。天才就是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而蠢材則是選擇了最不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成功不是陰錯陽差,神差鬼使。它是必然中的偶然。選擇不是閉目等待、遊手好閑,它是生活中一個人生亮點。隻要選定一條路,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成功便如影隨形,不期而至,在你汗流浹背的時候,突然降臨到你的麵前。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目標都不是一步就達成的。我們隻能將自己的目標分割成一個個的小目標,而且等到達到這些小目標的時候,我們的信心也就逐漸增加了。當小目標逐漸被實現了,離大目標的距離也就越來越近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需要用行動來證明和兌現自己設定的目標。天道酬勤,隻有積極行動起來,才能獲得成功。那些成大事者都是勤於行動和善於行動的大師。一旦堅定了信念,趕緊行動起來。隻有這樣,才能創造出你所期待的輝煌。

付出行動,堅持到底才能收獲信心

比爾·蓋茨曾說:“想做的事情,立刻去做。當‘立刻去做’從潛意識中浮現時,就立即付諸行動。”許多人沒有成功,關鍵就是缺少行動的魄力。

世界著名的軍事統帥拿破侖·波拿巴有句名言:“我總是先投入戰鬥,再製訂作戰計劃。”很多人做事都有一種習慣,一定要等到“萬無一失”,才開始行動。其實,這是“惰性”在作怪,周密計劃隻不過是一個不想行動的借口。

不把想法付諸行動的人,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這樣的人患得患失,覺得自己無法成功,做事情前怕狼後怕虎的。要知道:行動才是硬道理。有句話說得好:“一流的執行力加三流的策略遠比一流的策略加三流的執行要好得多。”

對於自己的目標,有的人會采取積極的行動去實現它,絕不會坐著等待成功來敲門;而有的人在目標確立後反複斟酌,力求達到萬無一失,但是每一個目標都會被他自己所推翻,因此,他們縱然為自己設立了很多目標,卻沒有一個能得以實現,這些目標,始終隻存在於他們的幻想之中。

影壇巨星西爾維斯特·史泰龍,是創造好萊塢硬漢傳奇的人物。他所塑造的形象讓所有人知道:演電影即使不用白麵小生,用硬漢和肌肉男也能帶來成功和好票房。他所主演的《洛基》係列電影、《第一滴血》係列電影和《蘭博》係列電影,早在硬漢施瓦辛格以前就已經風靡全球。但在他接拍的第一部戲《洛奇I》的時候,已經將近40歲,並且已經經曆過1500次失敗。

在這之前,史泰龍過得非常落魄,身上也隻有100美金,甚至連房子都租不起,隻好睡在金龜車裏。但什麼都沒有的他依然立誌要當演員,並滿懷信心地到紐約電影公司去應征。

因為外貌平平,而且又咬字不清,史泰龍沒有受到任何一家電影公司的青睞,無數次地遭到拒絕。當時風靡大銀幕的是像《亂世佳人》裏的克拉克·蓋博一樣的男主角,沒人看好史泰龍長的那樣的一張臉。在被紐約所有的電影公司拒絕之後,史泰龍仍然毫不氣餒,他仍然在思考對策,看有什麼辦法能幫助自己進入演員的圈子。

為了不錯過任何機會,史泰龍又重新從第一家電影公司開始嚐試。終於,在被拒絕了1500次之後,他對這個方法失去了信心。這時,一個想法出現在他的腦海裏:我為什麼不從寫劇本開始入手呢?隻要寫出有足夠吸引力的劇本,然後要求自己來出演,這樣不就行了嗎?

說幹就幹,史泰龍馬上著手投入了劇本的寫作,終於寫出了最後成為他銀幕處女作的《洛基》的劇本,而且由他親自演出這部戲,並因此一炮而紅。

但這個劇本並沒有馬上改變他的命運,剛開始史泰龍拿著劇本四處自薦,得到的仍是別人的嘲笑與奚落。但他始終相信自己的方法會成功的。在當時,能夠帶著自己的劇本去尋找演戲機會的人畢竟不多。在被拒絕了1855次之後,史泰龍終於遇到一個肯把《洛基》劇本搬上大銀幕的電影公司老板,並最終出演了《洛基》一片,終於在俊男雲集的好萊塢闖出自己的天地,開拓出“動作明星”的寬廣戲路,成為了“銀幕鐵漢”,並成功地接拍了許多動作電影,從而成為了聞名全球的超級巨星。

史泰龍的成功,不僅在於他的堅持不懈,更重要的是他敢於去實現自己的想法。若換成其他人,能夠在決定要當演員之後就盡一切的努力去嚐試嗎?能夠在一種方法不成功之後,就換一種方法,並馬上把新的想法付諸實踐嗎?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動搖,會是退縮,甚至會去考慮其他的可能性,然後在一個又一個的新想法之中猶豫不決,逐漸地蹉跎時間,以至於錯過更多的機會。

當今的成功人士無一不是善於用自己的行動來實現目標的人,他們絕不會坐著等待成功來敲門,他們很清楚,通向成功的捷徑就是立刻行動。俗話說“心動不如行動”。當你為自己確立了發展目標後,就要立即采取行動為實現理想而努力,不要有任何的猶豫。隻有在行動中才能捕捉到成功的機會,一個人為自己設想再好的目標,如果不付諸行動,那目標也隻能存在虛幻中,永遠也變不成現實。

決心決定起點和終點

遭遇逆境,隻要你始終抱著堅持到底的信念努力站起來,成功肯定在不遠的前方等著你。記住:當你似乎已經走到山窮水盡的絕境時,離成功也許僅有一步之遙。

在人生的旅途中,時時隱藏著荊棘、潛伏著坎坷,遭遇挫折和打擊自然是家常便飯。一勞永逸的想法是錯誤的,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就算遭遇了逆境,經曆了失敗,也要經受住考驗。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出生於聲名顯赫的貴族家庭,他的祖父約翰·丘吉爾是馬爾巴羅家族第七代公爵,曾是英國著名的軍事統帥,父親倫道夫·丘吉爾勳爵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母親珍妮特·傑羅姆是美國一位百萬富翁的女兒。祖先的豐功偉績、父輩的政治成就以及家族的榮耀和政治傳統,無疑都對丘吉爾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丘吉爾少年得誌,早早地就出任了高官,而且頗有作為。但是由於他鋒芒逼人,加上經驗不足,使得他不僅得罪了很多人,還犯下了嚴重的錯誤,最後不得不選擇辭職下野。當時,他的政敵興高采烈地說:“丘吉爾完了,他的政治生命到頭了。”從此,很少有人還相信他能東山再起。

但是丘吉爾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隻是在進行“幕間休息”,很快他就會回到舞台的中央,這不過是遲早的事情。在之後漫長的10年中,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並沉醉於寫作和出國旅行的消遣之中。他深入地思考了幾乎所有國內外的問題,從而為多年後的“重出江湖”作好了準備。

他一生中寫出了26部專著,幾乎每部著作出版後都在英國和世界上引起轟動,獲得如潮般的好評,被翻譯成多國文字並在世界各國廣為發行,以致《星期日泰晤士報》曾斷言:“20世紀很少有人比丘吉爾拿的稿費還多。”1953年,他還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丘吉爾以其不屈不撓的努力和從不畏懼的鬥誌,終於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在英國處於曆史危機的嚴峻關頭,他又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央,成為了眾望所歸的政治領袖,成為了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偉大勝利的民族英雄。

英國政治家格拉斯通曾說:“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是因為他經曆了很多和很大的失敗。”許多成功者並沒有超常的智能,也並沒有超常的好運。但是他們成功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們心中必勝的信念和超常的毅力。那些不夠堅強的人,當遭遇逆境的時候,總會馬上承認自己的失敗,而不去做任何努力。

一個內心真正強大的人,無論他的生存條件怎樣惡劣,環境又是如何艱險,他都不會就此屈服,他也不會放棄任何可能達到的人生高度;無論遇到多少困難,他都會鍥而不舍地堅持下去,因為他堅信他一定能夠戰勝它、打敗它,他會執著地朝著人生的最高目標堅定地前進,因為他知道:苦難,會讓他變得更加堅強,努力能使自己在逆境中站起來。

美國潛能成功學家羅賓說:“麵對人生逆境或困難時所持的信念,遠比任何事情都來得重要。”積極的信念和消極的信念直接影響創業者的成敗。一個人如果遇到挫折就急於退縮,並且在困難中日益消沉,那他追求的成功永遠不會到來;相反,一個人如果在厄運麵前不絕望,把遇到的種種挫折看成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那麼這個人注定是一個永遠不會被生活打垮的強者。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但是無論麵對怎樣的環境、多大的困難,我們都不能放棄自己的信念和對生活的熱情。我們隻有不斷地經受住種種困難,才能變得更加堅強。有人說:苦難是人生的財富,是人生必經的一種曆練。這話不假,經得住這種曆練的人,成功對他來說是遲早的事情;經不住這種曆練的人,無論他怎麼向往成功,他也不會成功,隻能抱著自己的幻想過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