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斯繼續說道:“那天,我的妻子給了我一封信,信中說她再也無法忍受我因為工作忙碌,而經常忽略她,所以決定與另一個男人遠走高飛。在那晚,我感到自己一點用處都沒有,我那麼愛她,她卻感受不到,我對這世界真是灰心到了極點。”
瑞斯抬起頭來,對大衛微笑了一下,說:“但也就在那晚,我坐到了幸運餐桌!剛開始的時候,我內心覺得諷刺,但當我沒想太多,就將幸運分給其他人,並看到其他人開心地響應時,我突然覺得,自己還是有用的,於是,我決定開始重建自己的人生!”
大衛看著瑞斯,眼眶裏盈滿了淚水,他深深了解到:真正的幸運,就是來自於不顧自己損失的無私給予,而自己,也正是那眾多幸運者中的一個!
人對人的真愛,通常就在於不計成本的付出。仔細品味生活中的人和事,我們最終就會發現,那些得到回報的人,當初一定是不計成本、甘願貢獻的人。俗話說的好,有付出才有回報。隻要你願意,你可以帶給很多人快樂;隻要你願意,你可以改變很多事;隻要你願意,你可以拯救很多人,包括你自己……
生活不能裝得太滿,多給自己留些空間
在很多人的意識裏,認為忙碌著就是在珍惜自己的人生。其實不然,珍惜生活的人是懂得留一些空間給自己的。
很多人把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的,沒有停留地奔波,哪怕再累,也都支撐著。而實際上,很多時候,盤旋在我們腦海裏的種種功名利祿並沒有讓我們真正快樂起來,反而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負重、更加被動、更加壓抑。這樣隻會縮短生命旅程,使本可以為社會多做貢獻的軀體提前衰老,使原本充滿生氣動力的生命機器也因過度損耗而處於癱瘓狀態。
高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我們忙得不願再傾聽親朋好友的“囉唆”,不想再拿著電話與老同學回憶往事。還有時間陪著孩子郊遊,還有心情伴著愛人散步嗎?還想到電影院看部情感片,還願到圖書館翻本好小說嗎?是否還願意“停車坐愛楓林晚”,享受“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浪漫?是否還有心情感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妙?是否還記得“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曾經帶給我們的興奮?觀賞著“明月鬆間照”的風景,感受著“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書法上有一種技巧叫飛白,國畫有一種講究叫留白。不管是飛白還是留白,說白了就是要恰如其分地給有限的空間留些空隙。
從事建築業的人都知道,在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一定要留出空地或通道,如果缺少活動的空隙,即便是再精致的建築,消費者也會望而卻步。
木工師傅在鋪設木地板或製作家具時,會特地在木板間留一條縫隙。乍看上去,讓外行人覺得納悶,將木板拚得天衣無縫,那才是既整齊又美觀。其實不然,木板有熱脹冷縮的特點,這樣的縫隙是一定要留下的。此外園林藝術上的留白,空間的曠遠和花草的疏朗,也是一種高明的手筆。
給生命留出些空隙吧,隻有這樣,人生就有了緩衝的餘地,有了可收可放的活動空間,就可以隨時隨地調整自己的進退,同時就會滋生出無窮無盡的留戀和回味。
其實,“留白”不隻是藝術和生活的境界,更應該成為生命的境界。
生命不能安排得太滿,不能沒有空白。生活不可填得滿滿當當的,倘若真成那樣,那麼人生將承受不可名狀之重負和痛苦。
有這樣一個人,他非常害怕死亡。
他心裏想著:死亡是在前麵呢?還是在後麵呢?
他想到:人總是在往前跑的時候才死亡的,例如飛機失事、車禍喪生。所有的動物也都是在往前逃命的時候被捕殺的。從來沒有動物是在後退時被捕獲的,因此,死亡是從後麵追趕的。
於是,他得到一個重要的結論:要避免被死亡追上的最好方法,就是走得更快速、更匆忙。
於是,他每天都行色匆匆,不論是吃飯、工作或走路,都比從前的自己快了三倍。
一天,他匆匆忙忙地趕路的時候,突然被一個白胡子的老人叫住。
老人問他說:“你這麼匆忙,是在追趕什麼嗎?”
他說:“我不是在追趕,我是在逃開呀!”
“逃開什麼呢?”老人問。
“逃開死亡!”
老人說:“你是怎麼知道死亡是在後麵的?”
他說:“因為所有的動物都是在往前逃命的時候被死亡追上的。”
老人哈哈大笑說:“你錯了!死亡不是在起點的時候開始追趕你,而是在終點時等候的。不論你跑快或跑慢,最終都會到達終點。”
“你是怎麼知道的?”
“因為我就是死神呀!老人說。”
那個人大驚失色地說:“你現在就出現了,莫非我的死期到了?”
老人說:“喔!你不用害怕,你的死期還沒有到,隻是你一直跑得太快,我的兄弟活著一直在向我抱怨追不上你,如果你不和他會合,和死亡又有什麼兩樣呢?他特別請我通知你慢一些呀!”
“那我要怎麼做才可以和活著會合呢?”
老人說:“首先,你要站著不動,把心靜下來,然後你要環顧四周,用心體會、用愛感覺、用所有的力量來品味,活著就會趕上你了。”
當他把心靜下來的時候,老人說:“你回頭看看,我的兄弟來了。”
他一回頭,老人不見了,與此同時,他看見了從來沒有看見的、美麗的街景。
生活並不隻是追趕財富、權力和容貌,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以及和周圍人的相處。不要自己太忙碌,不要把自己裝得太滿,在平凡的日子裏,珍惜周遭的人、事、物!
我們擁有的再多,卻什麼也帶不走
我們赤條條地來到人間,同樣離開的時候也兩手空空都什麼都帶不走,隻有黃土做伴。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這段旅途中,生和死分別是這段旅程的起點與終點。人生的路,重要的不是擁有什麼,因為到了旅途的終點,什麼也帶不走。這一路上,重要的是經曆、心境與感悟。
人們總是在抱怨獲得太累,總是有說不完的愁苦憂煩。的確,因為無窮無盡的欲望總難以滿足,失望與憂傷時常向我們襲來。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許多人又不得不四處漂泊,流著汗默默辛苦地工作。盡管如此,困惑與煩惱依然與我們結伴同行。而通往幸福的道路更是撲朔迷離,我們在變幻莫測之中如果沒有足夠的聰明才智權衡利弊得失,就可能會在不經意中摔跟頭。
人人都有自己的欲望,而欲望又是沒有盡頭的,俗話說:“猛獸易伏,人心難降;溪壑易填,人心難滿。”生活中因為欲望太多,不少人雖然每天食有魚、穿名牌、住豪宅、行有車,但是依然體味不到生活的歡樂。而人生中的一些災禍大多是由於不知足引起的,道家鼻祖老子在《道德經》所言:“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矣。”
愛迪生在七十多歲的時候,一場大火把他幾十年的財產包括房屋燒得一幹二淨什麼也沒有留下。他的兒子在失火的時候,四處尋找他的父親。終於在不遠處看到了愛迪生。火光映著愛迪生蒼老的臉,他的白發和胡須在火光中隨風飄動,他默默地注視著無情火苗吞噬著自己這麼多年來的心血,他的兒子要把他拉開,愛迪生卻對他兒子喊道:“快去叫你母親來觀看這罕見的場麵吧!恐怕她以後再也沒機會見到這壯觀的景象了,讓我們的過失都被燒得一點不留吧!真好,讓我們有了重新開始的機會。”一年之後,他的又一項重要發明留聲機問世了。
失去的永遠不會再回來,得到的也不可能永遠是自己的,輕鬆快樂地生活,努力地為事業奮鬥,何樂而不為呢?
有一位青年,總是抱怨自己時運不濟,發不了財,終日愁眉不展。
這一天,走過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問:“年輕人,你為什麼不快樂呢?”
“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總是這麼窮。”
“窮?你窮嗎,明明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說。
“這從何說起嗎?”年輕人問。
老人反問道:“假如現在斬掉你一個手指頭,給你1千元,你幹不幹?”
“不幹。”年輕人回答。
“假如斬掉你一隻手,給你1萬元,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使你雙眼都瞎掉,給你10萬元,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讓你馬上變成一個80歲的老人,給你100萬,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讓你馬上去死,給你1000萬,你幹不幹?”
“不幹。”
“這不就對了,你已經擁有超過1000萬的財富,為什麼還哀歎自己貧窮呢?”
青年愕然無言,這一刻他什麼都明白了。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在早上醒來發現自己還能自由呼吸,你就比在這個星期中離開人世的人更有福氣。如果你從來沒有經曆過戰爭的危險、被囚禁的孤寂、受折磨的痛苦和忍饑挨餓的難受……是的,想想這些,你就是幸福的人,你還擁有很多,還有什麼想不開的呢?
讓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隨風飄散
當你被生活的重負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為什麼不卸下來,給自己一個輕鬆的生活呢?
一位哲人曾說過:“你來到人世間,要想活得瀟灑,活得自在,活得快樂,應該有一種樂觀向上的情懷。”
著名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有一句名言:“承受生命之重。”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人不堪承受生命之重,因為他們被物質財富和欲望折磨得疲憊不堪。
我們總是把擁有物質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壞看得過於重要,用財富、精力和時間換取一種優越的生活,卻沒有發覺自己的內心卻在一天天幹枯。事實上,隻有真實的自我才能讓人容光煥發,我們需求的越少,得到的快樂就越多。
很多人會有一種擠壓感,一種身居哪裏都被壓縮得喘不過氣來的擠壓。一天天變化的人,一天天變化的社會環境,讓我們覺得有些措手不及,我們渴望輕鬆和快樂,可是卻往往找不到通向輕鬆和快樂的通道,隻有沉重的感覺如影相隨地跟著我們。據調查顯示,年輕人中有自殺傾向的人越來越多。原因就是他們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極度空虛。
有時我們的內心充滿了緊張壓抑感,那是因為我們對不可預知的未來充滿了憂慮和恐懼,俗話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福禍。也就是說,現實要比人們想象的複雜得多,有時並不是你所遭遇的環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於你自己的想象。
一個年輕人背著個大包裹千裏迢迢跑來找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多麼地孤獨、痛苦和寂寞,長期的跋涉使我十分疲倦;我的鞋子破了,荊棘割破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嗓子因為長久的呼喊而喑啞……為什麼我還沒有找到心中的陽光?”
大師並沒有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問:“你的大包裹裏裝的什麼?”年輕人說:“它對我可重要了。裏麵裝的是我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這兒來。”
於是,無際大師帶年輕人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
上岸後,大師說:“你扛了船趕路吧!”
“您說什麼,扛了船趕路?”
年輕人十分驚訝:“它那麼沉,我怎麼會扛得動呢?”
“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大師微著,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孤獨、痛苦、眼淚、寂寞、災難,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華,但如果一直念念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負重。”
年輕人聽了大師的一席話後,放下了包袱,繼續趕路,他發覺自己的步子輕鬆而愉悅,比以前快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