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形容數量很多,需用車拉用鬥量。

沉痼難移

【溯源】 “沉痼”指積久難治的病,也指長期養成、難以改變的不良嗜好或陋習。晚唐詩人皮日休在《奉酬魯望惜春見寄》中寫道:“十五日中春日好,可憐沉痼冷如灰。”

【釋義】 指積久養成的習俗或嗜好難以改變。

沉魚落雁

【溯源】 《莊子·齊物論》中記載一則寓言故事。學生問老師世間萬物的共同標準是什麼,老師舉例回答:“毛嬙、西施是公認的美女,可是魚見了她們要沉入水底,鳥兒見了要飛向高空,鹿見了就要跑開,這四種哪個又是美的標準呢?”

【釋義】 形容女子容貌極其美麗。

吃醋

【溯源】 張在《朝野僉載》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欲將美女賜於宰相房玄齡為妾,但房玄齡忌憚妻子不敢接受。唐太宗便設宴擺酒,邀來其妻道:“若你執意不允,就喝下麵前這杯毒酒吧,孤且賜你全節。”宰相夫人毫不猶豫舉杯而飲,唐太宗這才撫掌笑說:“夫人有所不知,孤賜你的本是陳醋一杯罷了。”

【釋義】 指因男女關係而引起的嫉妒心理。

癡人說夢

【溯源】 《冷齋夜話》中記載,有位名叫僧伽的和尚,常行於江淮之間,有人問他叫什麼、何國人,他戲稱“姓何”、“何國人”。幾十年以後,北海太守李邕為其撰寫了一篇碑文,其中說明“大師姓何,何國人”。惠洪聽說這事後,笑道:“這正所謂對癡人說夢。”

【釋義】 現指說話荒唐,不切實際。

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

【溯源】 《荀子·非十二子》中記載,荀子對戰國時的十二個學者一一作出評價,其中有“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一句,本意是指越是把握了一定的根據,說話越有條理,就越是能欺人害人。

【釋義】 現指所持的見解和主張有一定的根據和道理,可為人們理解與接受。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

【溯源】 《楚辭》載《卜居》中記載,屈原被流放以後,心情極度苦悶,他去求見太卜鄭詹尹,發出一連串不平之問。鄭詹尹被問得無法作答,起身拱手道:“卜術也有不靈之時,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大才難免有所困厄,小才也不無所用,這種事隻能憑借自己的良心意誌去奮鬥,我這個太卜也無法回答呀。”

【釋義】 現指人人都有長短之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赤子

【溯源】 《尚書·唐誥》中記載,保民如保幼子,不使老百姓因為像幼子般無知而容易從惡。這裏提到的幼子即赤子,因為嬰兒初生時膚為赤色,所以也叫赤子。

【釋義】 指如嬰兒般純潔心靈之人,常用來比喻對祖國的熱愛。

叱吒風雲

【溯源】 《駱賓王集》中記載,武則天臨朝參政後,廢中宗、睿宗,登基並改國號為周。李敬業等率軍討伐武則天,請駱賓王寫《討武檄文》,其中有“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一句,意即胸懷憤怒的士兵,就是喘口氣也能讓山嶽崩塌,發出聲也能使風雲變色。這篇《討武檄文》被收錄於《駱賓王集》。

【釋義】 形容威力極大,有動止風雲之勢,也用來形容某人、某事發展極盛。

充耳不聞

【溯源】 由“黈纊塞耳,前旒蔽明”演化而來。“黈纊”指用棉花小球懸於耳側,“旒”指冠冕前後平垂的玉串。《資治通鑒》中記載,大司馬要將三個偷盜士兵斬首,孝文帝正巧遇見,便下令赦免。司馬光評論此事道:“選拔賢才,整修政治,這樣使境內各得其所。因此先王冠冕上才用棉球垂於兩耳,用玉串蔽開前後之明,目的就是想避免眼目隻看到近處,耳朵隻聽見近處的弊病,使耳目之聰遠達四方。像這類問題不應當隻去解決路上所遇到的,沒有遇到過的豈不是更多?用這種方法表示自己施行仁政,豈不是太微小了嗎?況且用赦免罪人去幹擾主管方執行法律,更不合乎君王身份。”

【釋義】 現在指故意不聽別人的話,也指對某事漠不關心。

寵辱若驚

【溯源】 《老子》中記載,“寵辱若驚”是指身居卑位之人,由於患得患失所以每當受到榮寵或疏遠時,都會感到驚恐,得之驚恐失之亦驚恐。

【釋義】 現意義無變化,仍指人計較得失,患得患失,無論受到寵愛還是侮辱都驚恐萬狀。

抽刀斷水水更流

【溯源】 李白在《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中寫道“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意即“水流不斷,抽出刀來想把流水斬斷,水反而流得更急;愁緒滿懷,舉起酒杯飲酒消愁,卻愁上加愁”, 用以表現他當時久不得誌的鬱結之深、憂憤之烈與心緒之亂。

【釋義】 指某種行為不僅無濟於事,反會加速事態的發展。

出爾反爾

【溯源】 原句為“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意指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孟子·梁惠王下》中記載,鄒國與魯國交戰,鄒穆公向孟子問道,為什麼官吏戰死三十三人,老百姓卻不救援?該不該殺掉他們?孟子回答:“在災荒之年,百姓棄屍於野逃荒在外,你的官吏怎麼不管?糧倉裏堆滿糧食,庫府裏堆滿財寶,官吏為什麼誰也不報告?上位的人不關心百姓疾苦,還要殘害他們。孔子的弟子曾參說過,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麼對待你。”

【釋義】 現指說話、做事反複無常,不講信用。

出格

【溯源】 古時應製文字及表章,凡遇到表示尊敬的詞語,均需另起一行,比一般行文提高一格收寫,即“出格”。

【釋義】 現指行事過分超出常規。

出閣

【溯源】 “閣”指閨閣,古時稱公主出嫁為“出閣”。

【釋義】 通稱為女子出嫁。

出恭

【溯源】 “出恭”一詞本無方便之意,據說明代科考時,考生如要入廁,需領取一塊牌子,上寫“出恭入敬”,憑牌進出廁所和考場,好比衙門裏要打出“威武”、“肅靜”的招牌,以示莊嚴。

【釋義】 現指入廁方便。

出軌

【溯源】 唐初儒士孔穎達為《禮記·曲禮上》中“國中以策彗恤勿驅,塵不出軌”作注解時,將“軌”作車轍講,並稱車若脫離軌道便會走不平順。

【釋義】 指語言和行為脫離原則,超出界限,多用於道德倫理方麵,屬貶義詞。

出類拔萃

【溯源】 《孟子·公孫醜上》中記載,學生公孫醜認為伯夷、伊尹與孔子應該相差不多,孟子引用孔子的學生有若的話道:“有若曾說過,凡是同類的都可以相比較,如麒麟同其他走獸比,鳳凰同其他飛鳥比,泰山同其他丘陵比,河海同水窪細流比,前者遠遠超過了後者。聖人和其他人也是同類,但聖人已遠遠超出、高過其他人了。”

【釋義】 指超出同類之上。

出奇製勝

【溯源】 《孫子·勢篇》中記載:“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戰國時期,齊國的田單在燕國樂毅將軍攻齊時,運用計謀成功逃到即墨城,被即墨城軍民推舉為守城長官。燕國還在繼續侵占齊國的土地,田單利用反間計,離間燕惠王與樂毅的感情,用燕兵割齊兵的鼻子的意外戰術激起齊兵的士氣,最終收複齊國失地。

【釋義】 比喻用意料不到的方法控製並戰勝對方。

出山

【溯源】 《晉書·謝安傳》中記載,謝安睿智機敏才學過人,僅二十多歲即隱居,朝廷多次邀其擔任官職都未果。一直等到桓溫出現,他才在四十多歲時出山露麵,成為一代曆史名臣。

【釋義】 舊指隱士出任官職,現指出來主持某種事務或擔任某種職務。

出點子

【溯源】 “點”可表示事物的項目或部分,如優點、缺點、特點、重點等。

【釋義】 現在人們把主意、辦法等稱為“點子”,即想點子、出點子。

出人頭地

【溯源】 《歐陽文忠公文集》中記載,蘇軾以送文章為名拜見歐陽修,歐陽修讀罷,對詩人梅堯臣說:“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意即:“我們應該在他前進路上避一避,讓他露露頭角。”因有歐陽修的識才之舉,蘇軾的文章終於漸漸出名。後來“放他出一頭地”慢慢演變成“出人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