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
才高八鬥
【溯源】 《釋常談·八鬥之才》中記載,南北朝時期山水詩作家謝靈運富有才華,宋文帝幾次宴請於他,謝靈運更是驕狂自大,曾誇言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石即十鬥),其中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其他人共分一鬥。”意即除了曹子建,其他人均不放在眼裏。
【釋義】 形容文才極高,知識豐富。
財神爺
【溯源】 明朝許仲琳在《封神演義》小說中塑造了一位道士趙公明,趙公明武藝高強,曾助紂為虐,與薑子牙為敵,後被神箭射死。薑子牙怕趙公明“陰魂不散”,遂將其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即“財神”,民間俗稱為“財神爺”。
【釋義】 指有錢或有財權之人。
蠶食
【溯源】 蠶吃桑葉時從邊緣開始,一點點吃向中部,幾分鍾後,葉片蕩然無存,殘留葉柄與幾根主脈。《戰國策·趙策一》中有“秦蠶食韓氏之地”,《漢書·嚴安傳》亦有“及至秦王,蠶食天下,並吞戰國”,均指強秦逐漸吞滅六國之事。
【釋義】 比喻逐漸侵占如蠶吃桑葉般。
滄海一粟
【溯源】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感歎人生“寄蜉蝣於天地,渺蒼海之一粟”,意即如同蜉蝣之於大地,穀粟之於大海,人生竟如此短暫而微小。
【釋義】 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滄海桑田
【溯源】 《神仙傳·王遠》中記載,神仙麻姑與王遠席間閑談,說她看見東海幾度變成農田,現在蓬萊海水下降,又將揚起塵土。“滄海桑田”即為原句“東海三為桑田”之概括。
【釋義】 喻世事翻覆、變化極大或年代久遠。
差強人意
【溯源】 《後漢書·吳漢傳》中記載,光武帝劉秀稱帝後,命吳漢為大司馬率軍伐蜀,吳漢指揮作戰,在形勢不利將士驚慌失措時,仍整修兵器鼓舞士氣。劉秀聽到這一情況後感歎地說:“吳公頗能振奮人的意誌,稱得上是令人滿意的。”
【釋義】 形容尚能令人滿意。
茶話會
【溯源】 茶話會由茶會和茶宴演變而來,最初是舊中國商人在茶樓進行交易的一種集會,流行於長江流域,尤以上海為盛。
【釋義】 以清茶或水果、糕點等招待賓客的社會性聚會。
察顏觀色
【溯源】 原句為“察言觀色”。《論語·顏淵》中記載,子張問才學之人如何才能做到通達處世之道。孔子回答說:“你指的名譽並非是通達世情,所謂通達世事是說無論在外還是在家都能樸素正直,行事好義,對人察言觀色,心存敬畏,這樣即使不求有名,名自會來。”孔子在這裏所說的“察言觀色”,其實是指士之處世之道。
【釋義】 觀察別人的臉色,揣摩其心意。
差之毫厘 失之千裏
【溯源】 《禮記·經解》中提到“《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謬以千裏’。”意即君子從起步開始的每一過程都要嚴謹慎重,若是某一細微之處有毫厘之別,結果即會相差千裏之遠。
【釋義】 形容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蟬聯
【溯源】 蟬的俗名叫“知了”,雄蟬用腹部的發音器來發出聲音。蟬的幼蟲棲息在土裏,成蟲依靠針狀口器刺進樹枝裏,吸取汁液來維持生命。幼蟲變為成蟲時,便脫掉蟬殼,軀體在原來基礎上得以延伸,故稱“蟬聯”。
【釋義】 指連續相承、連續不斷獲得。
嫦娥奔月
【溯源】 《淮南子》中記載,後羿從西王母那裏求得長生不老之仙藥,後來卻被妻子嫦娥偷吃,羽化成仙升天而去,直奔月中廣寒宮。誰料廣寒宮寂寥冷清,嫦娥不久即心生悔意,後羿亦痛不欲生,月母感其心誠,遂允二人於月圓之日相會。
【釋義】 現指世人渴望美好團圓之意。
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
【溯源】 《鶴林玉露》中記載,南宋年間,福州考生陳修作了一篇《中興之美賦》,令高宗看得淒然淚下,得知陳修年已七十三歲尚未娶妻,高宗遂下令將一位三十歲的宮女嫁給他,陪送嫁妝十分豐厚。人們戲稱此為“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釋義】 若想功成名就需刻苦勤奮,若要追求安逸就難有建樹。
成人之美
【溯源】 明朝有一盲人謝榛,善作歌詞,孫穆王接待他時,命寵姬賈氏在簾後彈唱他所作的詞曲,謝榛聽得極為入神,又奉上新詞,賈氏將其一一譜曲彈唱。孫穆王見二人如此投機,遂將賈氏與豐厚禮品贈送於他,大顯君子風度。《論語·顏淵》中亦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之說。
【釋義】 指成全別人的好事,幫助別人實現願望,亦指為人介紹對象。
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溯源】 蕭何是漢初大臣,曾以“月下追韓信”之舉向劉邦舉薦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其後屢立戰功,成為漢朝的開國元勳,後來蕭何又與太後以圖謀造反之罪名將韓信置於死地。所以俚語中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釋義】 指成事與敗事均由一人引起。
誠惶誠恐
【溯源】 《後漢書·杜詩傳》中記載,杜詩一年中三次升遷,出任南陽太守時於心不安,遂上書武帝要求辭去太守,就任低職,書中寫道:“奉職無效,久竊祿位,令功臣懷慍,誠惶誠恐……願退大郡,受小職。”武帝愛惜其才,未準奏。
【釋義】 現指非常小心謹慎以至於害怕不安的樣子,含貶義。
城府
【溯源】 《宋史·傅堯俞傳》中記載,北宋的傅堯俞為人厚道,說話不多,因遇人不設城府,人們自然不會欺騙他。
【釋義】 現喻令人難以揣測的深遠用心。
城門失火 殃及池魚
【溯源】 《檄梁文》中記載,城門失火,人們都從池塘中取水救火,最後火被撲滅,池塘裏的水也取幹了,滿池的魚兒都遭了殃。
【釋義】 指無端遭禍,惡果蔓延,危及善良。
城下之盟
【溯源】 《左傳·桓公十二年》中記載,強大的楚國侵略弱小的絞國,因絞國嚴守不出,楚國一時也拿它無法。後來楚國屈瑕設下詐騙之計,將絞國打敗,並迫其簽訂了屈辱性條約“城下之盟”。
【釋義】 指在敵方兵臨城下時被迫簽訂的屈辱和約。
乘風破浪
【溯源】 《宋史·宗愨傳》中記載,宗愨少年時即胸懷大誌,叔父見他氣宇軒昂,問及將來誌願,宗愨回答:“願乘長風,破萬裏浪。”
【釋義】 喻誌向遠大,不畏艱險,奮勇前進,多指事業發展迅速。
乘龍快婿
【溯源】 春秋時期,秦穆公有位弄玉公主,善於品笛吹笙,無意中聽得男子蕭史善於吹蕭後,告訴了父親。秦穆公派人找回隱居在華山的蕭史請其吹奏,蕭史一曲不曾吹完,聽眾便感覺殿上的金龍、彩鳳似在翩翩起舞。秦穆公大喜,遂準其婚事並為二人建造一座鳳凰台。可是二人很快又回到華山隱居,並於某日分別乘上彩鳳、跨上金龍,雙雙升空而去。此後,人們就將滿意的女婿稱為乘龍快婿。
【釋義】 喻指才貌雙全的女婿。
程門立雪
【溯源】 《宋史·楊時傳》中記載,楊時和遊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頤正在閉目養神,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久。待到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一尺。
【釋義】 喻誠心專誌、堅持不懈、尊師重道。
懲前毖後
【溯源】 原句為“予其懲而,毖後患”。《詩經·周頌·小毖》中記載,周成王在廟堂祭祀祖先、告誡群臣時說道:“我聽信管叔鮮、蔡叔度的謠言吃了大虧,痛感以後做事必當慎重,以防禍患。假如你們再有人引我做壞事,那就是自討苦吃。”
【釋義】 形容過去深受懲罰,今後需汲取教訓不再發生類似事件。
潮流
【溯源】 本意是指海水因受到潮汐影響而產生的周期性流動。
【釋義】 現喻時代或社會的發展趨勢。
車水馬龍
【溯源】 《後漢書·明德馬皇後紀》中記載,肅宗打算加封外戚,遭到馬皇後下詔反對,她說:“先帝注意吸取過去的教訓,一直不讓外戚居於樞密職位,我所以躬行節儉是為了影響後代,可是那些外戚卻笑話我。以前我路過濯龍園門前,見到那些外戚家中問候者眾多,車像流水,馬像遊龍,管事人衣著華麗,給我趕車的比他們差遠了。我當時竭力控製自己,沒有責備他們。這些人隻知自己享樂,根本不為國家解憂,我怎麼能同意給他們加官晉爵呢?”
【釋義】 形容來往車馬很多,非常繁華熱鬧。
車載鬥量
【溯源】 《吳書》中記載,三國時期,蜀國出兵伐吳。吳主孫權派出趙谘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傲慢地向趙谘發問:“吳王是什麼樣的國君?吳國怕不怕我們魏國?”趙谘不卑不亢道:“吳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人,重用魯肅證明了他的聰慧,選拔呂蒙證明了他的明智,俘虜於禁而不殺證明了他的仁義,取荊州而兵不血刃證明了他的睿智,據三州虎視四方證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稱臣證明了他很懂得策略。至於說到怕不怕,盡管大國有征伐的武力,小國也自有抵禦的良策,何況我們吳國有雄兵百萬,據江漢天險,何必怕人家?”曹丕心下歎服,又換了語氣問道:“像先生這樣有才能的人,東吳有多少?” 趙谘昂然答:“聰明睿智才華出眾者將近百人,像我這樣的,那簡直是用車裝、用鬥量,數也數不清!”曹丕聽後,徹底為對方的外交才能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