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
八拜之交
【溯源】 宋代邵伯溫在《邵氏聞見錄》中記載,國子博士出身的李稷非常傲慢,文彥博欲找機會教訓他一番。某次,李稷前來拜見,文彥博故意令其久等,遲遲方才出來接見。李稷欲行禮,文彥博說:“你父親是我的老朋友,就對我拜上八拜吧。”古時世交子弟見長輩的禮節即為八拜,李稷因輩分低不敢造次,隻得拜了八拜。
【釋義】 表示交情深厚的兩家弟子互拜長輩之禮,異姓結為兄弟時也稱作“八拜之交”。
八公山上 草木皆兵
【溯源】 《晉書·苻堅紀》中講到,東晉時,前秦王苻堅自恃兵力強大率軍攻打弱小的晉國,卻沒想到首戰即敗。苻堅與弟弟苻融視察前線,遠遠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隻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如晉軍士兵般。苻堅後悔輕敵,轉回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
【釋義】 人在極度驚恐時,稍有些風吹草動即異常緊張害怕,常形容失敗者的恐懼心理。
八旗子弟
【溯源】 八旗是清代滿族統治者軍政合一的組織和戶口編製,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即滿洲八旗,八旗子弟即清代旗人子弟。清軍入關後,八旗貴族享有種種政治、經濟特權,其子弟坐享其成逐漸腐化墮落。
【釋義】 指享受特權、百無一用之人。
八抬大轎
【溯源】 也叫八人轎、八抬轎,是指古時一種需八個轎夫抬著走的轎子。因為乘坐者大都是頗具權勢之人,所以八抬大轎本身即成為威嚴的象征。
【釋義】 現在常用八抬大轎來表示對某人某事恭敬的程度。
八仙過海
【溯源】 明代吳元泰在《東遊記傳》中記載:八仙欲渡東海,見波濤洶湧巨浪滔天,呂洞賓便提議每人各展一技。於是鐵拐李投杖於水,自立其上乘風而過,韓湘子以花籃投水、呂洞賓以長簫投水、藍采和以竹板投水,張果老、曹國舅、漢鍾離、何仙姑分別以紙驢、玉版、鼓、竹罩投水而過。
【釋義】 現在均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來比喻本領高強,各有所長。
把式
【溯源】 “把式”也作“把勢”,是指行業中專精一門技藝者,比如表演武術,即稱“練把式的”。
【釋義】 現已成為具有專門技藝勞動者的一種稱呼,比如會駕車的稱為“車把式”。
拔苗助長
【溯源】 《孟子·公孫醜上》中記載,宋國有個農夫嫌自己的莊稼長得慢,索性將禾苗一棵棵拔高,結果反將莊稼全部弄死。
【釋義】 喻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適得其反。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溯源】 《孟子·盡心上》中有“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一句,是說戰國時期的楊朱,自私自利,主張極端為我主義,即使拔一根汗毛幫助別人他也不幹。
【釋義】 用來諷刺某些極端個人主義者。
霸王別姬
【溯源】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西楚霸王項羽兵困垓下準備帶著僅存的八百壯士殺出重圍,但這位末路英雄放心不下心愛的寵妃虞姬。虞姬看出項羽心意,遂引劍自刎,項羽這才帶兵突圍,一路奔去烏江。
【釋義】 形容如不警惕極易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還可能導致生離死別的惡果。
白駒過隙
【溯源】 《莊子·知北遊》中有“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之過(同‘隙’),忽然而已。”白駒指白色的駿馬,這裏比喻日影,指空隙,全句意指人生在世轉瞬即逝,萬物生死變化自然消逝。
【釋義】 形容光陰飛快流逝,喻珍惜時間,要跟得上時勢之變化。
白馬非馬
【溯源】 《公孫龍子·白馬論》中記載,有人問公孫龍:“白色的馬不是馬,可以這麼說嗎?”公孫龍說可以,因為叫做馬的是指外形而非顏色,所以說白色的馬並不是馬。
【釋義】 現多指形而上學與詭辯之術。
白麵書生
【溯源】 《宋書·沈慶之傳》中記載,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欲舉兵北伐,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勸諫,文帝不聽,反命兩位文官刁難於他。沈慶之氣憤地說:“大王要去攻打他國,卻找兩個從來沒打過仗的‘白麵書生’來商量,這仗怎麼能打贏呢?”文帝拒不納諫,最終導致北伐失敗。
【釋義】 形容閱曆不多、隻知書本知識卻不懂得實際應對方法的讀書人。
白眼
【溯源】 《晉書·阮籍列傳》中記載,魏晉時期的代表文人阮籍才學過人,放蕩不羈,不遵守禮法常規。與人相處時他感覺情投意合者會正視對方熱情相待,感覺囿於禮法者會用眼白藐視對方。
【釋義】 後來人們就用“青眼”表示對人友好、歡迎,用“白眼”表示對人輕視、憎惡。
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
【溯源】 《景德傳燈錄·招賢大師偈》中講道:“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即修行將近極點之境時,還須繼續努力,才能獲得進一步的成功,整個宇宙方可存於一身。這裏的“百尺竿頭”指很高的竿子,佛教中常用此比喻修行到了極高境界,“十方世界”泛指全宇宙。
【釋義】 現指已取得很大成績後仍要繼續努力,去爭取更大的成功。
百發百中
【溯源】 左丘明在《左傳·成公十六年》中記載,晉楚在鄢陵之戰中,楚軍被阻,叔山冉傳達楚共王令,命神箭手養由基連續放箭,箭無虛發,所射盡死,這才阻止了晉軍的進攻。
【釋義】 形容箭無虛發,所料之事盡在掌握之中。
百廢待興
【溯源】 北宋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提到“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意思是講,政務通暢百姓和諧,許多荒廢了的事業重又興辦起來,嶽陽樓得以再建。
【釋義】 現在亦指被廢棄、破壞的事業重又變得興旺發達,有時亦含有貶意。
百感交集
【溯源】 《世說新語·言語》中記載,晉湣帝的太子洗馬(官職)衛迫於戰亂,準備南遷渡過黃河,當時他精神麵貌憔悴不堪,對隨從說:“看這白茫茫的江水,真是令人感慨萬千,許多心思彙集到了一起。若不是碰到混亂戰局,誰又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呢?”
【釋義】 表示許多紛繁思緒混雜在一起,難以理出其中頭緒,難以言說個中滋味。
百戰百勝
【溯源】 古代著名軍事家孫子在《孫子兵法》中談到:使用計謀讓敵人屈服是上策,其次是外交上戰勝敵人,再次是進攻敵軍使其降服。即使在戰場上百戰百勝那也不算是最高明的,若在戰爭之前就使對方處於必敗之地,才能稱作上策。
【釋義】 指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取得成功。
敗北
【溯源】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被困垓下的項羽率八百壯士突圍南行至淮水時迷了路,被一老農誘至沼澤地,隻剩下一百多人,他再度率軍東逃,又連遭漢軍截殺,身邊隻餘二十八人。項羽愴然涕下:“我興兵討秦八年,身經七十餘戰,未嚐敗北,而今被困於此,實是天要亡我……”這裏的“未嚐敗北”意即從未失敗過。
【釋義】 現仍指失敗或戰敗。
班門弄斧
【溯源】 “班”指名匠魯班,“班門弄斧”意即在巧匠麵前賣弄斧技。柳宗元在《柳河東集》中提到,王伯仲之子與己是世交,他從遠地歸來時特請自己於其詩文集前作一序言。柳宗元在序文中說,我隻好在能工巧匠麵前,強打精神操筆而寫了。
【釋義】 指不自量力,妄炫其能。亦是自謙之詞。
半部論語
【溯源】 《鶴林玉露》中記載,北宋開國宰相趙普助宋太祖趙匡胤登臨皇位。宋太祖死後,趙匡義為皇。別人認為趙普一生隻讀《論語》不學無術,趙匡義問及,趙普便說:“我是以半部《論語》來幫助君王治理天下的!”
【釋義】 這是對《論語》的誇讚之辭,意即掌握半部《論語》,人的能力就會提高,就能治理國家。
半斤八兩
【溯源】 語出16進製的古衡器流行時期,因當時一斤有十六兩,半斤即為八兩。
【釋義】 喻彼此不相上下,多為貶義。
半路出家
【溯源】 宋朝皇帝遇遼兵圍困,楊令公率七個兒子前來救駕,其中三個兒子戰亡,一個下落不明。後在伐遼戰爭中楊家又遭奸臣潘仁美陷害,幸而楊六郎被戰敗出家當和尚的楊五郎挺身而救。
【釋義】 喻中途改行,亦為自謙之詞或輕視他人之意。
半麵之識
【溯源】 《後漢書·應奉傳注》中記載,東漢有位應奉,記憶力驚人,他在別人家做客時從門縫中曾見一個車匠的半邊臉。幾十年過去,兩人擦肩而過,應奉居然認出了車匠。
【釋義】 喻相識很短交情淺薄,如同應奉見車匠,倏忽即逝。
半途而廢
【溯源】 《中庸》中記載,孔子的弟子子思說:“中庸之道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隻有聖人才能達到這種標準,遵循中庸之道,不致半途而廢,孔子自己也是朝這個方向努力。”其本意是指不能始終如一地遵循中庸之道行事。
【釋義】 形容做事有始無終,無法持之以恒。
包藏禍心
【溯源】 春秋時期,楚國將軍公子圍與鄭國大臣公子段的女兒結親,可楚國卻想借迎親之機吞並鄭國,便派公子圍帶領兵馬駕駛戰車意欲進城。鄭國的子羽識破對方詭計,婉言說:“我們鄭國都城很小,你們來迎親的人太多,實在盛不下,就在城外舉行婚禮吧!”楚國不從,子羽直言:“鄭國同你們楚國聯姻,本想依靠你們大國來保護我們小國,可是你們卻心懷鬼胎暗取我國,這點我們絕不能容忍!”公子圍見陰謀敗露,隻得放棄偷襲計劃,命令全隊放下武器,進城迎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