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
阿鬥
【溯源】 “阿鬥”是三國時期蜀漢後主劉禪的小名,他登臨皇位後,整日不思進取,隻會縱情玩樂,即使有諸葛亮這樣的名臣輔助和教導也無濟於事,最終導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
【釋義】 人們常用“阿鬥”或“扶不起的阿鬥” 來形容庸碌無能、無法扶持成才之人。
阿Q精神
【溯源】 著名文學家魯迅在中篇小說《阿Q正傳》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阿Q非常窮,窮得隻剩一條褲子,甚至連姓名都沒有。他每次受了屈辱,都不敢正視,反而用自我安慰的方法,說自己是“勝利者”,他的這種精神勝利法被稱為阿Q精神。
【釋義】 後來人們常用“阿Q精神”來比喻那種明明失敗、還自以為是勝利者的人。
愛莫能助
【溯源】 《詩經·大雅》中記載,周宣王姬靜在位時,周室中興國泰民安,大臣伊吉甫曾撰文道:“周室之所以中興,全賴有大臣仲山甫的輔佐,隻有仲山甫大力推行宣王德政,並能及時進諫批評君王,眾人不能相助,無法起到他的作用,所以功勞隻能歸功於他。”
【釋義】 現喻指有心幫助卻無力施援,也多用作客套話、婉拒別人的一種托詞。
愛屋及烏
【溯源】 《說苑·貴德》中記載,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後,問薑太公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薑太公答:“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仆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武王認為不妥,又問邵公,邵公說:“有罪者殺,無罪者赦。”再問周公旦,周公旦主張“惟仁是親”,即過錯在於紂王,百姓無責。武王聽後感慨:“真是胸懷寬廣呀,這樣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釋義】 借指愛一個人連同要愛與其有關聯的一切人或物。
安步當車
【溯源】 《戰國策·齊策四》中記載,齊宣王有心招納在齊國隱居的飽學之士顏斶為官,但卻當場流露出不敬之意,顏斶直言不諱道:“玉石經過雕刻,本來麵貌就要失掉,有學問的人做了官,原來本色就要失掉,我情願回鄉,粗茶淡飯權當是吃肉,安閑散步權當是乘車,正大光明地生活著,自會知足常樂。”
【釋義】 現形容慢騰騰走路,或形容怡然自得。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溯源】 此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詩句。安史之亂後,四處流浪的杜甫在四川成都浣花溪畔蓋了幾間茅草房,即後世所稱的“浣花草堂”。第二年秋天,“浣花草堂”被大風吹破,頑劣的小孩又抱走了屋上的茅草,此時正逢大雨傾瀉而下,草堂裏登時透風漏雨,無法睡人。杜甫感慨良多,遂作此詩,提出了“民吾同胞”的偉大理想。
【釋義】 現指惦記民眾百姓,為其解除疾苦之意。
安居樂業
【溯源】 東漢時期的班固曾提出:按照古代先王的製度,從天子到守門戶的人,他們的俸祿所得和擁有之物,雖然差別很大卻互不越界。之所以能這樣,是因為從上到下各有分工且樂於本業,各行其事且互不相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