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形容外表不露聲色實則別有用心,其目的是為了加害於人。

包羅萬象

【溯源】 《黃帝內經》中記載“包羅萬象,舉一千從”,是說一切事物的現象雖然紛繁複雜,但隻要抓住其中一件代表性事物,就可使眾多同類事物構成有條理的秩序,推知其他事物。

【釋義】 形容眾多現象被包攬無遺。

包青天

【溯源】 宋仁宗時期的開封知府包拯,執法嚴峻秉公斷案,民間將其稱為“包青天”、“青天大老爺”,取自“青天無雲,陽光普照”之讚頌之詞。

【釋義】 指為政清廉、辦事公道的官員。

寶貝

【溯源】 原為動物名,屬軟體動物腹足類。殼堅硬,卵圓形,一般長約3~4厘米,最長可達10厘米,殼色美麗,殼口狹長,古時曾將其作為貨幣。

【釋義】 泛指珍貴之物,或對親愛者的昵稱。

保護色

【溯源】 動物外表顏色與周圍環境相類似,這種顏色叫保護色,保護色能起蒙蔽作用,以利於獵捕食物或避免受到敵害攻擊。很多動物都有保護色,如變色龍、枯葉蝶等。

【釋義】 喻巧妙偽裝掩蓋真相的行為。

抱殘守缺

【溯源】 原為“保殘守缺”。《漢書·劉歆傳》中記載,西漢經學家劉歆寫信進言,論述禁止私人藏書的某些法律,不僅致使學術瀕臨絕境,也使大部分學者因陋就簡,自恃些許不全的古籍軼文,懷著怕人識破的私念,沒有服從真理的公心,不去認真做學問,因循守舊從未有所探求。

【釋義】 指思想保守陳舊,不肯接受新生事物。

抱薪救火

【溯源】 《史記·魏世家》中記載,蘇秦的弟弟蘇代勸魏國安王道:“侵略者貪得無厭,你想用領土、權利去換取和平根本無法辦到。隻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者的欲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麼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膽小的安王不聽勸諫,仍然堅持割讓國土,最終導致魏國滅亡。

【釋義】 指期望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徒勞無益反助其勢。

背黑鍋

【溯源】 古時盜賊夜入光棍家,找不到錢財便偷去菜刀拔去鐵鍋,光棍猛然驚醒大喊“捉賊”,直追了出來。盜賊扔刀回砍,緊接著背起鍋便倉皇逃走,光棍趕緊揀回刀,到灶台上一看,鍋居然還在,原來盜賊背走的是鍋上結的硬殼。

【釋義】 喻指代人受過。

杯弓蛇影

【溯源】 《風俗通義·怪神》中記載,西漢應彬任汲縣縣令時請杜宣喝酒,杜宣見酒杯中現出蛇影竟得怪病。應彬聞後請他再次前來飲酒,杜宣這才看清蛇影其實是牆上弩影反射,怪病遂愈。

【釋義】 形容把虛幻誤作真實,疑神疑鬼,驚恐異常,多含貶義。

杯水車薪

【溯源】 《孟子·告子上》中提到:施行“仁”的人,猶如用一杯水想澆滅一車燃燒的薪柴,意即他主張的“仁政”學說不能得到順暢推行。

【釋義】 形容投入太小,根本無濟於事。

悲歡離合

【溯源】 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寫下千古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意思是講人生無常,有悲傷有喜悅,有相聚也有離別,就像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無法避免,這樣的事從古到今都是永遠無法改變的遺憾。

【釋義】 現喻指人生道路上的常見之情。

悲天憫人

【溯源】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諍臣論》中講道:古代聖賢之士都不是為了名聲被重用,而是為了濟世。大禹三過家門不入,孔子坐席從未溫暖過,墨子家的煙囪都不黑,他們難道不知安逸嗎?實在是因為敬畏天命而去多多關心百姓生活啊。

【釋義】 一指哀歎時世的艱難,憐惜人們的痛苦。一指虛情假意地宣揚自己替人擔憂。

本來麵目

【溯源】 《壇經·行由品》中記載,六祖惠能南行時,被惠明和尚追上請教佛法。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阿那個明上座禪師本來麵目。”惠明當下大悟。“本來麵目”在禪門中指不思是非善惡,一念不生時的真性情,見到“本來麵目”也就是“明心見性”。

【釋義】 指事物的本質或真相。

逼上梁山

【溯源】 此句出自施耐庵作品《水滸傳》。京都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為人忠厚正直,卻被當朝奸臣高俅父子害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幾次都險些喪命。林衝一怒之下大開殺戒,而後投奔梁山,踏上反宋之路。

【釋義】 喻被迫進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件事情。

鼻祖

【溯源】 “鼻”在古文中有始、初、創始之意。據《漢書·揚雄傳》中記載,文學家揚雄“有周化之嬋嫣兮,或鼻祖於汾隅”,意即揚雄本是周氏延衍下來的後代,始祖是汾地的人。揚雄也在《方言》中提到“鼻,始也”。

【釋義】 指最早的創始人或祖師。

比比皆是

【溯源】 《輟耕錄》中有句“朝為師生而暮若途人者,比比皆是”。意思是早晨還是師生,到了晚上就形同路人,這種情形到處都是,形容世態炎涼。

【釋義】 處處都是如此情況。

比上不足 比下有餘

【溯源】 《三輔決錄》中記載,漢代的杜伯直、崔子玉以工楷書冠絕天下,趙襲與羅輝以草書見長。某次,伯英給朱賜寫信說:“我倆的書法,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餘啊!”字裏行間充滿自得之情。後人將其演化成“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釋義】 即趕不上前麵的卻已超過後麵。這是滿足現狀,不思進取者自我安慰的話,有時也用來勸人知足。

不到黃河心不死

【溯源】 此句由“不得橫禍心不死”演變而來。古時,因“橫禍”與“黃河”在字音上有相似之處,亦是人們為了表達得更為直接,遂將“不得橫禍心不死”演變成“不到黃河心不死”。

【釋義】 常用來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不到絕望境地不死心。

不倒翁

【溯源】 據傳,春秋時,楚國人卞和采得一塊形如頑石的美玉,他兩次將寶物獻給楚王,楚王卻當作是塊石頭,以欺君之罪將卞和剁去雙足。楚文王繼位後得知此事,令玉工將石剖開,果然石去玉現,遂稱讚卞和:“此人真是個扳不倒之翁。”

【釋義】 現已由褒義轉為貶義,喻某些善於應付環境而能長期保持自己權位的人。

不得其門而入

【溯源】 《論語·子張》中記載,魯國大夫叔孫對別人說子貢的才學比孔子要強,另一大臣服景伯將這話轉告子貢。子貢說:“用圍牆打個比方,我家的牆隻有肩膀那麼高,誰都可以見到牆內的美麗景物,可是孔子的圍牆有幾丈高,找不到大門進去,所以就看不到雄偉宗廟與奇麗房舍。能找到大門進去的人不多吧,叔孫的話不也正同此理嗎?”子貢之意,即在說明君子之道不可以小知度大知。

【釋義】 指摸不著頭腦,找不到合適途徑。

不得要領

【溯源】 原句“不得月氏要領”。《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匈奴攻破月氏,漢武帝派出使者張騫等人意欲聯合月氏進攻匈奴,沒想到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扣押,十年後才尋機逃到月氏。這時月氏國已安定下來,無意複仇,張騫幾經遊說,最終仍未能得到月氏的意願。

【釋義】 指抓不到要點或主旨。

不二法門

【溯源】 “法門”是佛教用語,指修行入道的門徑。“不二法門”指直接入道,沒有第二個入得佛法的門徑。

【釋義】 喻探求學問、技藝或達到某種目的唯一方法。

不憤不啟

【溯源】 《論語·述而》中記載,孔子在教學中堅持的一個原則是:不到學生急於想弄明白某種道理而尚未弄明白時,不去開導他們,因為不在發憤想搞明白的情況下就不能得到啟發。不到學生嘴裏想說明白而又說不出來的情況下,不去啟發他們,因為不說出來就不能表達。

【釋義】 泛指不經過挫折與失敗,就不能取得真正的知識與成功。

不共戴天

【溯源】 《禮記·曲禮上》中記載,殺父之仇是深仇大恨,因為父是子之“天”,不能和殺父之人在一個天底下並存。

【釋義】 形容仇恨極深。

不管三七二十一

【溯源】 戰國時期,為了聯合抗秦,蘇秦遊說齊國國君:“以臨淄城為例,城中七萬戶人家,每戶總不會少於三個男子吧,這樣三七就是二十一萬人。倘若征兵,僅臨淄城就可征得二十一萬人。”蘇秦的這種算法顯然不合實際,若是每戶男子都被征去打仗,沒有壯勞力從事生產,那後果會不堪設想。

【釋義】 指不顧一切、不分是非情由,隻知蠻幹,有譏諷之意。

不寒而栗

【溯源】 《史記·酷吏列傳》中記載,漢武帝時的酷吏義縱雖然照章辦案,不徇私情,但也常常濫殺無辜。他任定襄太守時,曾把獄中重罪輕判的二百名犯人統統處以死刑,且將來獄探視的二百多人也以“莫須有”罪名一同處死。盡管行刑那天天氣不冷,但這個消息還是嚇得全城人渾身發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