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形容因恐懼而發抖。
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裏
【溯源】 《荀子·勸學》中記載戰國思想家荀子的一段言論:行程千裏,都是從一步一步開始;無邊江河,都由一點一滴水珠彙聚而成;駿馬跳躍一次也不過十步遠,速度緩慢的馬匹走上十天能超千裏;用刀刻物,刻一刀停下,就算是朽木也刻不成,若要連續不停地刻,金子與石頭都能刻出花紋。
【釋義】 指學習或做事都從點滴細節中積累而成。
不羈之才
【溯源】 “羈”指馬籠頭,“不羈”指不受約束,“不羈之才”指反感於世俗人情之牽製的有識之士。西漢梁孝王的門客鄒陽,因才智過人遭人陷害,被梁孝王下入大獄。鄒陽遂在《獄中上梁王書》中說道:“秦二世亡國,周有八百年天下,這是什麼道理?就是因為後者能夠擯棄讒言主持公道。現在君王受人牽製,聽信讒言,致使那些有才學而不願意與世俗苟合之人,落得與牛馬同槽之境地,這就像周朝的介士鮑焦含憤而死。”
【釋義】 指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
不脛而走
【溯源】 原句為“無脛而走”。《論盛孝章書》中記載,孔融給曹操寫信推薦盛孝章,他在信中寫道:“如果要光複漢室就先得著實求賢,而要得到賢人就要尊重賢人。珠玉本來沒有腳,它之所以會落到人們手中,是因為有人喜歡它,何況賢人是有腳可以行走的呢?”“無脛而走”一詞即出自於此。
【釋義】 現喻事物無需推行,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多含貶義。
不堪回首
【溯源】 南唐後主李煜在《虞美人》一詞中寫道:“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意在表達國破家亡的一腔愁懷。
【釋義】 現指往事難追憶,多含貶意。
不可救藥
【溯源】 《詩經·大雅·板》中記載,卿士凡伯向周厲王講諫,意即壞事做多了,如同烈火燃燒,根本無法挽救。
【釋義】 指沒有希望改善,或指事情壞到無法解決的地步。
不可勝數
【溯源】 《墨子·非攻》中記載,墨子在論述攻戰不可取時談道:“受饑寒凍餒而死的百姓多得難以計數。”
【釋義】 形容難用數目計算。
不可思議
【溯源】 出自《維摩經·不思議品》,本是指佛家修行的一種境界,即不能用心想出和用言語表達的境界,稱作不可思議。
【釋義】 指不可想象或無法理解的事情或觀念。
不可同日而語
【溯源】 原句為“豈可同日而言”。《戰國策·趙策二》中記載,蘇秦向趙王獻策聯合鄰國共同抗秦時說道:“六國國土大於秦國五倍,六國軍隊加起來多於秦國十倍,如果六國聯合起來抗秦,秦國就會聽任我們的擺布。如此看來,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是截然不同的,怎能相提並論呢?”
【釋義】 形容不能相提並論,因為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必須采取相應對策。
不倫不類
【溯源】 “不倫”出自《禮記·曲禮下》,其中意思是指以人作比喻要區分尊卑貴賤,尊與尊相比,卑與卑相比,如果不倫其類去作比喻,則是不敬或有罪,“倫”作類別解。“不類”出自《詩經·大雅·瞻仰》,是講卿士凡伯批評周幽王不修德政使國家窮困不堪,其所作所為不合天道,“類”作相似解。
【釋義】 形容不合規範,違反常理。
不偏不倚
【溯源】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庸章句》中解釋何為“中庸”時講道:“不偏即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是天下之正道,庸者,是天下之定理。”
【釋義】 喻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精準、中立、公道與公正。
不平則鳴
【溯源】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提到:“一切事在不平靜時會發出聲音。草木本來沒有聲音,風攪動它們就有聲響。水本來沒有聲音,風吹打它就有聲響。水浪的騰躍,或是因為有東西阻礙了它;水流奔流,或是因為有東西阻塞了它;水的沸騰,或是因為有東西在燒煮它;鍾鼓樂器本來沒有聲音,有人敲擊它亦會發出音響。人的語言也是這樣啊,往往到了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慷慨陳詞,人們唱歌是為了寄托情思,人們哭泣是因為有所懷戀,一切從口中發出而能成為聲音大概都是有不平的緣故吧!”
【釋義】 指受到委屈、壓迫時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也指對不公平的事表示不滿。
不求甚解
【溯源】 出自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原指讀書隻求領會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
【釋義】 現多指學習或工作不認真,不求深刻理解,淺嚐輒止,含貶義。
不屈不撓
【溯源】 原句為“不撓不詘”。班固在《漢書·敘傳下》中記載,漢成帝的丞相王商為人耿直作風正派,曾力排眾議破除洪水謠言,大將軍王鳳心懷不滿,勾結同夥誣陷於他,導致漢成帝聽信讒言,免去王商的丞相一職。班固最後對王商的評價是“樂昌(王商)篤實,不撓不詘”,後來演變成“不屈不撓”。
【釋義】 形容在困難麵前不屈服不低頭、意誌堅定、勇往直前。
不如意事常八九
【溯源】 《晉書·羊祜列傳》中記載,晉武帝派羊祜平定吳國皇帝孫皓,羊祜認真調研後提出南進伐吳的主張,可是朝中大臣對此議論紛紛,晉武帝也猶豫不定,最後導致計劃擱淺。羊祜無奈歎道:“當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後來這句話演繹成“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釋義】 指不合心意的事情經常發生。
不以言舉人 不以人廢言
【溯源】 《論語·衛靈公》中記載孔子說過的一句話:“有見識的人,對於別人,不能因為這個人說得好便推薦他,也不能因為一個人的品質德行不好就不加區別地廢棄他好的主張。”
【釋義】 指在選拔人才時要考察他的品德和實際才能,不能僅憑聽他的言談就提拔他,在聽取意見時,不管他的人品、地位如何,隻要是正確的意見都要采納。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溯源】 《後漢書·班超傳》中記載,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班超奉命出使鄯善,鄯善王起初熱情款待,但在幾天後匈奴使者到來時,鄯善王頓時變得態度十分冷淡,甚至派兵監視班超。班超意欲除去敵患,便召集眾人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當天深夜,他帶兵出擊全殲匈奴使者,鄯善王見後路已斷,隻得與東漢言歸於好。
【釋義】 喻不冒危險就不能成事,也喻不經曆最艱苦的實踐就不能取得真知。
不甚了了
【溯源】 《世說新語·言語》中記載,孔融十歲時去拜見河南太守李膺,他對門人說:“我是李大人的親戚。”門人陪他上堂,李膺卻不認得,問:“你是我的什麼親戚?”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很有交情,我和你不是世交嗎?”在場賓客們甚為驚奇,大夫陳韙對此很不以為然,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回應:“想君小時,必當了了。”羞得陳韙無言以對。
【釋義】 現指對事情不太清楚或馬馬虎虎、不求認真的態度。
不識廬山真麵目
【溯源】 蘇軾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描寫廬山景致,寓意認清事物的本來麵目,要站高望遠,多角度觀察方能看清真相。
【釋義】 喻沒有認清事物的本質。
不識時務
【溯源】 《後漢書·張霸傳》中記載,東漢時期會稽太守張霸,學識淵博,治理會稽三年,將一個亂世治理成一個太平盛世,在百姓心目中威望很高。他激流勇退,被朝廷選為侍中,連皇親鄧騭都想拉攏他,而張霸卻小心避開,眾人議論張霸不識時務,不懂人情世故。
【釋義】 指認識不到當前重要的事態和時代的潮流,現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不貪為寶
【溯源】 《左傳·襄公十五年》中記載,宋國有人得到一塊寶玉,把它獻給子罕說:“我拿給玉匠看,玉匠認為是寶物,我這才敢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財物當作寶物,你把玉當作寶物,你如果把玉給我,我們都失去了寶物,不如讓我們都保有自己的寶物。”他婉言謝絕了對方的好意。
【釋義】 表示以不貪為可貴、崇高,也指廉潔守分。
不為五鬥米折腰
【溯源】 “五鬥米”即“五鬥米道”,也叫“天師道”,原是早期道教流派之一,因為信道入教者都要交納米五鬥,因而得名。古時以此泛指微薄俸祿。《晉書·陶潛列傳》中記載,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郡府派人來當地視察,小吏告訴他要身穿官服出門迎接,陶淵明歎息道:“我不能因五鬥米這一點點俸祿卑躬屈膝去奉迎這種無名小輩。”於是便棄官返回故裏。
【釋義】 喻以節義貞操為重,不趨炎附勢,不為世上任何名利浮華所改變。
不學無術
【溯源】 原句為“不學亡術”。班固在《漢書·霍光傳讚》中對輔佐漢室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有一段評語,說他“不學亡術,暗於大理。”意即其人雖位高權重,卻沒有什麼學問,不明事理,以致於死後不到三年即被滅了三族。
【釋義】 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