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Q
七不堪
【溯源】 西晉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與山巨源本為好友,後因山巨源加入司馬政權並舉薦他出任選曹郎一職,使得本就不滿司馬政權的嵇康當場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並在書中說自己從小不經涉學,疏懶成性,與禮相背,受不了官場禮法的種種約束,同時指出其中不堪忍受的七件事,即“七不堪”,表達自己不願為官的決心。
【釋義】 現代指疏懶或才能不夠。
七步詩
【溯源】 《世說新語·文學》中記載,曹植是曹操的四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曹操死後,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因為曹植和弟弟曹熊在父親亡時沒來看望,曹丕一再追問此事,曹熊因為害怕自殺身亡,曹植被押進朝廷。最後四兄弟的母親卞氏開口求情,曹丕勉強給了曹植一個機會,讓他在七步之內脫口成詩,否則殺無赦。曹植便念出一首《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明白其中弟弟暗指兄弟情意,隻好放了曹植。
【釋義】 現形容人才思敏捷。
七情六欲
【溯源】 指人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通常“七情”是指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是指色、聲、香、味、觸、法。
【釋義】 現泛指人的情緒、欲望等。
七十三坎
【溯源】 據說孔子、孟子分別死於七十三歲、八十四歲,人們後來又發現,許多老人很容易在此年齡段出現危及生命的狀況並最終死去,因此就有了“七十三坎”、“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個去”等迷信說法。
【釋義】 代指危險年齡。
欺世盜名
【溯源】 《荀子·不苟》中記載,戰國思想家荀子曾舉兩例:一是春秋時衛國大夫史魚因勸諫衛靈公不成, 就囑咐兒子待自己死後不要入殮,想以此來勸諫衛靈公重用遽伯玉,罷免彌予瑕;二是戰國時齊國的田仲有位擔任高官的哥哥,可他卻不肯接受哥哥的幫助去做官,而寧肯去種菜。荀子認為,史魚和田仲在用欺騙手段“盜名於暗世者也”,意即於動亂世道竊取虛名之人,屬於最大的危險。“欺世盜名”一詞即由此而來。
【釋義】 指欺騙世人,盜取名望。
奇貨可居
【溯源】 《戰國策·秦策五》與《史記·呂不韋列傳》中記載,春秋時代,各國國君為了聯合各國常把自己的兒子或孫子送到別國去做人質。秦昭王的孫子、夏姬的兒子異人就曾被送往趙國做人質,後因秦國不斷攻趙,趙王遷怒於他,令其環境非常窘迫。當時的大商人呂不韋結識他時,準備以異人為資本進行一場政治投資,所以他自言道:“此奇貨可居也。”這裏的“奇”指少有的東西,“貨”指貨物或某種東西,“居”指存儲。意即指把少有的貨物囤積起來,等待高價出售。
【釋義】 現喻拿某種專長或獨占的東西作為資本,等待時機,以撈取名利地位。
奇文共欣賞 疑義相與析
【溯源】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無意仕途,四十一歲時棄官回鄉,過起了田園生活。他在鄉裏搬家時寫下《移居》一詩:“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此句由詩末兩句而來,意思是有的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賞,遇到疑難處大家一同鑽研。
【釋義】 沿襲古意,指有好文章就共同欣賞,遇到疑惑就一起分析。
騎虎難下
【溯源】 原為“騎獸之勢,必不得下”。《隋書·後妃·文獻獨孤皇後》中記載,隋文帝楊堅的妻子獨孤氏分析形勢,叫人捎話給夫君:“形勢已經如此,騎在野獸的背上,逼迫你下也下不來,隻能因勢而進了。”楊堅明白這是在暗示他趁勢奪取皇位,便用接受禪讓的形式廢黜了北周幼主,建起隋朝,立獨孤氏為文獻皇後,逐漸統一了南北朝。後來此句演變為“騎虎難下”。
【釋義】 本指騎在老虎背上下不來,現指事情進行到中途,迫於形勢不能停止,隻好繼續做下去。
歧路亡羊
【溯源】 《列子·說符》中記載,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楊子聽說鄰人跑丟的羊因為岔路太多而無法追找後,整天沉思不語。學生們問何至於此,他也不吭聲,有一位弟子孟孫陽把這些情形告訴了心都子,而後兩人一齊去見楊子,心都子問:“兄弟三人,同學於一位老師,可是對於什麼是仁義卻有兩種不同理解,究竟誰的對呢?”楊子回答說:“住在河邊的船夫因為善於遊泳,掙錢較多,許多人成群結隊地去向他學習,結果被淹死的能有一半。本來是想學習遊泳但後果卻截然相反,你看哪一個對呢?”兩人沒作聲退了出來,孟孫陽責怪心都子問得拐彎抹角,老師又回答的稀奇古怪,搞得自己糊裏糊塗,心都子道:“大路上岔道太多而丟了羊,學習的人因學說太不一致可喪失生命。學問的本源並沒有什麼不同,沒有什麼兩樣,可是它的末流卻有這樣大的差異。隻有把分歧的末流回歸到本源上來,才不會有得失利害的差別,你成長在老師門下,學習老師的學問,但老師的比喻你都不能理解,真是可歎啊!”原文中的“大道以多歧亡羊”後來演變為“歧路亡羊”。
【釋義】 本意指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現比喻事物複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棋逢對手
【溯源】 原為“棋逢敵手”。《晉書·謝安傳》中記載,東晉名將謝安迎戰前秦苻堅時,派弟弟謝石、侄子謝玄為將,謝玄心中害怕,問計於謝安,謝安卻說已有安排,便與他下起圍棋來。其實謝玄棋藝較高,但由於心中恐懼,難以聚精會神,所以這次與謝安下棋,總是無法取勝。
【釋義】 本意指下棋遇到對手,現喻爭鬥雙方實力或才智不相上下,難分高低。
旗鼓相當
【溯源】 《後漢書·隗囂傳》中記載,西漢末年,隗囂組織武裝力量反抗王莽統治,攻占隴西、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劉秀任其為西川大將軍。為阻止占據成都的公孫述勢力向外發展,劉秀寫信給他,希望能聯兵出擊,信中寫道:“如公孫述進兵漢中,圖謀長安,我希望能借將軍的兵馬聯合對敵,這樣我們同公孫述的兵力就算是旗鼓相當了。”“旗鼓相當”一詞即由此出。
【釋義】 沿襲古意,形容敵對雙方的實力相差無幾。
旗號
【溯源】 舊指標明軍隊名稱或將領姓氏的旗子。
【釋義】 現用來比喻做某件事所假借的某種名義。
旗開得勝 馬到成功
【溯源】 原指令旗一揮,戰馬一到就取得了勝利。
【釋義】 現泛指做事開局順利,迅速取得了成功。
起死回生
【溯源】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扁鵲來到虢國,聽說虢國太子暴亡,便問太子的屬官中庶子,中庶子說是氣血不調昏厥而死,不足半日還沒裝殮。扁鵲就告訴他,太子未亡,如果不信可以探看一下,必然發現鼻子腫大,肢體溫暖。中庶子大驚,急入宮稟報國君,虢君召人探棺,果如扁鵲所說,他趕緊親自出來迎接這位神醫。扁鵲命人扶起太子,施以針灸,刺激太子三陽五會等穴,不一會兒即見太子醒來,經過扁鵲的精心治療下,太子不到一月就痊愈了。這件事傳出後,人們都說扁鵲有起死回生的絕技。
【釋義】 指醫術高明,也指成功挽救看起來沒有希望的事情。
杞人憂天
【溯源】 《列子·天瑞》中記載,杞國有個人膽子很小,常因天若塌下來自己該怎麼辦這個問題愁悶不已。朋友見他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開導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裏活動,怎麼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那人又道:“既是天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麼。”“那如果地陷下去怎麼辦?”“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麼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麼還擔心地會陷下去呢?”杞人這才高興起來。“杞人憂天”一詞即出於此。
【釋義】 指不必要、無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氣節
【溯源】 本指誌氣和節操。《史記·汲鄭列傳》中談論汲黯時說他“好學,遊俠,任氣節,內行討,好直諫”。意思是:好學,又好仗義行俠,很注重誌氣節操。
【釋義】 現指堅持原則,不向敵人屈服的高貴品質。
千金買鄰
【溯源】 《南史·呂僧珍列傳》中記載,南北朝時期,呂僧珍因品德高尚極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某次,宋季雅被罷免南康郡太守一職後,在呂僧珍宅院附近買下一所房子,呂僧珍問他多少錢買下,他說共花費了一千一百兩銀子,問及為何花這麼多錢,宋季雅回答:“買房子隻用了一百兩銀子,那一千兩是為了買你這樣的好鄰居。”“千金買鄰”即由此出。
【釋義】 意指在為人處世過程中,要有選擇地進行交往。
千裏送鵝毛
【溯源】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梅聖俞寄銀杏》一詩中寫道:“鵝毛贈千裏,所重以其人。”意即禮物雖輕而情意深厚。
【釋義】 沿襲古意,喻指情意珍貴。
千裏之行 始於足下
【溯源】 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老子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提出謹小慎微和慎終如始的主張,他在《老子》中提出一項觀點:處理問題要在它未發生以前,治理國家要在未亂之前。合抱的大樹是細小的幼苗長成,九層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裏之遠的行程是從腳下開始的。
【釋義】 本意指走一千裏路,也要從邁第一步開始,現指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漸積累起來的。
千慮一得
【溯源】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十八》中記載,春秋時期,齊國相國晏嬰為人正直為官清廉,生活非常儉樸。齊景公手下人親眼目睹晏嬰的貧困生活,就向齊景公彙報,齊景公派人送去千金給他接待賓客用,晏嬰百般推辭不受,並說:“聖人考慮一千次,總有一次失敗,普通人考慮一千次,總有一次成功。過去管仲接受是其失,現在我不要是我之得。”“千慮一得”即由此出。
【釋義】 意指再愚笨的人經過細致考慮,其意見也會有可取之處。
牽強附會
【溯源】 “牽強”出自《學五·教人》中的“此其間豈無牽強草略處?”意思是:哪能沒有勉強草率相連之處?這裏的“牽強”是指本不能做卻勉強去做。“附會”有三種含義:一是同“傅會”,指把沒有關聯之事說成有關聯,把沒有某種深義的事說成有其深義,如《列子·湯問》中寫道“皆傅會革木膠漆白黑丹青之所為”。二是指文章的布局、命意、修飾等過程,如《文心雕龍·附會》中寫道:“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是雜而不越者也。”三是在兩方之間協調之意,如《史記·酈食其等傳讚》中寫道“從容平勃之間附會將相”。後來人們把二詞合成為“牽強附會”。
【釋義】 指把不相關聯的事物硬扯在一起,混為一談。
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