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荀子·成相》中記載荀況的一段言論,大意是:實在是患難啊,大搞歪門邪道,以邪術為自己言行之先導,放著智慧的頭腦不用,偏偏去聽信那些相術者的主張。前麵的車子已經傾倒還不知改正,這種人到何時才能覺悟?”《漢書·賈誼傳》中記載,賈誼在《治安策》一文中分析了秦王朝奸臣當道、實施暴政、由盛而衰的慘痛教訓,並總結說:“前車之覆,後車之鑒。秦朝的失敗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呀!否則,我們也會重犯秦朝的錯誤,那可太危險了!”

【釋義】 本指前麵車子翻倒,後麵的車子可引為教訓,現指先前的失敗,可以作為以後的教訓。

前功盡棄

【溯源】 《戰國策·西周策》中記載,戰國末年,縱橫家蘇厲遊說周赧王去阻止秦國的大將白起進攻魏國都城大梁。他說:“秦將白起曾大破韓、魏兩國,並奪取趙國兩地,如今又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倘若大梁不保,整個周王朝就危險了。”見周赧王沒什麼反應,蘇厲又說:“可以對白起這樣講:將軍過去立下很多功勞,如今進擊大梁戰線過長,一旦失敗可就前功盡棄了。如此看來,不如托病不去攻打魏國為好。”盡管蘇厲極盡所能,但那時周室已衰微,無力控製諸侯勢力,所以他的主張未能實現。

【釋義】 指以前的功勞與努力全部白費。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溯源】 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下》中有一段精彩的論證。他說:“先王懂得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安邦之道,知道阻塞忠良與蒙蔽皇上這種行為的危害,所以就設置官職,整飾法令和刑罰,使天下得以大治……可是秦朝治本、治標的方法都不對,所以不能維持多久,這樣看來,使國家安定與危亂的做法,兩者相差得實在太遠了!俗語說‘前事之不忘記,後事之師也’,要想學習明君治理國家,就要借鑒古代的盛衰,參考他人的成敗,實踐於當代,謹慎於當前形勢和權力的運用,依據時間條件決定政策,這樣才能曆時長久,使國家社會得到安寧。”

【釋義】 沿襲古意,指汲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行事的借鑒。

前奏曲

【溯源】 原指大型樂曲、歌劇等開幕、開場前所演奏的曲子。

【釋義】 現喻事物出現的先聲。

黔驢之技

【溯源】 柳宗元在《三戒·黔之驢》中描繪了一頭沒有什麼本事、外強中幹的驢,它外表威猛卻隻能震懾一時,當黔之虎探究其根底後,便將其生生咬死。

【釋義】 形容虛有其表,並無真才實學。

強詞奪理

【溯源】 《三國演義》中記載,諸葛亮在劉備失利之後意欲說服孫權聯手抗曹,受到東吳謀士的詰難。陸績說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此說法無稽可考,諸葛亮反問,什麼叫無稽可考。嚴峻又接著說:“你所說的都是強詞奪理,均非正理,不用再說,我還要問問你,這些說法出自何種典籍?”諸葛亮再道:“如此說來,那伊尹、薑子牙、張良、陳平、鄧禹等人都有匡世之才,他們的生平又出自何種典籍?他們能像你們這些腐儒們隻會尋章摘句,舞文弄墨嗎?”“強詞奪理”即由此出。

【釋義】 指無理強辯,沒理硬說成有理。

強弩之末

【溯源】 由秦漢時期的民間俗諺“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簡化而成。《史記·韓長孺列傳》中記載,西漢武帝時,匈奴派使者前來請求和親,漢武帝召集眾臣商議。主管外交事務的大臣王恢反對和親,主張繼續西征,禦史大夫韓安國讚成和親,他說:“派軍隊去千裏之外作戰,不會取得勝利。現在匈奴倚仗軍馬的充足,懷著禽獸般的心腸,遷移如同群鳥飛翔,很難控製他們。我們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開疆拓土,擁有了它的百姓也不能算強大,從上古起他們就不屬於我們的百姓。漢軍到幾千裏以外去爭奪利益,那會人馬疲憊,敵人就會憑借全麵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況且最強勁的弓弩連魯地所產的最薄白絹也射不穿,從下往上刮的強風到最後連飄起雁毛的力量都沒有了,並不是它們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到了最後力量已衰竭。所以發兵攻打匈奴實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們和親。”群臣多數都附和韓安國,於是皇上便同意與匈奴和親。

【釋義】 本意指弩所發的箭已達射程的盡頭,現喻指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麼作用。

強項令

【溯源】 《後漢書·董宣傳》中記載,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的仆人殺了人,被洛陽令董宣處決。光武帝大怒,令兩個小太監挾持著董宣,要他向公主叩頭謝罪,董宣卻兩手持地,終不肯俯身叩頭。光武帝氣得說他是“強項令”。

【釋義】 現指某人剛直不阿、剛強不屈,絕不低頭之意。

敲門磚

【溯源】 古代科舉考試必考八股文,應考的人便將八股文的套路練熟。考生如果沒考中就說“撞太歲”,意思是冒險撞運氣,如果考中了就把八股文的那一套程式稱之為“敲門磚”,意思是進了門即可以扔掉敲門的磚頭。

【釋義】 現指借以謀取名利的工具,一達目的就可拋棄。

敲竹杠

【溯源】 “敲竹杠”源於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清朝末年,水上走私鴉片的販子為躲避關卡檢查,把毒品密藏在竹製的船篙裏,隨船從水路運往各地。某日,緝私人員檢查一艘商船遍尋無果,正欲離開時,一位師爺吸著長煙筒,信手在撐船的竹篙上敲煙灰,“嘟嘟嘟”敲了幾下。船主驚得臉色大變,以為師爺看出其中端倪,趕緊偷偷塞給大把銀子,請他別再敲了。師爺這才反應過來,沒吱聲就隨其他人一同下船去了。後來“敲竹杠”就成了訛詐財物的代名詞,一直沿用下來。第二種說法是:在四川山區地帶,有錢人進山燒香時要乘坐一種用竹杆做的滑竿由人抬上山。往往走到半山腰時,抬滑竿的人就敲著滑竿,要求加工錢,否則就不抬人,乘坐者隻好加錢。第三種說法是:舊上海城裏有家店鋪,隻要是陌生顧客進門,老板就會敲一下竹杠,示意正在接待的夥計暗中提價。

【釋義】 現指利用別人的弱點或以某事為借口進行訛詐。

喬遷之喜

【溯源】 《詩經·小雅·伐木》中寫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穀,遷於喬木”一句,這裏的“丁丁”指伐木聲,“嚶嚶”指鳥叫聲,“遷”指升,“喬”指高,全句意為:鳥兒們從深深的幽穀飛出來,一起集聚在高高的喬木上。

【釋義】 現指賀人遷居或賀人官職升遷。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溯源】 “鴛鴦”本為鳥名,在這裏代指夫妻。明代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在《醒世恒言》中刻畫了一個無能官僚喬太守,暗諷他在審理案件時將錯就錯,亂點鴛鴦,將三對夫妻相互錯配。“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即出於此。

【釋義】 現指胡亂指揮。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溯源】 為唐宋時期的民間俗諺,意指就算是再聰明能幹的婦女,沒米也做不出飯來。

【釋義】 形容做事缺少必要條件,很難做成。

巧取豪奪

【溯源】 《王右軍帖》中記載,宋朝大書法家、大畫家米芾的兒子米友仁精於摹仿,為求書畫珍貴真本,耗費了大量資財,甚至不惜采用欺騙手法。他經常在摹完真本後,將真本與摹本一同送還主人,由於摹仿技藝極精,常常騙得主人收走摹本而留下真本,這樣他就獲得了許多真本古畫。米友仁才華出眾,確實值得人們敬仰,可他那種偷梁換柱的行為,卻令人不齒,於是有人把他這種行為稱作“巧偷豪奪”,後來此語漸漸演化為“巧取豪奪”。

【釋義】 形容以各種巧妙方式騙取或用野蠻辦法搶奪財富。

巧言令色

【溯源】 “巧言”指花言巧語,“令色”指討好的表情。《尚書·皋陶謨》中記載夏禹與皋陶之間的一段對話,其中夏禹在回答時提及“能哲而惠,何憂乎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一句,意思是:帝又哲又惠,也還擔心兜這樣的佞人亂政而把他流放,也還怕有苗氏作亂而將其遷徙,也還怕奸佞之士孔壬的巧言令色。

【釋義】 形容以花言巧語和媚態偽情來迷惑、取悅他人。

切磋琢磨

【溯源】 由《詩經·衛風·淇奧》中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簡化而來。古代把骨頭加工成器物叫 “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把玉加工成器物叫“琢”,把石頭加工成器物叫“磨”。這段話本意是指君子品德高尚修養極佳,必須經過切骨銼金琢玉磨石那般錘煉。

【釋義】 現常用“切磋琢磨”來比喻相互商量研究,取長補短,精益求精。

鍥而不舍

【溯源】 《荀子·勸學》中記載了荀子的一段言論,即“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意思是:如果鏤刻不能堅持下去,就連朽木也不會被折斷;但若堅持不停地鏤刻,就是金屬、石頭也會被鏤穿。後人根據此句意思總結出“鍥而不舍”一詞。

【釋義】 指做事不能半途而廢,隻要堅持到底就能獲得成功。

秦晉之合

【溯源】 春秋戰國時期,晉武公之子姬詭諸繼承君位,即晉獻公。晉武公晚年娶齊桓公女兒齊薑,齊薑則與當太子的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繼位後,把庶母齊薑娶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又在後來的秦晉政治聯姻中嫁給秦穆公為夫人,這便是最初的“秦晉之合”。

【釋義】 原指政治上的聯姻,是國家之間的一種聯合,後來泛指兩家聯姻。

擒賊先擒王

【溯源】 出自杜甫《前出塞》第六首中的“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此句本意是指在兩軍對戰中,如果把敵人的主帥擒獲或者擊斃,其餘的兵馬則不戰自敗。

【釋義】 現喻做事要抓住關鍵環節。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溯源】 《荀子·勸學》中記載了荀子的一個觀點: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即使又曬幹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筆直了,金屬刀具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會智慧明達,不會犯錯。原文中的“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後來演變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釋義】 指學生勝過老師、後人勝過前人,此為事物的發展規律。

青黃不接

【溯源】 “青黃”始見屈原《九章·橘頌》裏的“青黃雜糅”,意思是豐滿的橘果有青有黃,色彩絢麗,芬芳怡人。“青黃不接”出自《元典章·戶部·倉庫》裏的“即日正是青黃不接之際,各處物斛湧貴”。這裏的“青黃”指新秧與陳穀。本意是指莊稼還沒有成熟,陳糧已經吃完,意指年景困難。

【釋義】 現指人力、財力等因一時接續不上而顯匱乏。

青梅竹馬

【溯源】 “青梅”指青色的梅子,“竹馬”指把竹竿當馬騎。唐代詩人李白曾在《長幹行》裏描繪女子回憶與夫君幼年時一起嬉戲:“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借此形容小兒女天真無邪玩耍遊戲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