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R
燃眉之急
【溯源】 《五燈會元》中記載,蔣山法泉禪師問:“如何是急切一句?”大師回答:“火燒眉毛。”意思是:像火燒眉毛那般緊急。“燃眉之急”即由此演變而來。
【釋義】 現形容事情非常急迫。
染指
【溯源】 《左傳·宣公四年》中記載,春秋時期,楚地盛產團魚,即甲魚。某日,楚人獻給鄭靈公此物嚐鮮,此事讓鄭國大夫公子宋和子家兩人知道了,他們奉召晉見時,公子宋伸出食指貪饞地說:“我一定要嚐嚐它的美味。”走進宮中,正巧看見廚師正在烹煮團魚,倆人相視一笑。鄭靈公瞧見覺得奇怪,就問為何發笑,公子宋低頭不語,子家見瞞不過去隻得實話實說。一會兒,團魚上桌,鄭靈公請諸位大臣品嚐,偏偏不請公子宋,公子宋怒從心起,走到盛滿魚羹的鼎前,伸手撈出一把團魚肉,邊吃邊向外走去。“染指”一詞遂由此出。
【釋義】 指分取不應該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
【溯源】 《左傳·宣公二年》中記載,春秋時期,晉靈公十分殘暴,濫殺無辜,大臣趙盾和士季進宮勸諫,晉靈公態度非常冷淡,很不情願地承認自己錯了,士季叩頭拜倒說:“誰能沒有過錯,有過能改,那就再好不過了。”可是陰險狠毒的晉靈公早將兩人記恨在心,隨後便派人暗殺了趙盾。
【釋義】 指一般人犯錯在所難免。
人浮於事
【溯源】 原為“人浮於食”,《禮記·坊記》中寫道:“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則亂益亡。故君子使其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古代以糧食的石數計算俸祿,所以稱之為“食”,“浮”指超過。這句話的意思是:俸祿和職位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奉獻,那就類似於貪汙,自己的能力和貢獻超過了俸祿和職位,就可稱得上廉潔。後來此語演變為“人浮於事”。
【釋義】 本指用人數量超過俸祿承擔的能力,或指職務才能應當超過支付給自己的俸祿,現指人多事少,沒有多少工作可從事。
人微言輕
【溯源】 原為“人微權輕”。《史記·司馬穰苴列傳》中記載,春秋末期,齊國大夫穰苴因官至司馬也被人稱作司馬穰苴。他為人執法嚴明,深通兵法,齊景公命他率軍迎擊晉燕聯軍時,他說:“我出身卑賤,恐怕軍中諸將不能歸附聽命,百姓也不擁護,資望淺薄,權威不足以服眾,希望能派一位君王的親信,在朝廷中有威望的人到軍中做監軍,這樣我才可以赴任。”齊景公答應了他的要求。可是派去的監軍不遵軍紀,時時輕慢司馬穰苴,結果被他下令斬首示眾。此舉極大振奮了軍威,全軍將士奮勇作戰,最後一舉收複失地。此語後來演變為“人微言輕”。
【釋義】 原用來比喻資望較淺,權威不足以服眾,現指社會地位低,說話不被別人重視。
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
【溯源】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鴻門宴中,劉邦逃脫之際因為沒向項羽告別,自覺失禮,這時樊噲說道:“大丈夫做事應該著眼於大事,不必講究小節,現在人家正如刀和砧板,而我們就像砧板上待宰割的魚和肉,你還講什麼禮節?”
【釋義】 喻指生殺大權掌握在別人手裏,自己處於被宰割的地位。
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溯源】 《論語·衛靈公》中記載孔子的一句警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意思是:人若沒有長遠的謀劃,一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
【釋義】 沿襲古意,多用來表示人若不做長遠打算必會吃眼前虧。
人心不如水 平地起波瀾
【溯源】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九首》中的第七首寫道:“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 等閑平地起波瀾。”全詩以瞿塘峽的灘險水急暗指人世間亦能平地起波瀾,末尾詩句後來簡化成“人心不如水,平地起波瀾”。
【釋義】 現喻指小人心懷不軌或撥弄是非之行徑,也常用來感慨人心變幻、世態炎涼。
人心不足蛇吞象
【溯源】 《山海經·海內南經》中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意思是一種叫巴蛇的蟒吞吃大象,三年才將骨頭吐出來。《通俗編》中也記載明代羅洪先在詩中寫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意思是:胃口雖小卻貪得無厭,就像一條蛇想吞大象,結果會怎樣?此舉猶如一隻螳螂隻知道去捕食前麵的蟬,卻不知後麵的黃雀正準備啄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