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W

外道

【溯源】 佛教自稱內道,統稱其他宗教學說與異教徒都為外道。

【釋義】 現指見外、客氣之意。

外強中幹

【溯源】 《左傳·僖公十五年》中記載,春秋時期,秦晉之間發生戰事。為了抵抗強大的秦軍,晉惠公親自領兵出征。他下令拉戰車的馬,一定要用鄭國的駿馬。大臣慶鄭連忙勸說:“古有戰事之爭時,乘馬必須用本國的才行,乘用別國的馬,一遇事變都會改變常態。鄭國的馬外強中幹,看起來很強壯,實際卻很虛弱,打起仗來一緊張根本就不聽指揮,到那時會進退不得,大王還是不要做此決定。”可晉惠公一點都不聽從勸告執意乘用鄭馬。上戰場沒多久,晉惠公的馬車就開始不聽指揮,四處亂撞,結果陷入泥中,晉惠公也被秦軍俘虜,晉軍隨即大敗。

【釋義】 原形容戰馬虛有其表,現泛指外表強壯,內裏空虛。

完璧歸趙

【溯源】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得到一塊聞名天下的寶玉“和氏璧”。秦昭王知道這個消息,就派人送信到趙國,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作代價來換取這塊寶玉。趙王與大臣們商量,把寶玉給秦國,怕得不到秦國答應給的十五座城,不給吧又怕秦王派兵攻打趙國,一時拿不定主意。這時有位叫繆賢的宦者令推薦自己的門客藺相如,說此人可以擔當出使秦國的重任。在趙惠文王的首肯下,藺相如很快帶著“和氏璧”來見秦昭王。秦昭王得到寶玉後全無劃給十五座城池之意,藺相如不畏強暴,以指出璧瑕為借口,機智地索回了和氏璧,並當庭據理力爭:“既然大王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那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隻得劃出十五座城池,藺相如識破這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齋戒五日後再作交換。秦昭王隻得應允,藺相如立即派出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待齋戒完畢,雙方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方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了秦昭王,和氏璧從而得以保全。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釋義】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現指將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玩火自焚

【溯源】 《左傳·隱公四年》中記載,春秋時期,衛國公子州籲殺死兄長衛桓公篡位,他拉攏宋、陳、蔡等國一起攻打鄭國。魯隱公問大夫眾仲如何看待此事,眾仲說:“如此殘忍的人會眾叛親離的,他就像是在玩火,不知收斂必會燒死自己的。”果然,不久後,衛國人石厝便設下計謀,借陳國之手殺死了州籲。

【釋義】 本指玩火者必定會燒了自己,現指想做害人的勾當,結果反而害了自己。

玩物喪誌

【溯源】 “玩”指玩賞,“喪”指喪失,“誌”指誌氣。《尚書·旅獒》中記載,春秋時期,周武王起兵滅商,同各部族國家建立關係,各國向周朝稱臣納貢者日益增多。某次,旅國向武王進獻了一隻大獒,它見了武王便匍匐在地,像朝拜一般,武王很高興,天天與它玩耍娛樂,荒疏了朝政。武王的太保姬奭見此情形,寫下《旅獒》一文,文中說道:“戲弄他人會損害自己的德行,而沉緬於器物則會喪失進取之心。”武王閱後心有觸動,遂下令將獒等貢品全部分發給大家,轉而開始勤於朝政,勵精圖治,周朝天下重又得以鞏固。“玩物喪誌”即出自其中。

【釋義】 常指迷戀於所玩賞的事物而消磨了積極進取的誌氣。

紈絝子弟

【溯源】 《漢書·敘傳上》中記載,東漢人班況是著名史學家班固的曾祖,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班伯熟讀《詩經》,頗有見地。經過大將軍王鳳的舉薦,班伯受到皇帝的召見。皇帝恰好崇尚經學,見班伯談吐不凡,相貌堂堂,就拜為中常侍,並令他到金華殿講授詩書。班伯在這裏如魚得水,滿腹才學有了施展之地,但這種好景未過幾年就因金華殿授業傳統不再繼續而中斷了。沒了講學之地,班伯便與皇宮王室子弟們為伍,整天處於“綺襦紈絝之間”。“綺襦”與“紈絝”都指古時貴族子弟穿的細絹褲,後來就漸代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釋義】 舊時指官僚、地主等有錢有勢人家成天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的子弟,現指遊手好閑的富家子弟。

萬花筒

【溯源】 為一種圓筒形光學玩具。圓筒對著亮光轉動時,由於內部鏡子的反射作用,可以看到許多不同形狀的圖案。

【釋義】 喻指千變萬化的事物。

萬金油

【溯源】 舊時稱作清涼油,是一種用薄荷腦、樟腦、桂皮油、桉葉油等加石蠟製成的膏狀藥物,可以治頭疼、輕微燙傷等,應用範圍很廣,但不能治大病。

【釋義】 喻指什麼都能做、但什麼都不精通的人。

萬事俱備 隻欠東風

【溯源】 《三國演義》中記載,赤壁之戰中吳、蜀聯合抗魏,周瑜先用反間計,誘使曹操殺死了曹軍中熟悉水戰、可以抵擋他們的得力將領蔡瑁、張允。而後又叫龐統假作獻計,騙曹軍把戰船連在一起。這樣,如果著起大火,戰船不能分開,曹操的軍隊就會全軍覆沒。接著他又使出苦肉計,當著很多人的麵痛打老將黃蓋,然後讓黃蓋去詐降曹操。實際上,黃蓋在歸降的船中裝滿了容易燃燒的物品,準備詐降時衝向曹營,發起火攻。一切都安排好了,周瑜卻高興不起來,反而憂慮成疾,臥床不起。原來,要達到火攻的目的還需要一個很重要的條件:依順東南風向北岸的曹軍放火。可這幾天,天天都在刮西北風,周瑜正為此煩悶不已。諸葛亮進帳拜訪看出周瑜心思,預測到幾日後天氣將變會轉為東風,便開出一紙藥方“破曹軍,須用火攻。萬事俱備,隻欠東風。”而後,又讓周瑜派人建起一座七星壇,自己裝模作樣地上壇作法,到了作戰當天,果見東南風大起,周瑜乘機發起火攻,一舉擊敗了曹軍。

【釋義】 本指一切都準備好了,隻差東風沒有刮起來,現常用來形容一切已準備好,隻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

萬壽無疆

【溯源】 《詩經·小雅》中寫有“南山有桑,北山有楊,樂隻君子,邦家之光,樂隻君子,萬壽無疆”一句,意思是:南山上有桑樹,北山上有楊樹。君王快樂,是國家的光榮,君王快樂,永遠長壽,沒有止境。據說這是周王朝士大夫的祝頌之詞。

【釋義】 本意指萬年長壽永遠生存,現多用於祝人長壽。

萬紫千紅總是春

【溯源】 宋代朱熹在《春日》一詩中寫道:“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麵,萬紫千紅總是春。”全詩意為:我選擇一個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觀花賞草來到泗水邊,隻見無邊無際的風光景物一時間都換了新顏。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尋見東風,那東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一派春天的景致。該詩看似寫景,實則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釋義】 現常用此句來形容事業的繁榮興旺。

枉與他人作笑談

【溯源】 “枉”指徒勞無益。《紅樓夢》第五回中寫有“如冰水好意相妨,枉與他人作笑談”一句,意思是:這一切都是容易融化的冰,徒然遭人妒忌罷了,白白給人添作笑料而已。

【釋義】 形容所作所為毫無意義,隻能成為別人嘴邊的笑料。

王八看綠豆

【溯源】 “王八”是烏龜的別稱。它的眼睛小而圓,呈綠色,如綠豆一般。王八若看綠豆就像是眼睛對眼睛,所以歇後語中就有“王八看綠豆——對眼了”,表示合乎彼此的眼光,互為滿意。

【釋義】 現用於形容譏諷行為不端的人一眼對上號,有一拍即合之意。

亡羊補牢

【溯源】 《戰國策·楚策四》中記載,戰國時期,楚國大臣莊辛某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裏時左有州侯右有夏侯,出去時,鄢陵君和壽陵君又總跟隨著。你和這四人一味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楚都很快就會有危險了。”楚襄王氣得責罵起來,他卻不慌不忙道:“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在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即派兵侵楚,楚襄王被迫流亡後方才覺得莊辛說得有理,又趕緊派人找回莊辛,向其討教辦法,莊辛誠懇地說道:“我聽說,看見兔子才想起去找獵犬也算不晚,羊跑掉了才去補羊圈也還不遲……”他詳細指明了楚國麵臨的危險與出路,說得楚襄王連聲稱是,最後還是派莊辛出麵處理殘局,這才收複了失地。“亡羊補牢”一詞便由此出。

【釋義】 本意是指羊因為羊圈的缺損被狼叼走,這時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現形容出了問題以後及時想辦法補救,還可以防止繼續遭受損失。

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

【溯源】 “往”指過去的所作所為,“諫”指挽回、規勸,“來者”指未來的事,“猶”指還,“追”指努力爭取。《論語·微子》中記載“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哀!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全句意思是: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車前走過,他唱道:“鳳鳥啊鳳鳥啊!你的德行為什麼衰退了呢?過去的事情已經不能挽回了,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從政的人都危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