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T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溯源】 《詩經·小雅·鶴鳴》中記載有“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裏的“它山”指異國或其他地方,“石”指走入仕途之賢才,“玉”指朝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為別國的賢才可以用來治理本國。
【釋義】 現指借助外力,彌補自己的缺失。
台柱子
【溯源】 舊時由於固定舞台較少,戲班子演戲多是臨時搭台,搭台時支撐戲台的大梁即稱台柱子。後來引申為戲班或劇團中挑大梁的主要演員。
【釋義】 現借指集團、組織裏的骨幹成員。
抬轎子
【溯源】 古時以轎代步,“抬轎子”一詞從兩漢時即開始流行。後來又將賭博遊戲中多人串通騙取他人錢財的行為稱作“抬轎子”,受騙者則稱為“坐轎子”。
【釋義】 現比喻在人際關係中串通一氣、相互吹捧以達到某種目的的不正當做法或手段。
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
【溯源】 此句根據民間故事而來。據說,八十歲的薑太公常在溪旁垂釣,線上的釣鉤是直的,上麵從來不掛魚餌,距離水麵有三尺高,薑太公通常在舉起釣竿時還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打柴的武吉見此情景就說:“老先生,像你這樣,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了釣到王與侯!”薑太公回答。這種奇特的釣魚方法後來傳到周文王耳朵裏,他接連派出士兵、大臣去請,都未成功,最後隻得自己親自出馬,誠心相請,薑太公這才答應為其效力,輔佐他興邦立國,並幫助他兒子周武王滅掉了商朝。“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遂由此出。
【釋義】 現指心甘情願地上當。
太上皇
【溯源】 據說,漢高祖劉邦稱帝後,某日去看老父,卻見老父畢恭畢敬地起身迎接。他心中大惑不解,老父說:“你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為你父,也不過是個平頭百姓,區區小民不敬皇帝,那可是要殺頭的啊。”劉邦聽出話中深意,趕緊安排、舉行大典,將父親扶上太上皇的高位。
【釋義】 本意為皇帝之父的尊稱,現指掌握實際權力、自己不出麵卻操縱別人進行活動的人。
泰鬥
【溯源】 泰鬥是泰山與北鬥的簡稱,人們常用泰山、北鬥比喻在德行和事業方麵為眾人所敬仰之人。《新唐書·韓愈傳》中,即有“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鬥”一句,意思是人們把韓愈比作泰山、北鬥,以表示對他的推崇、敬仰之情。
【釋義】 現比喻德高望重或因某方麵成就卓越而為人所敬仰之人。
泰山
【溯源】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為五嶽之首,有“天下第一名山”之稱。《酉陽雜俎·語資》中記載,唐玄宗到泰山封禪時,任命大臣張說為封禪使。張說的女婿鄭鎰原是九品官,可他卻憑張說的勢力,由九品官驟升至五品官。後來,唐玄宗無意中發現這一奇怪現象就問鄭鎰,鄭鎰張口結舌無言以對,這時黃幡綽代為回答道:“此泰山之力也。”人們遂根據這一典故稱嶽父為“泰山”。
【釋義】 現指名山,亦指嶽父或高壽。
貪小失大
【溯源】 《劉子新論·下·貪愛》中記載,戰國時期,秦惠文王想吞並物產豐富的蜀國,有人獻計製作巨大的石牛送給蜀侯。貪心的蜀侯果然中計,真以為石牛能下金糞,下令民工開山填穀、鋪築道路前去迎接石牛。秦惠文王立即命令大軍跟在運送石牛的隊伍後,趁機消滅了蜀國,人們嘲笑蜀侯貪小利而失大利竟致亡國。原文中的“貪小利而失大利”後來簡化為“貪小失大”。
【釋義】 因為貪圖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隻謀求眼前好處而不顧及長遠利益。
談何容易
【溯源】 《漢書·東方朔傳》中記載,東方朔為表達政見,假設一“非有先生”與吳王對話。當吳王問他可不可以談談對自己的批評與意見時,非有先生說:“可以呀,可以呀,發表意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主張逆於耳目違背心意卻是有利於身的,有的主張悅耳目稱心意卻又對行為有害,不是英明的君王又怎能樂於傾聽呢?”原文中的“談何容易” 本意是指臣下向君主進言很不容易。
【釋義】 現指事情做起來並不像說的那樣簡單。
談虎色變
【溯源】 《二程全書·遺書二十》中記載,被老虎咬傷過的農夫深知老虎的厲害,當某人說起老虎襲擊傷人的事件時,其他人聽了隻是吃驚,他卻驚恐得連臉色都變了。
【釋義】 原意是說被虎咬過的人才知虎的厲害。現形容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緒緊張,驚慌失色。
談笑自若
【溯源】 《三國誌·吳誌·甘寧傳》中記載,三國時期,東吳名將甘寧率軍直逼夷陵城,與魏軍守將曹洪激戰。曹洪敗走,甘寧命令部下迅速奪取夷陵,由於他的兵力很少隻有幾百人,遂在入城後立即招兵,但也不過千人。當天黃昏,駐守南郡的魏將曹仁派出曹純和牛金引兵與曹洪彙合,共聚五千餘人將夷陵城團團圍住。曹軍架設雲梯攻城,被甘寧守軍擊退。第二天,又堆土構築高樓,然後在高樓上向城中射箭。不少吳兵被射死射傷,將士們都恐懼起來,唯獨甘寧跟平時一樣,談笑風生非常自然。他命人收集曹軍射來的數萬枝箭,選派優秀射手,與魏軍對射。正在危急時刻,周瑜的援兵到來,解除了夷陵之困。
【釋義】 沿襲古意,指在危急情況下有說有笑,鎮定如常。
彈指
【溯源】 “指”指手指,“彈指”就是撚彈手指作聲的動作。這本是印度的一種風俗,用以表示歡喜、讚歎、警告、許諾、覺悟、召喚、敬禮、祝咒等。另外,《僧祗律》中亦記載“一刹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
【釋義】 現表示時光短暫。
曇花一現
【溯源】 本意是指難得出現。這裏的“曇花”分指兩種:一種是佛經裏所說的曇花,即“優曇缽花”,此花三千年才開一次。二是供人觀賞的“曇花”,通常在夜裏綻開,淩晨即萎,開花時間也極為短暫。
【釋義】 現指事物乍現即消,出現時間極短。
歎為觀止
【溯源】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記載,春秋時期,吳公子季劄來到魯國,表示願與魯國結盟,世代友好下去,魯國請他欣賞周南、召南、小雅、大雅、魯頌、商頌樂曲和武舞、文舞、樂舞選裝,精通舞樂的季劄逐個品評,當欣賞到《韶箭》舞時,季劄斷定是最後一個節目,說:“看到這裏已經看到了樂舞之止境,如果再有別的音樂,我也不用再要求看了。”“歎觀止矣”由此而出。
【釋義】 現指讚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唐人街
【溯源】 唐朝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強盛的朝代。海外的華僑、華人往往稱自己是“唐人”, 他們聚居的地方便被稱作“唐人街”。
【釋義】 唐人街遍及世界各地,如無特別說明,一般通指美國舊金山市的唐人街。
螳臂擋車
【溯源】 “螳臂”指螳螂的前腿。《莊子·人世間》中記載,春秋時期,衛靈公聽說魯國名士顏闔學識淵博,就想請他擔任兒子蒯瞆的老師。蒯瞆為人凶殘驕奢,勇武好鬥,經常肆意殺人,顏闔不知道自己能否教導這樣的人,於是就請教衛國賢人蘧伯玉。蘧伯玉說:“你想去教育蒯瞆,這是很困難的。如果你真的要當他的老師,應該處處小心謹慎,盡量不去觸犯他,以免招來殺身之禍。”接著,他又舉了個例子:“你知道螳螂嗎?有一次我乘車外出,看到路邊有隻螳螂奮力地舉起兩條前腿想阻擋車輪前進。它意識不到隻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成功,結果自然被車輪軋死。螳螂就是因為不自量力才被車輪碾得粉身碎骨。如果你也不自量力,要去觸怒蒯瞆的話,恐怕結局也會和螳螂一樣。”顏闔聽後,決定不去教導蒯瞆,並盡快離開了衛國,而蒯瞆因為胡亂滋事後來終被別人殺死。
【釋義】 本指螳螂想要用前腿來阻擋車子前進,現形容不自量力。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溯源】 《莊子·山木》中記載,春秋時期,吳國國王闔閭準備攻打楚國,遭到眾臣反對,吳王惱火地警告:“誰敢勸阻就處死誰!”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官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便每天早晨拿著彈弓、彈丸在後花園轉來轉去,弄得露水濕透衣裳,連著三天俱是如此。吳王見後很奇怪細問原因,侍衛說:“園子裏有棵樹,樹上有隻知了,知了停息在樹上一邊放聲鳴叫一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就在它的身後;螳螂緊貼樹枝彎起前肢,想捕捉知了,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就在它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小孩舉著彈弓在樹下要射它。這三樣東西,都極力想要得到眼前利益,卻絲毫沒有考慮到身後隱伏的禍患。”吳王認為他講得極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楚國的計劃。
【釋義】 本指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麵正要吃它,現多形容目光短淺,不知潛在危險。
滔滔不絕
【溯源】 原為“滔滔不竭”。《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唐代宰相張九齡以善於言談而著稱,每當與賓客們談論起經書時,總是滔滔而言沒完沒了,就像是從山坡上端往下滾動泥丸一樣。後因得罪權貴李林甫,張九齡被免去宰相一職。
【釋義】 說話如滔滔江水般連續不斷,形容口才很好,說話不間斷,有時也含貶義。
桃花運
【溯源】 古時常用“桃花”來比喻容貌美麗的女子,舊小說中亦將男子有豔遇稱為“走桃花運”。
【釋義】 現將輕易遇到合適的女友或某男被多位女友追求的現象,戲稱為走“桃花運”。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溯源】 《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西漢時期,李廣擅長騎射,勇猛善戰,一生與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人稱“飛將軍”。李廣待人和氣,與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都分給官兵們。打起仗來,他也身先士卒,英勇頑強,深受官兵愛戴。李廣為人恭厚誠信,不善言談,且不貪名利,雖然許多比他不如的人都獲加官晉爵,他卻一直未被封侯。史學家司馬遷為其作傳時讚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嚐果,以致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
【釋義】 現形容為人真誠篤實,德才兼備,自會感召人心。
桃李滿天下
【溯源】 《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久視元年》中記載,宰相狄仁傑因德高望重,敢於直言進諫,深得武則天賞識。就連他上朝時,武則天也不讓其跪拜,並說:“見狄公下拜,我渾身都痛。”武則天采取多種措施,廣羅人才,曾令狄仁傑推薦將相之才,狄仁傑便推薦了張柬之、姚崇等數十位賢能之士。有人讚他道:“你可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裏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薦的,真是桃李滿天下啊。”
【釋義】 形容培養的後輩或所教的學生各地都有。
逃之夭夭
【溯源】 原為“桃之夭夭”,出自《詩經·周南·桃夭》。原句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本指紅燦燦的桃花、豐滿鮮美的桃實與青蔥茂盛的桃葉,後因“桃”、“逃”同音,漸演變成“逃之夭夭”。
【釋義】 原形容桃花茂盛豔麗,現表示逃得無影無蹤。
天不變 道亦不變
【溯源】 《漢書·董仲舒傳》中寫有“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一句。董仲舒認為,封建社會的最高原則是由天決定的,天是永恒不變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會之“道”,也是永恒不變的。
【釋義】 現形容形而上學或頭腦僵化。
天翻地覆
【溯源】 《胡笳十八拍》作者不詳,據說是東漢著名文學家蔡邕的女兒蔡文姬。東漢末年匈奴入侵,蔡文姬被匈奴王擄為妻,寫下《胡笳十八拍》,其中有“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鬥”一句,意思是:感到天地都翻轉過來,就連北鬥七星都轉到南方去了。此句暗寄蔡文姬思念故土的沉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