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現形容變化巨大或秩序極為混亂。
天高皇帝遠
【溯源】 《閑中今古錄》中記載,北宋末年,浙江台州、溫州一帶大旱,百姓餓死很多,朝廷奢侈浪費成風,對救災一事置之不理,反而加重賦稅,人們忍無可忍,樹起造反大旗,旗上寫道“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天高皇帝遠”遂由此出。
【釋義】 原指中央權力達不到的偏遠地方,後比喻僻遠地區,不遵守法紀的惡勢力。現泛指機構離領導機關遠,遇事自作主張,不受約束。
天花亂墜
【溯源】 《高僧傳》中記載,南朝梁國的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特別篤信佛教,他請雲光法師宣講佛法,在講《涅經》時,梁武帝從早到晚認真聽講,沒有絲毫倦意。雲光法師說得繪聲繪色,竟感動了上天,香花從空中紛紛落下。梁武帝從此更加信佛,後來幹脆出家。“天花亂墜”一詞遂由此出。
【釋義】 現形容說話誇張而不符合實際。
天機
【溯源】 舊指上天的意思或造化的奧秘。
【釋義】 泛指不為人知的秘密。
天經地義
【溯源】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記載,春秋時期,周王室發生了激烈的王位之爭,晉頃公召集各諸侯國的代表商討如何使王室安寧。與會者有晉國的趙鞅、鄭國的遊吉、宋國的樂大心等。趙鞅向鄭國的遊吉請教什麼叫“禮”, 遊吉回答說:“我國的子產大夫在世時曾經說過,禮就是天之經、地之義,也就是老天規定的原則、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動的依據,不能改變,也不容懷疑。”趙鞅與其他諸侯國的代表聽後都表示極為讚同,接著他又提出各諸侯國應全力支持敬王,提供兵卒、糧草,並且幫助他把王室遷回王城。敬王遂很快恢複王位,結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原文中的“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後來簡化為“天經地義”。
【釋義】 指絕對正確、不能改變也不容質疑的道理。
天倫
【溯源】 原指自然的道理。
【釋義】 現代指父子、兄弟等親屬關係。
天馬
【溯源】 《山海經》中寫有“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其鳴自銑”。《史記·大宛列傳》亦寫有“名大宛馬曰‘天馬’雲”。可見古時“天馬”一指神獸,一指大宛良馬。
【釋義】 現泛指駿馬。
天塹
【溯源】 《南史·孔範傳》中記載,南北朝末年,隋文帝統一了北方,南方的陳朝僅據守江南一隅。隋文帝發兵南進,在長江一帶集中優勢兵力,意欲直取陳朝都城建康。這時的陳朝後主卻荒淫無度,仍舊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當時身為陳朝“都官”的孔範最能散布反對加強江防的論調,他說:“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度?”意思是:憑著長江天塹將南北隔開,隋軍怎可能渡過?陳朝上下足可高枕無憂。然而,隨著隋軍渡江,陳王朝很快便壽終正寢了。
【釋義】 本指天然形成的大壕溝,現指地勢險要,有時亦專指長江。
天橋把式
【溯源】 “天橋”為地名,位於北京市永定門內。清末時期,常有民間雜耍藝人在此擺地攤,或於簡陋戲棚中演出。藝人們通常在開場時會靠說來招攬顧客,所以就有了“天橋把式,光說不練”的說法。
【釋義】 現用來比喻隻說大話不做實事的行為。
天若有情天亦老
【溯源】 唐代詩人李賀在《金銅仙人辭漢歌》中寫道:“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本句意思是:送我的隻有鹹陽道上凋殘的蘭花,天倘若有情意,也會因悲傷而衰老的。
【釋義】 現多用來形容強烈的傷感情緒。
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溯源】 《孟子·公孫醜下》中寫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句,意思是:有利於作戰的天氣和時令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理條件,有利於作戰的地理條件不如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能否取得人心,在於統治者能否“得道”。這個“道”即是指孟子推行的仁政學說思想體係。
【釋義】 現多用此形容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的重要性。
天書
【溯源】 “天書” 二字誕生於太昊時期。《簡道德易經》裏記載,人間最珍貴的圖文河圖和洛書被太昊伏羲稱作“天書”,也就是說,天書本來是河圖和洛書的總稱。
【釋義】 現泛指難以辨認、深奧難懂的文字材料。
天王老子
【溯源】 “天王”指天子。西周以前,天子隻稱“王”,春秋時期,楚、吳等國國君也相繼稱“王”,因此人們就尊稱周王為“天王”,“天王老子”也自然成為皇帝父親的代稱。
【釋義】 現代指至尊至貴的權勢人物。
天網恢恢 疏而不漏
【溯源】 《老子》中記載,春秋時期,大哲學家老子認為人世上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命運已經安排好了的東西,人們想改變它是不可能的,隻能順從自然的擺布,不要去爭取,這樣反而得不到什麼好處,說不定還會有害處,這就叫“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後來,該詞演變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釋義】 現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上天的懲罰。
天下大勢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溯源】 《三國演義》中的起始之語即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意思是:天下之國,分裂的時間久了,到了一定時候就會統一;統一的時間久了,到了一定時候又會分裂。其意在於指明,社會不會永遠停滯不動,而是不斷變化的。
【釋義】 除比喻遵循既定的曆史規律外,現也泛指一種措施過了頭,就會有另一種辦法來取代。
天下為公
【溯源】 《禮記·禮運》中寫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一句,意思是:一個偉大製度的實行,在於世上一切君王不把位置傳與子孫而是傳與賢士。應該選拔德高望重的人,講究信用,端正品行……原句中的“天下為公”即由此出。
【釋義】 現形容公正合理。
天涯海角
【溯源】 唐代文學家韓愈與侄子十二郎生活多年,感情深厚,在突聞侄子死訊後滿含悲痛地寫下《祭十二郎文》,祭文最後寫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之句,表述自己與侄子天遙地遠,各據一方。
【釋義】 泛指極其遙遠的地方。
天衣無縫
【溯源】 《靈怪錄·郭翰》中記載,古時有位郭翰於盛夏的夜晚在樹下乘涼時,夢見一位異常美麗的仙女自天上降下,站在他的麵前。仙女自稱是織女,郭翰仔細觀察,發現她的衣服居然沒有縫,便問何故,仙女說:“天衣本就不為針線所織。”這便是“天衣無縫”的由來。
【釋義】 現形容做事周密完善,沒有破綻可尋。
天職
【溯源】 古人認為四季變化、萬物生長等等都屬於天的職責,所以稱為“天職”。
【釋義】 現引申為應盡的職責。
天字第一號
【溯源】 古時常用《千字文》中的字來編排次序,“天”字便是《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黃”中的第一個字,所以,後人遂借“天字第一號”來指第一類中的第一號。
【釋義】 現指最大、最高或最強的。
跳槽
【溯源】 本意是指牲口離開所在的槽頭到別的槽頭去吃食。
【釋義】 現指離開原來的工作,另謀高就。
跳進黃河洗不清
【溯源】 此為民間俗語,本意是指黃河水十分渾濁,跳進去很難將身上的汙垢衝洗幹淨。
【釋義】 現多用來表示難以訴說冤屈,無法擺脫嫌疑。
鐵杵磨針
【溯源】 《潛確類書》中記載一則故事:李白小時候讀書不順,棄學途中偶遇一老婦人正在石上磨著鐵杵。李白很奇怪,便問這是做什麼,老婦人答:“我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這句話讓李白觸動很深,他回去後奮發讀書,終成一代偉大詩人。
【釋義】 指做事需有恒心與毅力,終會獲得成功。
鐵公雞
【溯源】 《子不語·鐵公雞》中記載,濟南有一富翁,極其吝嗇,人送外號鐵公雞,說他一毛不拔。
【釋義】 形容極度吝嗇的人。
聽其言 觀其行
【溯源】 《論語·公冶長》中記載,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從陳國逃往蔡國後,他因沒得到蔡君的重用,常發“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感慨。某個大白天,宰予在睡覺,孔子見後非常生氣,就說:“腐爛木頭不能用於雕刻,泥土的牆不能粉刷,這對於我來說是一種什麼樣的譴責啊?”他還說:“起初,我對於別人是聽見他說的話就相信其行為,現在我對於別人不但要聽他說什麼,同時還要看他做什麼。這一點改變了我從前的看法。”“聽其言,觀其行”遂從此出。
【釋義】 指不能隻聽言論,還要看其能否實現。
聽天由命
【溯源】 “聽”指任憑,“由”指順隨。古代唯心主義哲學中以“天”為世界精神本原與萬物之主宰,將“命”視為至高無上的意誌力量,自古即提出“順天命”、“天命決定人類命運”之說。“聽天由命”一詞也由此而出。
【釋義】 指聽任事態自然發展變化,不作主觀努力,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同仇敵愾
【溯源】 《詩經·秦風·無衣》中記載,春秋時期,有一首流傳於軍中的歌謠,表現了士兵們慷慨從軍、同心對敵的樂觀精神和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歌謠中唱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意思是:誰說沒有衣服?我的戰袍就是你的。國王興兵打仗,快把刀槍收拾好。我與你共同對付仇敵。“同仇”一詞即出於此。《左傳·文公四年》中又記載,衛國的寧俞出使魯國,魯文王設宴招待。席間,文王讓樂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寧俞知道,這是周天子對諸侯恩賜、褒獎時的宴樂,所以在席間不做任何答謝之辭。 文王對寧俞在席間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飲完畢後,就命人私下詢 問他是什麼原因。寧俞回答說:“當年諸侯以周天子對敵人的憤恨為同恨,所以為天子獻上戰功。天子為了酬謝諸侯,在酒宴中賜《彤弓》、賦《湛露》,這是應該的。但如今我們衛國來到魯國表示友好,大王學天子賜諸侯的禮節,也命樂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這種情況下,我隻好沉默不言了。”“敵愾”即由原文中的“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演變而來。
【釋義】 現指懷著共同的仇恨對抗共同的敵人。
同流合汙
【溯源】 《孟子·盡心下》中記載,孟子有次與學生萬章談論說,孔子很厭惡那些八麵玲瓏,慣會奉承討好的人。這種人雖然在鄉裏被稱作好人,但實際上是言行不符、偽善欺世的偽君子,是道德的破壞分子。萬章問道:“既然人們都稱他們是好人,他們自己也處處表現得自己是個老好人,為什麼孔子還要稱之為道德敗壞者呢?”孟子答道:“這種人‘同乎流俗,合乎汙世’,也就是對世俗的不合理現象隻會附和,看似好人,實際根本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原文中的“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後來簡化為“同流合汙”。
【釋義】 指與壞人壞事混在一起。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溯源】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任左拾遺、右讚善大夫,後因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某夜,他在潯陽江邊送客時,聽到一位歌女彈奏的琵琶聲,白居易深為琴聲所動,想到歌女有如此才能卻淪落至此,與自己遭遇多麼相似,二人雖不識卻又似感相識。他將此情此景寫成一曲《琵琶行》,其中寫道:“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