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同樣都是淪落世間的人,既然相逢,無論先前是否認識,都會同病相憐、同聲相應,那又何必在意是否曾相識。

同室操戈

【溯源】 《後漢書·鄭玄傳》中記載,東漢經學家鄭玄寫文章反駁當時研究經學的同行何休所寫的《公羊墨守》等三篇文章,何休看後,歎道:“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意思是:鄭玄(康成)堪稱是進我的屋子,拿起我的武器,來向我進攻啊!“入吾室,操吾矛”後來演變為“同室操戈”。

【釋義】 現泛指兄弟相殘或內部紛爭。

同心同德

【溯源】 “心”指思想,“德”指信念。《尚書·泰誓》中記載,周武王聯合各諸侯大軍,向商朝國都朝歌進軍討伐商紂王時發表了誓詞《泰誓》,他在列舉了紂王的種種罪狀後說:“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意思是:今天他們雖然有千萬人,但是離心離德,我們雖然隻有十個人,但是同心同德,上天一定會看見百姓的心願、一定會聽到百姓的聲音。

【釋義】 指思想統一,信念一致。

同舟共濟

【溯源】 《孫子兵法·九地》中記載了孫子關於指揮作戰的靈活性時講到的一句話:“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若左右手。”這句話涉及一則故事:春秋時期,吳、越兩國因經常打仗,兩國人民都將對方視為仇人。某次,兩國人恰巧共乘一艘船渡河,起初雙方還怒目以視,後來船行中流時突遇風雨,為了保住性命,他們顧不得彼此的仇恨,如左右手般互相救助,合力穩定船身,這才躲過天災安然抵達河的對岸。這個故事被概括為“同舟共濟”。

【釋義】 本意是指坐一條船共同渡河,現泛指在困難時大家同心協力共渡難關。

銅臭

【溯源】 《後漢書·崔烈傳》記載:東漢時期,崔烈花五百萬貫錢買了個相當於丞相的司徒官職。司徒與太尉、禦史大夫合稱“三公”,是掌握軍政大權、輔助皇帝的最高長官,人們雖對崔烈的醜行議論紛紛,但當著他的麵誰也不敢談及此事。 某日,崔烈問兒子崔鈞:“我位居三公,別人有什麼議論嗎?”崔鈞如實相告:“議論的人嫌你身上有銅臭味。”意即暗諷他花錢買官,這就是“銅臭”一詞的來曆。

【釋義】 本意指銅製品上的氣味,現多用來諷刺授受賄賂、隻鑽錢眼卻不重人情的市儈氣。

痛定思痛

【溯源】 唐代文學家韓愈有位學生叫李翱,李翱因性情梗直導致仕途不順,時有悲憤之感。韓愈非常同情他,在《與李翱書》中寫道:“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意思是:待悲痛的心情平靜下來後,再去追思當時遭受的痛苦,真是不知該怎樣處置啊。“痛定思痛”一詞即由此來。

【釋義】 沿襲古意,指創痛平複或悲痛的心情平靜以後,再追想當時所受的痛苦。

痛心疾首

【溯源】 《左傳·成公十三年》中記載,晉厲公派大夫呂相出使秦國,指責秦桓公背信棄義,原定與晉會盟,結果卻同楚聯合伐晉。呂相到達秦國後,發表了長篇演說,其中提到“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此句意思是:諸侯聽到這話都感到極為心痛,導致他們不敢同晉國親近。這裏的“痛心”是指懷恨至極,“疾首”是指心中的厭惡、痛恨急於兌現,該詞意在形容痛恨至極使人心痛。

【釋義】 沿襲古意,指痛恨到極點。

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

【溯源】 《朱子語類·朱子十一》中寫有“今學者亦多來求病根,某向他說頭痛灸頭,腳痛灸腳,病在這上。”現“頭痛灸頭,腳痛灸腳”已改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成為民間俗諺。

【釋義】 本意指頭痛治療頭,腳痛治療腳,現泛指臨時應對,卻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偷梁換柱

【溯源】 《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五計名為“抽梁換柱”: 古代作戰,雙方列陣均要按東、西、南、北方位部署。陣中有“天橫”,首尾相對,是陣的大梁;“地軸”在陣中央,是陣的支柱。梁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部隊的地方。因此,觀察敵陣,就能發現敵軍主力的位置。如果與友軍聯合作戰,應設法多次變動友軍的陣容,暗中更換其主力,派自己的部隊去代替它的梁柱,這樣一來對方無法控製自己的陣地,己方即可立即吞並友軍部隊。此計名稱後來演變為“偷梁換柱”。

【釋義】 現泛指用偷換手法暗中改換事物的本質和內容,以達到蒙混欺騙的目的。

投筆從戎

【溯源】 《後漢書·班超傳》中記載,班超年輕時,由於家境貧窮,常替官府抄書來掙錢養家。某次,他正抄寫著,突地將筆一扔,感歎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謀略,也應該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得以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後來他憑著智慧、學識與膽量,果在西域建功立業,還被封為定遠侯。這就是“投筆從戎”的故事。

【釋義】 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

投鼠忌器

【溯源】 為民間俗諺。《漢書·賈誼傳》中寫有“裏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諭也”一句。用打老鼠時要小心它旁邊的珍貴器物這一民間俗諺,來建議王侯大臣犯罪後,不要像老百姓一樣割鼻、割腳趾、臉上刺字等,要有等級差別,才能維護皇帝尊嚴。

【釋義】 本意是指想用東西打老鼠,又怕打壞了近旁的器物,現形容做事有顧忌,不敢放手幹。

投桃報李

【溯源】 《詩經·大雅·抑》中寫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彼童而角,實虹小子。”一句,意思是:送給我桃,我以李子給予回贈。君王若施善政於民,民則報之為善事。小羊本無角卻自以為有角到處亂撞,皇後本無德卻自以為有德,胡亂幹預朝政,潰敗年幼王子的朝政之事。原句中的“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後來簡化為“投桃報李”。

【釋義】 現指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暗含有投入少、回贈多之意。

塗鴉之作

【溯源】 《堯山堂外紀》中記載,唐代詩人盧仝的小孩喜歡塗抹詩書,往往一塗一團黑,盧仝寫詩戲說:“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意思是形容小孩塗得墨團像老鴉。

【釋義】 現喻指書法拙劣或胡亂寫畫,多用作自謙之詞。

徒勞無功

【溯源】 原為“勞而無功”。《管子·形勢》中記載了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的一段從政經驗,原文為:“與不可,強不能,告不知,謂之勞而無功。”意思是:不要給予不可以給的,不強人之所不能,不要語人之所不知,否則都是白費事而得不到好處。《莊子·天運》、《荀子·正名》中也都有提及,後來此詞演變為“徒勞無功”。

【釋義】 指付出勞動卻無功績。

土崩瓦解

【溯源】 “瓦解”是指製瓦時先把陶土製成圓筒形,而後分解為四片,即成瓦。《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有“秦之積弱,天下土崩瓦解”一句,意思是:秦國衰敗已至極點,猶如土之塌崩、瓦之破碎一般。

【釋義】 像土崩塌、瓦破碎一般,喻指徹底垮台。

兔死狐悲

【溯源】 原為“狐死兔泣”。《宋史·李全列傳》中記載,南宋時期,山東一帶的楊安兒、李全率軍起義,楊安兒敗死後將部隊交給妹妹楊妙真統領,楊妙真不久即與李全結為夫婦,兩軍亦隨之合為一軍。李全後來率軍投宋,又割據一方,宋朝派出太尉夏全攻打時,楊妙真知道他以前也參加過起義軍,便派人對夏全道:“你原來不也是從山東率眾歸宋的嗎?現在卻領兵來攻打我們,真是狐死兔泣。李全若是滅亡,你們夏氏能夠獨自生存嗎?還是兩軍合作為上。”到了明代,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寫到武鬆被下入大獄,牢中犯人告訴他要上下打點銀兩才可免遭皮肉之苦時說道:“豈不聞兔死狐悲,物傷其類?我們怕你初來不省得,通你得知。”這時候,“狐死兔泣”已轉為“兔死狐悲”,後來的史學古籍中都以此為準。

【釋義】 本意指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傷,現指因同夥的失敗或死亡而感到悲傷。

推陳出新

【溯源】 原為“推陳致新”。“推”指除去、淘汰,“陳”指陳舊。《東坡帖》中記載,潮州高士吳子野曾勸蘇東坡多吃白粥,說能推陳致新、利膈養胃,意即能加快體內的新陳代謝。後來該詞逐漸演變為“推陳出新”。

【釋義】 現泛指對舊事物進行改造與揚棄,創造新事物。

推己及人

【溯源】 《論語·衛靈公》中寫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南宋的朱熹注解說,這句話即是講“推己及物”,物在這裏指他人,亦是指“推己及人”之語。《晏子春秋·內篇·諫上》中記載,春秋時期,齊國宰相晏嬰來拜見齊景公,景公正身穿白色狐皮袍襖觀賞雪景,他看到晏子走近,就說:“下了三天雪,一點都不冷,快到春暖之時了。”晏子有意追問:“真的不冷嗎?”景公點點頭。晏子直言而道:“我聽古時的賢君講,自己吃飽了要去想想還有人餓著,自己穿暖了要想想還有人凍著,自己安逸了要想想還有人累著。可你怎麼不去想別人呢?”景公被他噎得無言以對。這就是“推己及人”的典型事例。

【釋義】 指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別人的心意,形容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推敲

【溯源】 《鑒戒錄·賈忤旨》中記載,唐代詩人賈島某日騎驢行走時想起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他一路琢磨到底是用“推”字還是“敲”字,兩手不停做著推敲的動作。當時韓愈正帶車馬出巡,騎驢的賈島思考入迷,竟撞進出巡隊伍裏,左右侍從立即把他帶到韓愈麵前。經過一番盤問,韓愈這才明白其中緣故,他也跟著思考了好一會兒,才對賈島說:“還是用敲字好。”二人遂一路並行,相互談笑著遠去。這就是“推敲”一詞的由來。

【釋義】 指斟酌字句或對事情反複考慮。

推心置腹

【溯源】 《後漢書·光武帝紀》中記載,劉秀起兵後,接連將銅馬、高湖、重連起義軍收編。雖然起義軍主帥已封做列侯,但部分官兵仍擔心得不到信任。劉秀便叫各位已降將領都回去擔任原職,此舉令他們深受感動,都說:“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意思是:蕭王(劉秀)能把誠心放進我們肚子裏,難道還不該為他赴湯蹈火嗎? “推赤心置人腹中” 後來簡化為“推心置腹”。

【釋義】 把赤誠的心交給人家,形容真心待人。

退避三舍

【溯源】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因受陷害出逃國外。他在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如果以後能回國,用什麼來報答他?重耳回答:“若是真能托您洪福返回晉國取得政權,萬一以後晉楚兩國有了戰事,為報答你的恩惠,我會下令將軍隊撤退三舍之地(古時一舍為三十裏,三舍即九十裏),若是退軍三舍仍不能得到楚軍的諒解,那就得周旋一下了。”以後重耳果然得以回國掌政,晉楚之間亦在城濮交戰,晉文公遵守諾言,將軍隊撤退了九十裏。原文中的“退三舍辟之”後來演變為“退避三舍”。

【釋義】 本指退兵九十裏地,現指退讓、忍讓和回避,以求避免衝突。

退堂鼓

【溯源】 原指古代官吏坐堂問事完畢退出大堂時,差役會擊打堂鼓,表示已停止辦公。

【釋義】 現指跟人共同做事中途退縮。

拖泥帶水

【溯源】 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楊萬裏在《竹枝詞》中寫道:“知儂笠漏芒鞋破,須遣拖泥帶水來。”意思是:既然知道我的蓑衣草鞋已經破漏,就應當派人送來雨具才是。這裏的“拖泥”指雨鞋,“帶水”指雨傘、雨衣等。

【釋義】 現指說話、寫文章不簡潔或做事不幹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