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s
灑家
【溯源】 宋元時關西人自稱“灑家”,即“咱家”的轉音。
【釋義】 後來在小說、戲曲等作品中借用此方言,作為感情色彩較濃的第一人稱代詞。
塞翁失馬
【溯源】 《淮南子·人間訓》中記載,靠近長城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凶掌握術數的老翁。某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去胡人住地,人們都來寬慰他,老翁卻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人們前來祝賀他,老翁又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壞事呢?”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大腿,人們前來安慰,老翁又道:“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一年後,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靠近長城一帶的人大部分都死了,唯獨他兒子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倆才得以保全。
【釋義】 雖一時受損,反而能因此獲益,指福禍互相轉化。
三寸不爛之舌
【溯源】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記載,秦軍包圍趙國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請求援兵,毛遂通過自薦與平原君一道同行。在平原君與楚王會談時,毛遂展開雄辯之才與非凡膽識,迫使楚王答應聯合抗秦。平原君回到趙國後,和別人談起毛遂的功勞,感慨萬分道:“毛先生的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意思是:毛先生對楚王的那一席話,勝過了百萬雄師。
【釋義】 喻指能說善辯的口才。
三分明月夜 二分在揚州
【溯源】 唐代詩人徐凝在《憶揚州》中寫道:“蕭娘臉下難勝淚,桃葉眉頭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全詩大意為:揚州的少女們嬌美的臉上怎能藏住眼淚,她們可愛的眉梢上也掛不住一點憂愁。天下明月的光華有三分吧,無賴的揚州啊,你竟然占去了兩分。“三分明月夜,二分在揚州”即由末尾詩句演變而來。
【釋義】 現引申為揚州占據了大半風光美景。
三綱五常
【溯源】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古時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常”指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釋義】 現泛指舊禮教或倫理道德。
三顧茅廬
【溯源】 漢末時期,劉備與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諸葛亮不在家,三人隻能失望而回。不久,三人冒著大風雪再度去請,偏巧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徒有虛名不用再去,張飛卻打算用繩子將其捆來,但這兩種說法均被劉備駁回。第三次造訪時,諸葛亮正在睡覺,三人一直站到他醒來方才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對方確有誠意,遂答應出山相助。後來,他在《出師表》中亦說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釋義】 現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三過其門而不入
【溯源】 《孟子·滕文公上》中記載,上古時期,黃河流域洪水泛濫,災情嚴重,鯀治水無功,舜帝便鯀的兒子禹繼承父業。禹為了消除水患,日夜操勞,那時他剛剛結婚,三次路過家門也沒有回去探望妻子。數年之後,禹終於治水成功,舜便把帝位讓給了他。“三過其門而不入”即由此出。
【釋義】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現形容熱心工作,因公忘私。
三腳貓
【溯源】 《南村輟耕集》中寫道“三腳貓,渭水非熊。”這裏的“非熊”即“飛熊”,指薑太公,原文譏諷隻有三隻腳的貓卻被人當作飛熊。後來,《七修類稿》中又寫道:“南京神樂觀有三腳貓一頭,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本是貓的專職,三腳貓雖技能不錯,卻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意思是:因此後來人將做事技藝不精的人稱為三腳貓。
【釋義】 形容在技藝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
三教九流
【溯源】 原指先秦時的各種學術流派,“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釋義】 現泛指宗教、學術中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
三令五申
【溯源】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春秋時期,軍事學家孫武帶著《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閭,吳王看過之後,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讓他當場訓練演示。孫武將其分為兩隊,說明指令,並搬出古時一種叫鐵鉞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解釋。演練時,宮女們不聽號令嬉笑玩鬧,孫武當即命令將兩隊隊長推出斬首,宮女們再不敢掉以輕心,乖乖聽從指令行動。後來人們便將孫武向宮女再三解釋的做法引申為“三令五申”。
【釋義】 現指再三向下級命令告誡。
三千弟子
【溯源】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意即孔子有弟子三千。
【釋義】 現泛指弟子眾多。
三遷之教
【溯源】 《列女傳》中記載,孟母帶著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喪,後遷居集市,又跟著學商人自吹自誇,孟母遷居學堂附近,孟子從此學習禮節,要求上學。此為“三遷之教”,也稱“孟母三遷”。
【釋義】 指選擇居住合適的環境利於教育子女。
三人行 必有我師
【溯源】 《論語·述而》中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言論:“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麵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麵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釋義】 指應該虛心地向一切有長處的人學習,有時也作自謙之詞。
三十而立
【溯源】 《論語·為政》中記載孔子所言:“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歲立誌於大學之道,三十歲能夠自立於道,四十歲能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釋義】 現指三十歲為立業之年,應有所成就。
三十六策 走為上計
【溯源】 《南史·王敬則列傳》中記載,齊明帝病危時,次子蕭寶卷為防範輔國將軍王敬則起兵謀反,正在召集眾臣議事。忽有人報征虜亭失火,他以為是王敬則率兵殺來,趕緊準備躲開。別人把這事告訴了王敬則,王敬則說:“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你們父子無能,早就應該走了!”此為雙關語,意在勸其下台交權。
【釋義】 原指無力抵抗敵人隻能將逃走視為上策。現指事情已到無法控製的地步,隻能出走。
三思而後行
【溯源】 《論語·公冶長》中記載“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季文子做每件事時要考慮三次才行動。孔子聽後說道:“想一次後,再想一次也就可以了。”
【釋義】 現指遇事要從多方麵考慮周到後再做決定。
三折肱成良醫
【溯源】 《左傳·定公十三年》中提及“三折肱知為良醫”,意為幾次斷臂,就能懂得醫治斷臂的方法。
【釋義】 比喻因對某事閱曆多,富有經驗,自然造詣精深。
喪家之犬
【溯源】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到鄭國去,路上和學生們走散了,他就獨自站在城郭東門。有個鄭國人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東門口站著的那人,額頭像堯,後頸像皋陶,肩膀與子產類似,但腰部以下相差禹有三寸,疲勞得像失去主人到處流浪的狗。”子貢將其言告訴了孔子,孔子笑說:“說我的外形像誰是小事,然而說我像失去主人到處流浪的狗,確是如此啊。”原文中的“喪家之狗”後來演變為“喪家之犬”。
【釋義】 形容無所依歸的狼狽相。
喪門星
【溯源】 舊時星象家編造出一些星宿名字,分別代表喜神、凶神等。《紀歲曆》中記載“喪門星”為凶神之一,主死喪哭泣等不吉利之事,所以舊時人們即稱惡人或不吉利之人為喪門星或喪門神。
【釋義】 沿襲古意,指帶來災禍或者晦氣之人。
掃把星
【溯源】 彗星運動時後麵好像拖著尾巴,狀如掃把,所以古時稱其為“掃把星”。人們常把它的出現與戰爭、饑荒、洪水、瘟疫等大災難聯係起來,所以也稱其為“災星”。
【釋義】 代指走黴運的人。
掃除天下
【溯源】 《後漢書·陳蕃傳》中記載,東漢大臣陳蕃在十五歲時,從不打掃自己所住居室,以致庭院房間內髒亂不堪。父親的朋友薛勤問他為什麼不清掃庭院,陳蕃答:“大丈夫處世,當以掃除天下為自己的任務,怎麼能局限於整理一間房呢?”薛勤知其有整治天下的大誌向,頗為驚奇。
【釋義】 指胸懷大誌,見識非凡。
色厲內荏
【溯源】 《論語·陽貨》中記載孔子所言:“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意思是:外表矜持不可一世,而內心懦弱無能的人,好像那種想越牆偷盜的小人吧?
【釋義】 現常用此語形容人外表嚴厲而內心怯懦。
殺風景
【溯源】 也作“煞風景”,原指有損景致,敗人興致。
【釋義】 現泛指某些令人不高興的遭遇。
殺雞給猴看
【溯源】 猴子性情乖巧活潑好動極通人性,馴猴者為了讓它聽話,經常提來隻雞,當著猴子的麵將雞殺死。猴子怕血,見此通常會嚇得魂不附體,乖乖就範。此舉即為“殺雞給猴看”,也作“殺雞儆猴”。
【釋義】 指懲戒一個以警戒其餘。
殺雞焉用牛刀
【溯源】 《論語·陽貨》中記載,春秋時孔子提倡以禮樂教化百姓,他的學生子遊在武城做官時,提倡禮樂。孔子到武城聽到樂器的彈奏和優雅的歌唱,就開玩笑地問:“殺雞焉用牛刀?”子遊解釋說:“我時常聽先生說,君子學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會了禮樂就聽使喚。我之所以用禮樂來教化他們,就是讓他們能有修養。現在城裏的百姓都講禮讓,都能互相謙讓,這正是我初時製定政策的目的。”孔子聽後,十分讚許這種做法。
【釋義】 本指殺隻雞何必用宰牛的刀,現指小題大做。
殺人不眨眼
【溯源】 《五燈會元》中記載,北宋初年,宋太祖派大將軍曹翰率軍進攻九江,闖入廬山寺時,寺裏的和尚都躲了起來,隻有緣德和尚穩坐如故。曹翰大怒,當麵直問:“難道你沒有聽說宋朝有個‘殺人不眨眼’的將軍嗎?”緣德冷冷回答:“你怎麼就不知道還有個不怕死的和尚?”曹翰氣極又無奈,隻得敬請緣德請來其他和尚。緣德讓曹翰去敲鍾,和尚們都不來,緣德一敲鍾,和尚們立即雲集寺中。曹翰問此為何故,緣德說:“你殺人不眨眼,鍾聲內盡含殺機,誰還敢來?”
【釋義】 本意指殺人時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形容極其凶狠殘暴。
殺手鐧
【溯源】 “殺手鐧”實為“撒手鐧”的誤寫。“鐧”指一種金屬製長條形、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略大的古代無刃冷兵器,“撒手鐧”在舊小說中常指廝殺時出其不意地用鐧投擲敵人以致勝的絕招。
【釋義】 現引申為在關鍵時刻使出的最拿手本領。
山不讓土 而成其大
【溯源】 《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秦國丞相李斯曾在著名的《諫逐客書》中寫有“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一句。意思是:泰山之所以有這樣的高度,正是因為不拒絕渺小的土壤,堆砌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巍峨。江河之所以有這樣的深度,正是因為不拒絕細微的溪流,彙流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規模。“山不讓土,而成其大”即由此而來。
【釋義】 現多指學業知識需點滴積累,或指要善於容納不同意見、說法等。
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溯源】 南宋詩人陸遊免職回鄉後,獨自到西山遊覽,寫下一首《遊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其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為:走過一重重山,跨過一道道水,正疑心前方再無路可走時,忽然望見一處綠柳成蔭、山花爛漫的新村莊。
【釋義】 本指村莊的美好春光,現指突然出現新的好形勢。
山外青山樓外樓
【溯源】 南宋詩人林升,因不滿於南宋朝廷不進行抗金鬥爭而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而極為憤慨,便在臨安城一家旅店牆壁上題寫了一首《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裏的“山外青山樓外樓”本意是指重重疊疊的青山,鱗次櫛比的樓台。
【釋義】 現喻指人上有人。
山雨欲來風滿樓
【溯源】 唐朝詩人許渾登上鹹陽古城樓觀賞風景,見太陽西沉,烏雲滾來,涼風陣陣,於是即興作詩《鹹陽城東樓》:“一上高樓萬裏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其中的“山雨欲來風滿樓”看似描寫當時景色,實則表現了詩人對唐朝行將沒落、農民大起義即將爆發的局勢之憂慮。
【釋義】 現常用來形容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氣氛。
上不上 下不下
【溯源】 《新唐書·季安傳》中寫有“鑒前之敗,必不越魏誅趙;校罪輕重,必不先趙後魏。是上不上,下不下,當魏而來也”一句。意思是:如救趙之兵未到而先敗於秦,豈不是將全盤計劃弄得進退不得、上下不得施展兵力嗎?“上不上、下不下”即出於此。
【釋義】 形容處境尷尬,進退兩難。
上梁不正下梁歪
【溯源】 魏晉時期的哲學家楊泉在《物理論》中寫有“上不正,下參差”一句,指出決定事物的發生發展方麵(即上)如果偏斜,那麼被決定的方麵(下)則必長短不一、高低不齊。首次明確提出“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是清代玩花主人在戲曲劇本《綴白裘》中的《鐵冠圖·夜樂》說道:“不要怪他們,這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
【釋義】 本意是指房屋的上梁不正,那麼下梁自然會偏斜。現引申為上級或長輩行為不正,那麼下級或晚輩自然也會跟著做壞事。
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
【溯源】 唐代詩人白居易與王質夫一同遊玩時談起唐玄宗與楊貴妃,王質夫請他據此寫成詩歌,白居易欣然應允,這就有了後來的《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即出自《長恨歌》,本意是指上天入地到處尋找楊貴妃,卻空蕩蕩地遍尋不著。
【釋義】 有時形容心境無處著落,有時指完全脫離客觀實際。
上下其手
【溯源】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記載,春秋時期,強大的楚國出兵侵略弱小的鄭國,鄭國戰敗,鄭將皇頡被楚將穿封戌俘虜。戰事結束後,楚軍中的楚王弟弟公子圍想冒領俘獲皇頡的功勞,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他們請來伯州犁評判。伯州犁的解決辦法本來很公正,他主張詢問被俘的皇頡,於是命人帶出了鄭皇頡。伯州犁說明原委後,接著伸出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遮掩起手指,問他被誰俘獲。鄭皇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心中很是氣憤,便指著上手指表明被公子圍俘獲。伯州犁遂判定此為公子圍的功勞。後人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上下其手”一詞。
【釋義】 現指暗中勾結,隨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賞不虛施 罰不妄加
【溯源】 《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中一篇關於論述賞罰的文章。其中諸葛亮說道:“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臣怨,罰妄加則直士恨。”此句意思是:通過賞賜,應該使他們知道給予賞賜的原因,那麼勇士就知道為什麼而死。通過刑罰,應該使他們知道施加刑罰的原因,那麼做壞事的人就知道應該畏懼什麼。所以賞不可無功受賞,無功受賞會使有功勞的人心生怨忿,所以罰不可胡亂加罰,胡亂加罰會使正直的人心存不滿。“賞不虛施,罰不妄加”即由此演變而來。
【釋義】 泛指賞罰必須公平合理、有根有據,才能使人信服。
燒高香
【溯源】 燒香是迷信人還願祈禱的一種形式。一般燒三炷香為自己祈福,燒六炷香為兩輩人祈福,燒九炷香為三代人祈福,燒十三炷香就稱之為功德圓滿的高香。
【釋義】 常用來表示設法祈求得到某種意外收獲,或向他人真誠致謝。
少見多怪
【溯源】 東漢牟融寫過一本用儒家的話證明佛家道理的書,即《理惑論》。當時佛教傳入未久,有人問:“說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恐怕隻是說得好聽,未必是事實吧?”牟融用了一句俗諺回答:“少所見,多所怪,睹駱駝言馬腫背。”意思是:少見多怪的人第一次看見駱駝,會說是背腫的馬。“少見多怪”一詞即由此出。
【釋義】 原指見識不廣的人見到新鮮的事物,就以為怪誕、不可信,現形容見識淺陋。
舍本逐末
【溯源】 最初作“舍本治末”,《六韜·文韜·守土》中有“無掘壑而附丘,無舍本而治末”一句,意思是:依軍事上地形地物的原則要領來講,掘壑附丘,舍本治末都不利於用兵。接著又作“舍本事末”,《呂氏春秋·上農》中有“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一句,意思是:如果農民都棄農經商,朝廷的號令就會不靈,號令不靈遇有戰爭就難守難戰。後來作“棄本逐末”,《漢書·食貨誌下》中有“鑄錢采銅……棄本逐末”,因古代以耕讀為本,工商為末,所以“棄本逐末”在這裏有舍棄耕讀從事工商的意思。
【釋義】 現指拋棄主要的、根本的部分,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部分,形容輕重倒置。
舍近求遠
【溯源】 《孫子兵法·九地》中有“易其居,遷其途,使人不得慮”一句,後來杜牧注解為“易其居,去安化危,遷其途,舍近即遠”。意思是說,變更駐地,去近就遠,使對方摸不著我方虛實,因而會放鬆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