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本意指舍去近處的、追求遠處的,現形容做事走彎路。

舍生取義

【溯源】 《孟子·告子上》中記載“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意思是: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隻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要的,正義,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時都得到,就選擇正義而舍去生命。“舍生取義”即由此出。

【釋義】 現指寧可犧牲自己最寶貴的東西,也願去維護公正、合理的東西。

設身處地

【溯源】 《禮記·中庸》中有“體群臣也”一句,朱熹注解道:“體,謂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意思是:必須以己身處於他人之境才能判斷心意與是非,才能恰當遵行而不會產生偏倚。

【釋義】 原指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那種境地,現指替別人的處境著想。

涉獵

【溯源】 原指涉水獵獸,顧不上對周圍進行細心觀察。後來,《漢書·賈山傳》中寫有“涉獵書記,不能為醇儒”。意思是:賈山讀書很廣但鑽研不深,不能成為學識精純的學者。

【釋義】 現指讀書治學或學習某項技能,隻做浮淺的閱覽或探索,不求深入研究掌握。

身在曹營心在漢

【溯源】 《三國演義》中記載,東漢末年,劉備被曹操打敗,關羽為了保護劉備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對關羽關懷備至,送他宅院、美女、戰袍及寶馬,關羽還是無動於衷,一心想打聽劉備的下落。張遼問他為什麼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說他與劉備有過生死誓言。

【釋義】 指人身在此地心卻另想別處。

神出鬼沒

【溯源】 《淮南子·兵略訓》中記載“善者之動也,神出而鬼行。”意思是: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使軍隊行動來去無蹤,變化莫測,令對手難以捉摸。

【釋義】 沿襲古意,指變化巧妙迅速,出沒無常。

神交

【溯源】 指未曾謀麵而心意投合、相知很深的朋友。《孫權報陸遜書》中提到“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方所間也”。這裏的“孤”指孫權自稱,“子瑜”為諸葛瑾的號,全句意為:我與諸葛瑾可說是神交已久,絕非外麵的傳聞所能離間。

【釋義】 指彼此慕名而沒有見過麵的交誼。

神通

【溯源】 原為佛教用語,指佛具備各種神秘莫測、無所不能的能力。

【釋義】 現形容出奇的手段或本領。

慎終追遠

【溯源】 《論語·學而》中記載曾子說過的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思是:曾子說,要謹慎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遠代的祖先,這就會使百姓歸於忠厚老實。“慎終追遠”一詞即是說要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

【釋義】 現指謹慎從事,既要考慮結果也要考慮未來。

生靈塗炭

【溯源】 《晉書·苻丕紀》中記載,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後秦聯合攻打前秦,前秦的國都長安被人包圍,苻堅退守至五將山,本想等待時機東山再起,卻不想後來被後秦活捉處死。苻堅的兒子苻丕當時一直駐在鄴城,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聽說苻堅已死,就請苻丕到晉陽。於是,在王永等人的擁護下,苻丕登上皇位,加封王永為左丞相。王永隨後寫了一篇詔告,想號召前秦的部隊去討伐後秦和後燕,他在詔告中說:“自從苻堅被害,國都長安淪陷後,國家就開始一蹶不振,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員接到這份詔告以後,要派出兵馬到臨晉會師準備作戰。”雖然詔告發出,可因後秦的軍隊實在太過強大,王永無法獲得勝利,前秦逐漸衰落下去,不久即被後秦所滅。原文中的“生靈塗炭”是形容人民陷於泥塘和火坑中。

【釋義】 沿襲古意,形容人民百姓處於極端困苦的境地。

生吞活剝

【溯源】 《唐詩紀事》中記載,唐朝初年,棗強縣尉張懷慶喜歡抄襲著名文人的文章。當朝大臣李義府曾寫了一首五言詩,原文是:“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張懷慶將這首詩改頭換麵,在每句的前頭加上兩個字,變成一首七言詩:“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性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人們讀了張懷慶的這首詩,無不嘩然大笑,有人譏諷他這種手段是“活剝張昌齡,生吞郭正一!”此故事在《大唐新語·諧濾》裏也有記述,人們據此引申出“生吞活剝”一詞。

【釋義】 原指剽竊或照抄別人現成的詞句、理論、經驗等,現多指生搬硬套、囫圇吞棗,而不會創新求變。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溯源】 《孟子·告子下》中記載,孟子以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裏奚六人為例來說明他們都是經曆過生活的煎熬與顛沛流離,受到精神上的打擊與物質上的困苦,才能擔當大任。所以他們懂得憂患可以使人發憤圖強從而得生,而安閑享樂則可使人懈怠以致其死的道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即由原文中的“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簡化而來。

【釋義】 原意為憂患使人奮發,生存使人發展,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現多用此語激勵人們不要飽食終日而應有所作為。

聲東擊西

【溯源】 起初多見於軍事類古籍。《六韜·文韜·兵道》中有“欲其西,襲其東”句,《淮南子·兵略訓》中有“將欲西而示之以東”句,《通典·兵典》中有“聲言擊東,其實擊西”句,《三十六計》中亦將“聲東擊西”作為勝戰計第六計。以上均是說明此為使對方產生錯覺而出奇製勝的一種戰術,其本意是指造成要攻打東邊的聲勢,實際上卻攻打西邊。

【釋義】 現指故作態勢,給對方以假象,借以迷惑對方,使己方獲勝的一種策略、方法。

聲名狼藉

【溯源】 “狼藉”本是指狼睡覺的地方,因它喜歡睡在草堆上,離開時用爪子再扒亂草堆消除痕跡,所以人們常用“狼藉”來形容雜亂無章、混亂不堪。《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秦始皇死後,中車府令趙高與宰相李斯合謀篡改遺囑,立胡亥為帝,賜死扶蘇,又逼大將蒙恬自殺,同時令其兄弟蒙毅自盡。蒙毅在臨死前說:“從前秦穆公殺死奄息等,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夫差殺伍子胥,他們在諸侯中聲名狼藉。”這裏的“聲名狼藉”是形容名聲如“狼藉”般混亂不堪,受人唾棄。

【釋義】 沿襲古意,形容聲望、名譽壞到極點。

勝敗乃兵家常事

【溯源】 《舊唐書·裴度傳》中寫有“一勝一負,兵家常勢”句,意思是:勝利或失敗是帶兵作戰者常遇到的事情。

【釋義】 現指在各行業不要把偶然一次的勝利或失敗看得過重,有時也作安慰之詞。

盛氣淩人

【溯源】 《史記·趙世家》中記載,戰國時期,趙太後輔佐年幼的趙孝成王執政,秦國趁機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要求趙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當人質,趙太後不肯。大臣觸龍求見,趙太後“盛氣而揖之”,即擺出一副態度傲慢、盛氣淩人的樣子,經過觸龍一番入情入理的開導,終於使趙太後同意了齊國的要求。原文中的“盛氣而揖之”是說趙太後板著臉傲慢地拱手相見。到了南宋時期,朱熹在《學五·教人》中寫有“尚氣淩人”一詞,後來才引申為“盛氣淩人”。

【釋義】 指以驕橫的氣勢壓人,常用以形容傲慢自大,氣勢逼人。

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

【溯源】 “東隅”指東方日出處,即早晨,“桑”與“榆”指日落處,即日暮。《後漢書·馮異傳》中記載,東漢時期,劉秀登基成為光武帝後,派大將馮異率軍西征,征伐赤眉軍。赤眉佯敗,在回溪之地大破馮軍。馮異敗回營寨後,重招散兵,複使人混入赤眉,然後內外夾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軍。漢光武帝劉秀得其詳情後,說馮異雖然先期失利但能取得最終勝績,“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理應論功行賞。

【釋義】 指原在某處先有所失,後在該處又有所得。

師傅領進門 修行在個人

【溯源】 原指佛教徒皈依佛教進入寺院山門之後,需自己依照佛教教義去實行,以修成正果。

【釋義】 現泛指師傅指導正確的方法,能否成功仍靠自己努力。

十八般武藝

【溯源】 指能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領。《水滸傳》寫到的十八般武器為: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

【釋義】 現泛指多種技藝或專長。

十惡不赦

【溯源】 《隋書·刑法誌》中對“十惡”有明確規定,是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佛教中亦有“十惡”之說,是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離間、惡語、穢語、貪欲、嗔恚、邪見。以上十惡均為不赦之罪。

【釋義】 現泛指罪行重大,不容赦免。

十裏洋場

【溯源】 特指舊上海的租界或租界的繁華景象。1845年英租界在上海縣城以北的洋涇浜北岸建立,1848年美租界在蘇州河北岸的虹口建立,1849年法租界也在上海縣城與洋涇浜之間的土地上建立。這些租界都屬洋人居住區,因當時稱洋人為“夷”,所以華人稱租界為“夷場”。1862年,官府下令,今後對外國人不得稱“夷人”,違令者嚴辦,於是改稱為“洋場”。這裏的“十裏”,一般認為隻是一個表示大的虛擬詞,也有人認為美租界連接部分周長約十裏,故才稱為“十裏洋場”。雖然後來租界麵積屢有擴展,但“十裏洋場”之名一直沿用了下來。

【釋義】 泛指繁華市場。

十年河東 十年河西

【溯源】 本意是指十年在河的東麵,十年在河的西邊。河流因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會引起河道改變,河邊沿岸的周邊景物亦會隨之有變。

【釋義】 借指人生在世,盛衰變化是常有之事,也常用來鼓勵別人重新振作。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溯源】 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任齊國丞相四十多年,幫助齊桓公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麵進行改革,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後人根據他在政治活動中的言論編成《管子》一書,並在其中的《權修》篇中記載了管仲富國強兵、重視培養人才的觀點:“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穀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此句意思是:做一年的打算,沒有趕得上種植莊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沒有趕得上栽種樹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沒有比得上培養人才的。培植以後一年就有收獲的是莊稼;培植以後十年才有收獲的是樹木;培植以後百年才有收獲的是人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即根據此句演化而來。

【釋義】 本意是指十年的時間可以培養一棵樹木,百年的時間才可以培育出一個人才。現多形容培養人才很不容易。

世外桃源

【溯源】 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處與世隔絕的農居理想地,因此處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民風淳樸,堪比仙境,所以也稱作“世外桃源”。

【釋義】 現泛指美好而理想之境地。

是可忍 孰不可忍

【溯源】 《論語·八佾》中記載,春秋末期,按照周禮製定的禮法要求,隻有天子才能使用列為八行的舞樂隊,諸侯使用列為六行的,大夫使用列為四行的。季康是魯國大夫,因為當時魯國大權已落入季康氏家族手中,所以他就在自家宗廟使用八行舞樂隊。孔子認為此舉違反了周禮,憤怒地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意思是:這種事如果都能容忍,那還有什麼不可以容忍的呢?

【釋義】 忍無可忍之意,有時也指因一時意氣所說。

勢不兩立

【溯源】 《三國誌·吳誌·周瑜傳》中記載,東漢末年,曹操率數十萬大軍進攻孫權和劉備。孫權召集大臣商討對策,張昭等主張投降,而周瑜認為要聯合劉備,利用曹軍不能打持久戰的特點抗擊曹軍。孫權采納了周瑜的建議,揮劍砍斷案桌並發誓說:“孤與老賊勢不兩立。”這裏的“勢不兩立”意即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釋義】 現形容雙方矛盾或仇恨很深,無法化解或調和。

勢如破竹 迎刃而解

【溯源】 《晉書·杜預傳》中記載,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準備出兵攻打東吳,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吳大計。多數人認為,此時消滅吳國時機不到,日後再作計劃,但大將杜預堅持立即攻戰,便寫了一道奏章呈給晉武帝。晉武帝與心腹大臣張信商量後,決定任命杜預做征南大將軍,率領二十多萬兵馬分作六路水陸並進,前去攻打吳國。晉軍一路鬥誌昂揚,接連拿下幾城,在杜預進軍吳國國都建業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提議不如暫且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為有利。杜預沒有采納,他說:“從前,樂毅憑借濟西一仗而一舉吞並了強大的齊國。目前,我軍兵威已振,這就好比破竹,破開數節之後全都迎刃而解,不會再有費力之處了。” 說罷,他指揮大軍一路直衝吳都建業,不久即拿下建業滅了吳國。

【釋義】 本意是指就像劈竹子,頭上幾節破開以後,下麵各節順著刀勢就分開了。現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

事倍功半

【溯源】 《孟子·公孫醜上》中記載了孟子同他的弟子公孫醜談論齊國統一天下易如反掌時提及的一句話:“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意思是:所以齊國隻要做到古人的一半,效果就會大於古人的一倍。後來此句縮寫為“事半功倍”,意指措施得當,出力少但會效果極大,幾經演變後,又取反義作“事倍功半”。

【釋義】 下一倍功夫,收一半成效,指做事費力大卻收效小。

事後諸葛亮

【溯源】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通曉天文地理、能掐會算、用兵如神、足智多謀的軍事家,他善於未卜先知,那些自作聰明放馬後炮的人被反諷為“事後諸葛亮”。

【釋義】 指那些事前無意見,事後自稱有先見之明的人。

試金石

【溯源】 是一種黑色堅硬的石塊,用黃金在上麵畫一條紋就可以看出黃金的成色,也叫玄玉。

【釋義】 喻指對各種事物可靠的檢驗方法和依據。

拭目以待

【溯源】 由《答臨淄侯箋》中的“觀者駭視而拭目,聽者傾首而竦耳”一句演變而來。“拭”指擦拭,“待”指等待,也作“拭目而待”。

【釋義】 擦亮眼睛等待著。形容殷切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實現。

手舞足蹈

【溯源】 《詩經·周南·關睢》中有一段關於詩的言論,大意是說:詩是誌的表現,在心中的誌,以韻律語言抒發出來就成為了詩。內心情感衝動就以語言形式表達出來,語言不足以表達情感就讚歎不已,讚歎也難以表達激情就以歌詠之,可詠仍未盡意,不知不覺中就會手也舞、腳也跳起來。原文中的“不知手之舞之足也蹈之也”後來演變為“手舞足蹈”一詞。

【釋義】 兩手舞動,兩隻腳也跳了起來,形容高興到極點。有時也指手亂舞、腳亂跳的狂態。

守株待兔

【溯源】 《韓非子·五蠹》中記載,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樹樁。某天,一隻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扭斷脖子死了。於是,那個農民便放下農具守在樹樁旁邊,希望能再得到隻兔子。當然,野兔是不可能再等到了,他自己遂被宋國人恥笑。“守株待兔”一詞即由此出。

【釋義】 原指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現也指墨守成規、不知變通的行為。

授人以柄

【溯源】 《漢書·梅福傳》中記載,西漢末年,大司馬大將軍王鳳專權朝政,朝廷內外許多官吏都拜其門下,京兆尹王章因為直言不諱被王鳳殺害,其他官吏都不敢再多語。隻有小小的南昌縣尉梅福多次上書進諫,建議削弱王鳳的權柄,他在書中說:“由於秦王無道,才使陳涉、項羽等人起兵,這就好像把寶劍的劍柄遞給西楚霸王一樣。”漢成帝卻不納其言,梅福因此險遭殺身之禍。

【釋義】 本指把劍柄交給別人,現指將權力交給別人或讓人抓住缺點、失誤,使自己被動。

授受不親

【溯源】 “授”指給予,“受”指接受。《孟子·離婁上》中記載了孟子與齊國辯士淳於髡的一段言論。淳於髡問孟子男女之間不用手遞受物品合乎禮,那麼嫂子掉進水裏,小叔子用手去救合乎禮嗎?孟子認為合乎禮。淳於髡又說天下的人都掉進水裏,你為什麼不去救?孟子回答說應該用道去救,而不是用手去救。“授受不親”即出於此。

【釋義】 本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現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

書中自有黃金屋

【溯源】 宋真宗趙恒在《勸學篇》裏寫道:“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誌,勤向窗前讀六經。”全文均在說明將讀書作為個人求取功名、升官發財的必經之路,所謂金錢、美女、功名、官祿都可通過讀書獲取,所以在古時即有“書中自有黃金屋”一說。

【釋義】 現以此代指知識寶庫。

殊途同歸

【溯源】 《周易·係辭下》中寫有“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一句。其大意是:我們雖然選取的道路不同,但要去往的方向是一致的,經過再多的思考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殊途同歸”即出於此。

【釋義】 本指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現指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熟能生巧

【溯源】 《歐陽文忠公文集·歸田錄》中記載,陳堯谘擅長射箭,他經常以此自誇。某次他在練習射箭時,有位觀看的賣油老翁隻是略微地點點頭。陳堯谘問老翁自己的本領還不夠精湛嗎?老翁說:“無他,但手熟爾。”意思是沒什麼稀奇的,隻不過是手熟罷了,陳堯谘很氣憤。老翁又說:“憑著我倒油的經驗就可以知道這個道理。”他取過一個葫蘆立放在地上,用銅錢蓋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倒進葫蘆,油從銅錢的孔中注進去,卻丁點不曾沾濕銅錢。陳堯谘見此,隻好笑著將老翁打發走了。原文中的“無他,但手熟爾”後來引申為“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