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比喻隻要勤學苦練、反複實踐即能技藝精熟或行事順利。
熟視無睹
【溯源】 “熟視”指經常看到,“無睹”指沒有看見。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因為不滿司馬集團的專權統治與虛偽禮教,終日縱酒澆愁,他在《酒德頌》中寫道:“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意思是:醉得連轟鳴的雷聲也聽不見,連眼前的泰山也看不見。“熟視無睹”一詞即由此出。
【釋義】 指對某項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數典而忘祖
【溯源】 《左傳·昭公十五年》中記載,某次,晉大夫籍談出使周朝。宴席間,周王問籍談,晉為什麼這麼長時間沒有貢物進獻?籍談答道,晉從未受過王室的賞賜,何來貢物。周王就列舉起王室賜晉器物的舊典來,並責問籍談,身為晉國司典的後代,怎麼能“數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說怎能列舉古代的典製而忘了祖先的職掌呢?“數典而忘祖”即由此出。
【釋義】 現多指忘了事物的根本。
束之高閣
【溯源】 “高閣”指儲藏器物的高架。《晉書·庾翼傳》中記載,東晉時期,庾翼在戰爭中屢立奇功,被封為都亭侯,官至征西將軍。與他同時代的殷浩善於高談闊論,先做揚州刺史,後又調任建武將軍,可在戰爭中卻屢打敗仗。他被革職後,有人向庾翼建議讓其重新為官,庾翼認為殷浩徒有虛名,隻會高談闊論沒有真才實學,於是帶著鄙夷的神情說:“他像無用之物一樣,隻能捆起來放到高樓上去,等天下太平後再考慮任用。”這便是“束之高閣”的典故之說。
【釋義】 捆起來以後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著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種主張、意見、建議等擱置起來,不予理睬和辦理。
樹欲靜而風不止
【溯源】 《韓詩外傳》中記載,某次孔子出行,路遇皋魚身披粗褐、手執鐮刀正在哭泣,孔子問他怎麼了,皋魚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小時候喜歡學習,周遊各諸侯國,沒有照顧好自己的親人,這是過失之一。我的誌向高尚,想做大事業,不願侍奉庸君,結果年歲已晚仍一事無成,這是過失之二。我與朋友交往很深厚,但是都中斷了,這是過失之三。大樹想停下來可是風停不下來,兒子想孝敬父母可是父母已經不在了,過去了再也追不回來的是歲月,逝去了再也見不到的是親人。我要去陪伴親人,現在就請求離開! ”說罷便自刎而死。
【釋義】 本意指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動它的枝葉,現比喻形勢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
耍花腔
【溯源】 原指故意把歌曲或戲曲的基本腔複雜化、曲折化的唱法。
【釋義】 現指花言巧語、不辦實事的行為。
雙管齊下
【溯源】 《圖畫見聞誌·故事拾遺》中記載,唐朝著名畫家張瓊擅長畫山水和鬆石。他作畫時可以雙手握筆,一手畫鬆樹樹幹,一手畫鬆枝,兩手同時進行,所畫鬆石形神俱妙。當時有人評論道:“張瓊作畫,真是雙管齊下。”
【釋義】 原意指雙手執筆同時作畫,現指做某事兩方麵同時進行或兩種方法同時使用。
雙簧
【溯源】 是曲藝的一種,由一人表演動作,一人藏在身後說或唱,雙方通過互相配合來完成。
【釋義】 現指由一方出麵,另一方在背後操縱的行為。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溯源】 唐代詩人李紳在《憫農》一詩中寫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意為: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釋義】 現常用此句形容今日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勸導人們應以節約為重。
誰執牛耳
【溯源】 春秋時期,諸侯訂立盟約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的代表拿著盛牛耳朵的盤子,所以稱主盟國為執牛耳。《左傳·哀公十七年》中記載,魯國的孟武伯問高柴道:“諸侯盟,誰執牛耳?”意思即為:諸侯盟會,由誰來主持?
【釋義】 現泛指在某一方麵居最有權威的地位。
水到渠成
【溯源】 “渠”指人工開挖的水道。北宋文學家蘇軾在《答秦太虛書》中提及“水到渠成,不須預慮”,意思是:當水流到時會自然成渠,無須過於憂慮。
【釋義】 本意指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條水道,現指若條件成熟,事情自然會成功。
水滴石穿
【溯源】 《漢書·枚乘傳》中記載,西漢時期,吳王劉濞以誅晁錯為名聯合七國欲進軍京師,時任劉濞屬下郎中的枚乘上書勸阻說道:“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綆斷幹。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意思是說:細小水流和繩子,看起來力量微小,但時日一久卻可以穿透石頭、鋸斷木頭。《鶴林玉露》亦記載一則故事:張乖崖在崇陽當地方官,某小吏從庫房出來,張乖崖見他發旁頭巾下藏有一個銅錢,就問從何而來,他說是庫房中的。張乖崖下令棍棒伺候,小吏大為生氣說:“才一個銅錢而已,你就要棒打我。你能打我,可你能殺我嗎?”張乖崖提筆寫下判語:“一天一個銅錢,一千天就是一千個銅錢;繩子不斷去鋸木頭,木頭終究要斷;水滴不斷滴著石頭,石頭終究會被水穿透。”說完,他拿著劍走下台階,斬下小吏的頭。
【釋義】 本意指水一直向下滴,時間長了就能把石頭滴穿。現比喻隻要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水落石出
【溯源】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道:“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同時期的另一位文學家蘇軾在《後赤壁賦》中寫道:“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這兩句中的“水落而石出者”與“水落石出”均在寫景,意指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
【釋義】 現喻事情真相被徹底披露。
水深火熱
【溯源】 《孟子·梁惠王下》中記載,齊國攻打燕國凱旋而歸後,齊宣王設下酒宴招待文武百官。席上,齊宣王問道:“有人對我攻打燕國有意見,現在我五十天就征服了他們,這不是天意嗎?”群臣無人作聲,齊宣王點名讓大學問家孟子發言,孟子遂說:“如果您占領燕國,燕國人民很高興,您就去占領吧!”接著又道:“如水益深,如火益熱,燕國的百姓會來送水、送飯,爭相歡迎嗎?”原文中的“如水益深,如火益熱”後來演變為“水深火熱”。
【釋義】 原指老百姓所受的災難像水那樣越來越深,像火那樣越來越熱,現常用來比喻困苦生活與重大災難等。
水漲船高
【溯源】 原為唐宋民間俗諺,後來成為禪門法語。如《景德傳燈錄》中提及“水長船高”,意思是:船浮在水上,因水的漲落而有高有下,後來此句演變為“水漲船高”。
【釋義】 現指事物隨基礎環境的增長而升高。
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溯源】 “徒”是同類、夥伴之意,可以作朋友講。《漢書·東方朔傳》中記載,東方朔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作比喻,委婉地要求漢武帝不要求全責備,而應廣攬人才、大膽起用人才。《後漢書·班超傳》中亦記載此語。駐守西域三十多年的班超年老多病,他在歸朝之際,對接替者任尚說:“塞外士兵多是因犯法充邊而來,加上西域人不了解中原文化,習俗與中原大有不同。你為人性急,待人過苛,對上述兩方麵必須注意。水清無大魚,管理政務計較小事,下邊的人就會怨恨,這是至關重要的。”可是任尚沒能聽進忠告,最後激化了同西域的矛盾,隻能撤回駐在西域的軍隊。以上原文中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之本意是:水太清澈魚就不易存身,為人做事如果明察過甚,責人過苛,不能容眾,就會喪失群眾,才能之士亦不會為其所用。
【釋義】 不屬重大問題,不要過於糾纏,那樣會喪失群眾。不要體察過於苛刻,要善於容納,才能團結群眾。
司空見慣
【溯源】 “司空”是唐代一種官職名稱,相當於清代的尚書。唐代文學家劉禹錫被貶做蘇州刺史時,當地有位曾擔任過司空官職的李紳極仰慕他的名聲,特意請其前來飲酒。酒宴上,歌妓起舞,酒意闌珊,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遂作詩道:“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司空見慣”一詞即由此出。它在詩中的本意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情,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釋義】 現形容習以為常,不足以奇。
司馬琴心
【溯源】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記載,司馬相如本是漢景帝的武騎常侍,後因不得誌而辭職回到家鄉四川臨邛。某次,他在臨邛大富豪卓王孫家宴飲時被邀彈琴,司馬相如瞥見屏風後麵有美女偷聽,猜測對方定是琴棋書麵樣樣俱精的卓王孫之女卓文君,便彈了一支《鳳求凰》。屏風後麵正是卓文君,其時正守新寡。她聽到琴聲即明心意,夜間遂與司馬相如私奔而去。後人將這段以琴達意的故事概括為“司馬琴心”。
【釋義】 現喻某種不便直接用言語表達,而借助其他手段示意的心理和做法,也泛指煞費一番苦心之意。
司馬昭之心
【溯源】 東晉史學家裴鬆之在《三國誌·魏誌·高貴鄉公髦傳》中作注引《漢晉春秋》時記載,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死後,司馬懿和曹爽輔佐曹睿執政。曹睿死後,司馬懿又殺了曹爽,他的兒子司馬師立曹髦為皇帝。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不把曹髦放在眼裏,威脅要其封自己為晉公。曹髦氣憤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果不其然,不久,他即被司馬昭派出的武士所殺。“司馬昭之心”一詞遂由此出。
【釋義】 現指人所共知的陰謀或野心。
思如泉湧
【溯源】 《舊唐書·陸贄傳》中記載,唐代政治家、文學家陸贄曾任翰林院學士,他協助唐德宗處理軍機要務時,一天要寫幾百件下達的詔令,但他似乎從未有為難之感,通常都是“贄揮毫起草,思如泉注”。後來此詞改為“思如泉湧”。
【釋義】 沿襲古意,指才思像噴湧的泉水,多用來形容才思敏捷。
私房錢
【溯源】 舊時大家庭合居,稱各自的住房為私房。私房錢,即是指整個家庭收入之外,各私房所積蓄的錢。
【釋義】 泛指與整體共有、共同開支相對而言的個人所持錢財。
斯文掃地
【溯源】 “斯文”出自《論語·子罕》中的“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一句,全句意思是:上天若是使禮樂之道不存,那本應不讓我知道,既然讓我懂得了禮樂之道,就不會打算要我歸喪。“斯文”在這裏是指儒家學說、禮樂製度等。“掃地”出自南朝《昭明文選·羽獵賦》中的“軍警師駭,刮野掃地”,此句意思是指大屠殺已結束,野外完全毀棄,一無餘留。
【釋義】 原指儒道威信掃地,現泛指道貌岸然的形象被拋棄無遺。
四分五裂
【溯源】 《六韜·龍韜·奇兵》中有“四分五裂者,所以擊圓破方也”一句,是講分割敵軍各個擊破的策略。《戰國策·魏策一》和《史記·張儀列傳》中記載,戰國時代的七雄之中,以秦國最強,其他六國采取合縱政策聯合抗秦,秦相張儀便用連橫政策,離間和分化六國,他首先來到魏國對魏王說:“魏國南邊是楚國,東邊是齊國,西邊是韓國,北邊是趙國,要守住四方國境,可不容易,魏國隨時有可能被四麵包圍,變成一片大戰場。”魏王有些發愣,張儀又道:“如果聯楚而不聯齊,齊國就會出兵攻魏,如果聯齊而不聯趙,趙國就要從北麵進攻魏國,如果不與楚國親善,楚國又會從南麵打來,這就是說,魏國將被瓜分得四分五裂啊。”在張儀的活動下,魏國、其他諸侯國之間的聯盟關係很快就四分五裂。
【釋義】 原指一個國家徹底破裂,現泛指某個集團、組織或家庭支離破碎得不成樣子。
四海之內皆兄弟
【溯源】 《論語·顏淵》中記載,弟子司馬牛某次向孔子請教怎樣做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害怕。”司馬牛不解其意,孔子又說:“君子經常反省自己,所以內心毫無愧疚,那還有什麼可憂愁、可害怕的呢? ”司馬牛後來見到師兄子夏,他憂愁地說道:“人家都有兄弟,那是多麼的快樂呀,唯獨我沒有。”子夏安慰道:“我聽說一個人的死與生,要聽從命運的安排,他的富貴是由上天來安排的,君子對工作謹慎認真,不出差錯,和人交往態度恭謹而合乎禮儀,那麼普天之下到處都有兄弟,你又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原文中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後來演變為“四海之內皆兄弟”。
【釋義】 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相親相愛,和睦共處,常用來形容無論到何處都有人願意來幫助你。
四麵楚歌
【溯源】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楚漢戰爭末期,項羽最後敗退垓下困守當地,彈盡糧絕之際,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夜晚,忽聽得四周的漢軍都在傳唱著楚地歌謠,項羽以為楚地盡失,頓感大勢已去,遂帶兵逃至烏江邊,最後拔劍自刎。後人把這個故事概括為“四麵楚歌”。
【釋義】 原指四麵全是敵人,陷入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現指環境險惡,備受圍迫與攻擊。
四體不勤 五穀不分
【溯源】 “四體”指四肢,“五穀”指五種穀物,一般指黍、稷、麥、稻、麻。《論語·微子》中記載,弟子子路跟著孔子周遊列國,某天行路時,他落在了後麵,便詢問路邊的一位老人老師何在。老人說:“四肢不勤快,五穀不分辨,誰承認是你的老師?”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人後來將子路帶至家中食宿。第二天,子路找到孔子向他訴說此事,孔子說老人一定是位隱者,再去尋時卻怎麼也沒有找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即出於此。
【釋義】 現形容好吃懶做,不學無術。
死灰複燃
【溯源】 “死灰”指燒餘的灰燼,“複”指再或重新之意。《史記·韓長孺列傳》中記載,韓安國字長孺,原在漢景帝之弟梁孝王劉武手下當差,後因事被捕,關押在蒙地監獄。獄吏田甲常常淩辱他,韓安國怒道:“你把我看成熄了火頭的灰燼。難道死灰就不會複燃?” 田甲笑說:“倘若死灰複燃,我就撒尿澆滅它!”韓安國氣得語塞。不久,入獄一事引起太後關注,韓安國遂被釋放,出任梁孝王的“內史”。獄吏田甲怕遭報複連夜逃走,韓安國故意放言,說他再不回來就宰其一家老小,田甲無奈,隻好回來叩頭請罪。韓安國諷刺道:“現在死灰複燃,你可以撤尿了。” 田甲嚇得麵無人色,連連求饒。“像你這樣的人,才不值得我報複!”韓安國說罷,拂袖而去。“死灰複燃”一詞遂流傳下來。
【釋義】 本意指冷灰重新燃燒,用以形容官複原職。現指失勢的人重新得勢,亦指行將滅亡者作垂死掙紮。
死馬當作活馬醫
【溯源】 古時有位病入膏肓的患者,無人能治。一位外地大夫在切完患者脈搏之後,也覺得沒有希望了,就說死“脈”當作活“脈”醫吧。因他所說的是地方方言,旁人誤聽成死“馬”當作活“馬”醫,這句俗諺就此流傳下來。
【釋義】 明知事已無望,還要做最後努力,也泛指做最後的嚐試。
死有餘辜
【溯源】 《漢書·路溫舒傳》中記載,西漢時期的路溫舒,掌握豐富的曆史知識,熟悉各項律令,因為他做過獄吏,深知監獄的黑暗,便給漢宣帝敬上《尚德緩刑書》。路溫舒在奏疏中說,獄吏濫用酷刑,犯人受不了拷打就亂編口供,審問之人不但全信假口供,並還進行誘供,上報時想出種種辦法使上級相信罪名成立。“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此句意思是:這樣一來,即使像咎繇那樣公正的人聽了,也會認為判處死刑還抵償不了他的罪惡。漢宣帝非常重視這道奏疏,不久即提升了路溫舒。
【釋義】 沿襲古意,形容罪大惡極,即使處死也不能抵償其犯下的罪行。
似是而非
【溯源】 《莊子·山木》中記載,戰國時期,莊子帶學生遊學各地,見伐木工人砍樹問為什麼不去砍大樹,工人說因為它已沒有用處了。到了朋友家,仆人問殺雞的事,主人說殺不會打鳴的雞。莊子以此為例,對學生說:“應該處於有用和無用之間,似是而非,這樣才誰也抓不住把柄。”
【釋義】 指事物似真而實假,或似正確而實錯誤。
送佛送到西天
【溯源】 佛教稱西方為極樂世界,是佛祖居住的地方,要送佛歸,隻有送到西天才算完成任務。因此,就有“送佛送到西天”一說。
【釋義】 現指做好事做到底、幫人幫到底。
隨波逐流
【溯源】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記載,楚國大夫屈原二次放逐後,踉踉蹌蹌行到汨羅江邊。一打漁老翁問他何故如此,屈原說:“世上全都肮髒隻有我幹淨,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髒齷齪,您為什麼不也把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為什麼不也跟著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為什麼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屈原說:“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淨衣服上的泥灰,哪裏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汙濁的外物呢?我寧願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裏,又哪裏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漁翁不再言語,離開了。原文中的“隨其波而揚其流”後來演變為“隨波逐流”。
【釋義】 本意指隨著波浪起伏,跟著流水飄蕩。現指無原則、無立場的混世態度。
隨大流
【溯源】 “大流”是指河心速度最大的水流,即主流。“隨大流”本意是指隨主流而下。
【釋義】 現指順著多數人說話或辦事。
孫康映雪
【溯源】 《初學記·宋齊語》中記載,晉代的孫康家境貧窮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某個冬夜,屋外下起大雪,孫康半夜凍醒,見大雪映出的亮光從窗縫裏鑽進來,遂趕緊起身對著亮光看起書來。經過夜夜刻苦努力,孫康最後終於成為飽學之士。
【釋義】 代指勤奮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