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年輕人一定要懂的做事經驗 第十三章做事講明智:該出手時敢為人先,該藏拙時甘為人後(2 / 3)

無論對於誰,那種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的想法肯定是經不起現實檢驗的。比如說會做人,會做學問,和做官是兩碼事。做官需要通達、明察、有決斷,有協調能力,為了達到一個大目標,手段可以靈活;而做人呢,或奉儒,或信道,總而言之,是要為理想的觀念活著,這就難免在現實麵前碰壁。所以,做官不僅僅是有良好的意願就可以的,好人不一定能做一個好官。如果我們的長項在於治學,而性格又有些理想主義的色彩,踏入官場中,隻會誤人誤己。

1952年11月8日,正在美國某大學執教的愛因斯坦接到邀請,讓他就任以色列共和國的總統。對這個多少人為之垂涎的總統寶座,愛因斯坦卻婉言謝絕了。

他說:“我對自然界了解不多,對人就更一無所知了,”“我整個一生都在同客觀物質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經驗來處理行政事務以及如何公正待人,為此,本人是不適合如此高官重任,且不談高齡的衰老已經在減少我的精力了。”這些由衷之言,體現了愛因斯坦高貴的自知之明。

以現代的觀點看,我們或者會以為愛因斯坦思想過於保守,缺乏開拓創新的精神。但是我們必須知道每個人都不是萬能的,你在這個位置上如魚得水,換一個地方,就很有可能放不開手腳。世上的人才不拘一格,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就不容易。愛因斯坦是一位空前絕後的大科學家,一樣可以造福社會,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做官從政其實殊途同歸。

在大自然中,有一種善於飛騰、跳躍的靈猿,在原始大森林裏生活得逍遙自得。然而,若是將這群靈猿趕到一片荊棘叢生的灌木林中去生活,那就會變成另外一番景象了。它們無樹可攀,無枝可跳,善於騰躍的本領無法施展,稍有行動,往往就會被繁枝利刺紮得疼痛難忍,真可謂是危機四伏。

同樣是這群靈猿,為什麼在喬木林和灌木叢中的表現競有天壤之別呢?這隻因為它們後來所處的環境,使它有力也無處使的結果啊!我們做事業也一樣,不要輕易去嚐試你一無所知的或者無法施展能力的行業,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裏和自己有充分把握的行業中,對想要成功的人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人與人的差別總是客觀存在的,不承認不行。要想有所改變,就要逐步積累,量變最終將促動質變,若急於求成,就是變了皮也變不了瓤。

某大學門口,有一個年輕漂亮的修鞋姑娘。

有一天,一位留校不久的年輕男教師來補鞋,和修鞋女拉起了家常:“姑娘,你是哪裏的人啊?”姑娘甜甜地—笑,說:“您是老師吧?”“是啊!”“我是浙江溫州人。”少女誠懇地回答。“你這麼年輕漂亮,在這大庭廣眾之下給人家補鞋,不覺得丟麵子嗎?”溫州女一邊熟練地補著鞋,一邊低著頭說:“靠手藝掙錢,丟什麼麵子呀?這不也是方便大家嗎?”溫州女說得不卑不亢,男教師卻一時語塞,繼而又道:“那你就這樣—直補啊,補啊,補下去嗎?”溫州女此時已將鞋補好,抬起了頭,對男教師說:“不!我這樣天天辛苦地補鞋,是在為自己的夢想投資。因為我從小就有個夢想,那就是長大了開一個屬於自己的鞋廠。您試試吧,看合腳不?”男教師一穿,穿上比原來還舒服,便掏出兩元錢遞給她。她又找回一元錢,笑了笑說:“這活兒隻收一元錢,我補鞋走了很多的地方,就數這大學門口生意最好,以後還需要你們常來照顧我啊!”

踏實處世是做人的成功之道,很多聰明人辦事往往過於急躁,這樣往往是欲速則不達,最後把事情弄得一團糟。所以,我們凡事都要有耐心,用一顆平常的心去麵對,切忌心浮氣躁。

如果你選的行業與自己的專長與興趣都相差甚遠,情況就不太妙了。對別人來說駕輕就熟的事,你還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學習,一開始就會落在後麵。有時候,即使你交了學費,而已經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卻再也找不回來了。另外還有一點,從事自己不了解、不喜歡的行業,既沒有什麼樂趣,還會增加許多緊張和壓力,是無法持續下去的。所以我們要從事的事業,最好要與你的興趣、愛好、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相適應,從而使你的品格和長處得到充分的發展。

人要完全看清自己的優劣短長不是很容易,但是有兩點是我們必須要警惕的:第一是不要迷戀 “身份榮耀感”。以自己出身於一個良好的家庭,或者畢業於一所名牌大學、服務於一個國際大公司為榮,進而以為自己幹什麼都是無往不利的,於是就會犯了貪功冒進的錯誤。第二是要忌除那種跟風從眾的心理。在我們身邊,肯定存在各種類型的成功者,他們或是因跳槽升了高職位,或是因為炒股賺了大把的金錢,或者幹脆是因利用了財勢美色而衣食無憂,但這一切都是“僅供參考”而已,因為人和人是不同的,適合他的生活方式,不一定也適合你。為了不讓自己在將來後悔,我們的人生大計就是不為外物動搖,安心做自己的事。

有能量,也要懂得乘勢而動

我們做事情,一定要懂得“與其待時,不如乘勢”的道理,許多看起來難辦的大事,居然順順利利地辦成了,就是懂得乘勢的緣故。

晚清一代官商胡雪岩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以商人的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國引進資本的商人。而在他之前,政府還沒有向洋人借債的先例,且有明確規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貸款。朝廷總理政事的恭親王曾擬向洋人借銀一千萬兩用於買船,所獲的批示卻是:“其請借銀一千萬兩之說,中國亦斷無此辦法。”這種情況甚至讓一向果敢有決斷的左宗棠對向外商借款能否獲朝廷批準也心存猶豫,是胡雪岩一番關於當下時勢以及辦大事要懂得乘勢而行的剖析使他得以堅定。胡雪岩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