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年輕人一定要懂的做事經驗 第十三章做事講明智:該出手時敢為人先,該藏拙時甘為人後
知人為智,自知者為明。所謂明智,就是能準確地掂量出自己的分量,知道自己在社會坐標裏所處的位置。既不自我膨脹到認為自己英明神武、萬眾矚目的地步,也不整天戰戰兢兢,以為四周遍布著要挑自己刺兒的人。
讀懂自己之後,才能對周圍的人和對整個的形勢有一個準確的判斷,避免做出一些傻事和錯事來。
現實是最硬的硬道理
太拿自己當人物,卻不小心在現實中碰了壁的人,包括那些有名位、有實力的社會名流,曲高和寡的藝術家、沉浸於自己小天地裏的專業人士或者“曾經闊過”的名門子弟,雖然在社會上屬於邊緣人的行列,偏偏他們中間的一些人據不接受這個事實,過於迷戀自己食之無肉、棄之不舍的“身份”。
常見“提高XX的社會地位”一詞,隨著時代的不同,可代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商人不等。可見提高並不是一句話的事,社會各階層的座次,是隨時可以調整的。
在清末民初的電視劇中,歌女們常常是一件白底小花的衫子,孤苦無依地跟在一位瞽目老人的後麵,“先生老爺”地叫著,隻為討幾個銅錢吃飯。讀書的少年動了側隱之心,一塊大洋就可以換來她們的無限感激。
當歌女變成歌星的時候,舞台上燈光流轉,宛若神仙妃子,底下的觀眾鼓掌尖叫,如果能有機會上台獻上一束花,便是了不起的殊榮。等而下之,在歌廳裏獻藝的,名為歌手,是明日之星,就算最後唱不紅,一夕收入也抵得上工薪族半個月的工資了。誰同情誰,隻好讓事實說話。
商業社會,價值才是硬道理,誰有實力,誰的身份就鑲了金邊。不是想優越就能優越的,即便隻是心理上的安慰。
事實上,就在我們身邊,人們的價值取向、行事標準,也正在悄悄地進行改變。
中央台的“百家講壇”捧紅了包括易中天、於丹在內的一大批“壇主”,該欄目本身也成為央視的金牌欄目。可是它在開播之初,定位和現在卻是完全不同的路子,那時百家講壇基本是“大家講壇”,以片頭人物為代表: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時間簡史》作者霍金、歐元之父蒙代爾、古典詩詞研究名家葉嘉瑩。
有意思的是,“含金量”非常高的大家,組成了“鐵錫節目”。
所謂“鐵錫”,開始指播出時間“鐵錫”,是最不合適的中午。後來收視率也“鐵錫”,幾乎在科教欄目中墊底。電視觀眾才不管你主講人有沒有世界性學術地位,才不管你有沒有名氣或有多大名氣。你講的不對我心思,我就打台,我一打台,收視率就掉下來。
這時,清史專家閻崇年姍姍而來。有個傳得很廣的說法是:“能把學問當評書講的,能把曆史當故事講的,閻崇年老師是第一人。”
榜樣的力量無窮。此後登上百家講壇的各路神將,雖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用“學問”釀“評書”,拿“故事”說“曆史”、說“名著”,在百家講壇幾乎成了“潛規則”。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多麼有名的專家,都得把自己的學問講到讓廣大觀眾能聽懂,能接受。
搞學術的人都在走平民化的路子,其他行業就更需要人氣了。在中國,說起著名的服裝設計大師,大家可以不知道迪奧和阿瑪尼,可是都熟悉皮爾·卡丹,他可能不是個一流的設計師,但絕對是個一流的經營者。
當年,法國的時裝設計特點是豪華氣派,用料昂貴,在全世界僅有3000多位上流社會的顧客。皮爾·卡丹提倡“成衣大眾化”,推出一批為普通消費者服務的時裝。他的“離經叛道”之舉驚動了巴黎,引起許多同行的猛烈攻擊,堅決要求把皮爾·卡丹轟出巴黎時裝舞台。但這並沒有動搖皮爾·卡丹的地位,他3次獲得法國時裝的大獎——金頂針獎,甚至連當時的美國第一夫人傑奎琳也請他設計參加肯尼迪總統就職典禮的服裝。他不僅是一個世界著名的時裝設計大師,更是一個超級商人。
皮爾·卡丹看著世界各地都有人仿製抄襲他的時裝作品,他知道難以製止,幹脆就宣布,可以把設計方案賣給廠家生產,可以把他的商標轉讓給經營者,有意合作的廠商可以使用“皮爾·卡丹”商標,但都必須要付7%~10%的轉讓費。盡管轉讓費高了些,可廠商還是紛至遝來。迄今為止,皮爾·卡丹已經簽訂了6000多份合作合同。
他不但靠賣名氣賺錢,還自己經營多種生意。摩天大樓、紐扣、領帶、打火機、香水、手表、地毯、電影院、畫廊、餐廳等,皮爾·卡丹什麼都做。
“我已被人罵慣了。我的每一次創新,都被人們抨擊得體無完膚。但是,罵我的人,接著就做我所做過的東西。”皮爾·卡丹笑道,“我是冒險家,我製造報紙第一版新聞已經有40年了,事實證明我成功了。”
即使在今天,依然有人在罵易中天們褻瀆了高雅的學術,皮爾·卡丹們褻瀆了高貴的時裝,但是他們不會去為自己辯駁,他們太忙了,顧不上這些口舌之爭。
真正有分量的實力派人物,若不端正態度,也有被釘子紮了腳的時候,那些隻有虛名而無實績的人,再端著架子與現實格格不入,應該先問問自己能不能喝風吸露活下去。
知道自己的長短,行動上的偏差會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