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同的氣場,不同的命運※
當你渴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時,渴望獲得什麼樣的生活時,氣場理論和吸引力法則就會同時發揮效用,讓你通往這個目標的道路,沒有任何險阻。不過,你要明白,這些絕非命運的安排,而是你改變自己的結果。相信自己能夠成功,才能夠展示出一種奮進和不凡的氣場,若是先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平庸者,最後也就隻能是個平庸的人。成功與失敗,就在於你腦子裏的想法,在於積極還是消極的氣場,誰占據上風,誰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01. 平庸與偉大的差別
不少人都曾在心裏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別人的生活越來越好,隻有我在混日子?”“為什麼有人能白手起家成為萬人敬仰的富豪,我卻沒有這樣的機會?”為什麼?因為你沒有主動向美好的生活靠近,你也從來都沒有立下過成為富人的目標。
這樣說來,有人也許會反駁:“我過去也是充滿激情,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隻不過,現實太殘酷了,我嚐試著去適應,可越發茫然,結果就失去了自己。”
沒錯。提起如何麵對生活?任何一個人都會毫不猶豫地想到積極拚搏,但事實上,能夠真正這樣做的人,卻不多。於是,人與人之間就有了平庸和偉大之分。
碌碌無為的人,是因為缺乏目標和方向,他們就像浮萍,生來無根,隨水漂流,始終處於被動選擇的狀態。他們的人生就像是浪費時間,一切都在聽天由命,對待工作不積極,得過且過;他們的生活重心不是自己,而是對他人的依賴,屈服於他人的意誌,別人怎麼說他就怎麼做,走每一步都是被動的。更糟糕的是,即便他們對現狀不滿意,也很少去反思“我要的是什麼,以及我該怎麼改變現狀”,因為他們從心底害怕改變,總認為放棄現在的一切是一種巨大的冒險,哪怕是對生活作出細微的調整,他們也會感到惶恐。
這不禁讓人想到了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誰動了我的奶酪?》(Who Moved My Cheese?),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真諦:變是唯一的不變。先不要急著說這個道理你懂,如果你這樣說,隻能證明:你仍然懼怕改變自己。“奶酪”不過是一個比喻,它代表我們最想要的那些東西,如工作、金錢、愛情、健康、幸福等。在這個多變的社會中,人們時常會感覺自己的“奶酪”在變化,強烈的外在變化和內心的衝突相互作用,會讓人茫然無措,對新生活無所適從。他們麵對突如其來的變化,總擔心“失去”,左右為難,沒有勇氣和激情去改變,久而久之也就懶得改變了。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亦步亦趨的保守主義者,他們總擔心犯錯,從不主動去改變什麼,總在按照穩妥的、不易跌倒的方式小心翼翼地走著。這種人周身散發著一種僵化的氣場,甚至可以說是“世俗”、“大眾”、“普通”的,讓人一看就覺得索然無味。
從平庸到偉大,從世俗到不凡,看似是遙遠而懸殊的差距,可實際上它們隻有一線之隔,那就是對成功有一個積極的態度,主動地作出改變。找到自己的人生核心目標,讓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為這個目標而努力。當發現自己走的路是錯誤的時候,不要聽天由命,要積極地改變,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若是頭腦中沒有判斷,總需要別人的指點,就永遠也掌握不了自己命運的方向盤。而這一點,也正是建造氣場的基石。
美國有個女孩,3歲時開始學習音樂,16歲考入丹佛大學音樂學院。在著名的阿斯本音樂節上,她突然發現自己實際上並不具備音樂的天賦,因為那些十歲左右的孩子,隻要看一眼曲譜就能夠演奏得非常流暢,而那首曲子她卻要練上一年。
十幾年的學習和努力之後,發現自己不是學音樂的料,怎麼辦?麵對這樣的現實,或許多半人會“將錯就錯”,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但這個女孩沒有。她毅然決然地要改變自己的路。後來,她開始學習國際政治概論,她的導師發現她在這一領域很有潛質,細心地教導她,將她引向了國際關係和蘇聯政治學領域。
積極地改變,讓她對自己充滿信心。19歲時,她獲得了政治學學士學位;26歲時,她獲得博士學位。1987年,她在一次晚宴上的致辭得到了時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的注意,憑借著這股自信和堅定,她在政界平步青雲,最終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國務卿。你一定也猜到了她的名字,康多莉紮·賴斯。
如果賴斯繼續學習音樂,走那條已經走了很久的路,她頂多是個普通的鋼琴家。然而,她是個善於自省並改變的人,她的內心告訴她:改變才是突破平庸的途徑。
好的改變,會形成良好的慣性,也會改變一個人的整體氣質。如果沉溺在自卑和平庸的狀態中,一生也無法獲得精彩;而改變會使一個人重新找到方向,帶著積極的心態生活,形成積極的氣場,最終改變命運。
如果你不滿現狀,也有過改變的想法和欲望,那就不要對現實充滿恐懼,過著“身不由己”的生活。要知道,主動的改變在於行動,而這個“行動”也是超越世界上90%的人的秘密。沒錯,將積極主動的態度轉化為一種恒久的人格,用行動改變不滿的現狀,能夠避免人生陷入平庸的氣場中。別再被動地麵對命運的安排了,拿出主動改變你的氣場吧!相信,內心的顏色變了,你的人生也將會從此換一種顏色!
02. 內外相斥的氣場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不少人過著“違背內心的生活”。何謂“違背內心”呢?他們可能並不滿意愛人的現狀,卻還要每天麵對著他(她),並與之一起生活;他們可能很厭惡自己目前從事的工作,卻又不能擺脫;明明內心苦悶不已,卻還要堅持著做好每件事,壓抑和煩悶占據了他們的內心,好像沒有邊際。這樣的生活毫無樂趣可言,有的隻是煎熬和掙紮。有時候,他們會感慨:人活著太累了!
為什麼活得這麼累?此刻的你內心是否也有類似的呐喊聲?的確,很多人都在苦苦追尋著答案。任何一個人都有壓力,這種壓力一方麵來自生存向我們的索取,另一方麵則源於自身。這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所做的事,所處的狀態感到不安,這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卻很難改變,所以才會滋生煩惱,不是嗎?
這就是問題所在:一個人自身的內在氣場與外在環境的氣場,發生了相斥的反應。當一個人總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他很難獲得所謂的成就感。因為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發自內心的渴望,內外相斥的氣場,會讓他始終處於左右互搏的狀態中。這就如同兩個自己在打架:理想中的自己想要往東,而現實中的自己卻偏偏往西,互相拉扯著心,讓人糾結。
當一個人抱怨目前的工作給自己帶來了種種煩惱,這時候讓他暫時放下工作,或是讓他去從事另外一份不太“討厭”的工作,他會感到稍微舒服一些。環境變了,外在的氣場與內在的氣場之間的相斥作用也就削弱了。然而,問題是想要真正消除內外相斥的氣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能夠突出重圍的人,也少之又少。
用什麼方法才能夠徹底改變這種相斥的氣場呢?有人說,在人生的所有的幸福中,有一種幸福最令人羨慕,但不是誰都能夠擁有,隻有少數人才是幸運者。多數人都在為了生計奔波,不得不幹自己不喜歡的事;而那些幸運的人,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將工作與自己的愛好結合起來,這是件很幸福的事。這些幸運者,也往往是成功的寵兒。因為最想做的事,往往是最能幹的事,這樣就能夠每天很有激情地去做,結果自然容易成功。事實上,這就是內在和外在的氣場達成一致,從而爆發出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