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淡然之氣”體味安適的生活 ※(1 / 3)

第16章 “淡然之氣”體味安適的生活 ※

沒有淡然之氣,氣場就是灰色的、極度散亂的,這樣就無法體驗到自我價值所在和生活樂趣,周圍的人也無法體驗到你本身的吸引力。相反,有了一份淡然的心境,就一定會氣場飽滿、魅力四射。氣場本身就在我們的體內,隻要你願意,就一定能夠充分地激發出它的全部力量!

01.目標專一才有競爭力

上世紀80年代,有一位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花鳥畫家,他16歲時就舉辦了個人畫展,其多幅作品被選送至日本、意大利、美國、法國、前蘇聯等國展出,被譽為“畫童”、“小天才”。

一次畫展招待會上,有人問畫家:“現在的畫家很多,你是如何從眾人中脫穎而出的呢?期間的過程是不是很不容易?”

畫家微笑著搖搖頭,回答:“一點都不難,而且我差一點當不了畫家,小時候我興趣非常廣泛,也很要強。畫畫、遊泳、拉手風琴、打籃球,必須都得第一才行。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有段時間我心灰意冷。”

眾人都很好奇,畫家解釋道:“老師知道後,找來一個漏鬥和一捧玉米種子。讓我雙手放在漏鬥下麵接著,然後撿起一粒種子投到漏裏麵,種子便順著漏鬥滑到了我的手裏。老師投了十幾次,我的手中也就有了十幾粒種子。然後,老師一次抓起滿滿的一把玉米粒放在漏鬥裏麵,玉米粒相互擠著,竟一粒也沒有掉下來。”

頓了頓,畫家接著說道:“經老師提點後,我放棄了遊泳、籃球等,這大半輩子都隻堅持學習畫畫,這也許就是我畫畫比較好的原因吧。我想,如果我當初什麼都學習的話,可能現在我什麼都不是。”

有的人做了一輩子事兒,卻沒有一件能讓人記住的;但有的人一輩子隻做了一件事兒,就讓人記住了。成功其實不是什麼難事兒,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兒就足夠了。如果什麼都想做,經常被其他誘惑所動搖,經常改換目標,見異思遷或是四麵出擊,往往不會有好結果。我們的時間有限,精力有限,不能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氣場便很難維持在最佳狀態,忽弱忽強。

相反,有個專一的目標,能夠幫助你在一個特定的空間居於中心位置,不會被邊緣化。專注於這個特殊的領域,沒有太多私心雜念,是成功道路上站穩腳跟的基礎。比如,“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錢學森、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王選等,正是因為傾其所有、紮紮實實地做好了一件事情,他們的氣場才呈現出了閃亮的顏色、魅力四射。

當然,你的目標應該是大事情、高標準,有著方向性、激勵性作用,既是人生的結果又是人生的目標。一個人就算沒有學曆,沒有工作經驗,但隻要有一項特長,一處與眾不同的地方,他的氣場也能像一支聚光的手電筒,照到腳下的某一片土地,得到社會的承認,擁有其他人不能獲得的東西。

有這樣一家人,男的是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平時喜歡翻看經濟類雜誌;女的開著一家禮品店,售賣玩具、飾品以及鮮花等,生意平平;兒子在一所中學讀初三,學習也很一般,也沒有得過一次獎。總之,這一家人都是普通人,過著普通人的日子。

一次,男的偶然看到一篇介紹世界五百強大公司的文章,發現這些大公司幾乎無一例外地開著專業店。男的想:是不是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更容易成為強者?有了這一認識之後,他有些心動了,便開始調查周邊的市場。

一天晚上,他對妻子說:“以後不要再進玩具、飾品之類的東西了,全進鮮花,有多少品種進多少品種,看看會怎麼樣。”也許是他發現了天機,也許“從一而終”的做法本身就蘊藏著天機。總之,一家航空母艦式的鮮花店出現了,所有做鮮花批發和銷售的人,都直奔這家鮮花店而來,男人成了有名的“鮮花大王”。

幾年後,男人成績平平的兒子也出國去了美國。很多人以為是他有錢了,送兒子去美國自費留學,實際上他的兒子是要去工作。男人解釋道:“兒子高考成績很差沒有考上大學,但是他英語學習得比較好,我便專門給他聘了一名英語老師繼續學習。在一次外企招聘中,兒子因英語好被聘用了。”

找一個能充分發揮能力的平台,專注地做好一件事。當你為之努力時,氣場神奇的光環就會在你的身上閃動,你總會有一個領域和空間找到自信的感覺,而且不少人會拜倒在這種令人眩暈的魅力之中。

02. 放開內心繃緊的弦

瑪麗是一位專職太太,她需要照顧全家人的起居飲食。麵對買菜、煮飯、洗衣、打掃房間、帶孩子等家常瑣事,她總是暗示自己:情況緊急,必須立即做完每一件事。她從早到晚忙得腰酸背疼,卻總有做不完的事。

一個雨天,兒子洛克放學回家後,把雨傘和鞋子換在門後,坐到沙發上,打開了電視機。“哦,天啊,你看你做了什麼,地板上好多水漬,我要趕快把它擦幹淨!”瑪麗從廚房走出來,就要衝向門後。

“媽媽,請您休息一下吧,外麵還在下雨,爸爸一會就回來了,那裏還是會變得一塌糊塗的。待會再做哪些事情不會影響什麼的,現在您可以和我一起看看電視、聊聊天嗎?”洛克說。

“天啊,還有那麼多活要做呢,我哪有時間陪你?”瑪麗無奈地聳聳肩,但看到洛克乞求的眼光,她還是坐了下來陪兒子看起了動畫片,直到丈夫回家,大家又坐在一起吃飯、聊天,然後瑪麗稍稍打掃了一下就去睡覺了。

躺在床上的瑪麗感到從沒有過的快樂,好像以前那些做不完的家務活都變輕鬆了,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到底什麼改變了呢?她也不知道,但是從此,洛克有了一個不再那麼匆匆忙忙的媽媽。

到底什麼改變了呢?我們在前麵反複強調過,氣場是由內而發的一種氣質,當瑪麗內心充滿焦慮和煩躁的時候,她的氣場就是緊張而有壓迫感的,她給人的感覺就是心浮氣躁的。後來,她陪著洛克看看電視,放鬆了內心緊繃的弦,她的心情變得輕鬆了,氣場也變得積極了,在她的影響下,整個家庭的氛圍也變得和氣而溫馨了。

不得不承認,太過於急於完成、心浮氣躁的人,氣場就是灰色的、毫不自信的,且極度散亂,他們難以體驗到自我價值的所在和生活樂趣,周圍的人也無法感受到他們的吸引力。這樣的人沒有任何抵抗力和競爭力,可以說一觸即潰。

有位年輕人到河邊去釣魚,他的旁邊也坐著位垂釣的老人。二人的距離很近,但是,令年輕人奇怪的是,老人家不停地有魚上鉤,而自己一整天都沒有什麼收獲。最終,他終於沉不住氣說:“我們兩個人用的魚餌相同,地方一樣,為何您卻能釣到,而我卻一無所獲?”

老人很從容地說:“我釣魚的時候心平氣和,忘記了有魚,所以手不動,眼也不眨,魚不知道我的存在;而你心裏隻想著魚吃你的餌沒有,連眼也不停地盯著魚,見魚剛上鉤就急躁,心情煩亂不安,魚不讓你嚇跑才怪。”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如等待魚竿附近的魚一樣,你完全沒必要緊張,而是要慢慢來做,而某些事情你也完全可以如此。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是在自造緊張情緒。

我們要學會放開內心繃緊的弦,無須去苦苦苛求自己,讓自己清閑下來一段時間。這樣,你就能夠營造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展現自己理想中的自我,氣場就可以完全恢複正麵積極的運轉,向外輻射強大的力量了。

一個牧師在布道詞裏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上帝給我分派了一個任務,讓我牽著一隻蝸牛出去散步。於是,我就照做了。在途中,我盡管走得很慢,蝸牛盡管已經在盡力地爬,可每次總是才能挪動那一點點距離。於是,我開始不停地催促它、嚇唬它、責備它。蝸牛也隻是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說自己已經盡力了。我惱怒了,就不停地拉它,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也隻是受著傷,喘著氣,賣力地往前爬。

我想:真是太奇怪了,為什麼上帝要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呢?於是,我開始仰天望著上帝,天上一片安靜。我想,反正上帝都不管它了,我還管它幹什麼,任由蝸牛慢慢往前爬吧,我想丟下他,獨自往前趕路。我就放慢了腳步,想將它放下,靜下心來……咦?忽然聞到了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吹來,原來此刻的風如此溫柔,心是如此的安靜……而我以前怎麼都沒有體會得到呢?

此時,蝸牛正友好地看著我,它現在貌似很喜歡我這個朋友。我突然想到,莫非是我聽錯了上帝的話,原來是他叫蝸牛牽我來散步的……

想使自己停下來嗎?如何去做到呢?你可以這樣去做:每天抽出一個小時,並努力讓自己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舒緩情緒、放鬆神經,不刻意去思考什麼內容,盡量使自己的思維維持在一種似有似無、天馬行空的感覺裏,或者集中精力聽一種聲音,比如鍾的嘀嗒聲。

記住,你必須要將“還有那麼多事情等著我去幹”、“這樣分明就是在浪費時間”等念頭從大腦中趕走,如此你就可以隨意控製自己的心理活動,打開那扇氣場的大門,進而體會到這一小時的時間是如此愜意。隻要重新找回氣場,你就可以很從容地去處理各種事情,不再有逼迫感或挫折感。

當然,你可以逐漸地延長空閑的時間,每天兩個小時,三個小時等。一旦養成了習慣,氣場會時刻釋放出全部的能量,讓你從那種時刻都緊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使頭腦得到徹底地淨化,將五彩繽紛的人生果實吸引到你的身邊!

03. 不爭第一

白岩鬆從一名平麵媒體記者轉行做電視節目主持人已經十餘年,也許他從沒有想到自已可以在這個領域達到如此的高度,而伴他一路前行的信念也許就是凡事並非強求強爭,懂得放棄與轉身。

他曾說:“第一是不靠譜的,隨時會更迭。不爭第一不意味著不努力,隻是不要費盡心思非要爭第一。就像長跑一樣,長跑最後能取得很好成績的人,不一定一開始就領跑,但是必須讓自己保持在這一方陣之中,最後比的是韌性和耐力。”

對一個做了很長時間電視節目的主持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能夠時刻保有繼續向前走的動力和勇氣。而十幾年來,白岩鬆就一直以長跑選手來定位自己,不因一時榮譽而不知所以,也不因一時打擊或挫折而如臨深淵。隻是紮實、堅定地跑好每一步,時刻調整好自己的節奏,從而獲得了遊刃有餘的人生。

當一個人很難獲得真正的成就感,無法得到心理上的舒適、安寧感時,這就意味著他的氣場處於內外相斥的狀態。能夠超然其外、成功突破這種狀態的人極少,而它恰恰是導致人生陷入平庸的原動力!

人們總是習慣於為第一而奮鬥,因為第一意味著鮮花和掌聲,意味著榮譽和尊嚴,但他們卻沒有認真地想過,第一的誘惑總在眼前,於是就將永遠向前,身心皆被馭使著,生命可能就會變成勞役;當了第一的人嚐盡眾人之上的滋味,如果有所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心理失衡。執迷於第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氣場虛弱的表現。他試圖在與他人的比較中,滿足自身的虛榮心或者建立生命價值感的時候,事實上表明他並不清楚自己的價值重心在哪裏。這個世界之所以遍地平庸,強者少之又少,原因就在於此!

著有《人間菩提》、《靜思語》的台灣證嚴法師曾講給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我和父親在河邊散步,恰巧看見一群鴨子在水中嬉戲,於是父親借機對我說:“孩子你看到了吧?每隻鴨子在水麵上都遊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水路,大鴨遊出來的水路,是大路;小鴨子遊出來的水路,是小路。每隻鴨子都有自己的路,而且小鴨也能夠像大鴨一樣,從河的此岸到達河的彼岸。”

放輕鬆一點吧!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路,不必羨慕別人所走過的路。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人最大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況且,這是一場人人皆參賽的“龜兔賽跑”,誰跑得快或慢,不到最後一秒鍾誰也不知道謎底。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勝者,更多的時候是第一總是一時的風光,卻睹不來一世的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