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苦難,不願吃苦、不能吃苦、不敢吃苦的人,會緊張、惶恐甚至憤怒,他的氣場、是虛浮的,殘缺不全的。相反地,能坦然自若地吃苦,把吃苦當做享受的人,他的氣場永遠是向外擴張的,置身其中的人會明顯地感受到那種具有強大傳染性的氣氛。
我國民間有一個習俗:孩子剛剛生下來時,喂養的不是純淨水,也不是母乳,而是大黃!然後,逐漸喂以甘草汁,最後才進入正常喂食的哺乳過程。這裏包含著一定的人生哲理:要想嚐到甜,就要先知道苦的滋味,先苦後甜。
海明威曾說:“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正在經曆的苦難,或許正孕育著未來的希望,或許正是我們應對生存危機的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苦”是客觀存在的,吃苦是一生中無法避免的。苦吃慣了,味蕾便不再覺得苦澀。如果能忍受一般人忍不了的痛,吃一般人吃不了的苦,想一般人想不到的事,堅持一般人堅持不了的信念,那麼終會走出困境,享受人生。
喬瑟夫在紐約首屈一指的毛紡織品廠做實習推銷員。有一年,一場罕見的大風雪襲擊了全紐約。將近中午時,大多數推銷員都趕到了弗蘭克林街的辦公室,爭先恐後地集攏到火爐旁,盡興地聊著天。
而那天下午相當晚了,幾乎凍僵了的喬瑟夫,像一個醉漢似的打開辦公室的大門,帶著一股寒冷刺骨的北風蹣跚著走了進來。
那些聊天的推銷員們紛紛笑喬瑟夫的“傻氣”:“喬瑟夫,外麵這麼冷,你怎麼不早點回辦公室呢。瞧!辦公室多暖和啊。”
喬瑟夫笑了笑,淡淡地回答,“像這樣的大雪,幾乎所有人都習慣窩在暖和的屋子裏麵,不僅競爭對手少,而且很多客戶都有空閑時間,我應該更加奮發。我今天拜訪了將近70家客戶,得到了43件貨的訂單。”
由於出色的工作表現,喬瑟夫被調升為正式的推銷員,薪水也加倍了。喬瑟夫吃苦耐勞的精神感染了很多同事,很快公司的訂單接連不斷,這家公司從眾多的毛紡織品廠中脫穎而出,喬瑟夫也被提拔為市場部經理。
苦與樂相互矛盾,又相互聯係。苦是樂的源頭,樂是苦的歸結。學會了苦中作樂、苦中得樂、苦中享樂,你不需要聲張自己所受的任何苦難,隻是安靜地站在那裏,就可以發出一種耀眼的、炫目的氣場,讓人拜服或崇敬。
07. 學會減法生活
一個年輕人從千裏迢迢的山上來到海邊,想到一個地方去。他駕一葉輕舟揚帆出海,披惡浪、戰狂風。雖經長途跋涉,但還是沒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地。
有一天,他靠岸休息時遇見了一位智者,他問:“我是那樣的執著、堅強,長期跋涉的辛苦和疲憊難不住我,各種考驗也沒有能嚇到我。我已疲憊到了極點,為什麼還到不了我心中的目的地?”
智者看了看他的船問道:“你的船裏裝的都是什麼?”年輕人說:“它們對我可重要了。第一個箱子裏麵裝的都是我必需的生活用品;第二個箱子裝滿我路上跌倒時的痛苦,受傷後的哭泣,孤寂時的煩惱;第三個箱子是我一路上搜集的金銀珠寶。”
智者聽完安詳地問道:“過了河你是不是要扛著船趕路?”年輕人很驚訝:“扛船趕路?它那麼沉,我扛得動嗎?”智者聽完微微一笑,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就要放下船趕路呀。”
年輕人頓悟,他把第二個箱子丟掉了,頓覺心裏像扔掉一塊石頭一樣輕鬆。趕了一段路,他又把千辛萬苦得到的珍寶全部扔到了海裏,船輕快了許多,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
一個人的氣場受內心的左右。當我們不懂得及時地舍棄那些沉重的沒有任何價值的東西,以及心靈不堪的重負,那麼氣場就會變得非常微弱,還有可能是收縮乃至消退。
世界原本簡單,從最初的紅黃綠三種原色出發,組合成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人的形成也是從簡單開始,即從一個受精卵開始,經過十個月的孕育出生成人。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從簡單啟程。隻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累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思想變得複雜了,生活變得沉重了,情緒變得壓抑了,氣場也變得越來越消極,越來越微弱,甚至成了負的。
有人這樣形容過人心:人的心就像一幢新房子,剛搬進去的時候,都想著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裝飾擺在裏麵,結果到最後卻發現這個家擺得像胡同一樣,反而沒有自己舒服待著的地方。生命之舟需要輕載,人所能選擇的不過是自己的本質,當你覺得生活不堪重負,心靈失去自由空間,你將在匆忙喧鬧的生活中迷失,找不到真正的自我時,不妨跳出忙碌的圈子,學習用減法生活。
人們都說楊瀾是一個成功的女人,在享受事業成功的同時又有那麼幸福而美滿的家庭。這其中的一條重要法則就是楊瀾懂得平衡生活的智慧,會做“人生加減法”。
在職業生涯的前15年,楊瀾一直在做加法。做了主持人,她就要求導演能否讓自己寫台詞?寫了台詞,她就問導演,可不可以自已做一次編輯?做完編輯就問主任,可不可以讓自己做一次製片人?做了製片人,她就想自己能不能同時負責幾個節目?負責了幾個節目後,她又想能不能辦個頻道?她就這樣一直在做加法,加到了創立陽光衛視。
當事業正蒸蒸日上,如日中天時,楊瀾又回到了自己原來的主持工作,同時從事更多的社會公益方麵的活動。很多人不理解,憑楊瀾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其發展的潛質和空間很大,還會有更大的成功,為何就不能乘勢而上,再創人生輝煌呢?
對此,楊瀾解釋說:“做完一係列的加法後,我有了冷靜的思考,我需要平衡的生活,人生中不可能什麼都能要。於是,我開始做減法,把自已定位於一個懂得市場規律的文化人,一個懂得世界交流的文化人。”
減法並不意味著退步,隻是合理地化繁為簡,關鍵是要舍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找個地方安靜地坐著或躺著,讓狀態變得放鬆,花點時間思考:“你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理想生活跟你現在的生活有什麼不同?”“你會得到什麼?失去什麼?對你的意義何在?”……當我們減去生活的旁枝末節越多,保留的主幹越清晰,氣場就越充足,擁有快樂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08. 不過是從頭再來
戴爾·卡耐基事業剛起步的時候,在密蘇裏州舉辦了一個成年人教育班,並且陸續在各大城市開設了分部。他花了很多錢做廣告宣傳,房租、日常用品等辦公開銷也很大,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數月的辛苦勞動竟然連一分錢都沒有賺到。
卡耐基很是苦惱地向家人借錢處理了一些善後的事情後,便整天呆在家裏不再外出。因為他害怕別人用同情、懷疑,抑或是幸災樂禍的眼神看自己。他整日悶悶不樂,神情恍惚,無法將事業繼續下去。
這種狀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他找到了老師喬治·約翰遜。“失敗有什麼?不過是從頭再來!”老師的一句話猶如晴天霹靂,卡耐基的苦惱頓時消失,精神也振作起來,他走出了家門並繼續致力於人性問題的研究。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卡耐基開創並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融演講、推銷、為人處世、智能開發於一體的成人教育方式。如今,他是美國著名的企業家、教育家和演講口才藝術家,被譽為“成人教育之父”、“20世紀最偉大的成功學大師”。接受卡耐基教育的人有社會各界人士,其中不乏軍政要員,甚至包括幾位美國總統。他的著作《溝通的藝術》、《人性的弱點》以及《卡耐基人際關係學》等出版後,立即風靡全球,被譽為“人類出版史上的奇跡”。
每一個人都渴望功成名就、事業有成,但在實現過程中肯定會有數不清的失敗。麵對失敗,有些人除了哭泣、抱怨、悔恨和惋惜外,相當長一段時間難從失敗的陰影中解脫出來,一蹶不振,最終一事無成。這是因為,當你為失敗自怨自艾時,會直接摧毀原本可以非常耀眼的氣場,這一點沒有疑問。氣場收縮,魅力打折,從而產生了強烈的不自信。即使你無比渴望釋放自己的能量,也會由於氣場的薄弱而再次錯過機會!
有這樣一個實驗:把跳蚤放在廣口瓶中(瓶子高度需要在跳蚤正常跳躍高度範圍內),用透明的蓋子蓋上。這時,跳蚤會跳起來,撞到蓋子,而且是一再地撞到蓋子,當你注視它們跳起並撞到蓋子的時候,你會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跳蚤會繼續跳,但是不再跳到足以撞到蓋子的高度。然後,當我們拿掉蓋子,雖然跳蚤繼續在跳,但是再也不會跳出廣口瓶了。
對於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不斷的失敗已經讓跳蚤失去了跳出去的氣場(雄心)。跳蚤失去氣場不要緊,大不了在瓶子裏生活一輩子,但如果是人失去了氣場,那麼失去的可能就是一生。
事實上,誰也沒能把你打倒,能打倒你的隻有你自己,人生的成敗全係於自己的抉擇。所謂失敗,僅僅是失去了這一次達成目標的機會,我們可以敗在經驗、敗在技巧上,但絕不能敗在氣場上。懂得在失敗後毅然地站起來,重整旗鼓、從頭再來,這樣的人是自信的、最棒的!他們能夠釋放出一種征服別人眼神和內心的感染力,帶領自己一步步走出敗局,吸引成功主動靠攏過來!
最偉大的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對於失敗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他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曆過失敗,因而失敗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你想要取得成功,就必得以失敗為階梯。換言之,成功包含著失敗。”
在研製白熾燈時,愛迪生嚐試了上千種材料,均告失敗。有人嘲笑他說:“你永遠不會成功。”愛迪生不為所動,沉下心、堅持廢寢忘食地進行研究。他將每一次失敗都視為從頭開始的機會,而確信自己向成功又邁近了一步。終於,他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盞電燈,給人類帶來了光明。
在愛迪生的發明中,遇到困難最多、耗費時間最長的要算是蓄電池了。他一共花費了15年的時間才研製成功,在這個試驗中共失敗了5萬多次。當所有人都灰心喪氣時,他卻樂觀地說:“我想,‘自然’它並不是無情的,它一定不會永遠深藏著蓄電池的秘密。”終於,他成功了!他的蓄電池,被用於火車、輪船上,成為發電廠的電力,甚至直到今天人們還在使用這種蓄電池。
愛迪生被譽為“光明之父”、“現實中的普羅米修斯”、“發明大王”,他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名字熠熠生輝地烙印在史冊上,經歲月衝洗而不褪色,盛名流傳至今。
氣場強大的人,從不懷疑自己的勇氣,始終相信自己會做到最好,這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生活姿態。當一個人打消自我懷疑的念頭時,他還有什麼是不可戰勝的呢?愛迪生正是因為這樣,才最終創造出了非凡的成就。當我們因為失敗而氣場衰弱時,不妨想想愛迪生在給整個世界帶來光明前,那千萬次的失敗。
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麵淋漓的鮮血和慘淡的人生。華羅庚曾說過:“隻有在逆境中掙紮過、奮爭過的人才可以說無愧於人生。”失敗,是一個不斷否定與肯定、不斷修正和蛻變的過程。從頭再來,是我們應該具備的精神基礎。
遭遇失敗,不要再整日憂心忡忡,不要總強調“我已經失敗了”的信息,而是要更多地捫心自問“我學到了什麼”、“我下一步應該幹什麼”等,每一次失敗都可以做為考驗和提升自身氣場的機會。
人生不是你死我活的戰場,不必懷著不成功則成仁的決絕。你要做的隻是在成功麵前表現出自己的最優能力,做出最誠懇的付出,從而逼出內在自我全部的氣場。如果你做不到呢?對不起,請先靠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