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生難免會犯錯,坦然接受才能進步
遭到指責後,很多人會反複糾結並委屈不已。有些人為了讓自己免受指責,就會強迫自己去迎合別人的喜好,結果弄得自己疲憊不堪。想讓自己獲得進步,就不能害怕指責,畢竟誰都會犯錯,錯了就坦然接受並積極改正,沒有什麼難為情的。
遭遇不公平,用溫和的態度換來和平
身處某個立場或位子上,就算我們明明知道對方的指責是苛刻甚至沒有道理的,就算我們深受委屈,我們也要忍下去,要用溫和的言語和對方交談,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為自己打造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
有這樣一個跟指責有關的故事。
安靜優雅的餐廳內,一位顧客正準備用茶,當他把檸檬與牛奶同時放進紅茶中時,發現牛奶結塊了,他生氣地衝著服務生大喊道:“服務生快過來,你看,你們的牛奶是壞的,把我的紅茶都糟蹋了,你們是怎麼做事的?”
服務生趕忙走了過去,帶著歉意地說道:“真對不起,請您稍等,我立刻給您換一杯。”
很快,一杯新的紅茶被端了上來,跟上次一樣,茶碟邊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奶。服務生低聲對顧客說:“我可以給您一個建議嗎?如果您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有時候檸檬酸會導致牛奶結塊。”那位顧客的臉一下子紅了,匆匆地喝完茶後便起身離開了餐廳。
有人問服務生:“明明是他的錯,他卻指責你,你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跟他說清楚呢?他那麼粗魯地指責你,你應該嘲笑他一番才是。”
服務生認真地回答:“理不直的人,會用氣壯來壓人;理直的人,會用‘和’氣來交朋友。正因為他粗魯,才要用溫和的方式來對待。況且,一說就明白的道理,何必要說得那麼大聲?”
試想,當那位顧客大聲指責服務生時,服務生也用同樣不友好的態度指出那位顧客的錯誤,那位顧客豈不是很下不來台?餐廳的其他顧客豈不是會覺得這位服務生太過刻薄?
很多時候,兩種做事的方法會開啟兩個不同的世界。就拿那位服務生來說,用溫和的方法不僅會讓指責她的那位顧客消氣,還會讓其他顧客欣賞她的行為。如果她用粗魯刻薄的方式,不僅會讓指責她的那位顧客更加惱怒,還會讓其他顧客對這家餐廳產生負麵印象。
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認為,在與他人相處或是交換意見時,如果你是對的,就要試著溫和地、有技巧地讓對方同意你;而如果你錯了,就要迅速而誠懇地承認。這樣做,要比為自己爭辯有效得多。
小王是一家畫廊的員工,某天,因為對油畫的顏色調配不滿意,小王的一位客戶、××雜誌社的藝術編輯對小王做出了批評。
“難道你不知道我們雜誌追求的是高品質嗎?你為什麼還要拿這樣一幅畫來濫竽充數?”對方看起來很氣憤。
小王翻看那幅畫,並沒有發現什麼不妥,唯一的缺陷就是顏色不夠鮮豔,但是他知道藝術編輯們通常都是一絲不苟的,甚至會雞蛋裏挑骨頭。“我很慚愧,如果真的不能讓您滿意,我也不會原諒自己。”小王誠懇地道歉。
客戶的語氣變得溫和起來:“其實,你的錯誤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嚴重,你也不需要太過自責,不過我希望你以後能夠認真些。”
“讓您這麼生氣,怎麼說不嚴重呢?”小王不停地自責著,“我應該多看幾幅畫才是,要不然,我重新為您挑選新畫好不好?”
“不,不。”客戶立刻表示反對,“那樣太麻煩了。”看到小王一臉的誠懇,他開始讚揚小王,“其實你的眼光一向不錯,不過畢竟不是火眼金睛,總會有出現疏漏的時候,好在不是什麼大錯,並沒有什麼關係。”
小王的自我批評以及誠懇的態度不僅讓客戶怒氣全消,還讓客戶把更多的工作交給他去做。
這個故事更加深刻地證明了:嚐試用溫和的態度對待發脾氣的人,並且在自己做錯事情後及時道歉能有助於消除對方的怨氣,讓對方變得和顏悅色。
生活中,由於工作或其他原因,我們總會受到他人指責。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立刻將自己的憤怒情緒壓下,讓臉上盡量呈現出友好的表情。這樣一來,一些隨時可能爆發的危機就會被及時掐滅掉。
當然,“心甘情願”地忍受別人錯誤的指責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我們硬生生地將委屈吞進肚子裏。但將委屈吞進肚裏後,我們會擁有一個和平而友好的外部環境。總之,我們要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沒有必要為了爭一時之氣將場麵弄得太過糟糕,這樣不僅讓別人下不來台,自己也無法獲益。
受委屈時先溝通,溝通不行就等待
在某些人的心中,老師、家長、上司或者“某某家”說的話就是真理,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再厲害、能力再強的人也不是無所不通的全才,他們所說的話也不全都是對的。所以,有些時候,師長或者其他比你強的人對你的指責也不全然都是對的。
明明自己是對的,卻突然遭到指責,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很委屈的事。如果你正在經受這樣的委屈,不要為此感到難過,應該想辦法去證實自己是對的。有這樣一篇小說,講的是一個聰明的但卻遭到指責的小學生的故事。
語文老師在給學生上曹衝稱象這一堂課時,問底下的學生,曹衝是不是很聰明,大家都說是,隻有一個學生說曹衝並不聰明,頓時,課堂上的同學們議論紛紛,老師也皺著眉頭問那個學生為什麼,學生固執地說曹衝就是不聰明。
老師認為那個學生是個愛搗亂的笨小孩,很生氣地批評了他,學生很委屈,在課上不停地小聲重複說曹衝不聰明。於是,老師在放學後把這個學生留了下來,對他做了很長時間的思想教育,並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學生的家長。
接著,一連兩天,這個學生都沒來上課,有同學說學生病了,還被父親打了,老師有些內疚,覺得自己對那個孩子的行為有點兒過分,便去探望學生,發現兩天不見,那個活潑開朗的學生變得沉默了。
學生見到老師後,還是那句話:我覺得曹衝並不聰明,是真的。老師有些詫異,又問為什麼,學生說,曹衝稱象時為什麼不用人而用石頭呢?石頭搬來搬去多麻煩?而人是可以自由行走的,這不是更容易嗎?
刹那間,眼淚模糊了老師的眼睛,他感到了深深的懊悔,一是因為他的過激行為對這個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傷害,二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是如何的不辨是非。老師抱住了學生,對他說:“你是對的,曹衝並不聰明,是老師錯了,你不僅教會了我凡事要運用自己的智慧,更教會了我怎麼做一個好老師。”
這位老師是一個好老師,隻是他的常識和大意差點兒扼殺了一個孩子的心靈。這個孩子是聰明的,但是小小的他還沒有足夠的心智和力量去向更多的人證明自己是對的,好在最後他終於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答案,並被老師肯定。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遭受錯誤的指責,當我們一時半會兒無法證明自己是對的,就可能受到某些人的嘲笑或是輕視。這個時候,我們必然是委屈的。不過,我們無須為此感到焦急,隻要我們不放棄希望並堅信自己是對的,就一定有守得雲開見月明的那一天。
遙想封建社會,有多少忠君忠國之士因為君王的一句話而慘遭罷黜或者被施以極刑,他們都是因為犯錯才被指責、被打擊的嗎?當然不是,所謂“伴君如伴虎”,在君王,尤其是個人素質低劣的君王麵前,並沒有什麼道理可言。不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公道自在人心,曆史終會還那些被錯判之人一個公平。
現代社會中,人們難免也會受到來自上司、老師或父母的錯誤指責。對待不同人的指責,我們的處理方法在大的原則下也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我們沒有犯錯,父母卻以為我們犯錯了,那我們就直接向他們解釋,就算解釋不通也沒有關係,因為就算我們真的犯錯,父母也不會傷害到我們。不管父母相不相信我們,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讓他們寬心,不讓他們為我們擔心。
如果我們明明做對了一件事情,老師卻說是錯的,我們也無須跟他爭執不休,隻要我們把我們的想法、事實說清楚就可以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就算老師認為我們是錯的,也總會有睿智的同學在心理上站在自己這邊。
如果我們的工作足夠認真,上司卻批評我們不努力工作,那我們隻好沉默著更加努力地工作,用事實證明自己一直是努力的。如果你的工作並沒有出錯,上司卻非得說你是錯的,你就要耐心地跟上司解釋清楚,用具體的數據證明自己的工作是對的,在與上司溝通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不能傷及他的顏麵。總之,對待上司的原則就是,堅決杜絕與其發生爭執。
不管遭遇上述哪種指責,我們都要堅持一個原則,就是“溝通和等待”,先溝通,溝通無效時就等待。隻要你沒有做錯,總有一天會得到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