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福禍本難料,今天的“虧”也許是明天的“福”(2 / 3)

接著,他們又向前走了很長一段路,又發現一些值錢的銀質餐具。商人二話沒說,把布匹扔一邊後,就開始彎腰撿銀製餐具。農夫也知道這些餐具值錢,但是他很貪心,不想受一點兒損失,於是便背著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彎腰撿起商人撿剩下的銀製餐具。

當天色漸晚,二人才背著一大堆東西往回走。偏偏這時天降大雨,商人抱著一包袱銀製餐具大步跑回了家,而農夫卻因為背上的羊毛和布匹不斷吸水而被壓得一步三搖,最後因體力不支而重重地摔在地上。

最終,商人把所有的銀製餐具都賣了出去,發了不小的財,過上了富足的生活,而農夫卻在病床上躺了整整7天,最後不得不拖著虛弱的身體繼續去街上尋找財物。

詩人泰戈爾說:“當鳥翼係上黃金就飛不遠了。”想要獲得自由,就得放棄黃金,如果什麼都想要,到頭來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在古典著作《說典》中有這樣一則小故事:東漢有一名大臣名叫孟敏,行事極為豁達。孟敏年少時曾靠賣甑為生,一次,他的擔子掉在地上,幾個甑全被摔碎了,然而他隻看了一眼,便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行人不解,問道:“壞甑可惜,何以不顧?”孟敏回答說:“甑已破矣,顧之何益。”在孟敏看來,甑再值錢,可是已經被摔壞,就沒有任何價值,既然無法將其還原,為之心疼又有什麼益處。

是啊,如果一件東西不再屬於自己,就算窮盡所有力量也不能得到時,放棄會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如果不肯放棄,死抓著那件東西不放,就很有可能為自己招來麻煩。

很久以前,在靠近赤道的印度熱帶叢林裏生活著一群固執的猴子。一般來說,猴子是很機靈的,但很奇怪,這裏的猴子常常被當地人嘲笑為愚蠢。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們總能很輕易地捕捉到這些猴子,猴子屢次吃虧,卻總不長記性。捕捉猴子的具體辦法是:把猴子最喜歡吃的堅果放在一個綁在大樹邊的木盒子裏,盒子的頂部開一個剛好能讓猴子的前爪伸進去的小口。當猴子握住堅果後,就不能將爪子拔出來。想要拔出爪子,就要放棄掌中最愛的食物。

如果換作其他動物,或許早就扔掉堅果逃走了,但猴子不一樣。這裏的猴子有一個奇特的習慣:一旦抓住了某樣東西,就不會輕易鬆手,結果隻能是輕鬆被人獵到,並被人嘲笑。

也許有些東西,比如物質、榮譽、美食等對你很有吸引力,但如果獲取這些東西所需要的成本遠遠大於這些東西本身的價值,何不果斷放棄?放棄並不代表懦弱,很多時候它比爭取更有意義。放棄錯誤的、陳舊的、自己沒有能力駕馭的,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正所謂放棄一棵樹,是為了得到整片森林。

還有3個月,方方和曉芊就要研究生畢業了。兩個人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都有著同樣的留校執教的理想,但留校的名額有限,學校在作選擇時,總是更偏向於從本科時就在本學校就讀的學生。方方和曉芊雖優秀,但都是從外校考來的,前景並不明朗。

有一天是曉芊的生日,她興致勃勃帶了外賣和啤酒邀方方同食。酒至酣處,頭重腳輕的曉芊一個不小心,將手中的空酒瓶從4樓陽台上丟了下來。酒瓶雖未砸到人,但橫飛的碎片還是讓恰巧路過的人觸目驚心,人們議論紛紛,此事最終傳到學校領導耳中。

被通報批評後,方方覺得自己留校的機會十分渺茫,便不再癡等考核結果,開始找工作。恰巧此時是各大知名企業來學校招人的高峰期,方方順利和一家國企簽訂了合同,3個月後正式入職,曉芊卻一直沒有動靜,她說自己是研究生會的骨幹,導師又對她印象頗佳,隻要寫封深刻的檢討信給學校領導,必定還有希望。

3個月過去了,方方開始正式上班了,曉芊卻仍待在學校等結果。很可惜,她最後還是被淘汰,她不得不四處奔波去找工作。

方方是明智的,她知道與其花大把精力去挽回無法扭轉的事情,不如放棄原有的工作,重新尋找適合自己、能給自己帶來同等利益的工作,而曉芊卻有些執拗,期待的事情明明已經很難再實現,她還是不願意離開,費勁心思做無謂的努力。然而,機會不等人,把時間蹉跎在這件事情上,就會失去抓住另外一件事情的機會。

有時候,真正彌補遺憾的方法不是挽回,而是放棄。及時地放棄,及時地轉戰另一個戰場,就會看到更多不一樣的精彩。

凡事不必斤斤計較,大度會帶來好運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身邊的親戚、朋友、鄰居能始終對自己好,是自己生活上的好幫手,但不是所有事都盡如人意,我們的親戚、朋友、鄰居也會有遇到難處需要我們幫忙或者讓我們遭受損失、讓我們受委屈的時候。

如果有親戚或朋友需要我們幫忙,我們或許不會那麼心甘情願地出手相助,畢竟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小人物,我們沒有能力保證每一個需要我們幫忙的人都能如願以償。不過,如果明明有能力幫助親戚或朋友,就不要太過計較自己是不是會吃虧,這個世界上的多數人還是懂得感恩的,你在恰當的時候幫了別人一把,別人也會回饋你同樣的恩情。

小羽最近鬱悶得有些委屈,3個月前,她的表妹燕子大學畢業後來S市投靠了她。燕子比她小兩歲,畢業於一所重點大學,兩個人從小玩在一起,關係很親密。

對於表妹的到來,小羽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是很高興的,因為終於有個人可以和她做伴了,還可以分擔她一半的房租,她不用再緊緊縮縮地過日子了。

可是,住了一個月後,燕子一點兒分攤房租的意思都沒有,還總是交代下班比她早的小羽做好“兩菜一湯”等她吃。小羽開始有點兒不舒服了,她感到自己越來越像個保姆,而且還是個沒有工錢拿的保姆。可是,她也沒有辦法改變這種局麵,畢竟燕子是她的表妹,姐姐照顧妹妹是天經地義的。

於是,小羽就這樣忍著,可是兩個月後,燕子變得更加忘形了,不時帶朋友來小羽租的房子裏,玩鬧到晚上10點多才離開,小羽生氣地勸她以後不要再玩到這麼晚,燕子卻嘲笑她太古板了,一點兒都不像個年輕人,把小羽氣得七竅生煙。

兩人合住3個月後,小羽終於忍不住了,想要跟燕子談談,希望她能意識到自己之前的不懂事。一天晚上,她做了一桌飯,就等燕子回來來個“雙方會晤”。然而,好不容易把燕子盼回來後,卻看到她身邊還有她的兩個新朋友,燕子嘻嘻哈哈地說,因為有好吃的,就把朋友帶來了。

因為有外人在場,小羽忍住沒有發火,但是她覺得自己心裏像著了一團火,都快把自己燒出內傷來了。她冷著臉坐下來吃飯,卻在這時聽到燕子驕傲地對她的兩個朋友說:“我表姐既漂亮又會做飯,性格還好,我覺得能和她住在一起實在太幸福了。”

小羽被這番話噎了個臉通紅,她還是第一次聽燕子誇讚自己,並且是在外人麵前。看著燕子的兩個朋友一臉崇拜、羨慕的樣子,小羽心中的委屈一下子散了大半,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等送走燕子的兩個朋友,收拾完躺在床上時,燕子又主動湊到小羽身邊真誠地說道:“我現在工作也穩定了,咱們換個離你公司近點兒的房子吧,到時候咱倆平分房租,你也能輕鬆點兒。”刹那間,小羽覺得嗓子被什麼堵住了,藏在心裏的委屈一下子無影無蹤了。

小羽一直以為自己在做犧牲,所以感到委屈,其實事實也正是如此,不過,好在燕子不是真正的不懂事,她在自己的工作穩定後,第一時間想到了表姐小羽,想讓一直照顧自己的表姐能夠生活得更好一點兒。可見,好人總是會有好報,一時的損失不會是永遠的損失。

當親戚、朋友在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會讓我們損失一部分利益,鄰居因忌妒我們的幸福生活,會給我們使絆子,也會讓我們遭受損失。不過,遠親不如近鄰,如果鄰居做的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缺德事,我們就沒必要一直抓著對方的小辮子不放,並對其實施報複行為。

林則徐有一句勸導人們要把心胸打開的名言,即:“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放開心胸,做一個大度、懂得退讓的人,不是窩囊和愚蠢,而是一種低調的積極。與人交往中,多一分退讓就會多一分受益;多一分計較就會多一分災禍。

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相鄰的梁國和楚國各自在邊境上設立了界亭,後來,亭卒們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上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很勤勞,時常在地裏鋤草澆水,使得瓜秧的長勢極好;楚亭的亭卒很懶惰,從來不去地裏幹活,所以瓜秧長得很不好。

看到梁亭的瓜秧長得那麼好,楚亭的亭卒們在心底都有些忌妒,同時也感到十分沒麵子,於是,他們就趁夜黑風高時偷偷跑到梁亭西瓜地裏,把瓜秧全扯斷了。

第二天,梁亭的人發現瓜秧被毀,氣憤難平,便向縣令告狀,紛紛表示要把楚亭的瓜秧也扯斷。縣令想想後,勸阻道:“這事確實是我們受了委屈,楚亭的亭卒們做錯了,但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不願意讓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又為何去扯斷他們的瓜秧呢?別人做錯了,我們再跟著學,那我們有理也變成沒理了。”

見告狀的人不說話,縣令又接著說:“我建議從今天開始,你們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

楚亭的人有點兒不服氣,但看到縣令一副信誓旦旦的樣子,還是照做了。幾天後,楚亭的人發現梁亭的人總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的瓜秧澆水,便把此事報告給楚國的邊縣縣令,縣令為此深感慚愧和敬佩,便把此事上報給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動於梁國的友好,便特備重禮送給梁王,並表示兩國要一直保持和平友好的關係。

不因一點兒損失而與身邊的人計較,不僅是大度的表現,還會為自己帶來好的運氣,上麵這個故事就是例子。如果我們每個人能始終保持一顆寬容忍讓之心,不因小事而與別人斤斤計較,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會越變越好,因遭受損失而產生的委屈也會自動消失。

所以,不管你是因為顧及情誼而使自己遭受損失,還是因為別人搞的惡作劇、小破壞而使自己遭受損失,都沒有必要活在委屈中。與其撕破臉皮或是蓄意報複,不如靜觀其變,也許在某一天,你曾經的損失會變成收益。

吃虧是福,吃點兒“糊塗虧”不全是壞事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吃虧,大多數人在吃虧時都會感到委屈,覺得自己十分倒黴。其實,吃虧並不都是壞事,在某件事情上吃了虧的人沒有必要耿耿於懷,也許今天的“虧”到了明天,就會變成“果實”。

俗話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是福產生的前提,福氣總是垂青於有些傻氣的人。如果我們能淡然看待吃虧,福氣就會悄然來臨。如果你對此感到懷疑,就請看看下麵這個真實的故事。

1980年,某郵票廠的一個工人受朋友所托,購買了第一輪的生肖猴票,並墊付了64元。現在看來,64元根本不算什麼,但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是一個普通工人一個半月的工資,一個普通大學生近兩個月的生活費。

當這名工人買好猴票後,他的那位朋友又突然說不要了。沒有辦法,這名工人隻好認栽,就當是自己買了10版猴票,並將其壓在箱底,眼不見心不煩。

一晃10年過去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1991年,這款生肖為猴的郵票市價暴漲,每版高達10萬元,這位當初吃了大虧的工人一下子賺了100萬元,由此可見,這可真是件大喜事。

吃虧後不要太計較,就當自己倒黴好了,把事情放一放,沒準哪一天我們就會像上麵這個故事中的工人一樣交上好運,將“黴”事變“美”事。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將吃虧的事變成一件享福的事,但是有意識地吃點兒“糊塗虧”,就一定會有所收獲。想必大家都聽說過狡兔三窟的故事,狡兔三窟出自於《戰國策》名篇《馮諼客孟嚐君》,說的是馮諼為孟嚐君鋪後路的事。下麵的故事是馮諼為孟嚐君挖的第一窟。

春秋戰國時期,有“四公子”之一之稱的齊國孟嚐君收養了許多門客,馮諼就是其中之一。馮諼本是落魄之人,幸得孟嚐君收留才獲得一席容身之地,遂為孟嚐君做起事來尤為賣力。

當孟嚐君當上齊國的相國後,門客已經達到3000人,盡管孟嚐君收入不錯,但仍然需要更多的錢來周轉。後來,他想到自己在薛城還有一大筆債務沒有要回,便問手下的門客誰願意去討債,馮諼自告奮勇地說自己去,孟嚐君看他身材高大,是個要債的料,便同意了。馮諼問孟嚐君,債要回來後該買點兒什麼,孟嚐君說家裏缺什麼就買些什麼。

馮諼到薛城後,那些生活寬裕的人都還了錢,而那些窮苦的人都躲在家裏不敢出來。馮諼也不著急上門討債,而是買了些好酒好菜,把欠債的人都叫來後,說道:“大家不要慌張,咱們先來核對一下債券。有錢還的就先把錢還了,錢一時周轉不開的就給個還錢期限,以後還也可以,實在還不起的,相國大人說了,就把債券燒毀,不用還了。這都是相國大人的恩典,大家可別忘了啊。”一番話讓眾多老百姓都歡呼起來,齊聲稱讚孟嚐君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