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發自內心讚賞孩子那些閃光點(1 / 3)

第十二章 發自內心讚賞孩子那些閃光點

——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

欣賞是開發孩子潛能的利器,是引導孩子攀上成功之巔的階梯,是造就天才的天堂。每個幼小的生命仿佛都是為了得到賞識而來到人間的。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有很多可取之處,他們每天都在爭取著或大或小的進步。而父母的誇獎在這裏則起著“催化劑”的作用。你的孩子無法做到十全十美,但你一定要看到他的每一個閃光點、每一個進步,支持、激勵他能以良好的心態去迎接每一次挑戰。

如果你愛孩子,首先你要欣賞他

字典裏關於欣賞是這樣定義的:欣賞就是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價值而予以重視、肯定或讚揚。

我們也可以說,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於自己的才能或價值被重視或讚揚;同樣的,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自己的才能或價值被埋沒。

當然,對於孩子來講更是如此!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賞識,孩子最渴望的也是賞識。賞識是開發孩子潛能的武器,賞識是引導孩子攀上成功之巔的階梯,是造就天才的天堂。

程建國是“老三屆”畢業生,大半輩子都坐著棉紡廠工人的工作。但是,他憑著特殊的教育方式,把雙耳失聰的兒子程鐸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人才。

當人們問起程建國的教育方式時,他都會給出這樣的答案:“最重要的是多去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多給孩子鼓勵和讚美。”

關於這一點,程建國向親戚朋友們講過這樣一件事:

程鐸8歲那年,我給他出了5道應用題,結果他隻做對了一道。

我心裏有些不是滋味,心想著如果孩子耳聰目明,肯定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不過我也沒有徹底失望,因為他畢竟還做對了一道。

那個時候,我的腦海裏浮現出美國電影《師生情》中那位優秀的白人教師:他的學生裏有受到種族歧視的黑人孩子,但他從不把他們和白人孩子劃分“界限”,而是時時刻刻鼓勵他們。

一次,他對一個因為成績很差而懊惱的黑人孩子說:“孩子,老師相信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不信你仔細數數,老師這隻手究竟有幾個手指?”

黑人孩子半信半疑地望著老師,羞怯怯地數了幾次,然後告訴老師“3個”。

這位白人老師說:“太好了,太了不起了,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一共不就少數了兩個嘛!”

此時,隻見黑人孩子的眼睛裏閃爍著亮亮的光芒。雖然他數得不對,但他卻一下子找到了自己作為“聰明孩子”的感覺,嚐到了成功的滋味。

當我想到這裏,就安慰自己,雖然兒子隻做對了一道題,但我也應該表揚他,於是我對他說:“簡直不可思議,這麼小的年齡做這麼難的題,第一次就做對了一道,像你這個年齡,這麼難的題,爸爸碰都不敢碰。”程鐸頓時對數學的興趣倍增。

正是用這樣的方式,程建國培養出了一個成績優異,令人敬佩的好孩子。

不難看出,程鐸的成就都是父親程建國堅持欣賞教育的碩果。

我們同樣作為父母,當麵對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好好想想這個事例帶給我們的啟示。其實,對孩子來講,他們最需要的莫過於父母的欣賞和誇讚。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在一次講座上給父母布置了“暑假作業”:“你今天回家去發現一個孩子的優點,能夠發現10個的,是優秀的父母,能夠發現5個的,是合格的父母,不能發現的,是不合格的父母。”著名兒童教育家“知心姐姐”盧群,她在演講中也反複強調,要多誇孩子,有孩子的父母要反複跟孩子說:“寶貝,你真棒!”可見,賞識孩子應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學會誇獎自己的孩子,是每個父母必須學會的教育方式。因此,當你的孩子有點滴進步時,你一定不要忘記誇獎他,這樣會讓孩子增強自信心,使孩子獲得成就感。

可以說,欣賞教育是給予孩子肯定的教育,是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是讓孩子熱愛生命、熱愛時代、熱愛大自然的教育,是讓所有孩子歡樂成長的教育。

曾有一位國外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把100多名四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分成四個組,在不同誘因的情況下,讓他們進行加法練習,每天15分鍾,共進行5天。

第一組孩子是受到表揚和激勵的,也就是每一次做完後都給予表揚和鼓勵;

第二組孩子是受訓斥的一組,也就是每次做完練習,心理學家都要對他們嚴加訓斥;

第三組是接受觀察的小組,也就是每次做完練習,既不會得到表揚,也不會得到批評,隻讓他們靜聽其他兩組的表揚和批評情況;

第四組是接受控製的一組,也就是讓他們和另外三組學生隔離,單獨練習,老師及心理學家不會給他們任何評價。

5天過後,心理學家得到了這樣的結果:就學習的平均成績來看,前三個小組孩子們的成績都比最後一組好;受到表揚的一組和受到訓斥的一組又比觀察組的孩子們成績好;受表揚組孩子們的成績呈不斷上升趨勢,受訓斥組則忽高忽低。

這表明,適當表揚的效果明顯優於批評。從這個小實驗,我們應該得到這樣的啟示:對孩子賞識,孩子會用優異的表現來回報你的賞識。所以我們應該友善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嚐試著去寬恕他們的失誤,去了解他們的努力,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為欣賞和關愛是孩子進步的基礎。

★告訴孩子,他還有更多的優點

有些孩子之所以自卑,是因為他們的視線集中在缺點之上,對自己的優點視而不見。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告訴他:“孩子,我發現你唱歌很不錯,很有當歌星的潛質!”“乖兒子,你的足球踢得很棒呢,將來一定是個足球明星!”

這樣一來,孩子的視線就會得到轉移,開始審視自己的優點。當他發現父母說得沒錯時,自卑的情緒自然一掃而光。

★不對孩子說否定的習慣用語

也許在過去,你總是習慣否定孩子,例如“你看看人家,你怎麼就這麼不爭氣!”“這次成績這麼高,是不是抄襲別人的?”那麼現在你就應該強行戒除。因為這樣的語言,會對孩子造成巨大打擊,讓他們認為:爸爸媽媽說得沒錯,我怎麼可能是個優秀的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即使不想自卑,也不得不自卑!

★做到相信孩子和鼓勵孩子

隻有得到來自父母的信任,孩子心裏才會有種踏實感和安全感。同時,由於孩子好奇心強,什麼事都願意自己去做,但有時做得並不好,這時候父母不要指責孩子,而應多給孩子一些鼓勵。當孩子把事情做好之後,父母的信任與鼓勵會無形中增強他的自信心。

1975年母親節時,在哈佛大學就讀的比爾·蓋茨給母親寄了一張賀卡,他在卡上寫道:“你總在我幹的事情裏尋找值得讚揚的地方,我懷念和你在一起的時光。”當人們問起這段話的意思的時候,比爾·蓋茨自豪地說:“我一切的成功都源於我母親對我的信任。”

比爾·蓋茨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位懂得欣賞和讚揚自己的好媽媽,才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天才電腦專家。

一位家庭教育專家這樣說過,教育的奧秘在於堅信孩子“行”。其實,孩子的內心深處最強烈的需求和成年人是一樣的,也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和肯定。

作為父母,自始至終給孩子前進的信心和力量,哪怕是一次不經意的表揚,一個小小的鼓勵,都會讓孩子激動好長時間,甚至會改變人生麵貌。

所以說,學會賞識應當是每個父母的座右銘。哪怕所有人都看不起我們的孩子,我們作為父母都應該發自內心地欣賞他、鼓勵他、讚美他,為他感到驕傲和自豪。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從內心相信“我能行”,才會不懼困難,一往無前。

表揚和誇讚是孩子進步的階梯

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認為,賞識、獎勵能加強行為,懲罰則會減弱行為,兩者的作用是對應的。很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賞識教育”的核心!

就精神生活而言,每個幼小生命似乎都是為了得到賞識而來到這個世界,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想為了挨罵而活著。

其實,不用說幼小的孩子,即使我們成年人,不也都願意自己的領導、朋友、家人能夠表揚和誇讚自己嗎?而我們也願意和這樣的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

對孩子而言亦是如此。如果他們從周圍人那裏獲得的多是積極的、肯定的評價,那麼他們就會覺得自己能行,就會在生活中樹立起自信心。反之,如果他得到的盡是一些消極的評價,比如批評、指責或者大罵等等,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真是一無是處,從而心理出現自卑感、無能感。

兩相比較,哪種孩子更有出息恐怕一目了然了吧!

聰聰放學後慢慢騰騰地往家走,同學皮皮拉著他說:“聰聰,你怎麼了啊?垂頭喪氣的。”

皮皮是聰聰的好朋友,兩個孩子從小在一個幼兒園,現在讀小學了又是同學,關係非常要好。聰聰說:“你怎麼一點都不在乎啊?今天發表期中考試的成績,我數學還是沒及格,考了55分。回家又要遭受媽媽‘轟炸’了,我最怕我媽批評我。”

皮皮笑著說:“你可真是膽小,你數學不是一直不好嗎?我記得你以前都是打30多分,和我的語文成績差不多,你媽媽都應該習慣了。我這次語文考了47分,嘿嘿,比以前又進步了呢,下次我要爭取及格。”

聰聰回家後對媽媽說了考試的情況,媽媽表情裏有“恨鐵不成鋼”的氣憤和埋怨,也有點哀傷。她說:“聰聰,你什麼時候能給媽媽爭口氣啊?你的數學成績一學期多了從來沒及格過,除了30多分就是50多分。你比別人笨嗎?我看你就是懶惰,學習不認真。你看看舅舅家的表弟,人家還比你小呢,每次考試都是班上的前三名。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特別大,你不用功學習努力考個好大學,以後後悔都來不及啊!”

聰聰不耐煩地聽著媽媽的話,這些話他已經能背下來了。每次媽媽批評他都是這些,除了和舅舅家的表弟比較就是以後如何如何。看媽媽還要說下去,他小聲地反駁道:“媽媽,我最近一直在努力學數學,而且這次考試我進步了挺多呢!人家皮皮語文成績也不及格,他爸爸媽媽還誇獎他有進步了呢!”

媽媽的“轟炸”終於來了,她生氣地指著聰聰說:“你還知道辯解了!考試不及格你還有理了?我和你爸爸辛苦供你上學,你看你答那點分對得起我們嗎?你怎麼不和學習好的孩子比呢?要我誇獎你,你也得有值得我們誇獎的地方啊……”

聰聰此刻隻能低著頭,默默地接受著“暴風雨”。

我們很難相信案例中的聰聰能在學習上建立什麼自信,估計孩子的成績也很難會有什麼起色。案例中這個媽媽的做法怎麼能幫孩子建立起自信,給孩子以學習的動力呢?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有很多可取之處,他們每天都在爭取或大或小的進步。能否將這些進步持續下去、擴大下去,從而建立起自信心去取得更大的成績,是決定孩子能否取得成功的“量的積累”。而父母的誇獎在這裏則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即使你的孩子無法做到十全十美,你也一定要看到他的每一個閃光點、每一個進步,支持他、激勵他以良好的心態去做到更優秀。

清代的顏元先生就是一位深諳教育心理“適時誇獎”之妙的教育家,他留下的那句名言“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實在值得令我們咀嚼、體味。

可見,在一個孩子成長的曆程中,得到誇獎是非常重要的,是能產生積極作用的。

我們作為父母,沒有任何理由對孩子說泄氣的話,因為在孩子心裏,他們極其渴望父母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能夠為自己加油助威,哪怕跌倒一千次,也要堅信他們一千零一次能站起來,去爭取更大的勝利。

可以說,表揚和誇讚,是孩子無形生命的陽光、空氣和水,也是親子溝通的橋梁,它會讓孩子體驗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覺,能還孩子美好的童年。

因此,請父母們記住:沒有賞識,就沒有好孩子,從現在開始學會誇讚你的孩子吧!

★伸出你的拇指,多多使用“拇指教育”

有位教育家這樣說過:“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缺點就是‘食指教育’,而西方的父母恰恰相反,他們常常用‘拇指教育’。”

食指教育的意思是,父母經常用食指指責、批評孩子,總是說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對。而拇指教育就是,父母善於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經常豎起大拇指誇獎自己的孩子。

一位爸爸希望自己女兒的繪畫水平有更大的長進,於是幫她找了一位優秀的老師。第一次課程結束後,女兒興衝衝地來見等候她的爸爸,說:“老師說我畫得很棒,老師還說我以後還會畫得更好的!”對繪畫略懂一二的爸爸接過女兒課堂上的作品後,皺了皺眉頭,覺得沒什麼長進。他正要教導女兒,卻轉念一想,也許老師的誇獎是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呢,我還是靜觀其變吧,不打擊孩子了。

就這樣,半年過後,女兒的繪畫水平果然精進許多,看到女兒參展的作品後,父親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讚美的力量是無窮大的,讚美所達到的效果是你永遠也無法想象的。所以,父母們還是學著從讚美的角度去觀察自己的孩子,用讚美的詞彙肯定孩子,以給他們信心吧。

★鼓勵不嫌多,表揚不限量

當看到孩子的優點之後,父母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讚美之詞,要知道你用讚許的語言說出諸如此類的話:“閨女,加油,相信你是最棒的。”“別人能做到的,兒子你一定也能做到。”“寶貝,媽媽為你驕傲。”這些話語就像助力器一樣,為孩子注入了巨大的能量,使他精神飽滿,堅定自信地生活和學習。

★巧用時機,間接的讚揚更有效

有時候,父母直接對孩子說誇獎的話反而沒有間接誇獎來得有效。比如,在孩子在場的情況下,父母可以在和其他如親戚、朋友或者鄰居們聊天的時候,有意無意地提及孩子一些好的行為:“我家閨女都能自己洗襪子了!”“我兒子寫字的時候可認真了,寫得也很好呢!”“我們家寶寶向來都是自己收拾玩具,很有調理的。”……這樣的話,孩子可能故意裝著不在意,依然在一旁玩自己的,但他的小耳朵卻是張開的,當聽到父母談論自己的時候會不自覺地豎起耳朵來聽。當他聽到了對自己的表揚,表麵無動於衷,其實心裏早就“樂開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