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看在眼裏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曾經說過:“在犯錯誤的孩子麵前,困難的不是批評,不是指責,而是找出他的長處;隻有找到了長處,才算找到錯誤的克星,才能幫他找到戰勝錯誤的信心。”
這句話旨在告訴我們,要想讓孩子改正和避免錯誤,我們得先從表揚孩子入手。
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對成年人尚且如此,何況對於一個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形成的孩子?可以說,喜歡被表揚是孩子的顯著心理特點,而且被表揚之後,下次犯錯誤的概率會相應減少。
那麼,我們該在什麼時候對孩子進行表揚呢?隻是在他們取得光彩奪目、顯而易見的成績的時候嗎?其實,那些在萌芽狀態剛剛初露端倪的優點,更需要我們去肯定和讚美。
比如,當有一天孩子忽然早早起床,約爸爸或者媽媽出去鍛煉身體;當孩子把自己心愛的食物留一份給父母;當孩子學著收拾房間,把地板打掃得很幹淨的時候……
這時父母都不要吝惜自己的誇讚。孩子會從這些誇讚裏感受到被欣賞的快樂,從而產生成就感,也更加自信。
因此,細心的朋友,請多留心你的孩子吧,他們的心靈是最單純,也是最執著的,當某一天我們發現了孩子在某一方麵有個良好的開端,就趕緊給予真誠的讚美吧。這將影響孩子的一生,使他們終生受益。
多年前,徐振是個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學習成績一般。
那天,期末考試的成績下來了,徐振拿著分數通知單,看著“第二十名”的字樣,然後又看來看同桌“第一名”的字樣,心裏很難過。
回到家後,徐振問媽媽:“媽媽,我是不是比別人笨呀?你看,我和我同桌每天一起上課,一樣認真地寫作業,可是為什麼我們每次考試都比不過他呢?”
媽媽聽了兒子的話,微微一笑,撫摸著兒子的頭,溫柔地說:“你已經比以前進步了,以後會越來越好的。”
到了第二學期的時候,徐振比上一次前進了5個名次,而他的同桌還是第一名。
看著這次的成績,徐振還是想不通,又向媽媽問了同樣的問題:“我是不是比別人笨?我覺得我和同桌一樣聽老師的話,一樣認真地做作業,可是,為什麼我考第十五名,而她考第一名?”媽媽還是像上次那樣說:“你比上學期又進步了,以後會越來越好的!”
徐振初中畢業了,雖然他的成績還是和同桌有一定距離,但這個距離已經越來越小了,因為徐振的成績已經到了前十名。
升入初二後,徐振仍舊努力學習,進步雖然很慢,但一直在進步。他的媽媽也一直鼓勵他:“你比上學期又進步了,以後會越來越好的!”
直到參加中考,徐振以全班第五名的成績升入了一所重點高中。而到了高中之後,他經過一番努力,已經成為了全校的尖子生,3年過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
徐振的進步是很小,但是他畢竟進步了,徐振的媽媽把孩子的一點點進步都看在了眼裏,並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致使徐振最後取得了大成功。
其實,大人都喜歡聽表揚的話,何況孩子,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孩子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個優點和一個好的習慣的形成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瑞克遜指出:對於學齡期的孩子,勤奮進取與自卑自貶是其成長中必經的發展矛盾。當孩子順利發展時,他將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否則將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而且會使以後的成人生活同樣充滿彷徨迷失,缺乏目標。因此,作為父母,要學會誇獎自己的孩子,學會誇獎孩子的每一個進步。
誇獎的言辭在父母來講也許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對於孩子來講,那卻是至高的榮譽。因此,我們要學會欣賞我們的孩子,即使他的進步微小。因此,當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取得進步,哪怕是很小的進步,作為父母,我們都應該說:“我覺得你比以前進步多了,媽媽相信你,隻要繼續努力,一定會越來越好的。”當孩子做事的成效不明顯時,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要對他說:“你每天都在進步,別著急,會好起來的!”
另外,在生活中,父母多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其實是在幫孩子鞏固他們的好的行為,更是在幫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
★讓孩子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生活和學習構成中,孩子們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和失敗,如果孩子的失敗體驗過多,往往造成其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這樣下去孩子就會變得缺乏信心,不敢嚐試新鮮事物。
因此,父母應根據孩子發展特點和個體差異,提出適合其水平的任務和要求,確立一個適當的目標,使其經過努力就能完成。比如,讓孩子跳一跳,想辦法把花籃取下來;或者給她一盆水,讓她把自己的小手絹洗幹淨。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在家裏承擔一定的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孩子的大膽和自信。
★要給孩子及時的表揚
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大多來自於周圍人的評價,尤其是父母的評價。教育學家告訴我們:“孩子的每一個好的行動都應受到鼓勵,哪怕他做得不到位。但如果要讓讚美發揮最大的效用,就應該在最令人滿意的結果出現後的短暫時間內提供獎勵或表揚,讓他知道自己的好的言行是有價值的,是值得繼續做下去的。他也會因為這些好的言行而獲得應有的信譽,這是光榮的,令人高興的。但如果時間拖得太久,表揚的作用也會隨之淡化、減弱或消失。”由此可見,父母們要在孩子做出一件值得表揚的事後及時予以鼓勵。
比如說,孩子吃飯時沒有把米粒弄到地板和餐桌上,他把自己的床鋪整理得很整潔等等,父母都要立即肯定、表揚他們的這些微小的進步。這樣,孩子會認為父母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他的成長與進步。當他們意識到因為自己表現得很好而得到父母對他的注意時,他們就會盡量表現得更好以得到父母更多的讚美與肯定。
★表揚應對事,而不應對人
之所以給孩子表揚,是因為家長希望讓孩子明白哪一些行為是好的,以增強孩子的好行為。所以表揚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針對孩子對某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效果,而不要針對孩子的性格和本人。
比如,當孩子把自己的小短褲洗幹淨後,父母如果說“你真是個好孩子”,這樣孩子會感到很茫然,因為這令他搞不清楚是父母表揚他不要把衣服穿髒,還是讚揚他洗的衣服很幹淨。而此時如果父母對孩子說,“你自己都可以洗衣服了,而且洗得很幹淨,以後媽媽就可以少花些力氣了。真是得謝謝你。”
這樣說,孩子才會明白他的這種行為是被父母認可的,以後還會這樣做,逐漸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欣賞孩子的與眾不同
沒有誰可以擁有預測孩子未來的“先見之明”,包括孩子的父母,所以任何時候,父母都要去發現自己孩子的與眾不同,給他們一個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不要以一個高姿態評論家的身份來拿捏孩子的興趣愛好是否與他們自身“門當戶對”,在不公正的言辭裏,孩子最容易迷失自己,所以請不要隨便給孩子的興趣打“叉”,因為他們正在成長,他們還有無限的潛力。
學會善待孩子的不足
作為父母,我們大多有這樣的經曆,在教育孩子們的時候,往往並不會得到孩子們的理解,有的孩子還會產生逆反心理,還有的孩子甚至當麵頂撞,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其實,家庭教育觀念至關重要。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優秀的孩子,但是往往有的家長急於求成,對於孩子的不足不去好好理解,反而一味地強硬要求,這在家庭教育中是一個失敗的典型。
殷曉豔是一個10歲男孩的媽媽,可是她並沒有很多父母談論起孩子時的那種興奮和幸福,而是每當說起孩子的時候,她都幾乎失聲哭泣。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她的兒子郭斌是班裏有名的搗蛋鬼,不是上課講話被老師罰站,就是作業做不好挨老師批評,或者和同學打架。更讓殷曉豔擔憂的是,兒子居然有幾次偷偷拿了同學的東西。
這在殷曉豔看來,兒子的行為就是偷竊,她無論如何也想不出自己竟然有這樣一個道德敗壞的孩子。一時間,殷曉豔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
現在,他們母子之間經常出現這樣的對話:“今天,老師說你又犯錯誤了,你是不是……”
“我沒有!”郭斌總是本能地否認。
然後,母子兩個都沒了好心情。
每當接到老師的告狀,殷曉豔就氣急敗壞地回家教訓兒子,越說越來氣,想到一次次罵了不見效,有時候急起來就打,打完了覺得自己很失敗,又恨兒子不爭氣,她就和兒子一起哭。殷曉豔苦惱地說:“為了讓兒子不像現在這樣,我什麼辦法都試過了,可是都沒有效果。本來我對孩子祈望很高,可現在……我都快要絕望了。”
殷曉豔是一位行政幹部,管理著單位裏大大小小十幾號人,還要三天兩頭協調處理群眾之間的大小糾紛。一直以來,殷曉豔都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在單位裏對自己要求很高,做工作總力求盡善盡美,對待別人熱情周到,有煩惱和委屈盡量不表露在臉上。因此,她時常覺得工作累,壓力大。有時候會把工作中的煩惱情緒帶回家,回家後,看見兒子寫字潦草,或在學校又犯了錯誤,她就更煩躁,忍不住就衝兒子發火,而且她也承認,自己幾乎沒有肯定過兒子。
其實,做家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優秀的孩子,但是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所采用的方法就很重要了。家長管教孩子的方法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不當的責罵,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孩子,家長應該學會自我控製,不能將怒氣全都發泄在孩子身上。每個孩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缺點和不足,家長們要正確對待這類孩子身上存在的缺點,要善待缺點,循序漸進。家長們應該有一顆寬容之心,應善待孩子們的不足,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改正。不要總是揪住他的缺點不放,孩子們都是有逆反心理的。這樣就會導致他們的弱點被逐漸強化,從而對家長的教育產生逆反心理。家長們應放大孩子的優點,以讚揚的方式幫助孩子改正缺點,進而端正孩子的人生態度。
做家長的,最欣慰的是看到孩子表現優良,最痛心的莫過於看到孩子做錯事。麵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不少家長會嚴厲批評和指責孩子,他們不知道,孩子是充滿稚氣、心智還未成熟的,此時他們不僅需要父母恰如其分的批評,更需要用親切的語氣、慈愛的態度、中肯的話語來善待他們。隻有這樣,他們才會有勇氣直麵錯誤,並想辦法改正錯誤。
一位哲人曾說過:“天空收容每一片雲彩,不論其美醜,故天空廣闊無比;高山收容每一塊岩石,不論其大小,故高山雄偉壯觀;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故大海浩瀚無比。”孩子有了不足,家長的心胸就要像天空和大海一樣,善待他們的不足,否則過於嚴厲,就會給孩子造成永久的心靈創傷。
當孩子們犯了錯的時候,不應過分地去批評、指責,應該用友善的態度對待,才能使孩子們改正他們的不足。家長們要在批評孩子的同時,要先表揚孩子的優點,再指出孩子的不足,最後再提出要求,並鼓勵其改正錯誤和向自己的要求努力,這樣,孩子們就比較容易接受。孩子們有了缺點,應該及時用疏導的方法教育引導,逐漸使他們摒棄自己的不足。還有,在公眾場合,家長應該用手勢或眼神來提醒孩子,不要當眾批評,不要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或者傷害孩子的自尊,這樣會使教育效果適得其反。
★別信奉“成績唯一論”
我們不要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上不去就全盤否定孩子,甚至把許多與學習毫不相幹的事情都與他們的不好的成績掛上鉤,這種做法不但不能激勵孩子上進,反而會產生很多負麵效果。
其實,孩子的成績落後並不意味著他的能力差,現在的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隻要有能力,每個孩子都有希望在社會上立足,並成就一番事業。
有自卑感的孩子評價自己,在做事情的時候,首先就認為自己不行。就越來越沒有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為了克服自卑心理,為了樹立自信心,要時刻告訴孩子“你能行”,成績隻是一方麵,並不能涵蓋一個人的全部,對於孩子的成績不要非常的計較,要讓孩子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戒除比較心理
家長愛比較也容易造成孩子自卑。有些家長總是拿自己的孩子與他人比較。
可能在父母看來,通過比較可以刺激孩子,進而激發孩子的上進心。豈不知,這會對孩子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為了這份自尊,他們會追求上進,追求別人的讚美。也因此,他們對自己都有一定的期望值,當達不到時,他們也會感到沮喪,這時,如果父母還要拿孩子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進行比較,就好比往孩子的傷口上撒鹽,會讓孩子越發覺得自己沒用。
所以說,做父母的,不能僅僅從自己認為的角度去做“對孩子好的事”,而應該多關心孩子的心靈,放低標準,給孩子減壓。
★適當降低對孩子的要求
有些時候,並不是孩子笨,而是家長對孩子要求過高,使得孩子很難實現父母的願望,進而讓孩子時時處處被批評被指責。久而久之,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往往就會在潛意識裏先否定自己:我本來就是很笨的,這個事情我肯定幹不好,別人也不會喜歡我的,我一直處於失敗之中。
因此,父母不可以對孩子定下過高的目標,也不要奢求孩子能完美地做好每一件事,從而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挫敗感。要想讓孩子達到遠大目標,就必須先給他確定容易達到的目標,然後難度一點點加大,目標一步步提高。並在這個過程中一點點肯定他,鼓勵他,從而一點點地增強他的自信心。這樣,孩子很容易從自己的行為中獲得滿足和動力,人也會變得越來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