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高屋建瓴的治國詮釋(1 / 3)

第四章 高屋建瓴的治國詮釋

——政治講話

1.中國古代智慧的化身諸葛亮:隆中對121

背景資料

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得見。《隆中對》是指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麵的談話內容,因發生於湖北隆中(今湖北襄陽一帶),因此後世稱為《隆中對》。

講話實錄(節選)

諸葛亮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這一點。隻有博陵崔州平、潁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說他的確有這樣的才幹。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啊,將軍可願意見他嗎?”劉備說:“請您把他帶來見我吧。”徐庶說:“這個人您隻可以到他那裏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與您相見,將軍應該委屈自己去拜訪他才是。”

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去了三次,最後一次才見到。見到諸葛亮之後,劉備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王朝的統治崩潰,奸臣竊取了政權,皇上蒙受風塵。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就想要在天下伸張正義。但是可惜我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結果屢次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麵。然而我的誌向到現在還沒有磨滅,請先生教我實現自己誌向的方法。”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占據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夠戰勝袁紹,從弱小變為強大的原因,不但是時機選擇得好,更是人謀的結果。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製皇帝來號令諸侯,您是不能夠與他正麵較量的。孫權占據江東,已經傳承三代。江東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都能得到重用,實力同樣不容小視。對於孫權這方麵,您可以以他為外援,卻不要與他為敵。荊州的北麵控製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麵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守不住這塊地方,這地方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占領荊州的意思嗎?

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就是憑著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麵占據漢中,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想得到賢能的人就如同口渴的人想要喝水一般。如果占據了荊州、益州,憑借兩州險要的地勢,改善與西麵和南麵諸多少數民族的關係,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勵精圖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得力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宛城、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攻打秦川。沿途的老百姓又怎麼會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霸業才可以成功,漢朝的複興也就不遠了。”

經典解讀

劉備見到諸葛亮,就好比是一個聰明好學卻始終找不到訣竅的學生忽然得到了名師的指點一樣。自從得到諸葛亮的輔佐之後,劉備的“課業成績”可謂一日千裏,而諸葛亮的“教學大綱”正是這篇《隆中對》。

麵對劉備提出的關於自己應當怎樣做才能與曹操孫權逐鹿天下的問題,諸葛亮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深刻地分析了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麵的形勢,在總結曆史經驗的基礎上,為劉備製定了一套統一天下的策略。

更重要的是,諸葛亮的這番對策,從當時的曆史條件來看,是完全可行的。與此同時,諸葛亮在對形勢前景的分析中,特別強調“人謀”的作用。例如,談到曹操集團的“以弱為強”時就著重指出:“不但是時機選擇得好,更是人謀的結果。”又指出孫權集團地位的鞏固,也跟孫權能夠任用賢能有關。最後又向劉備提出“總攬英雄”的建議。這就表明盡管劉備目前處境很難,但隻要人謀得當,成霸業、興漢室的願望絕非鏡花水月,是完全可能實現的。這番謀劃,表現了既是政治家又是軍事家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和過人才幹。

名句賞析

“如果占據了荊州、益州,憑借兩州險要的地勢,改善與西麵和南麵諸多少數民族的關係,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勵精圖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得力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宛城、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攻打秦川。沿途的老百姓又怎麼會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霸業才可以成功,漢朝的複興也就不遠了。”

這段話是《隆中對》的核心部分,同時也是諸葛亮為劉備繪製的未來藍圖。話說到這個份兒上,不僅僅劉備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就連一千多年之後的我們也會有豁然開朗之感。原來天下大勢,在諸葛亮這樣卓越的政治家的眼裏,跟下棋也差不了多少。

2.中國古代最有才華的用兵家之一韓信:拜將獻策

背景資料

韓信(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人。韓信為西漢開國功臣,齊王、楚王、上大將軍,後被貶為淮陰侯。公元前三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大軍事家、大戰略家。中國曆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漢王劉邦遭到西楚霸王項羽的排擠,被遠封巴蜀和漢中。身處不利境遇的劉邦卻並不甘心終老於蜀地,一心想要養精蓄銳,和項羽再爭天下。正當用人之際,丞相蕭何向劉邦推薦了一個名叫韓信的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然後讓劉邦拜這個人為三軍統帥。劉邦很信任蕭何,而且自己身邊也確實沒有可以統帥三軍的大將之才。於是,劉邦勉強讓韓信當了三軍統帥。但是,劉邦對這個無名小卒還是覺得心裏沒底,於是就親自去試探他。一番交談之後,劉邦這才心悅誠服。

講話實錄(節選)

韓信受封為大將軍後,劉邦對他禮遇有加,眾將領見漢王如此厚待韓信,也不敢妄言蔑視。一天,劉邦把韓信請入帳中,讓置上座,親切地拉著韓信的手說:“丞相(即蕭何)極力舉薦將軍,稱讚將軍的雄才大略。我想統一中原,平定天下,將軍有何妙計助我?”韓信沒有直接回答,卻反問劉邦:“大王要東征,奪取天下,你的對手難道不正是項羽嗎?”見劉邦連連點頭,韓信接著說道:“請問在武勇、仁義、強悍這三個方麵,大王能與項王相比嗎?”劉邦沉默了一會兒,說:“我恐怕不如項王。”韓信接著說:“項羽雖然貌似強大,但卻是徒有其名。項羽不能用人,不擇善而行,其‘勇’隻是‘匹夫之勇’。項羽待人表麵上恭敬慈愛,談吐也算溫和,部下有了疾病,他又很同情,備加關注,但是部下立了功,他卻有功不賞,有時官印都撫摸得沒了棱角還下不了封賜的決心,這就是‘婦人之仁’。項王雖然現在稱霸天下,要指揮各路諸侯,但不在關中建都,卻東歸建都彭城,顯然是自失地利。而且,他還違背楚王原約,專以親疏劃分封地,諸侯自然心懷怨憤。試看山東諸國,已開始驅逐舊王,據國稱雄,項王如何能夠治得了他們?項王起兵以來,所過之地無不大肆殺戮,百姓敢怒不敢言。眼下人們懼怕項王威勢,不敢背叛,將來各國勢力逐漸強大,何人肯再服他?可見,項王雖強,卻是極易變弱的。現在,大王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謀臣勇將,什麼強悍的敵人您不能摧毀?率領將士,仗義東征,誰的地盤您不能攻克?章邯、司馬欣、董翳三王雖然阻我東征之路,但他們本是秦朝的降將,秦地父老十分憎恨他們,怎肯誠心歸附?而大王當初率軍進入武關之後,對百姓秋毫無犯,並廢除秦時的苛政法令,與秦民約法三章,秦民都願意讓大王來治理秦地。現在大王如果東入三秦,很快就能平定那裏;三秦平定之後,也就可以進圖天下了!”

韓信的這一席話,隻說得劉邦心悅誠服,一再說:“我真後悔沒有早日起用將軍!今日聽了將軍的指導,茅塞頓開。此後用兵全仗將軍調度,指日東征!”韓信說:“將不練不勇,兵不練不精。項王雖有許多劣弱之點,但畢竟是百戰的勇將,不可輕視。現須加緊操練人馬,鼓舞鬥誌,約過月旬,方可啟行。”漢王連聲稱好,從此對韓信言聽計從。

經典解讀

這實際上是劉邦和韓信這對主公和大將之間的第一次深談。在這次談話中,韓信初試鋒芒,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利弊得失,指出了漢軍必勝、楚軍必敗的主客觀條件,並提出了東征的具體部署,使劉邦看到了打敗項羽,一統天下的希望,也是韓信贏得劉邦支持和信任的開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韓信在分析形勢時,不是單純從軍事力量的對比著眼,而是把戰爭的勝負同人心的向背緊密聯係起來,尤其是對項羽性格的分析一段,表現了他超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名句賞析

“項羽雖然貌似強大,但卻是徒有其名。項羽不能用人,不擇善而行,其‘勇’隻是‘匹夫之勇’。項羽待人表麵上恭敬慈愛,談吐也算溫和,部下有了疾病,他又很同情,備加關注,但是部下立了功,他卻有功不賞,有時官印都撫摸得沒了棱角還下不了封賜的決心,這就是‘婦人之仁’。項王雖然現在稱霸天下,要指揮各路諸侯,但不在關中建都,卻東歸建都彭城,顯然是自失地利……可見,項王雖強,卻是極易變弱的。”

武勇、仁義、強悍,這是當時的人對於項羽的評價。但是對於項羽其人,韓信有自己的看法。他對項羽的這番分析,可以說是鞭辟入裏。世人看項羽,隻能看到項羽的表麵,隻有韓信,這個在項羽麾下做過事的人才知道項羽最大的缺點是什麼。韓信也正是利用了項羽身上的這些缺點,才最終幫助劉邦將強大且不可一世的項羽逼到了自刎於烏江之畔的悲慘境地。

3.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

背景資料

本篇演講是1911年孫中山先生在南京舉行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上的宣誓書。全文主題明確。在嚴肅的宣誓詞中,孫中山先生用古今典範深刻闡述了就職後的治國方略,可謂是宣誓詞中的上乘之作。

講話實錄

“中華民國”締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臨時大總統之任,夙夜戒懼,慮無以副國民之望。夫中國專製政治之毒,至二百餘年來而滋甚,一旦以國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過數旬,光複已十餘行省,自有曆史以來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國民以為於內無統一之機關,於外無對待之主體,建設之事更不容緩,於是以組織臨時政府之責相囑。自推功讓能之觀念以言,文所不敢任也;自服務盡責之觀念以言,則文所不敢辭也。是用黽勉從國民之後,能盡掃專製之流毒,確定共和,以達革命之宗旨,完國民之誌願,端在今日。敢披肝瀝膽,為國民告。

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武漢首義,十數行省先後獨立。所謂獨立,對於清廷為脫離,對於各省為聯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動既一,決無歧趨,樞機成於中央,斯經緯周於四至,是曰領土之統一。

血鍾一鳴,義旗四起,擁甲帶戈之上遍於十餘行省。雖編製或不一,號令或不齊,而目的所在則無不同。由共同之目的,以為共同之行動,整齊劃一,夫豈其難,是曰軍政之統一。

國家幅員遼闊,各省自有其風氣所宜。前此清廷強以中央集權之法行之,遂其偽立憲之術;今者各省聯合,互謀自治,此後行政,期於中央政府與各省之關係調劑得宜。大綱既挈,條目自舉,是曰內治之統一。

滿清時代,借立憲之名,行斂財之實,雜捐苛細,民不聊生。此後國家經費,取給於民,必期合於理財學理,而尤在改良社會經濟組織,使人民知有生之樂,是曰財政之統一。

以上數者,為政務之方針,持此進行,庶無大過。

若失革命主義,為吾儕所昌言,萬國所同喻,前此雖屢起屢躓,外人無不鑒其用心。八月以來,義旗飆發,諸友邦對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態,而報紙及輿論尤每表其同情。鄰誼之篤,良足深謝。臨時政府成立以後,當盡文明國應盡之義務,以期享文明國應享之權利,滿清時代辱國之舉措與排外之心理,務一洗麵去之。與我友邦益增睦誼,持和平主義,將使中國見重於國際社會,且將使世界漸趨於大同。循序以進,不為幸獲。對外方針,實在於是。

夫民國新建,外交內政百結繁生,文自顧何人,而克勝此?然而臨時之政府,革命時代之政府也。十餘年來從事於革命者,皆以誠摯純潔之精神戰勝所遇之艱難。即使後此之艱難遠逾於前同,而吾人惟保此革命之精神,一往而莫之能阻,必使“中華民國”之基礎確定於大地,然後臨時政府之職務始盡,而吾人始可告無罪於國民也。今以與我國民初相見之日,披布腹心,惟我四萬萬之同胞共鑒之。

經典解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民主共和製度。在中國近代史上,這恐怕是最具曆史意義的一件事了。這不僅僅標誌著曆時數千年的黑暗而腐朽的時代的終結,更意味著一個嶄新的文明時代的到來。

在這篇演講詞中,孫中山先生橫跨古今,不僅回顧了民主主義者們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革命曆程,而且對國民政府未來的治國方略作了展望,雖然隻有短短一千字,但其通篇都充滿了孫中山對於民主主義的堅定信念。更何況,民主共和國建立這件事本身,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振奮人心的一件事。

名句賞析

“臨時之政府,革命時代之政府也。十餘年來從事於革命者,皆以誠摯純潔之精神戰勝所遇之艱難。即使後此之艱難遠逾於前同,而吾人惟保此革命之精神,一往而莫之能阻,必使‘中華民國’之基礎確定於大地,然後臨時政府之職務始盡,而吾人始可告無罪於國民也。今以與我國民初相見之日,披布腹心,惟我四萬萬之同胞共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