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縱橫捭闔的斡旋辭令(1 / 3)

第六章 縱橫捭闔的斡旋辭令

——外交講話

1.智勇雙全的愛國義士燭之武:燭之武退秦師168

背景資料

燭之武,春秋時期鄭國人。公元前630年,秦、晉合兵圍鄭,燭之武主動請纓前往秦營之中,向秦穆公陳說利害,終於使得秦穆公放棄了攻打鄭國的打算,拯救鄭國於危難之中。燭之武之中,“燭”代表一個地名,“之”是一個連接詞,可以認為是“的”意思,“武”為他的名字。也就是說,燭之武並非是一個人名,而是“燭地的一個名叫武的人”的意思。

公元前630年,晉國聯合秦國發兵攻打鄭國。借口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而且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兩大強國聯手來攻,在內外交困之下,鄭文公派遣燭之武為使節,麵見秦穆公。燭之武對秦穆公曉以利害,成功促使秦國單方麵退兵,保住了鄭國。

講話實錄(節選)

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親近楚國對晉國有二心。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的南麵。

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我國又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呢?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既然如此,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指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此消彼長,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

而且您曾經給予過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向來貪得無厭,怎麼會有滿足的那一天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擴大它西邊的邊界。如果不去攻打你們秦國,土地又能從何處得來呢?現在滅亡鄭國這件事是削弱秦國並且對晉國有利的事,希望您對這件事深思熟慮!”秦伯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守衛鄭國,然後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戰爭來代替聯合,這是不符合兵法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此離開了鄭國。

經典解讀

這篇文章的精華之處在於燭之武麵見秦穆公之後的一番說辭。燭之武極其善於分析和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便說服了秦穆公。讓秦穆公不僅撤回圍鄭的軍隊,並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逼迫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外交演說就是這樣,實際上就是把雙方的利益放在桌麵上分剖明白,隻要雙方能夠找到利益上的共同點,那麼外交上的成功也就很容易達到了。燭之武在演說的過程中隨時隨地地把秦國的利益掛在嘴邊上,不停地為秦國打算也就是這個原因。

名句賞析

“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指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此消彼長,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

燭之武的這段話太厲害了。國家間的同盟本來就是站立在雙方擁有共同利益的基礎之上的。燭之武的這番話一語道破了這次圍攻鄭國的軍事行動對於秦晉兩國的利害關係,把秦國從晉國那邊拉了過來,堪稱是外交演說中的經典段落。

2.戰國時代著名外交家毛遂:毛遂說楚王

背景資料

毛遂(前285-前228),戰國時期薛國人(今山東省棗莊市人),年輕時遊趙國,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展露鋒芒。然而,公元前257年,也就是趙孝成王九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並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國求援,臨行前,平原君準備挑選二十名文武門客隨同前往,已選中十九人,尚缺一人。這時,門客毛遂自告奮勇,願與平原君同往。平原君問:“毛先生至趙國幾年?”毛遂回答說:“三年。”平原君又問:“先生來到趙國三年都未曾被人稱誦,是先生無才能也。”毛遂回答說:“我是您口袋裏的錐子,隻不過沒能展露鋒芒罷了。”平原君心悅誠服,率毛遂等二十人前往楚國交涉。

講話實錄(節選)

平原君到達楚國之後,第二日一早,太陽剛剛升起,便上朝與楚考烈王商議合縱結盟的事。楚王說:“合縱之事,當初先由趙國發起,後張儀遊說各國,聯盟未能牢固。當年先是楚懷王為縱約長,率諸侯伐秦而不克;後又由齊緡王為縱約長,而列國皆背信棄義,合縱又敗。時至今日,各國對於合縱這件事都很忌諱,因為六國合縱聯盟隻不過一盤散沙罷了,根本無濟於事。況且以秦國今日之強,根本不是六國可以匹敵的,唯有諸國各自安保方為上策。再者,秦楚新近通好。楚若與趙合縱,豈不是背信棄義,惹禍上身嗎?合縱之事還是算了吧!”平原君從容對答,陳說利害,但楚王終因懼怕強秦,猶豫不決。

毛遂等二十人於朝下等候,眼見日上中天,談判仍然沒有進展。剩下的十九個人便對毛遂說:“先生你去吧。”

毛遂更不多說,按劍拾階而上,昂首走上朝來。對平原君說:“合縱之事,隻要言明利害,三言五語便可解決,卻為何自日出談至日中,仍未商定?”

楚王見有人竟敢按劍直闖朝堂,且出言不遜,不覺怒起心頭,但又不明此人底細,且懾於毛遂之威嚴,便轉身先問平原君道:“這是什麼人?”平原君道:“這是我的門客毛遂。”

楚王一聽毛遂隻是一個小小的門客,便高聲叱喝道:“大膽狂徒,本王與你家主人商談合縱的事,哪有你說話的地方?還不退下!”

毛遂毫無懼色,手按劍柄又往前走了一步,說道:“合縱是天下的大事,天下的人都有資格進行議論,況且我家主人還在這裏,你又有什麼資格斥責我?你這麼做不過是仗著人多勢眾罷了。但是現在你我相距僅十步之遙,你的性命便握在我毛遂手裏,你還逞什麼威風?當年商湯憑借七十裏之地最終一統天下,周文王僅憑百裏的地盤,卻使天下諸侯臣服,又有哪一個憑借了勢眾人多呢?”聽了這番話。楚王臉色稍和,問道:“先生有何話說?”

毛遂道:“先前,楚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這是足以稱霸天下的資本,天下諸侯哪個能小瞧楚國?然而楚國這樣一個泱泱大國竟然被一個乳臭未幹的豎子白起率區區數萬人連連挫敗,一戰丟鄢、鄧等五城,郢都劃為秦國的疆域,再戰而燒夷陵,三戰連先王的宗廟都被秦兵毀了,讓祖宗都受侮辱,這是百世的仇怨,就連趙國都為楚國感到羞愧,可大王卻偏安於一隅,但求苟安,不求報仇複,怎對得起列祖列宗在天之靈呢?合縱之事,對楚國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想那秦國久存虎狼之心,並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如果趙國滅亡了,楚國也早晚會被秦國所滅。想當年,蘇秦首倡合縱,六國結為兄弟,導致秦國整整十五年時間不敢東進一步。今秦雖然圍困邯鄲一年多,二十萬精兵日夜進攻,卻也未能攻克邯鄲。況且魏國向來跟趙國很友好,一定會派兵救援趙國。如果楚、趙能夠結盟,進而聯合魏、韓,滅秦精銳於邯鄲城下。然後乘勢西進,那麼楚國不僅可以報一箭之仇,而且可以收複失地,重振聲威。這樣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卻猶猶豫豫不能定奪,到底為了什麼?”言罷,毛遂雙手按住佩劍,對楚王怒目而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