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找到信仰的方向,創造人生的輝煌(1 / 3)

第四章 找到信仰的方向,創造人生的輝煌

人隻有找到信仰,才可以堅定自己的信念,朝著一個方向執著前進。信仰是一種內心深處的理想,當人們有了信仰後,信仰的力量會督促人將一生的精力投入無盡的奮鬥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

自律是影響人生格局的力量

在聽到“自律”這個詞的時候,你是否想到的是國家領導人或武裝士兵?你是否覺得自律隻適用於少數鞠躬盡瘁、性格堅不可摧的人?事實並非如此,自律其實是我們任何人都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曆史事例表明,自律的精神使人們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造就了一個個光輝的形象。唯有自律,才能把自己引導向最光明的王國。

那麼,什麼是自律呢?所謂的自律就是能夠約束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遵循法度,自我約束”,按照自己的既定計劃去實現自己目標的一種能力,它是一種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自律程度的高低往往體現出個人素質的高低,同時也影響著個人取得成就的大小。

美國有關組織曾經作過這樣一個調查,在一所幼兒園中,他們給每個孩子發了一些糖果,並告訴孩子們,這糖是發給他們吃的,但是最好今天不要吃,如果能等到明天再吃就可以再獎兩顆糖,要是等到後天再吃,就能獎3顆糖。

結果,有的孩子當天就吃了,有的孩子等到了第二天,極少數的孩子等到了第三天才吃。等到這些孩子們成長到中年後,調查的結果顯示,那些自律程度越高的孩子,事業的成功率也就越高。

我國古時的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股、車胤囊螢、孫康映雪、匡衡鑿壁借光,他們自律發奮讀書,成為自律成功的典範。近代文豪魯迅先生也是一個自律性非常強的人,上小學時為了不遲到,每天刻一個“早”字自律自己、警醒自己。

除了讓我們獲取成功之外,自律還能給我們帶來身心健康。俗話說:白天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虧心事”指的是法度、道德禁止做的事,那些沒有自律精神的人,往往因為管不住自己而做一些虧心事,他們日夜提心吊膽,怕受到懲處,有的貪官汙吏在獄中反省說:“知道會有這麼一天的,在獄中,心裏不再擔憂害怕了。”這是由於不能夠自律做了“虧心事”而“怕”,由“怕”而得到應有的懲處,心裏踏實了,變成了“不怕”。日夜提心吊膽肯定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自律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健康。在家庭裏要負起家庭的責任,不負責的人,其家庭一定不會和諧,心情一定不會舒暢;在公司不自律的人,領導厭煩他,同事鄙視他,他本人也會極度憂鬱,不快樂的人、不舒暢的人、憂鬱的人是不會健康的。

誠然,自律能給我們帶來眾多好處,而要切實做到自律也絕非易事,絕大部分人主要依靠的還是他律,在生活和工作中,時刻都需要他人的監督與提醒,但這些都是外在因素,是外力在管束他們、約束他們。他們的內心,是否有自己的堅定信念?是否有給自己規定的標準和紀律呢?

你如果想使自律成為自己的資產,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以下的建議不妨值得借鑒: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的人生觀是實現自律最基本的前提條件,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它決定一個人做人的標準,是把握人生方向、抉擇人生道路的指南。

其次,製定出你做事的優先順序,然後按這個順序去做。如果一個人隻依照自己的心情和一時的方便而行事,肯定是不會成功的,更不要說別人尊重並跟隨他了,這是自律的基本精神所在。

實現自律還要求我們能夠做到自我控製,有才而不亂用,有智而不盡顯。一個缺乏自律的人總是口無遮掩、行無規矩、隨心所欲,最終隻能讓自己吃虧,甚至自取滅亡。要把自律的生活方式當成目標,向具有高度自律的成功人士學習,你會發現自律不能隻是偶爾為之,它必須成為你的生活方式。培養自律最佳的方式是為自己製定目標及規劃,特別是在你視為重要的、需要長期堅持及追求成功的指標項目上。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言行並不為人所知,但你是否仍能管理自己、規範自己的言行、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呢?這就體現了你的自律。

如果你不能自律,總是習慣讓情緒操縱著一切,沒有規劃,也沒有目標,那麼所有的努力就如同脫韁野馬,你根本控製不了自我,最終也達不到成功的彼岸。在古今中外的曆史上,有才智但缺乏自律而最終自取滅亡的例子不勝枚舉,羅納德三世就是其中之一。

14世紀的比利時,有一位名叫羅納德三世的貴族,他才智過人,是祖傳封地的正統公爵,但後來被弟弟推翻並關押在牢房裏。他的弟弟認為留他活口對自己而言無疑是徒增麻煩,但又不想親手殺死哥哥,於是便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

弟弟在將羅納德三世關進牢房之後,下令將原來的牢門改裝得比以前窄一些,還下令守門人把鎖撤掉。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門沒上鎖,難道他不怕哥哥逃走?原來,羅訥德三世身高體胖,當牢門變窄了之後,就算不上鎖,他也出不了牢門,無法脫逃。

除此之外,弟弟還向哥哥承諾,隻要他能夠走出牢房,那麼不但能夠重獲自由,還可以無條件地恢複原來的爵位。

這聽起來很冒險吧?但是弟弟對於這個絕妙好計可是相當有把握的。

在改了牢門、拆了門鎖之後,弟弟每天都會派人送上豐盛的美味佳肴給哥哥享用。羅納德三世雖然明明知道隻要自己能瘦下來,自由就在不遠處。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回事,羅納德三世根本禁不住美味的誘惑,每天仍舊大吃大喝,結果非但沒有瘦下來,體重反而變本加厲地直線上升。最後,他被困死在牢門沒有鎖的牢房裏。

由此可見,故事中的羅納德三世是被自己害死的,死因是缺乏自律。

因此,缺乏自律能力,任由壞習慣操控自己,就可能將自己變成牢房中的囚徒。

最後,向你的借口挑戰。如果想培養自律的生活方式,首要的功課之一就是破除找借口的傾向。正如法國古典文學作家佛朗哥所說:“我們所犯的過錯幾乎都比用來掩飾的方法更值得原諒。”如果你有幾個令你無法自律的理由,那麼,你要認清它們隻不過是一堆借口罷了。

毋庸置疑,人類曆史上,接二連三的耀眼成果就是自律、行動力與決心的最佳表現。例如,在中國曆史上,無數仁人誌士追求科學、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當代的繁榮富強,而伴隨著這些追求的實現,他們都造就出了不同凡響的成果,為全人類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為自己創造了精彩,他們的名字也將被永遠刻在曆史的豐碑上。

“慎獨”是自律的至高境界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語叫做“慎獨”,意思是說:獨處的時候,沒有他人的幹涉和監督,憑著高度自覺,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的事。然而靠什麼做到“慎獨”呢?其實就是自律。

慎獨是一種內在的道德力量,是一種高度自覺性。所以,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將慎獨視為一種高尚美德,將正心修身作為人生第一要義。

慎獨作為一種道德修養,最早見於《禮記》:“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君子不會擔心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縱自己。我們要做一個坦蕩的君子,不需要別人來約束自己。君子會捫心自問:我像個君子嗎?這就是慎獨。

確實,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時,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壞事,能否做到“慎獨”以及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

古人推崇“君子慎獨”,就是說即使在獨處時也要自律,不要做違背原則的事,即便沒人知道,也有天知、地知、我知(自己的心知道)。

東漢時期楊震慎獨的故事,就是一個嚴於律己的好例子。楊震在擔任荊州刺史時,發現秀才王密是個人才,便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楊震改任東萊太守,路過昌邑時,王密對他照應得無微不至。到了晚上,王密悄悄來到楊震住處,見室內無人,便捧出黃金10斤送給楊震,楊震連忙擺手拒絕說:“以前因為我了解你,所以舉薦你,你這樣做就是你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輕聲說:“現在是夜裏,沒人知道。”楊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王密聽了,羞愧地退了出來。楊震為官公正廉潔,不接受私禮,其子孫也是蔬食步行、生活樸素。有些老朋友勸他置點兒產業留給子孫,他說:“使後世成為‘清白吏子孫’,用這樣的好名聲做產業,不是十分豐厚嗎?”

一個慎獨的人,往往也是一個高尚的人。不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便是再慎獨的人也難免會有犯錯的時候,所不同的是,慎獨的人在犯了錯誤之後敢於糾正自己的錯誤,敢於承擔自己的錯誤所帶來的後果,哪怕為此付出沉痛的代價。

有一位名醫在當地享有盛譽,有一天,一位青年婦女前來找他看病,名醫檢查後發現婦女的子宮裏有一個瘤,需要動手術割除。

手術很快就安排好了,手術室裏都是最先進的醫療器材,對這位做過上千次手術的名醫來說,這隻不過是一個小手術。

他切開病人的腹部,向子宮深處觀察,就在他準備下刀時,突然全身一震,他的刀子停在了空中,豆大的汗珠冒上額頭,他看到了一件令他難以置信的事:子宮裏長的不是腫瘤,是個胎兒!他的手顫抖了,內心陷入了矛盾的掙紮中。如果硬把胎兒拿掉,然後告訴病人摘除的是腫瘤,病人一定會感激得恩同再造;相反,如果他承認自己看走了眼,那麼他將會聲名掃地。

猶豫幾秒鍾後,醫生下定了決心,他小心地縫合好刀口,回到辦公室靜待病人蘇醒。之後,他走到病人床前,對病人和病人的家屬說道:“對不起,我看錯了,你隻是懷孕了,沒有長瘤。所幸及時發現,孩子安好,你一定能生下一個可愛的小寶寶!”

聽完他的話,病人和家屬全呆住了。過了幾秒鍾,病人的丈夫突然衝過去,抓住名醫的領子吼道:“你這個庸醫,我要找你算賬!”

孩子果然安好,而且發育正常,但醫生卻被告得差點破產。

有朋友笑他,為什麼不將錯就錯?就算你說那是個畸形的死胎,又有誰能知道?

“老天知道。”名醫隻是淡淡一笑。

可見,慎獨的人都有一雙無法擺脫的天神之眼。天是心中那片天,心中有原則,做事就不會為得失所迷,心情就不會為得失所累。

然而,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更多的見到這樣的情形:在眾人麵前講究衛生,獨自一人時隨地吐痰;有警察時遵守交通規則,一旦路口無人值守就闖紅燈;在自己熟悉的團體內謙恭有禮,一旦置身於陌生的環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很多人都形成了這樣的心理:規矩是給別人定的,而我可以想辦法突破它。實際上,在契約社會中,隻有人人都以自覺約束的方式享受自由,才能獲得持續的權利。這是現代社會秩序中的重要特點,也是誠信的基礎。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承擔起越來越多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如何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責任,唯有做到慎獨。慎獨是為人的最高境界,它既體現了人們道德自律的精神,又是提升道德修養的方法。

那麼,在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慎獨呢?

首先就是要對自己嚴格要求,不能自己原諒自己。中國古代思想家王陽明在談到人們的修養時曾說:“克己必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意思就是要人們在為人時應注意細節,絕不給自己留一絲一毫的死角,否則,眾惡相引而來,後果不堪設想。

其次是克製私欲和貪念。在眾目睽睽之下,一般人還是能夠約束自己的;而一旦脫去了漂亮的“套子”,一人獨處時,便往往肆無忌憚地放縱本性和私欲。比如,在沒人知道的情況下拿別人的東西,事實上就給別人造成了損害,而一次得逞有可能使人產生僥幸心理,結果便有可能在某一天約束不了自己,以致被繩之以法。也許有人隻這樣拿過一次,永不再拿,那麼說明他還有良知;可是對一個有良知的人而言,他從此有可能永遠也逃不開自己的良心責備,後悔自責一生。所以說,慎獨其實也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最後,慎是慎獨的核心。孔子說:“三思而後行。”其實就是在說“慎”,告誡人們說話、辦事時一定要思慮周詳、小心謹慎,事無巨細都要考慮周到,無論是有人、無人,無論是為公、為私,無論是大、是小,都要謹慎。恭德而慎行,這樣就不會敗事、不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