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束縛才能獲得自由
如果有人對你說“自律就是自由”,你可能會覺得好笑。確實,對許多人來說,自律是一個討厭而陳腐的詞兒,因為它意味著古板迂腐,貌似是對自由精神的扼殺。實際上,反過來才是正確的。如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博士所寫的那樣:“不自律的人就是情緒、欲望和感情的奴隸。”長遠來講,不自律的人是缺乏自由的,或者說他一時享有的自由和快樂是以犧牲更高的自由為代價的,隻能說明他還隻是一個奴隸,而非自我命運的主宰者。要知道,人是必須接受一定的束縛才能獲得自由的。
當然,沒有絕對的自由,但是能讓人釋放自己心情的、感到自由自在的就是有自己的信仰,並堅守自己的原則,用自律來約束自己。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梟雄,他雖然野心很大,但卻在自己統領的軍隊中留下了嚴於律己的美名。
一次,麥熟時節,曹操率領大軍去打仗。為了不騷擾百姓、踐踏莊稼,曹操下令:“士兵如有踐踏麥田的,立即斬首示眾。”於是,士兵們在經過麥田時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小心地走過麥田,沒有一人敢踐踏麥子,老百姓看見了沒有不稱頌的。
可是,正當曹操騎馬走路時,忽然,田野裏飛起一隻鳥兒,驚嚇了他的馬,馬一下子躥入田地,踏壞了一片麥田,曹操立即叫來隨行的官員,要求治自己踐踏麥田的罪行,官員說:“怎麼能給丞相治罪呢?”曹操說:“我親口說的話,自己都不遵守,還會有誰心甘情願地遵守呢?一個不守信用的人,怎麼能統領成千上萬的士兵呢?”隨即抽出腰間的佩劍要自刎,眾人連忙攔住。
這時,大臣郭嘉走上前說:“古書《春秋》上說,法不加於尊。丞相統領大軍,重任在身,怎麼能自殺呢?”曹操沉思了好久,說:“既然古書《春秋》上有‘法不加於尊’的說法,我又肩負著天子交給我的重要任務,那就暫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說話不算話,我犯了錯誤也應該受罰。”於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說:“那麼,我就割掉頭發代替我的頭吧。”
曹操又派人傳令三軍:丞相踐踏麥田,本該斬首示眾,因為肩負重任,所以割掉頭發替罪。
古代人認為,頭發是從父母那裏繼承來的,隨便割掉不僅大逆不道,而且還是不孝的表現。曹操作為封建社會的政治家,能夠割發代首、嚴於律己,實屬難能可貴。
“自律”,就是自己管好自己。人世間,最頑強的“敵人”是自己,最難戰勝的也是自己。自律對於一個人來說就好像是一輛汽車的製動係統一樣,如果一輛汽車光有發動機而沒有方向盤和刹車的調節,汽車就會失去控製,不能避開路上的各種障礙,就有撞車的危險。一個想要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缺乏自律能力,就等於失去了方向盤和刹車,必然會“越軌”或“出格”,甚至“撞車”、“翻車”。
在我們的生活和成長的過程中必然要接觸各種各樣的人、處理各種各樣複雜的事,其中有順心的,也有不順心的;有順利的,也有不順利的;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如果缺乏自律、放任不羈,勢必會破壞關係、影響團結、挫傷積極性,甚至因小失大,鑄成大錯,最終後悔莫及。因此,我們必須要有較強的自律能力,管理好自己,這樣才能讓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富蘭克林說:“我們判斷一個人,更多的是根據他的品格而不是根據他的知識,更多的是根據他的心地而不是根據他的智力,更多的是根據他的自製力、耐心和紀律性,而不是根據他的天才。”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要自律,有意識地培養自律精神。比如,針對你自身性格上的某一缺點或不良習慣限定一個時間期限,集中糾正,效果會比較好。
千萬不要縱容自己,給自己找借口。對自己嚴格一點兒,時間長了,自律便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你的人格和智慧也會因此變得更完美。
不能主宰自己的人永遠無法成功
他人在看電視的時候,你能否在看書?他人在娛樂的時候,你能否去運動?他人在睡覺的時候,你能不能早點兒起來?他人“老婆孩子暖炕頭”的時候,你是不是能忍耐與家人暫時分開?想要成功,這一切是你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很多人之所以無法克製這種懶散的習性,最重要的緣由就是缺乏自律。
想一想,你生活中有多少次失敗都是因為缺乏自律的精神造成的。
譬如,節食兩天後,你放棄了,吃了一大塊巧克力蛋糕;你下定決心這個月一定要將計劃書做出來,然而直到月末,你還隻字未寫;你賭咒不到午飯時間絕不看郵箱,但才到10點,你就自己打破了誓言。
你對上麵的情景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或許你就曾經暗自決定要變得更自律。也許你確信自己隻需堅持再努力一下就行了,但是你沒有;或許你曾擔憂自己永遠都不能冷靜下來,集中注意力很讓人懊惱,因為你知道如果缺乏自律的話,你的目標將無法實現,你的人生很難取得什麼成就。
所以,自律就是在誘惑麵前用你的理智決定你的行為而非你的感情,它常常意味著犧牲一時的樂趣和克服一時的衝動。
貝利從小就顯現出非凡的足球天賦,他常常踢著父親為他特製的“足球”——用一個大號襪子塞滿破布和舊報紙,然後盡量捏成球形,外麵再用繩子捆緊。貝利經常光著黑瘦的脊梁,在家門前那條坑坑窪窪的小街上赤著腳練球。盡管他經常摔得皮開肉綻,但他始終不停地向著想象中的球門衝刺。
漸漸地,貝利有了些名氣,許多認識與不認識的人常常跟他打招呼,還向他遞煙。像所有未成年人一樣,貝利喜歡吸煙時的那種“長大了”的感覺。
有一次,當貝利在街上向別人要煙的時候,父親剛好從他身邊經過,父親的臉色很難看,貝利低下頭,不敢看父親的眼睛,因為他看到父親的眼睛裏有一種憂傷,有一種絕望,還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怒火。
父親說:“我看見你抽煙了。”
貝利不敢回答父親,一言不發。
父親又說:“是我看錯了嗎?”
貝利盯著父親的腳尖,小聲說:“不,您沒有。”
父親又問:“你抽煙多久了?”
貝利小聲為自己辯解:“我隻吸過幾次,幾天前才……”
父親打斷了他的話,說:“告訴我味道好嗎?我沒抽過煙,不知道煙是什麼味道。”
貝利說:“我也不知道,其實並不太好。”說話的時候,他突然繃緊了渾身的肌肉,手不由自主地往臉上捂去,因為他看到站在自己跟前的父親猛地抬起了手。但是,那並不是貝利預料中的耳光,父親把他摟在了懷中。
父親說:“你踢球有點兒天分,也許會成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但如果你抽煙、喝酒,那就到此為止了,因為你將不能在90分鍾內保持一個較高的水準,這事由你自己決定吧。”
父親說著,打開他癟癟的錢包,裏麵隻有幾張皺巴巴的紙幣,父親說:“你如果真想抽煙,還是自己買的好,總跟人家要太丟人了,你買煙需要多少錢?”
貝利感到又羞又愧,眼睛裏澀澀的,可他抬起頭來,看到父親的臉上已是淚水縱橫。
後來,貝利再也沒有抽過煙,他憑著自己的自律精神勤學苦練,終於成為一代球王。
德國詩人歌德說:“誰若遊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一個人要主宰自己,就必須對自己有所約束、有所克製。因為“毫無節製地活動,無論屬於什麼性質,最後必將一敗塗地、”不論做任何事情,自律都至關重要。自我節製、自我約束是一種控製能力,尤其能控製人們的性格和欲望,一旦失控,隨心所欲,結局必將一敗塗地,不可收拾。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過人的自製力呢?
國外許多心理學家致力於自製力的研究,他們提出了多種培養自製力的方法。其中,“七個控製”的方法值得借鑒。
1.控製接觸的對象。選擇自己喜愛的夥伴,結識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對那些不利於成功的交往對象要控製自己與他們少接觸。
2.控製溝通的方式。溝通的重要方式是聆聽、交談、觀察,當你與他人交談的時候,要控製自己的語言,使對方從你的話語中感覺到尊重並有收獲。
3.控製思想。對於大腦進行思考的問題要有所控製,可以進行創造性的想象,而對於憂慮、苦惱則盡量少想。
4.控製時間。無論是工作、娛樂還是休息,都應該有個時間安排,不能想玩時就玩上一天而忘了學習,想學習時就學上一天而忘了休息。
5.控製憂慮。無論周圍發生了什麼事情,都要保持樂觀的精神。
6.控製承諾。不能隨便承諾,一旦承諾了的事情就要努力做到。
7.控製目標。科學的目標能幫助你保持愉快的情緒。
總之,如果一個人有比較強的自製能力,那麼這個人一定能夠戰勝自我、遠離禍害、時刻感到快樂。如果不幸遇到禍害,他一定能夠泰然處之、化禍為福。
誰都無法約束你,除了你自己
人作為一個個體,作為自我的主體,是自己的主人,也是自己的敵人,所以,除了他自己,誰也約束不了他。如果他沒有自律精神,再嚴厲的紀律對他來講也隻是形同虛設。所以說,真正能夠管住他自己的不是來自組織紀律的約束,而是源自自律精神的自我約束。如果你想變得越來越優秀,如果你想走向成功,這種自律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在前麵幾節中,我們已經具體闡釋過什麼是自律,其實,簡單地說,自律就是管住自己、管好自己,它能使人自知,能使人學會戰勝自己,能使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使人獲得行動的自由,能使人高尚起來……自律表現在懂得自愛、勇於自省、善於自控。
自律通常等同於自製力,所謂的自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善於控製自己情緒和約束自己言行的一種能力。一個意誌堅強的人絕對具備足夠的自覺力,以調控自己的言行。所以說,自律是一種美好的素質,更是一種偉大的信仰。
我們都知道,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必然要接觸各式各樣的人,處理大大小小複雜的事。因為配合的對象眾多,每個環節的發展不是我們所能一手掌控的,事情的進行過程可能順心,也可能不順心;可能順利,也可能不順利。如果這時我們缺乏自製能力,就有可能破壞關係、影響協作,甚至因小失大,鑄成大錯。因此,學會克製自己,不讓自己的言行出錯乃至荒腔走板相當重要。
在一個漆黑的雪夜,中士約翰正匆匆忙忙地往家趕,當他路過一個公園的時候,一個年輕人攔住了他,並對他說:“對不起,打擾了,先生,您是位軍人嗎?”
約翰回答道:“是的,我是一名軍人,我能夠為您做些什麼嗎?”
年輕人說:“是這樣的,剛才我經過公園的時候,聽到一個孩子在哭,我問他為什麼不回家,他說,他是士兵,他在站崗,沒有命令他不能離開這裏。這其實是他和小朋友們玩的一個遊戲,當初其他的孩子任命他當衛兵,讓他站崗,現在和他一起玩兒的那些孩子都不知跑到哪裏去了,大概都回家了。天這麼黑,雪這麼大,我說,你也回家吧,他說不,他必須得到命令,站崗是他的責任。我怎麼勸他回去他都不聽,隻好請先生幫忙了。”
約翰聽過之後說:“好吧,我去看一下。”
約翰和這個年輕人一起來到公園,看到在那個不顯眼的地方,有一個小男孩站在那裏。顯然,這個孩子已經在那兒站了很長時間了,可能是因為又冷又餓,加之當時天已經很黑了,孩子害怕得哭了起來,但依然一動也沒動。
約翰走過去,敬了一個軍禮,然後說:“下士先生,我是中士約翰·格林,你為什麼站在這裏?”
“報告中士先生,我在站崗。”小男孩停止了哭泣,回答道。
“天這麼黑,雪這麼大,你為什麼不回家?”約翰問。
“報告中士先生,這是我的責任,我不能離開這裏,因為我還沒有得到命令。”小男孩回答。
“那好,我是中士,我命令你回家,立刻回家。”約翰的心又為之震了一下。
“是,中士先生。”小男孩高興地說,然後還向約翰敬了一個不太標準的軍禮,然後撒腿就跑了。
約翰事後回憶起這件事來,說:“從這個孩子身上,我才知道了什麼叫做自律。自律是一種類似於信仰的強大的力量,它可以讓人充滿責任感,戰勝一切困難。”
缺乏自律的人隻有靠外力來管束自己;不能自律的人,隻能做些聽人差遣的工作;完全缺乏自律的人,終究難以有成就;對於擁有自律精神的人來講,他們往往更能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容易動搖,而這都是獲取成功的必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