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培養自控力,讓好習慣成為自然(3 / 3)

要知道,成功和失敗往往體現在日常微不足道的習慣上,一些小的行動往往會製造出很大的差異。正是每天提前5分鍾開始工作、多打一個電話、多聯係一個客戶、多思考一個問題、多總結一次工作,這一點點的積累,造就了那些成功的人,畢竟沒有一個人是一下子獲得成功的。

從自身的角度來講,多做並不吃虧,萬事都有因果。做得多,經驗積累得就多;做得多,你得到的回報也就多;這種回報不僅僅指的是老板發給你多少工資,還有同事的認同、自身價值的體現,等等。隻要你是個有心人,今後發展的機會必然會多於他人。

無論你從事哪一項工作,隻要你肯付出,終有一天,額外的工作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多做一點點是一種好習慣。隻要你每天多一點點,成功也就會離你更近一點兒。

是的,多做一點點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職業精神,隻要堅持去做,就會改變你的整個職業生涯,影響你的一生。

查理·貝爾是澳大利亞人,曾是麥當勞一位傑出的首席執行官,他也是第一位擔任麥當勞首席執行官的外籍人。他從一個打掃廁所的勤雜工做起,一步步登上了事業的巔峰。雖然他英年早逝,但他“多做一點點”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的麥當勞員工。

2004年4月,查理·貝爾被提名為麥當勞首席執行官,其實,他早在15歲那年就與麥當勞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他家境十分貧寒,為了生計來到悉尼一家麥當勞打工。他第一次去應聘的時候,這家店的經理裏奇看他瘦骨嶙峋、營養不良,而且長相、穿著都顯得很土氣,便以暫時不缺人手為由委婉地拒絕了他,但貝爾沒有就此放棄,很快他又來了,再次懇請給他一份工作,並說不要薪水,隻要管飯就行。

這位經理看著貝爾,貝爾利用他猶豫的機會小聲說:“我看您店裏廁所的衛生情況不太好,沒準會影響您的生意,要不就安排我打掃廁所吧。”裏奇見貝爾實在可憐,就同意將他留在店裏,但說明隻是試用。掃廁所是一個又髒又累的活兒,幾乎沒人願意幹,但貝爾卻很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

在試用期間,他踏踏實實地幹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把廁所徹底打掃一遍,每隔1小時就去查看一下,發現髒了馬上再打掃一遍。在工作中,他還總結了一些經驗,比如先清理大的紙張,然後在又濕又髒的地方撒上幹灰,把水吸幹後再掃,就能掃得非常幹淨。為了維持廁所的清潔環境,他還別出心裁地特意在廁所周圍擺上一些花草,以便給顧客多一點兒美的感受。為了增添文化氣息,他還在廁所的牆上貼上一些類似“生命無法重來”的格言警句。這一舉動頗受顧客的歡迎,也引起了麥當勞公司領導的注意。而且除此之外,他還做了擦地板、翻烘烤中的漢堡包等力所能及的事。他所幹的這一切都被總經理裏奇看在眼裏。

3個月的試用期過後,貝爾理所當然地被正式錄用,成為麥當勞一名正式的員工,接受了正規的職業培訓,之後他被安排到店內的各個崗位實習。貝爾沒有辜負裏奇的一片苦心,經過幾年的鍛煉,全麵掌握了麥當勞的生產、服務、管理等各個環節的工作流程,年僅19歲就被提升為麥當勞澳大利亞公司的店麵經理,27歲成為麥當勞澳大利亞公司副總裁,後來,他又被調到美國總部,先後擔任亞太、中東、非洲及歐洲地區的總裁。2002年底,他被提升為首席運營官。2004年4月,他擔任麥當勞公司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成為麥當勞曆史上最年輕的首席執行官,負責麥當勞在118個國家超過3萬家麥當勞餐廳的經營、管理。

這一切看似順理成章,實際都源於貝爾不斷地努力、追求卓越的工作態度和精神。他在每一個崗位、任何一個職位上都一如既往地關注細節,以“多做一點點”的精神給下屬起到表率作用,比如,在顧客用餐最多的時間,他總是和員工們一起去站台服務並親自接待顧客,這一點是其他任何一位首席執行官都無法做到的。查理·貝爾從一位掃廁所的員工做起,成長為麥當勞的首席執行官,靠的就是這種“多做一點點”的精神。

所以,在工作中,即使是一名普通的員工也要有肯付出的精神,主動比別人更努力一點兒,每天多做一點點就可以多贏一點兒,多贏一點兒就可以離成功更近一點兒。

不要陷入公私不分的泥沼

公私不分是工作時的大忌,在把握的界限上加強自律,既可以避免讓自己陷入以公肥私、以私廢公的泥沼,也可以少惹是非,更單純輕鬆地投入工作。

公司是講求效益的地方,任何投入必須緊緊圍繞產出來進行。上班的時候處理私人事務無疑是在浪費公司的資源和時間。如果你有在工作期間處理私人事務的壞習慣,老板就會覺得你不夠忠誠。如果他有了這樣的想法,不用說脫穎而出,估計你離背包走人的距離也不遠了。

在工作崗位上,自律是種非常關鍵的品質。也許並不是每個人每天都能以最好的狀態去工作,但是不管怎麼樣,請你記住,上班時間千萬不要做私事,因為這是職場人最基本的自律,也是一種職業道德。

想要做好公私分明,自律上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上班時間不做私事

這是公司對每一名職員最起碼的要求,也是員工對公司最起碼的尊重。雖然很多人認為在上班時做點兒私事無傷大雅,但假如每個人都利用公司的資源做私事,比如在辦公室裏打私人電話、發私人傳真或因私事上網,這當然是公司老板不願看到的。無形之中就為公司增加了開支,到時候公司拿你“開刀”就不妙了。公司不能贏利,你自然得不到更多的薪水,公司倒了你就會失業,怎麼說都占不到便宜,這種情況是最典型的因小失大。

公私分明是作為職員應該遵守的職業紀律和職業道德。在上班時辦私事,不僅會耽誤工作進度、影響工作氣氛,還有可能造成公司和職員之間“諜對諜”狀況的發生,例如大家都在上班時間辦理私事,久而久之公司就不得不采取防範措施,如電話上鎖、計算機加密碼等,徒增雙方的困擾。因此,不在辦公室裏處理私事,不僅不會破壞上司對下屬的好印象,使上司放心,而且公司無須采取防範措施,也就不會傷及職員與公司之間的感情,從而營造出一個輕鬆、和諧的工作氣氛,對雙方都好。

2.不侵占公司的物品

不要占用公司的一個紙袋、一個信封、一支鉛筆甚至一張信紙。這些看來微不足道的小細節反映出來的是一個人的職業操守。

3.不要把私人物品放在辦公室裏

在辦公室裏,除了雨具、備用的衣服、餐具、小鏡子、梳子等必備用品外,盡量不要把其他的私人用品放在辦公室裏。嚴格來說,不僅不應該在公用的櫃子裏放置私人用品,也應該盡量不要在個人辦公桌的抽屜中放置過多的私人物品,否則很容易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會讓主管覺得你並沒有把辦公室當做工作場所(但少數講求個人特質的文化產業屬於此原則當中的例外)。

對有些人來說,清楚明確地把公事與私事分開是很難做到的,有太多的“誘惑”會讓他們在謹守分寸之間迷失、掙紮,這多半是因為自律不足。相反地,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公私分明是再簡單不過的事,因為自律讓他們心中多了一道防線,同時也給他們增加了一個讓自己更優秀的理由。

一位老板曾經這樣評價一位當著他的麵打私人電話的員工:“我想他經常這樣做,否則他怎麼連我也不防?也許他沒有意識到這有悖於職業道德。”另有一位某公司的老板說:“我不喜歡看見報紙、雜誌和閑書在工作時間出現在員工的辦公桌上,我認為這樣做表明他並不把公司的事情當回事,他隻是在混日子。”

對老板來說,在工作時間處理私人事務的習慣,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員工的工作態度。有些老板通常把處理私人事務的多少當做一位員工是否積極上進、安心本職工作的考核標準。因此,公私不分、在工作時間處理私人事務既影響你的工作質量,也直接影響你在老板心目中的形象。這些雖都是小事,但卻體現出了一個人的工作態度、行為方式、做人理念,因此是不能疏忽的。

把敬業當成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的身邊總有這麼幾個極端分子,有的人做起事來像拚命三郎,一絲不苟地追求完美而且勤奮又敬業;有的人一天隻做兩件事:打卡和混日子。偏偏,後者還特別喜歡對前者進行一番冷嘲熱諷,時常酸不溜丟地問:“這麼拚命幹嘛?老板又沒給你加薪!”因為在這些人的眼裏,對工作多付出一分,就意味著必須馬上獲得不隻一分的回報,否則絕不願意多做一點兒分外事,更不用提追求完美,那等於浪費時間,也等於是虧本生意。

不過,優秀的人決不會這麼想,對他們來說,敬業地工作是本分,敬業態度是必需,就像活著要呼吸一樣天經地義,沒有理由,隻有習慣,這種習慣正是在長年累積的自律中逐步養成的。

一些年資較長的同事或主管常常會發出類似的感慨:“現在年輕人的敬業精神已經大不如前。平時工作漫不經心就算了,犯了錯還說不得。對他們要求嚴格一點兒就直接一走了之。能夠虛心學習、踏實苦幹、認真負責的真的不多了。”

的確,敬業精神原本應該是必備的職業道德,但現實情況卻是我們在職場上越來越少看見。如果能把敬業態度轉化為一種習慣而根深蒂固地存在,那麼將可從中受益終生。

業績卓著的采購員張一鳴除了專業能力讓同事們深感佩服之外,他對於工作投入的敬業精神更是值得每一位在職場打拚的人好好學習。

剛畢業的時候,張一鳴曾經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學習和研究怎樣用最便宜的價錢把貨物買進,使公司更賺錢,當時他甚至還不是一名正式的采購人員,這麼做隻是因為他將“成為專業采購員”設定為職場目標之一。

在持續努力之下,他果然成功地進了采購部門,此後他開始非常勤奮地工作,千方百計地找到供貨最便宜的供貨商,買進上百種公司急需的貨物。其實張一鳴所擔任的采購工作並不需要特別的專業知識,其他部門提出需要采購什麼貨物後,他隻需要決定到哪兒購買就可以了,但他付出職責範圍以外的努力,兢兢業業地為公司節省了大量資金,成效斐然。

29歲那年,公司將1/3的產品采購任務交給了他,這時他為公司節省的資金已超過80萬美元。得知這件事後,副總經理馬上就為他加薪,而他的付出和努力更贏得了總裁的賞識,連年晉升,直到36歲那年被任命為副總裁,年薪超過10萬美元。

張一鳴這種對工作的狂熱和激情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人,但他的敬業精神卻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與仿效,尤其是隱含在這種敬業精神背後的自律態度更值得人們深思。

所謂“敬業”,就是要敬重你的工作。我們可以從兩個高低不同的層次進行理解。從低層次來說,敬業是為了對老板有個交代,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從高層次來說,敬業是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是對工作具備一定的道德感和使命感。總而言之,“敬業”的表現就是認真負責、一絲不苟、有始有終。擁有自律能力者較容易辦到,反之,缺乏自律精神者則很難做到這一點。

有的人沒有認清工作的本質目的是“自我價值的提升”,誤認為上班是為他人賺錢,因此在工作上總是能混就混,總認為反正不管公司賺錢還是虧錢都和自己沒關係,也不用自己去承擔。其實,工作敬業,表麵上看來是老板獲得好處,但實際受惠的還是自己,因為和不敬業的人相比,敬業的人能在工作中學到更多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就是你未來能持續向上發展的墊腳石。就算以後換了公司或行業,敬業精神同樣會對你有益。借由自律把敬業轉變為習慣的人,不管從事哪種行業都比較容易獲得成功。

也許有些人天生就有敬業精神,對於任何工作,一上手就會全力以赴,但多數人的敬業精神則需要後天的培養和鍛煉。如果你認為自己還不夠敬業,那就應趁年輕的時候強迫自己學會敬業。經過一段時間的自律之後,讓敬業變成大腦中的一種習慣。

具有敬業精神或許不能為你帶來立竿見影的好處,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知自律地要求自己敬業,成就將會相當有限,因為散漫、馬虎、不負責任的做事態度已經深入了意識與潛意識,做任何工作都隻是敷衍了事,結果如何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