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抱怨是鞋裏的沙子,阻擋了成功的腳步
運用智慧就能不抱怨,一個人的成功,意誌力和決心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它是成敗的重要關鍵。
很多人感歎歲月如梭,青春漸行漸遠,而自己卻始終與成功無緣。他們試圖用抱怨換來同情、理解,用抱怨證明自己的價值,用抱怨得到自己渴望的東西。殊不知,抱怨是這個世界上最沒有用的語言,它隻會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讓一個人的意誌更加消沉。想要工作帶來回報,想要抵達成功的彼岸,那就先閉上抱怨的嘴!不抱怨工作,熱愛工作,認真工作,工作才會“喜歡”你,“善待”你,給予你想要的結果。
抱怨,最恐怖的職場習慣
抱怨是一種“害人”的處事方式,它讓人們把“發泄一下”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時間久了,就逐漸成了惡習。
抱怨就像一條毒蛇,纏繞著一些喜歡怨天尤人者,讓他們無法從“倒黴”的現狀中逃離出來,甚至無法通過自我意識做出改變,繼而陷入“越抱怨越失敗,越失敗越抱怨”的惡性循環之中。許多人都想知道,為什麼“抱怨”能夠有如此大的威力,它是怎麼一步步地將人拉入深淵的。
實際上,抱怨之所以“害人”,就是因為它讓人們將“發泄一下”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種惡習,遇到不順利的事情就沒完沒了地發泄,而且愛抱怨的人通常喜歡動輒責怪他人,總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在他們看來:老板克扣了自己的工資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他們從不去想自己在工作中犯了什麼錯誤;上司沒有安排好的差事給自己,一定是為了壓製下屬的才能,但他們從不去考慮公司的全局利益;若是跟自己一同完成任務的同事得到了獎勵,他們會認為同事和自己搶功勞,而不去思索團隊合作的精神;客戶提出點小問題就認為是故意為難自己,而不會站在客戶的角度替他們著想……
這些人終日沉浸在抱怨中,發泄自己的不滿。實際上,這種惡習不能給他們換來什麼有益的東西,也無法改變現狀,隻是徒增煩惱,讓自己沉溺在低迷的情緒中,越來越嚴重。
徐建是個頗有才華的人,剛剛進入一家廣告公司做設計。老板非常欣賞他的創意和才能,也想讓他一直留在公司裏發展。對於徐建的工作,很多朋友都非常羨慕,認為他可以大展宏圖。然而,幾個月之後,不管誰看到他,都會聽到他的抱怨:“老板特沒素質”、“我們部門的那個同事別提了,心眼比針鼻還小……”。實際上,這幾個月來他創意設計的幾個廣告,反響非常好。照理說,他的事業是很成功的,可他偏偏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計較,整天發牢騷。
為此,徐建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跳槽讓他的薪水翻了一倍,可好景不長,他心裏又開始憤憤不平了。每次談到工作,他都會抱怨公司有裙帶關係,老板的幾個親戚就是“吃閑飯”的,總喜歡對人指手畫腳。沒過多久,徐建又辭職了。
就這樣,反反複複地找工作、辭職,徐建幾年內換了近十家公司,每次都有不同的抱怨,不是老板太吝嗇,就是同事關係不融洽,或是工作環境差……慢慢地,他的名聲和人緣開始江河日下,那些行業內頗為有名的公司都不願意再用他。他曾經想過自己創業,可一方麵手裏沒資金,另一方麵一個人也做不起來,找不到合作者。最後,無奈之下他隻得忍氣吞聲地找了一家小公司繼續做設計,拿著微薄的薪水。
經曆了這麼多,徐建還是沒有改掉愛抱怨的毛病。他總覺得是命運在捉弄自己,卻不曾反省自己動不動就亂發泄情緒的惡習,總覺得是別人“有眼不識泰山”,卻不想想是自己的抱怨給自己貼上了“煩人”、“無能”的標簽。
在職場中生存,勢必要麵對眾多的危機和壓力,而這些東西也不可避免地會讓人產生不良情緒。若是發泄過度,沒完沒了地抱怨,就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到負麵情緒中,逐漸成為一種可怕的強迫症。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抱怨不是好的途徑。當有不滿的情緒時,一定要選擇有利於身心健康的方式來宣泄。
一家大型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表示,他化解壓力的方法很特別,那就是每隔幾個月“請假一天”。他會利用這一天,坐上幾個小時的火車,到鄰省的小鎮轉一轉,吃點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悠然自得地待在鄉間,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他說,那種感覺很美好,會讓他忘記工作的煩惱和生活的壓力。他總是選擇當天傍晚踏上回程的火車,夜裏到家,然後美美地睡上一覺。第二天,他會覺得精力充沛,能夠解決很多之前想不通的問題。
這種回歸自然,享受簡單生活的方式,的確是個減壓的良方。比起責備這個、埋怨那個的抱怨而言,更有利於健康。
記住一句話:抱怨,是最恐怖的職場惡習,它無法幫你擺脫煩惱,隻會讓你的壓力越來越大,最終把你壓垮,成為永遠的失敗者!
抱怨無法讓你得到想要的
不要試圖用抱怨的方式獲得什麼,抱怨隻會讓你得不償失,後悔不已。一味地抱怨隻會讓你成為眾叛親離的對象,讓你承受更大的傷害。
“身體越來越不好了,動不動就頭痛,真讓人心煩……”
“物價上漲,日子越來越難過了,還是自己沒本事,太窮了……”
“跟他一起合作真是麻煩,這個人做事太拖拉了……”
這些話看似毫不相幹,但仔細揣摩,無疑都是在抱怨。抱怨身體不舒服,抱怨貧富差距,抱怨別人的工作能力。人們有時候總渴望通過這些抱怨得到些什麼,譬如同情、幫助、認可等等。可實際上,抱怨真的有這麼大的本事幫人實現心願嗎?一切都是妄想,結果隻會越來越糟糕。
唐傑跟王力兩個人是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兩人初中畢業後一起南下深圳打工。兩人在一家機械廠做最基本操作員,一起在外麵租了一間小屋子。屋子隻有12平方米左右,王力每天下班聽著隔壁的打牌聲都罵罵咧咧,然後出去上網打遊戲,而唐傑則每天下班後帶著耳塞學習機械製圖的書。
每次,當晚上12點左右的時候,王力才喝著飲料吃著羊肉串回來,他一進屋就說:“你學習什麼呢?像我們這種學曆,學了也是白學。要是我有錢,我就買一台自己的電腦,省得一天到晚去網吧打遊戲。”兩個月後,唐傑因為對製圖的技術比較熟練得到領導的重視,每個月的獎金也比王力多了幾百塊錢,唐傑用獎金買了一台二手電腦用來學習製圖。而這個時候,王力則還是每天晚上12點左右才回來,邊進屋邊抱怨:“換做是我,我就買台筆記本。”
2年之後,唐傑因為工作上積極主動,技術成熟被提升為領班,也和公司的一個女孩子戀愛了。這個時候的王力仍然過著下班就去網吧打遊戲的日子,工作的時候仍然渾渾噩噩。眼看著自己過得漸漸不如唐傑,王力對唐傑說:“老板真是狗眼看人,這麼多年還不給我加薪。我要是有錢,我就開個機械廠,到時候請你去做廠長。”
有位哲人曾說:“這個世界上最多的東西有兩種,一是窮人,一是抱怨,且兩者之間存在著雞和蛋的關係。貧窮(抱怨)孕育了抱怨(貧窮),抱怨(貧窮)又腐化了貧窮(抱怨)。人們越窮越抱怨,越抱怨越窮。”這句話似乎有些絕對化,但也不無道理。人們之所以抱怨,還是在於一點:希望抱怨給自己帶來某些好處。可事實上呢?越是抱怨,就越是貧窮,因為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怨天怨地怨別人的身上了,從不正確地認識自己和自己的處境,想辦法解決。到最後,自己就成了抱怨的最大受害者。
在工作中,抱怨同樣換不來認可與好評,隻有煩惱和被人厭惡。
在一次招聘會上,招聘經理問一個年輕的女孩:“你為什麼離開上一家單位,選擇到本公司來應聘?”
女孩回答:“我以前的工作單位比較小,雖然我很努力,但是部門經理不太信任我。我覺得,貴公司能夠給我施展才能的機會。”
招聘經理笑了笑,說:“嗯,我們會綜合考慮你的情況的。請先回去等通知,好吧!”
女孩離開了,招聘經理在他的簡曆上畫了一個小小的叉。
他對旁邊新來的人事助理說到:“每次在麵試的時候,我都會詢問應聘者為何離開上一家單位,之所以問這樣一個問題,是想從正麵了解他對以前所在的公司的評價。如果他說以前的那家公司有多麼的不好,或是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麼無論他的個人能力多麼強,我都不會錄用他。因為我相信,那些整天抱怨的人,終將一事無成。”
企業中的抱怨者不僅僅是那些離職的人,當公司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抱怨的聲音隨處都能夠聽到。有些人雖然嘴上沒說,可他們的行動卻表露了內心中的不滿,他們工作態度不端正,偷奸取巧,不能任勞任怨。這樣一來,抱怨的行動不但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有益的幫助,反而會讓工作一塌糊塗,甚至丟了飯碗。所以,想通過抱怨別人或是抱怨環境得到他人的認可,是愚蠢的。也許有的環境的確不太適合你,但與其留在那裏抱怨不如果斷離開,尋找更廣闊的天空;如果選擇留下,那就應該努力做好,盡職盡責,這樣才能夠改變環境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實現個人價值。不要以為自己創業了抱怨就不會危害自己了,抱怨會形成一種習慣和生活態度,從根本上影響你的成功。
另外,還有一種人習慣抱怨他人,他們抱怨的動機很簡單,那就是讓自己顯得更加優秀;換句話說,就是利用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可惜,事與願違。不管你把對方貶低成什麼樣,你依然是你,與他人的高低、好壞,甚至存不存在,沒有關係。可以說,抱怨的背後不是為了掩飾什麼,就是自誇或吹牛,而這些都是缺乏安全感和不能明確自我價值的體現。
總而言之,抱怨的本質就是人們想通過抱怨的途徑得到什麼,但事實證明,不管從哪個方麵說,抱怨都會讓你得不償失。因此,聰明的人應當考慮用正確的途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抱怨永遠隻能讓你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抱怨是詛咒,讓人止步不前
滿腹牢騷者難以成大事,成功者從不抱怨,因為他們深諳一個道理:抱怨如同詛咒,越是抱怨越是退步。
“你這麼有才華,還會找不到工作?”
生活中往往會上演這樣的情境,很多才華橫溢、工作經驗豐富的人被擋在了職場大門之外;而那些看似有些愚鈍,隻會“賣力”幹活的人卻一直平平穩穩,很少失業。這看似有些不可思議,但若是與這些失意者進一步交流,你很快就會發現答案——“我不想做,他們根本不理解我的創意,有眼無珠不識才!”“我沒法和那些平庸之輩合作”、“那樣的辦公環境我受不了”……
實際上,這就是他們失業的關鍵,缺乏責任感與使命感,一味地抱怨,把目光停放在那些不利因素上麵,最後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在抱怨聲中止步不前,甚至倒退。
現代職場中,幾乎每個公司裏我們都能夠找出這樣的抱怨者。他們從清晨走進辦公室的那一刻開始,就會將公司裏的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件引起自己不悅的事物統統地抱怨一番。在他們眼裏,公司裏從上到下沒有幾個人能夠讓自己滿意,從別人身上總能挑出一些毛病,然後大肆批評、發怒或是生氣。他們這樣做的本意,原本就是發泄一下心中的不滿,可慢慢地卻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他們的牢騷越來越多,使得他們也越來越相信自己完全是遭受別人踐踏的犧牲品。
反觀那些成功者,我們很難看到他們經常發牢騷、不停地抱怨,因為他們心裏都很清楚:抱怨就像是詛咒,越是抱怨越是退步。
趙遷起初隻是一家電器公司的業務員,而如今的他已經坐到了市場總監的位置。這一切,都源自他的堅持和努力。
當時,公司的規模不大,許多市場都有待開發,而公司又缺乏足夠的人力和財力,每個市場隻能夠分派給一個人負責。趙遷被派去了西部的一個城市。
那個城市的氣候不好,春天容易刮風沙,夏天時常下暴雨,冬天寒冷幹燥。趙遷在這個城市裏沒有親人,公司提供的條件太差,吃住都成問題。他沒有錢坐車就步行去拜訪客戶,給客戶介紹產品。有時候,為了約見客戶,他總是饑一頓飽一頓。為了開展業務,趙遷租住了一間破舊的地下室,陰暗潮濕,還有老鼠。
對於趙遷來說,這種艱苦的環境絕對是一種巨大的考驗,想要不抱怨是很難的。但是,每次抱怨的時候,他都會對自己說:“開拓市場是我的責任,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趙遷選擇了堅持。
一年之後,派往各地的業務員都回到了公司,許多人早就因為艱苦的工作環境而選擇了離職。後來,趙遷憑著自己過硬的業績被提升為公司的市場總監。
一個人在工作中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就,完全取決於他自己。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應當盡力做好,爭取進步。若是一直抱著抱怨的態度工作,帶著不甘與不滿麵對問題,始終無法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就難做出突出的成績。因為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了,而不是積極地想辦法解決問題。
有個年輕的軍人,過去一直都想成為書法家,部隊的領導也非常支持他發表作品。可惜,因為家庭條件不好,他退伍後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做了一名商人。如今,他已經成了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生活不會辜負那些認真對待它的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份抱怨一份哀傷。任何一個聰明的員工都應當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一旦被抱怨束縛了,不盡心盡力地工作,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裏都是自毀前程。因此,不管做什麼工作,都要將不抱怨的態度融入到自己的本職工作中,這樣才能夠不斷地進步,得到老板的青睞,得到同事的尊重,得到社會的認可。
此刻的你,如果也希望改變一下不滿意的處境,希望獲得更大的成就,突破局限,那就別再抱怨了!靜下心來,找到自己的心結,找回平衡的心態,用進取心和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解開了抱怨的詛咒,就等於邁出了成功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