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突破心中的瓶頸,找回工作的意義(3 / 3)

克裏斯·加德納曾是個聰明的醫療器械推銷員,但他並不滿足於一直做推銷。他心中有個夢想:那就是有機會成為高收入的證券經紀人。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在經濟不景氣的時期,克裏斯的醫療器械很難推銷出去,沒有錢的日子裏一家人過得很清貧。終於,他的妻子琳達無法繼續忍受艱難的生活,拋下他和5歲的兒子克裏斯托弗離家出走了,從此父子兩人相依為命。

克裏斯因為拖欠房租,被房東掃地出門。無奈之下,他隻能帶著兒子到地鐵裏的衛生間過夜。生活貧困潦倒,但克裏斯並沒有放棄成為證券經紀人的夢想。最終,他的堅持和智慧打動了證券公司的經理,成為20個實習生之一。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對於克裏斯來說也是個更加艱難的挑戰——實習期間沒有工資,而且20個實習生之中隻能留下其中的一個。這就意味著,克裏斯如果留下來,那麼他與兒子接下來的日子會更加難熬;而且,如果他沒有被公司留下,那麼所有的一切都是白費時間和精力。即便如此,克裏斯在沒有薪水的情況下,還是堅持要做!

於是,克裏斯每天提著40多磅重的醫療儀器四處奔波推銷,下班後再到收容所去排隊尋找當晚的住處。天道酬勤,克裏斯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終於成為一名高收入的經濟師。那一刻,站在人群中的他激動不已,飛速地跑到兒子麵前與他相擁,並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克裏斯在貧困得無家可歸的情況下,麵對公司的實習半年零工資的條件,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堅持。他工作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薪水,而是為了自己的夢想。事實證明,為了夢想去奮鬥的人,會永遠精力充沛地對待工作,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難和險阻,也能夠咬牙挺過去。如果他隻是為了工資而去工作,那麼不要說半年,就算是半個月他也不願意去做,因為他找不到付諸努力的意義。希望克裏斯的經曆能夠點醒你:不要成為薪水的奴仆,學會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奮鬥,這樣你才會快樂,才有可能成功!

丟掉你的打工心態

當我們在為企業、為老板工作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為自己工作了。如果我們隻是認為,自己是在替別人幹活,然後在崗位上“偷工減料”,那麼最終,我們隻能一無所獲。

談到自己的職業狀態時,不少人會說出“打工”兩個字,比如“我不過是給別人打工罷了!”“我隻是打工的,沒有決策權,這些事你還是問別人吧”。即便沒有說出來這兩個字眼,也多會流露出打工心態,比如“公司又不是我的,我著什麼急啊”、“反正你每個月隻拿一千多塊錢,大頭還不是讓老板賺了”。

即便我們沒有和這些人麵對麵地交談,但聽到這樣的話,我們一定能夠感覺到:他們的心態不夠平和,沒有自信,更沒有自豪感。他們總覺得自己是在為別人賣命,甚至感覺到自己在受剝削!在這種語言的心理暗示下,他們就會消極地對待工作,敷衍了事,整天算計著自己能夠從公司拿到多少好處,覺得工作做好做壞,與自己沒有多大的利害關係;他們從未想過在工作中尋找樂趣,與公司一同發展。因此,這樣的觀念讓他們錯失了不少寶貴的機會,甚至有些人直到中年都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還在不停地抱怨自己所在的企業。

實際上,公司就如同一艘船,員工就是這艘船上的水手,員工與企業的命運是緊緊聯係在一起的,如果這艘“船”翻了,那麼“船”上的每個人都不會有好的結果。與其說我們是在為了公司工作,不如說是為了自己而工作。

20世紀50年代初,有個名叫柯林的年輕人,每天很早就到卡車司機聯合會大樓找零工做。後來,一家百氏可樂工廠需要人到共產車間擦洗地板,很多人都不願意幹這個活,但柯林斯去了。

有一次,一個人不小心打碎了50箱的汽水,滿地都是黏糊糊的泡沫。柯林很是生氣,可他還是耐著性子把地板擦幹淨,因為這是他的工作。其實,就在柯林辛苦地擦洗地板的時候,他的一舉一動都被公司老板看在眼裏。於是,第二年他就被調往裝瓶部,第三年又被提升為副工頭。多年後,全世界的目光都凝注在他的身上——美國前國務卿柯林·盧瑟·鮑威爾。

在回憶錄中,柯林這樣寫道:“工作是為了自己,隻要你永遠認真負責地去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並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你就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在工作中,我們辛苦一點、認真一點,公司會多得到效益、老板會多得到財富,但是最終收獲最大的人還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收獲的是公司的發展、老板的賞識、以及經驗的累計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公司的發展可以讓我們有更豐厚的薪水,老板的嘉許為我們的晉升鋪平了道路;而經驗的累積和能力的提升,則是我們在任何情況下想要實現自我價值所必不可少的條件。這樣看來,我們工作實際上就是為了自己,我們所付出的努力,最終最大的受益者,還是我們自己。

在現實中,每個人都會有大腦短路的情形發生,忘記了我們究竟是在為誰而工作。我們會對崗位、對企業發出種種抱怨,或是嫌企業對自己的能力和貢獻熟視無睹;或是嫌企業的薪酬體係不合理;或是嫌主管、老板太苛刻。然而,當我們回過神來,發現我們在崗位上拚搏,所付出的一切不僅僅是為企業、老板、主管,更重要的是為了自己的個人前程的時候,我們再去仔細想想,我們的抱怨有多少是毫無價值、毫無意義、甚至是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有害的呢?

所以,別再抱怨自己隻是個打工的,隻有你喜歡一個企業,把公司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才能夠發現工作的快樂。退一步說,你既然選擇了現在的工作,至少該對它負責。我們不必像機器一樣“精確”地計算我們為企業付出的辛苦是否與薪水相符,我們要搞清楚我們是為了什麼才來工作。在工作中,不管遇到什麼情況,少點抱怨、少點借口、少點偷懶,為了自己的明天,多付出一些汗水,這樣的話你早晚會收獲巨大的回報!

試著讓你的工作變得有趣

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工作,更不要讓他人影響了你的工作熱情。厭惡是工作中的魔鬼,用厭惡的心態對待工作,成功隻會與你絕緣。

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多數人都是滿懷激情,他們認為自己心中埋藏了多年的夢想終於找到了可以播種的土壤,等待著未來某一天結出成功的果實。然而,待他們在職場打拚了一兩年之後,最初的那份激情就被磨沒了,因為工作中令人厭煩的事情太多了——

“每天麵對繁瑣、刻板、乏味的工作,我受不了了!”

“怎麼跟上司解釋也沒用,他根本不理解!”

“客戶的態度我真受不了,他們真把自己當成上帝了!”

“我發現這份工作一點都不適合我,我做得很不開心!”

於是,一開始那些自信滿滿的員工消失了,他們變得消沉了,抱怨工作剝奪了自己的時間,抱怨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太過複雜,抱怨工作性質不是自己喜歡的,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他們開始厭惡工作,甚至想要擺脫工作,終日悶悶不樂,把工作當成一種折磨。為了排解心中的不悅,有人選擇偷懶,有人選擇跳槽,還有人幹脆離職在家,空想那份適合自己、讓自己滿意的工作。

其實,並不是存心打擊這些人,隻是想真誠地告訴他們:如果你在工作中得不到快樂的話,那麼你在別的地方也很難找到真正的快樂。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了。

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人真正從事著自己喜歡的工作,也沒有多少人的工作是悠閑的。工作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一個問題結束了另一個又來了,不管是工作本身的瑣事,還是人際之間的溝通,這些都是工作中無法避免的問題。既然如此,為什麼有人可以始終保持一份熱情,有人卻中途變得消沉無比呢?

古羅馬哲學家馬可·奧勒留就告訴了我們答案。他在自己的著作《沉思錄》中寫道:“我們的生活,就是由我們的思想創造的。”這句話放在工作中,同樣適用。如果我們能夠主動發現工作的樂趣,經常給自己打氣,那就可以將工作帶來的疲勞和焦躁降到最低,從而讓工作為我們帶來成長和進步的空間。不怕工作乏味,最怕你是一個沒有情趣的人。

H.V.卡騰堡是著名的無線電新聞分析家。他22歲那年,在一艘橫渡大西洋運牲畜的船上工作,職責就是給船上運載的牲口喂水和飼料。然後,他騎著自行車周遊了全英國,緊接著又到了法國。抵達巴黎的時候,他已經身無分文,於是他在巴黎版的《紐約先驅報》上刊登了一則求職廣告,並找到了一份推銷立體觀測鏡的差事。然而,H.V.卡騰堡並不會說法語,但他挨家挨戶地上門推銷一年之後,竟然賺到了5000美元,成為當時法國收入最高的推銷員。

H.V.卡騰堡到底如何創造這一奇跡的呢?

最初,他讓老板用純正的法語把他要說的話寫下來,然後背得滾瓜爛熟,接著就去上門推銷。每一次,別人打開門後,他就開始用帶著美國口音的法語背誦那些推銷用語,聽起來非常滑稽。每到這時,H.V.卡騰堡便遞上實物照片。當對方提出一些質疑的時候,他就聳聳肩說“美國人……美國人……”,同時摘下帽子,把藏在裏麵的講稿拿給對方。這樣一來,對方就會大笑,而他也會跟著笑,然後再給對方看更多的照片。

H.V.卡騰堡在講述這段經曆的時候坦言,做推銷的確不容易。但他也說了,自己之所以能夠堅持下去,是因為心中有一個信念,那就是要把這個工作變得有趣。每天早上出門之前,他都對著鏡中的自己說:“卡騰堡,如果你要吃飯,就必須要做這件事。既然非做不可,那就做得開心一點。你就想象自己是個演員,正站在舞台上,下麵有很多觀眾看著你。你現在做的事就和演戲一樣,幹嗎不高興點兒呢?”就這樣,卡騰堡每天都給自己打氣,把一個他從前又恨又怕的工作變成他喜歡的事情,最後也讓他賺了很多的錢。

對於那些急於成功的年輕人,卡騰堡曾經給予了一句忠告:“我們常常覺得需要做一些運動,讓自己從半睡半醒狀態裏徹底醒過來。但我們更需要一些精神和思想上的運動,使我們每天早上能夠真正地活動起來,每天早上給自己打打氣吧。”

把自己當成演員,把工作當成“演戲”,“假裝”自己很喜歡工作,然後不知不覺地找到了工作的樂趣,提高了工作效率。實際上,這就是積極的心理暗示,用想法改變了現實。我們也應當學學這個方法,從“假裝”對工作有興趣開始,慢慢地發現工作的可愛之處,減少自己的抱怨和煩悶。如果你愛上了你的工作,那麼成功就離你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