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2 富貴如過眼雲煙(2 / 3)

生活中還有很多重要的東西。我們要知道,活著並不是為了賺錢。如果讓賺錢本身將時間全部占有,那麼即使你有再多的錢,也不會過得幸福。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可能不是哲學家,不過他們明白永遠都不能做財富的奴隸。

3 認清自己,不盲目攀比

有一位老人,見到自家的狗不如人家的狗好看,從此出去遛彎的時候便不再帶上自家的狗,而且還經常打它、罵它。過節的時候他看見鄰居的門前熱熱鬧鬧的,便心生不平,於是到處和別人說鄰居的壞話,脾氣也變得很糟。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在攀比者眼裏,蔚藍的天空永遠都屬於他人,自己的天空永遠都是陰霾的;在攀比者心中,笑臉永遠都屬於他人,憂愁都給了自己。自己的不幸以及他人的幸福,都能令攀比者痛苦萬分。

其實,那些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滿的人,並不是因為自己的生活有多麼困難,而是因為他們和別人的生活狀況進行攀比,如果看到了生活狀況比自己好的人,就總覺得別人比自己要幸福。於是,他們在無形之中就成為了不幸的人。如此一來,他們隻會更加痛苦。

從前有一隻烏鴉在樹上悠閑地唱著歌,忽然它眼前一閃,看見一隻老鷹叼著一隻綿羊從樹旁掠過,於是它向樹下麵看去,看到了有一群小羊正在吃草。

它心想:老鷹為什麼能把羊給叼走?它有的東西我也都有,比如爪子、翅膀。然後,烏鴉便決定學老鷹那樣去抓羊。

它先是在羊群上空盤旋著,看到了在羊群中有一隻最肥美的羊,然後俯衝而下,瞄準了剛才的那隻羊,還在空中向那隻羊說道:“你的身體多麼豐腴啊!我要把你做為晚餐上最可口的那一道菜。”語畢,烏鴉扇著它那無力的翅膀向肥羊衝去。

烏鴉不偏不倚地落在了那隻羊的背上,不過無論它怎麼使勁,都沒有辦法把羊叼起來。就在這個時候,放羊的小孩走過來了,烏鴉感覺不妙,想起身飛走,可是它的爪子已被羊毛緊緊地纏住。

這隻倒黴的烏鴉逃身無術,隻好眼睜睜地被小孩生擒,後半生都要在籠子裏度過了。

那些膚淺的羨慕,無聊的攀比,笨拙的仿效,隻能讓自己整天活在他人的影子下麵。處處幻想成為他人就等於失去了自己,這是攀比的悲哀。千萬不要總是盲目地去和別人進行攀比,就好像上麵故事裏的烏鴉一樣,非要和老鷹“試比高”,結果“抓羊不成反被抓”。

美國作家亨利·曼肯說過:“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事非常簡單,就是與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窮、房子更小、車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感就會增加。”同樣,如果我們對現在的生活感到不滿意的話,那就和過去的艱苦歲月對比一下。心裏多少會有一點安慰,從而感受到幸福和快樂。如果盲目地去攀比,隻能會毀掉一個人的幸福,讓人痛苦不堪。

有一隻小老鼠整天在為被貓追來追去感到難受,於是,它去求見菩薩。見到菩薩後說:“救苦救難的菩薩,您發發慈悲吧!我整天被貓追,快要崩潰了!”菩薩聽後,把它變成了一隻貓。

小老鼠變成貓以後,本來以為可以過上舒舒服服的日子了,可沒想到現在又被狗追來追去。它覺得還是大象最厲害,於是又央求菩薩:“把我給變成一頭大象吧,這樣就沒有動物敢欺負我了!”菩薩聽後,又把它變成了大象。

小老鼠變成大象後,過上了比較舒服的日子。可是,好景不長,有一天它的鼻子感到很難受,卻不知道裏麵有什麼東西,它真想把自己的鼻子割下來!

過了一會,它看見有一隻小老鼠從自己的鼻子裏鑽了出來,這時它恍然大悟:原來做小老鼠也挺好的!

從此以後,小老鼠再也沒和誰攀比過。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清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過屬於自己的生活。尋找自己的幸福時,不要老是把目光集中在別人身上。就像上麵故事裏的那個小老鼠一樣,無論什麼都想和別人進行攀比,最後繞了一大圈還得回來,因為原來的自己是最好的。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和別人攀比,幸福其實就在你們的身上,還和別人攀比什麼呢?

少一點攀比之心。當一件好事落到某人頭上的時候,不要去攀比,因為它會讓你痛苦或寢食難安的。嫉妒容易讓你對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對他人的不幸感到快樂。何不把狹小的心胸變得豁達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當心胸狹小的時候,針尖般大小的煩惱都會把我們刺疼;當心胸豁達的時候,即便天大的煩惱,也必將被我們的包容和大度所化解。

我們一定要明白,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自己的幸福也是自己的。不要與人攀比,不要羨慕別人的榮華富貴,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創造財富。始終抱有一顆平常心,過自己的日子,不管順境好還是逆境,隻要付出了勞動,就一定會感受到快樂,而且是屬於自己的快樂。

4 淡泊明誌,擺脫欲望的束縛

一位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10歲時被糖果,20歲被戀人,30歲被快樂,40歲被野心,50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時候才能隻追求睿智呢?”

由此可見,人的物欲是非常強盛的,它就像一個惡魔那樣,讓我們的內心得不到片刻清淨。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要淡泊明誌。

在欲望的支配下,有些人經常為了權力、地位和財富不惜削尖了腦袋往裏鑽。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為了滿足物欲、情欲、權欲、財富欲等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不惜拋棄良知,通過“爾虞我詐、貪汙受賄、招搖撞騙”這些伎倆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些人活得是非常痛苦的,因為在他們眼中,還有很多人比自己更富足,還有很多人的權力比自己大,所以他們還要硬著頭皮往前衝,這樣勢必透支了體力、精力與生命。

沒錯,每個人都想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這是我們的合理欲求。不過,如果把這種欲望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麼它就不合理了,會把我們在無形之中變為欲望的奴隸。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農夫救了地主一命,地主為了報答農夫的救命之恩,於是決定送給他一塊土地。農夫一聽說要得到一塊土地,高興得手舞足蹈。地主就告訴他:“明天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

那人拚命地跑啊跑啊,太陽偏西了還不想回來。當太陽落山前,他還是跑回來了。不過人已精疲力竭,上氣不接下氣,還沒等站穩腳跟,他就已經癱倒在地主的跟前了。這一癱就再沒起來。於是地主找人挖了個坑,就地把他埋了。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其實就這麼大!”

上麵的那位農夫,不僅沒有得到土地,反而把自己的性命都給搭了進去。欲望這東西是沒有止境的,我們日複一日地奔波勞碌,最終得到的不就是埋葬我們身體的那點土地嗎?伊索說過:“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

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其實沒有什麼目標非叫我們實現不可,也沒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用寶貴的生命去換取。那麼,就讓我們把欲望看得淡些吧!將它減少再減少,這樣,你才會發現隻有真實和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樂的。當我們擁有了這種豁達的心境,做起事來不會再感到慌張和浮躁,相反會覺得格外輕鬆和得心應手。

怎樣才能做到淡泊明誌呢?古人說過這樣一句話“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麵對名利場上的爾虞我詐,毅然辭官回鄉,雖然“躬耕”的生活苦了點,不過他能把名利置於身外,活得又是多麼灑脫啊!隻要我們能做到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一定也能獲得這種灑脫的境界!

在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欲望實在太多了,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們還有自我實現這一欲望,這種欲望在某種意義促進了社會發展的。可是,欲望是沒有止境的,欲望太強烈,就會造成痛苦和不幸,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有一個流浪漢,每天在大街上溜達的時候總在想:如果我手裏有五萬元錢,就別無他求了。

一天,流浪漢和往常一樣在街上溜達著,突然在牆角看到了一隻非常可愛的小狗,流浪漢向四周看了看,發現沒有人,於是他地把小狗給抱回了橋洞裏,並找來一條繩子把它拴了起來。

流浪漢怎麼也不會想到,原來眼前的這條小狗是當地大富翁家丟的,而且它是純正的進口名犬。那位大富翁見愛犬找不見了,非常著急,於是就貼了尋狗啟事:如有拾到者請速還,並付酬金五萬元。

第二天,流浪漢出來溜達時,看到了這則啟事。心一下子樂開了花,趕緊抱起小狗準備去領那五萬元酬金。可當他再次路過貼啟事地方時,發現啟事上的酬金已變成了六萬元。原來,大富翁非常著急,剛剛把酬金提高到了六萬元。

流浪漢擦了擦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腳步突然停了下來,想了想又轉身將狗抱回了橋洞,重新把它拴了起來。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漲了,第四天又漲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漲到了讓所有人都感到驚訝時,流浪漢這才跑回橋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隻可愛的小狗已被活活地餓死了,而流浪漢還是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