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是環亞建築工程公司的執行副總,幾年前他是作為一名送水工被環亞一支建築隊招聘進來的。趙輝並不像其他的送水工那樣把水桶搬進來之後,就一麵抱怨工資太少一麵躲在牆角抽煙。他給每一個工人的水壺倒滿水,並在工人休息時纏著他們講解關於建築的各種知識。很快,這個勤奮好學的人引起了建築隊長的注意。
兩周後,趙輝當上了計時員。當上計時員的趙輝依然勤勤懇懇地工作,他總是早上第一個來,晚上最後一個離開。由於他對所有的建築工作比如打地基、壘磚、刷泥漿等非常熟悉,當建築隊的負責人不在時,工人們總喜歡問他。
一次,負責人看到趙輝把舊的紅布包在日光燈上,以解決施工時沒有足夠的紅燈來照明的困難,負責人決定讓這個既勤奮又能幹的年輕人做自己的助理。現在他已經成了公司的副總,但他依然特別專注於工作,從不說閑話,也從不參加到任何紛爭中去。他鼓勵大家學習和運用新知識,還常常擬計劃、畫草圖,向大家提出各種好的建議。隻要給他時間,他可以把客戶希望他做的所有的事做好。
趙輝並沒有什麼驚世駭俗的才華,他隻是一個窮苦的孩子,一個普普通通的送水工,但是憑著勤奮工作的美德,逐漸將自己磨礪成一把鋒利的寶劍,他幸運地被賞識,並一步一步地成長。這就告訴我們,要想在這個時代脫穎而出,你就必須付出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的勤奮和努力,擁有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心,將自己磨礪成一把鋒利的“寶劍”,這樣,上司才會重用你,否則你隻能由平凡轉為平庸,最後變成一個毫無價值和沒有出路的人。
3.把工作當成磨煉自己的事業
如果你隻把工作當作一件差事,那麼你就很難傾注你的熱情,而如果你把你的工作當作一項事業來幹,情況就會截然不同。下麵這個故事就能說明這一點。
一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被分配到了一個偏遠的山區當小學教師,這讓他感到十分失落。他不斷地托人找關係,投送求職書,希望能夠離開這個山區,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可是不論他的求職書寫得多麼漂亮,他托的人動用怎樣的關係,還是沒有一家單位願意接納他,因為所有的用人單位都不相信一個對自己本身的職業毫無熱情而言的人會全力以赴地工作。無奈之下,他隻好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山區勤勤懇懇地工作起來,他開始把這份職業當成事業看待。數年之後,他的教學能力逐步提高,他教的學生期期都十分優秀,並且他的教學論文也頻頻發表在權威的雜誌上。這時候,很多的教育機構向他發來了邀請函,電視台和報紙也都紛紛報道他的故事,高度稱讚他的教學水平和工作態度。最後他被評為省裏的優秀教師。
把工作當作一項事業來做,把自己的職業生涯與工作聯係起來,你就會像故事中的大學生一樣覺得自己所從事的是一份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並且從中體會到使命感和成就感,從而徹底改變渾渾噩噩得過且過的工作態度。
不論我現在所從事的是怎樣一種工作,不管我是一個水泥工人,還是一個IT精英,隻要我勤勤懇懇地努力工作,把工作當事業,不斷磨礪自己,打造自己的獨門絕招,就能使自己成為一把耀眼的利劍,成為職場上的成功者。
◎ 把握機遇是成功的關鍵 ◎
通過種種超極限訓練和殘酷激烈的競爭,隊員基本淘汰一大半,剩下的進入全軍範圍淘汰賽。通過了“選拔比賽”後,並不等於所有隊員都拿到了“固定保險”。要知道,接下來的“魔鬼選拔”更殘酷、更嚴格。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失敗者,他們在談起別人獲得的成功時,總會憤憤不平地說“別人憑運氣”,“趕上了好機會、好時候”。這些失敗者從來都不采取行動,而是等待著有一天他們會走運。他們認為成功者的命運是一帆風順,而自己的命運則全是倒黴。殊不知,成功並不是降臨在幸運兒頭上的偶然事件,而是由人們自己把握的。
有許多發現和發明看起來純屬偶然,其實,仔細探究就會發現,這些發現和發明絕不是什麼偶然得來的,也不是什麼天才靈機一動或憑運氣得來的。
人們常常引用蘋果落在牛頓頭上,導致他發現萬有引力定律這一例子來說明所謂偶然事件在發現中的巨大作用。但人們卻忽略了,多年來,牛頓一直在為重力問題苦苦思索。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牛頓思考了該領域內的許多問題及其相互之間的聯係。可以說,關於重力問題的一些極為複雜深刻的問題他都反複思考推敲過了。蘋果落地這一日常生活現象之所以為常人所不在意,卻能激起牛頓對重力問題的理解,能激起他靈感的火花並進一步做出異常深刻的解釋,很顯然,這是因為牛頓對重力問題已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成千上萬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卻很少有人能像牛頓那樣引發出深刻的定律來。
事實上,在大多數情形下,這些在常人看來純屬偶然的事件,不過是從事該項研究的人長期苦思冥想的結果。也就是說,純粹的偶然性雖然以偶然事件的形式表現出來,但它其實也是在不斷實驗和思考之後所必然出現的一種形式。因此,我們要想抓住這些機會,捕捉這些偶然,獲取成功,就需要在平日裏付出勞動,有能夠捕捉這些機會和偶然的各種準備,並且科學準確地判斷形勢,發現機遇,並做出正確的決策去抓住機遇。阿曼德·哈默的成功就與他能夠機警地判斷形勢,把握機遇有著很大的關係。
阿曼德·哈默,出生於美國的紐約市。哈默在修完兩年的醫學預科之後考上了哥倫比亞醫學院,此時他父親的製藥廠陷入困境,父親要他接管製藥廠,但不許他退學,哈默接受了。當時,哈默剛剛19歲。
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了食物的緊張,美國政府下令不許用穀物釀酒。哈默知道了這個信息之後,預測到威士忌酒馬上就會短缺。當時美國釀酒廠的股票為每股90元,而且以一桶烈性威士忌酒作為股息,哈默立即買下了5000股,並因此得到了作為股息的5000桶烈性威士忌酒。
果然,市場上很快便短缺威士忌酒,哈默不失時機地把桶裝威士忌酒改為瓶裝賣出。於是,哈默的威士忌酒大受歡迎。當哈默的5000桶賣掉2500桶的時候,一位叫艾森柏格的化學工程師前來拜訪哈默。這位客人說,如果在威士忌酒中加上80%的廉價土豆酒精,數量可增加5倍,而且這種混合酒的味道也不錯。
哈默遵照這位工程師的建議做了試驗,結果確實如此。於是,哈默將所剩的2500桶威士忌酒變成了12500桶,並為這種酒申請了“金幣”商標。在當時缺酒的年代,“金幣”酒十分暢銷。不久,他買下了一家土豆酒精廠,並且大量地生產土豆酒精,繼續大量地生產“金幣”混合酒,獲得了很高的利潤。
不久,美國政府不再限製用穀物釀酒了,這對哈默來說就是一場災難。但是,哈默立即又對形勢做了分析,他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會馬上結束,即使馬上結束了,美國的經濟也不會很快地好轉起來,因此,穀物開放的時間不會很長。於是他決心繼續廉價收購無人問津的爛土豆。果然不出哈默所料,“穀物開放”隻持續了一個月就宣告結束,哈默“金幣”酒比以前更暢銷了。
哈默生產威士忌酒自始至終都注意到了社會發展的動態,從抓緊時機購買股息以獲得威士忌酒到廉價地收購土豆,都說明哈默自始至終都是在審時度勢地把握時機。正因為他能審時度勢地判斷形勢,所以他的一係列決策才做到了準確無誤。
盡管時機是一種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因素,有一定的神秘性,但是並不是無法捉摸和預料的。聰明的人總是一方麵從事手頭的工作,一方麵注意捕捉取得突破或成功的時機,當時機沒有成熟的時候,他們便積蓄力量或者尋找出路,一旦時機成熟就順應形勢或潮流,完成自己的事業,就像李維·施特勞斯這樣。
年輕時,李維·施特勞斯到美國舊金山去經商,除了一般商品他還帶了些帆布以供淘金者做帳篷之用。但是,他還沒有來得及下船,貨物就都一售而空了,除了帆布。一針一線都需從外麵進口的舊金山人需求之旺給李維留下深刻印象。
下船後,李維帶著帆布開始了他的“淘金”曆程。他遇到一位挖金的礦工,此人抱怨道,他們需要的並不是帳篷而是挖金時經磨耐穿的褲子。頭腦靈活的李維一點也不含糊,隨即和那位礦工一起到裁縫店,用隨身帶著的帆布給他做了一條褲子,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條工裝褲,也就是今日十分時髦的牛仔褲的鼻祖。那位礦工回去之後,消息不脛而走,大量訂單迅即而來。
礦工需要的是耐磨的褲子,而李維手頭隻有做帳篷的帆布。如果李維的頭腦不靈活,他就隻會後悔自己帶錯了商品,而失去這次絕好的賺錢機會。
在能夠把握機遇並且充分地利用機遇的人那裏,機會時刻都存在著;而在對機遇毫無知覺也不會很好利用的人那裏,即使機遇來到眼前,他也不能及時地抓住,反而讓機會白白地失去了。機遇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問題,關鍵是一個人在麵對機遇的時候,究竟能不能真正把握住。
如何抓住機遇,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準則可循。但是,充分的準備和過人的洞察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當今社會,機遇與危機並存,隻要我思路開闊,頭腦靈活,就能夠在生活中把握機遇,鑄造輝煌的人生。
◎ 成功屬於用腦子做事的人 ◎
做事多多思考,往往事半功倍,遇到困難的時候,隻有通過動腦筋才能夠獲得最佳解決方法,不隻是憑著自己的一顆堅持的心就能得到。腦者,思也!隻有善動腦子,善於思考,才能在複雜的社會中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自古以來,成功都屬於用腦子做事的人,可以這麼說,用腦子做事是成就大事的基礎,特別是對於那些精明強幹的人,更是擅長謀劃。善於動腦子的人總是能運用自己的智慧謀略,尋找到適合於自我發展的良機,從而獲得勝局。下麵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道理。
德國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同樣年齡的年輕人同時受雇於一家店鋪,並且拿同樣的薪水。可是叫阿諾德的小夥子卻青雲直上,而那個叫布魯諾的小夥子卻仍在原地踏步。
布魯諾很不滿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終於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兒發牢騷了。老板一邊耐心地聽著他的抱怨,一邊在心裏盤算著怎樣向他解釋清楚他和阿諾德之間的差別。
“布魯諾先生,”老板開口說話了,“你今早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麼東西賣。”
布魯諾從集市上回來向老板彙報說,今早集市上隻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
“有多少?”老板問。
布魯諾趕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後回來告訴老板一共有40口袋土豆。
“價格是多少?”
布魯諾又第三次跑到集上問清了價錢。
“好吧,”老板對他說,“現在請你坐到這把椅子上一句話也不要說,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
阿諾德很快就從集市上回來了,並彙報說到現在為止隻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一共40口袋,價格是多少多少;土豆質量很不錯,他帶回來一個讓老板看看。這個農民一個鍾頭以後還弄來幾箱西紅柿,據他看價格非常公道。昨天他們鋪子的西紅柿賣得很快,庫存已經不多了。他想這麼便宜的西紅柿老板肯定會要進一些的,所以他不僅帶回了一個西紅柿做樣品,而且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麵等回話呢。
此時老板轉向了布魯諾,說:“現在你肯定知道為什麼阿諾德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布魯諾跑了三趟,才在老板的不斷提示下,了解了集市的部分情況;而阿諾德僅一趟,就掌握了老板需要和可能需要的信息。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像布魯諾那樣,上司吩咐什麼,就幹什麼,自己從不動腦,結果長期不被重用,還慨歎命運的不公平。而像阿諾德那樣辦事高效、靈活的人,不僅圓滿完成領導交給的任務,還主動給領導提供參考意見和盡可能多的信息,自然會得到領導的賞識。
確實,要想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就必須學會用腦做事,而諸多的事實也告訴了我們,成功曆來是屬於用腦做事者的。企業的發展亦是如此,麵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隻有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才能變通起來、靈活起來,進而掌握主動權。正所謂變則通。在形形色色的商業活動中,形勢的變化相當複雜,要想做到積極應變,除了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以外,還要拋棄成規,變革自己。隻有“變”才能改變目前的處境。
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老福特,出身於農民家庭,而正是這樣的身份讓他在汽車工業中脫穎而出。因為作為農民的兒子,他最了解當時美國農村的狀況:地廣人稀,農民大量需要農用客貨兩用車。那時候道路狀況不好,農民的文化水平又很低,所以,他們需要的是操作簡單、堅固耐用並耐得住顛簸的汽車。結合這個特點,他生產出了操作簡單、結實耐用、價格低廉的“T”型車,迎合了大多數人的需要。
很快,福特汽車占據了世界汽車市場68%的份額。在這個過程中,老福特不斷創新,當時其他製造汽車廠家的工人都是每天工作10個小時,每天3美元。他卻推出“8小時工作製”,“每天5美元”,這表麵上對公司的原始積累很不利,但是卻吸收了很多熟練工人,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外,他還發明了“生產流水線”,並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管理”這一管理理論。當時可以用富可敵國來形容福特家族。但是,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進入大眾化富裕時代時,老福特秉持著農民的傳統認識,認為應該堅持勤儉生活,“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所以,他依然在拚命地生產“T”型車,強調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可是美國人已經不需要這種車了,因為道路已經修好,人們開始要求車子速度快、造型美觀、具有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