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做夢,偶遇一位智者,開導他說:“世上每一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
盲人突然從夢中驚醒,恍然大悟,心情頓覺開朗起來。從此,他把失明看做是上帝對自己的特殊偏愛,振作奮鬥,不斷向命運挑戰。後來,他成為一名遠近聞名的優秀按摩師,為許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跡也被寫進了當地的小學課本。
人類曆史上有太多的天才俊傑都“被上帝咬過一口”:失明的文學家彌爾頓,失聰的大音樂家貝多芬,不會說話的天才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也許,由於上帝的特別喜愛,他們都被狠狠地“咬了一大口”。
其實,追求完美本身並無可厚非,我們可以把它視作一種浪漫的憧憬與希望,或是生活的一個過程和體驗。但如果把浪漫淩駕於現實之上,把幻想寄托於現實之外,一味地追求某種超越人生現實的終極完美,那麼,自我人生悲劇的序曲也就開始奏響了,接下來的生活必將在一種虛無的痛苦中淩遲自己的生命之軀。
有缺陷,我們就要學會舍棄缺陷,是從內心中去舍棄,這時,我們才會發現生活的快樂。太過於執著,隻會讓我們深陷其中。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又何嚐不是這個道理呢?
斷臂的維納斯流芳至今,正是“美中不足”成就了它的經典。缺陷就是我們人生最好的體現,正因為美中不足,才會體現出舍棄的重要性。我們要知道,有陽光照耀的地方才會有陰影。任何事情都是相對存在的,所以,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我們才會發現缺陷;在索取的過程中,我們才會發現舍得。認清現實,接受現實,就是風範的最完美體現。
有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在一次車禍中,不幸失去了自己的左臂,但是他仍然堅持向一位老師學習柔道。
這個小男孩非常珍惜學習柔道的機會,但是6個月以來,小男孩隻練了一個動作,他非常好奇地問老師:“老師,這個動作我已經練好了,您能不能再教我一個其他動作?”
老師不慌不忙地說:“你隻要把這個動作練好就可以了。”
小男孩雖然想學習其他動作,雖然老師的話讓他非常費解,但是他還是照做了,繼續把這僅有的一個動作練得純熟。
幾個月彈指而過,老師帶著小男孩參加了一個比賽。
比賽中,他熟練地運用著老師教給他的這一個動作,一路上過關斬將,殺進了決賽。決賽對手非常強大,小男孩幾乎要失敗了,但是他還是堅持住了,最後反敗為勝,贏得了這次比賽的冠軍。
比賽結束之後,小男孩非常奇怪,就問老師:“為什麼這麼長時間,我隻練一個動作就奪冠了呢?”
教練說:“我教你的這個動作是柔道中最難的一個招式,你能把它運用自如非常好,這個動作的破解招式也隻有一種,那就是要抓住你的左手,但是正因為你沒有左手,這個招式在你身上就變得非常完美了,而你也因此取得了這次比賽的冠軍。”
小男孩的缺陷卻成為了他的優勢所在,缺陷並不是我們的弱點,在很多情況下,缺陷也可以轉變為我們的優勢。這就像舍得一樣,放棄的時候,我們才能追求更美好的東西。
對於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來講,提倡這種“美中不足”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是“沒有完成”的動物。而未完成則是一種人生的常態,也是一種積極的心態。生活中有很多的遺憾和缺陷,如能以積極健康的心態來麵對,也不失為人生的另一種完美。
舍得就是一種缺陷,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也許舍得背後會有另一番風景呢?如果一個人隻想一味索取的話,隻會讓他走向極端,人生需要不斷打磨,打磨的過程就是不斷錘煉、不斷蛻變的過程。
不要太在乎一些東西,不要因為做事情有缺陷而懊惱,人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是有瑕疵的。
我們應該認識到,一個人若真的達到“完美”了,從某種意義上說,便是一個可憐的人。因為他永遠無法體會有所追求、有所希望的感受;也永遠無法體會接收到別人帶給他一直夢寐以求的東西時的喜悅。
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就像在文物鑒賞領域,有這樣一個普遍而簡單的道理:鑒別一件寶物是真品還是贗品,其中一點就要看它有沒有瑕疵;真正天然形成的寶物或多或少都要有點遺憾之處,而非人工仿製的那樣完美無缺。我們隻有做到這一點,我們的風範才能在無形中展現出來。
欲望總是得失的序章
曾國藩曾說:“得失有定數,求而不得者多矣,縱求而得,亦是命所應有。安然則受,未必不得,自多營營耳。”正如曾國藩所說,人生中得失就像是有一種潛在規律在左右,所有事情就像是早就安排好了。正如我們本身的欲望一樣,它出現之後,必然會有得失尾隨其後。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得而複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果而言,失去比得到更為本質。隨著整個生命的離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將失去。世事無常,沒有任何一樣東西能夠被真正占有。既如此,又何必患得患失?我們應該做,也是所能做到的,便是在得到時珍惜,失去時放手;安然於兩者之間,心平而氣和。
在一個雷電交加、大雨傾盆的夜晚,你開著車準備回家,在回家的途中,你看到3個人正在焦急地等待公共汽車的到來,這3個人分別是:一位是快要死亡的老人,他需要馬上送往醫院急救;一位是醫生,他曾經救過你的命,你想報答他,但是一直沒有機會;一位是你心儀的女孩(男孩),她(他)是你做夢都想要娶(嫁)的人,她(他)是你生命中最珍惜的人,如果錯過了,以後就再也沒有了。但是更為痛苦的是,你的車隻能再坐下一個人,你應該如何進行取舍呢?
這是一家公司的麵試題,幾百名的應征者中,隻有一個人的答案讓麵試官滿意,並且錄用了他。這個人隻說了一句簡簡單單的話:“把汽車和鑰匙都給醫生,讓醫生開車載著老人去醫院,而我則留下來,陪我的夢中情人一起等公共汽車。”
人活著難免有取舍,就像這道選擇題一樣,我們都希望得到完美,但是完美往往是不存在的,如果醫生不會開車怎麼辦,又或者接下來車壞了怎麼辦?正因為事情的不完美,我們才會選擇珍惜。
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當欲望出現的時候,我們就會執著地去追求,而且更多的時候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當欲望來臨時,我們總認為得到本就理所當然,失去反而成了非常態。所以,每每失去,就不免感傷和追憶。
其實,當我們冷靜下來,心中就會明白,在漫漫人生長河中,得失相伴隨時。人生苦短的歎息,花開花落的無奈,即使詩畫中也是風雨和陽光同在。這才是大自然的規律,也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向來被世人奉為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精神典型,一段《五柳先生傳》便足以為證: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想當初,那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也曾有過報效天下之誌,13年的仕宦生活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嚐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13年。然而終究,賦《歸去來兮辭》,掛印辭官,徹底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毅然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對於所謂的世事得失,怎一個瀟灑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