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3 在給予麵前,舍得是一種風範
《易經》有雲:“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舍棄、不斷獲得的過程。如果我們不能舍棄一些不必要的負擔,等到我們獲得一些必要的東西時,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沒有地方能容下了。
在給予麵前,舍得是一種風範。懂得舍棄的人是有長遠規劃的人,他們不會為了眼前利益而犧牲掉自己的未來利益。舍棄的是過去,得到的是將來,隻要我們用心去思考,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舍棄方知天地寬
古話說得好:“欲先取之,必先予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想要索取,先要學會舍得。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有位哲人曾說:“我們的痛苦不是問題的本身帶來的,而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模式而產生的。”這話很有道理,它告訴我們要懂得放下過去,別讓現在寶貴的時間束縛在過去的糾結中。
學會舍棄就是要求我們舍棄掉一些多餘的想法,我們想要收獲快樂,就應該學會舍棄痛苦。任何時候,痛苦都隻是暫時的。我們每天都能看到第一抹晨曦出現,都能看見陌生的人和風景,都能有一個新的心情,這樣,就已經足夠了。
舍棄痛苦,就是不再執著於過去,過去的已然成為曆史,而未來依然在我們腳下,當我們找到腳下的路,認清前行方向之後,心中和眼中看到的是未來,而過去的痛苦早已經被我們拋到腦後。
著名國畫藝術大師張大千先生蓄著長長的胡須。
一次,朋友無意間開了一句玩笑,問他晚上睡覺時胡須怎麼放。結果那天晚上,他徹夜失眠了,不知道把胡須放到哪裏才好。
就像張先生事後自己回憶時說:“平常都不會擔心這方麵的事,怎麼一在意就出問題了。”
很多時候,過去的痛苦都是因為我們過於在意而引起的。像張先生一樣的,有人稍一觸及他的胡須,就會徹夜難眠,主要就是因為他不懂得舍棄別人強加的想法,如果別人不提及此事,他也不會注意到。
如此說來,要想獲得身心的輕鬆,並實現內心真正的愉悅與安詳,關鍵在於我們懷著怎樣的方式去思考,抱著怎樣的心態去生活。“九九歸一”,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卸載與清零。隻有舍棄消極虛偽的思想、懦弱偏執的個性、自暴自棄的心態這些心靈包袱,並用善良的天性和積極的姿態去彌補某種空虛時,才能純淨而輕鬆地享受生活,而風範也會在這一刻,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一位僧人看到農人插秧時曾說道:“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詩中的原意就是:農人手拿著青秧一步步往後退,退到田邊,退到最後,就把所有的秧苗全部插好了。正因為倒退著插秧,才不至於踩壞秧苗,而迅速地插完。
人生正是如此,有時候,舍棄、退卻並不是懦弱的表現,我們既然無法抓住,或者是無法抓得長久,不如就放手。一收一放,體現的正是人們良好的心態。
人生本來就不是盡善盡美的,記得一對夫妻在婚禮現場中,丈夫對妻子說:“對不起,你要和我一起受苦了。”
丈夫說得很對,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受苦的過程,呱呱墜地之後,我們要哭,學走路的時候要跌倒,工作的時候要忍受上級的苛責……回首人生,我們會發現,原來一切並不坦蕩,但是我們卻快樂地走了過來。這是因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們學會舍棄,學會忘記痛苦,忘記不愉快,等到消極情緒消失,積極情緒就會出現,而風範也就會自然出現了。
一位年輕婦人正在廚房裏做飯,忽然聽見從客廳裏傳來4歲兒子極度恐慌的聲音:“媽媽,媽媽,快來呀!”
年輕婦人聞聲便下意識地跑到了客廳,才發現原來兒子的手卡在了一個花瓶中無法脫出,因此痛得連聲直叫。
她想幫兒子將手從花瓶中拉出來,可試來試去也無濟於事。看著兒子臉上掛滿了淚水,年輕婦人心疼至極,便找來一個錘子,小心翼翼地把花瓶敲破了。
費了很大的勁,兒子的手終於出來了。
這時,兒子緊緊攥成一個拳頭,怎麼也不鬆開的小手嚇壞了年輕婦人。她想,難道是孩子的手在花瓶裏卡得太久而變形了?
等她將兒子的拳頭小心地掰開時,一麵徹底鬆了口氣,一麵讓她哭笑不得:孩子的手沒事,他的小手心裏緊緊攥著的,是一枚5分錢硬幣——而那個剛剛被她敲碎的,是一個價值3萬元的古董花瓶。
原來,淘氣的兒子不小心將幾枚硬幣扔進了花瓶,便想把它們取出來。可由於緊緊攥住硬幣的拳頭大過了瓶口,於是就怎麼也出不來了。
年輕婦人不由問兒子:“你怎麼不放下硬幣,把手鬆開呢?那樣你的手就可以出來,媽媽也就不必砸爛這個花瓶了。”
兒子隻回答了一句話:“媽媽,花瓶那麼深,我怕一鬆手,硬幣就跑掉了。”
為一枚5分錢的硬幣,砸爛了一個價值3萬元的花瓶,這個故事聽起來未免有些可笑。但是會心一笑之後,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中,已經長大的我們原來也是如此,有多少人正是由於將手中的東西抓得太緊,最後導致了因小失大,甚至導致悲劇?這些人手中緊抓的“硬幣”,在他們看來都是十分重要的東西,比如利益、成就、權力、麵子、學識……但也許從未有人幫他們點破:這些其實都隻是那“5分錢”,人生的“3萬元”和更有價值的追求,應該是感知幸福的能力。這決定了我們是否能有一顆平靜而快樂的心,以及和諧而廣闊的生命。
想來,人們之所以緊抓“硬幣”不願鬆手,可能是因為害怕一旦放手,這些本來已屬於自己的東西就再也沒有了。但假若我們再往下想,這種害怕失去的心理其實是因為內心的不安而造成的,至少現在的快樂還並不是那麼充盈。
讓痛苦的回憶隨風而散,讓快樂的記憶永存世間。我們就需要如此,舍棄痛苦,憧憬未來。因為未來有我們的“世外桃源”,有我們的期許,更是我們的風範所在。
有陰影的地方才會有陽光
人世間有著無窮無盡的選擇,不管我們身處何職,在做什麼,每時每刻都需要做出選擇。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是一個並不完美的社會,因為它告訴我們,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我們隻能兩者相權取其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個,進而舍棄另外一個。
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既然太陽上也有黑點,人世間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沒有缺陷。”也就是說,缺陷體現了有血有肉的真實與自然,反倒彰顯了事物本身的魅力。舍棄雖然讓人感到痛心,但這也正展現出了我們與眾不同的風範。
抱有完美的幻想,往往容易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最後隻得沮喪、羞愧地承認自己達不到完美的標準,進而因受阻而感到無力與自卑。接受不完美的缺憾,才是客觀和唯物的態度。如此,一切順應規律,回歸本初。
舍棄並不是放棄完美,而是讓我們在完美的路上繼續追尋。正因為人生有舍,我們才會有得,正因為人生有缺陷,我們才會不遺餘力地追求完美。很多東西,不是直觀去感受它的美,而是需要用心去體會。就像小說中所寫的一樣,寫得很好,我們有想象空間,就會感到身臨其境,等到影視劇上映之後,我們的心理就會產生落差,而那種美也就自然消失了。
有一個從小就雙目失明的孩子,一直為這一缺陷而備感沮喪。他悲觀地認為自己這兩雙“瞎了”的眼睛從一開始就是不完美的,且再也沒有能力扭轉。於是,他放棄了任何追求,渾渾噩噩地消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