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9 在壓力麵前,從容是一種風範(2 / 3)

事情過去半年之後,那人再次遇到了皮特,問皮特最近怎麼樣,並且問了皮特那次搶劫的經過。

皮特微笑著說:“我很幸運。搶劫犯闖進餐廳的時候,我第一反應就是忘記了鎖後門。當搶劫犯朝我開槍之後,我可以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我可以死,另外一個就是我可以生。最後,我選擇了要活下去。”

那人非常驚訝:“你不害怕嗎?”

皮特解釋說:“當我被推進急救室的時候,我看到醫生和護士緊張忙碌表情的時候,我也感到了害怕。因為他們的臉上的表情明顯是在說,我已經是一個死人了,所以,我知道,我應該采取一些行動了。”

那人問:“你采取什麼行動了?”

皮特回答說:“當時,有一個身材高大的護士問我是否對什麼東西過敏,其他人都在等待我的回答,我笑著回答說,‘有。’接下來,我喘了一口氣說,‘子彈。’醫生和護士在我身邊都大笑了起來。這時,我告訴他們,我想活下去,請不要對我失去信心。最後,奇跡發生了,我真的活了下來。”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份好心情,都希望壓力被我們關在門外,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壓力往往會背離我們的思想,如影隨形,我們想擺脫,也擺脫不掉,這時,就需要我們及時調整心情,做快樂的自己,這樣,壓力才會背離我們。

的確,漫漫長路,人生舞台,會有各種各樣的壓力噴湧而來。越是有壓力,我們就越需要學會在各種紛紜擾攘中“關門”,在貼著“情感”標簽的房間充分享受情感,在貼著“工作”標簽的房間充分展現工作能力,在貼著“休息”標簽的房間安心休息。但是,享受每一刻純粹生活的前提是,關上其他的房門。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然後悠閑愜意地生活下去。

這正如英國前首相勞合·喬治的一個生活習慣:平日裏,他每走過一扇門,便隨手把身後的門關上。對此,喬治向朋友們微笑著解釋說:“我這一生都在關身後的門。”我們要做的就是像喬治一樣,學會關上門,把壓力關在外麵,這樣,我們才能輕鬆工作,輕鬆生活。

我們每個人都有煩惱、都有壓力,都有屬於自己亟待解決的事情。正因為此,我們才需要關門,需要遺忘。壓力就像泥沼,當我們與它接觸時,我們就要學會冷靜思考,而不是用力掙脫,因為越用力就會越在乎,我們就會陷得越深。我們應該學會轉移角度,這樣壓力的束縛就會變鬆,我們才能成功擺脫掉壓力。

學會關門,把壓力關在門外,擺脫壓力的我們才能輕裝上陣,才能繼續為了夢想而拚搏,才能實現人生價值,而我們也將會收獲一份淡雅安寧的心誌。

一個技工師傅被英國的一個農場主雇用來安裝農舍的水管。可沒想到開工的第一,竟是這樣度過的:先是技工駕車駛往農舍的路上,因為輪胎爆裂而足足耽誤了兩個小時。滿身大汗地到了農舍,剛要幹活時,又發現電鑽也壞了。最後,連他讓別人開來的那輛載重一噸的老爺車也拋錨了。費盡周折,技工總算是沒有誤了工作。到了收工時,雇主為表示感謝而開車送他回家。

到了家門口,技工邀請雇主進屋去喝杯茶。就在兩人一起走向單元門時,技工忽然停住了腳步,沒有馬上進去。隻見他閉上了眼睛,深深地吸了幾口氣,再伸出雙手撫摸了一下門口旁邊一棵小樹的枝丫。

進了家門後,技工仿佛在瞬間換了一個人似的,滿臉笑容,充滿活力地抱起兩個孩子,再給迎上來的妻子一個深情的吻。然後,熱情地把這位雇主介紹給家人,並盛情招待。

雇主就在這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氛圍中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晚上。離開時,技工把他送出了院門口。臨走時,雇主終於按捺不住好奇心,向技工問道:“看起來今天一天的辛苦和倒黴事並沒有影響到你回家後的心情,你剛才臨進門口時做的那個動作,有什麼特別的用意嗎?”

技工笑笑,爽快地回答說:“是的,在外麵工作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可我不能把煩惱帶進那個門,因為門裏麵有我的太太和孩子們。我就把一天的煩惱全都拎出來,暫時掛在樹上,等到明天出門時再拿走——可奇怪的是,第二天出門時,我感到那些煩惱大半都已經不見了。”

當我們選擇遺忘的時候,壓力就會自然消失了。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煩惱,都會有壓力,但是我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去調節。很多時候,我們看重什麼,什麼就會到來,比如,我們看重壓力,壓力就會出現。所以,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到一些積極事情上,這樣,我們才會變得快樂起來。

現實生活中,快樂是自找的,壓力也是。如果我們心裏想著快樂,快樂就會占據主導;如果我們心裏想著煩惱,煩惱就會占據主導。把一切壓力和煩惱都關在門外,我們才能悠然自得地生活。

學會分解壓力,你就是強者

學過數學的人,都知道分解因式,就是把一個冗長的數學式分解成很多小的,這樣,看起來就更加清晰明了,更好解決了。其實,對待壓力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如果我們學會分解壓力,壓力就會變小,然後,我們再各個擊破,這樣,我們就會變得從容,而風範也會在這一刻展現出來。

拿破侖·希爾的格言是:“欲速則不達。”他主張采取分步的方法進行活動,而不是邁開大步向前走。他指導年輕人時說,可先采取初級步驟,不能急功近利地試圖一蹴而就。分步、初級,實際上這些都隻是讓複雜的“鏈式結構”化解為簡單的“一線排列”的行事方法。麵對繁多的任務時,麵對過多壓力時,我們要做的就是分而簡之,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過多的壓力分解,各個擊破,最後,我們才能找回陽光快樂的生活。

曾經有一位73歲的老人從舊金山步行到了佛羅裏達州的邁阿密市。經過長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難,她終於到達了邁阿密市。

這位老人吸引了當地各大媒體的記者,大家都想去采訪她。大家很好奇,她是如何鼓起勇氣,徒步旅行的?這路途中的艱難又是否曾經嚇倒過她?

“徒步這麼遙遠的路程,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幾乎都是不敢想象的,我們覺得您就像一個奇跡,能告訴我們您是怎樣達到的?”一位男記者抱著極大的好奇心問。

“事實上,這一路上我的計劃從未有所變動過,那就是:前麵下一個小鎮。”老人回答說,“要知道,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氣的,我所做的就是這樣。我先走了一步,接著再走一步,然後再一步,很容易就到達了前麵的小鎮。然後我再把上一個計劃原封不動地簡單重複一下,就可以了。”

正如老人所講,做任何事,隻要邁出了第一步,然後再一步步地走下去,就會逐漸靠近最終的目的地。學會分解,化整為零,一點點向前逼近。把途中的每一點連成一條直線,它的終點既是成百上千個“點”中的一個,更是那個終極目標的達成地。這成百上千個“點”就是眾多的小目標,它自然而然地就會鋪就成一條成功之路。

對待壓力,我們就更要如此,雖然它很頑固、很強大,但是隻要把它分解了,壓力也會由整變為零,到那時,壓力就可以忽略不計了。人生需要這種從容,越是大事情,越是大壓力,我們就越應該保持清醒。我們每個人都有對未來宏偉藍圖的憧憬,但是越是堅持,收到的壓力就會越大。羅馬城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壓力也不是一天就產生的,壓力是一點一點積攢起來的,而我們也需要一點一點把它清除掉。

高蘭·克魯普是一名瑞典人,他最愛做的事情,就是挑戰各種極限。1991年,身在斯德哥爾摩的他,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靠自己的力量越過大陸到達尼泊爾,然後,在完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不帶氧氣瓶征服珠穆朗瑪峰,最後用同樣的方法返回家鄉。

很顯然,高蘭·克魯普的這個計劃無比宏大,想要實現的難度並不小。首先,他對整段路做了切實的研究,然後著手籌集旅行所需的20萬英鎊的讚助。為鍛煉心血管能力,他開始和瑞典越野滑雪隊一起體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