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10 在原則麵前,堅守是一種風範(2 / 3)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生活中需要我們少說話,多做事。借口是拖延的溫床,我們不要為自己找借口,“這件事可以緩一緩”“這件事明天再做吧”……諸如此類的話,就是拖延的具體表現。如果你辦事拖延,就會浪費掉大把的寶貴時間,再多的借口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身體力行地去工作,這樣才會讓你的壓力轉化為動力,煥發激情,努力上進。而如果我們被拖延和借口所左右,我們堅守原則的氣場就會瞬間消失。

張偉的老板給張偉布置了一個緊急任務,並且三天後老板就要親自來驗收。張偉很困惑,因為他現在正在做的工作也很緊急,並且就快要做完了,權衡之下,張偉決定先把手頭的活幹完再做新的工作。

三天時間轉眼即過,老板如期而至,可是張偉前一天才開始做這個新工作,當然沒有完成。

老板問他:“這項工作三天前就布置給你了,時間並不緊迫,為什麼沒有完成?”

張偉辯解道:“我先把手頭的工作做完了,這項工作是昨天才開始做的,所以沒做完,我原本手頭的工作也很緊急啊!”

聽了這話,老板大怒,罵道:“手頭有緊急工作你不早說?我給別人不就完了嘛!你這不是耽誤事嘛!我還真是頭一次碰見像你這樣的員工!整個一悶嘴葫蘆!算了,你不適合在我手下做,你還是回去另謀高就吧!”張偉就這樣被“炒了魷魚。”

職場中,責任重於泰山,任何一個人都沒有拖延的借口。事前,在任務安排給自己之前,張偉就應該先想好,自己是否能完成工作。如果自己權衡利弊之後,確信自己能夠完成工作,那麼,我們就要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就算是自己沒有完成,也不要推脫,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不要去找借口就意味著不會去拖延,很多時候,人們的失敗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多麼蠢笨,更多的是因為他們的懶惰、拖延,總是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習慣一旦成為自然,產生了慣性的懈怠心理,總是會想“明日複明日”,但是明天是永遠不會到來的一天,“今日事今日畢”才是我們必須堅守的至理名言。

公司有公司的規矩,誰也不能無視。如果工作沒有按時完成就要勇於承認,這樣就不會助長自己的拖延心理,下次才能按時完成工作,如果一旦為拖延找到借口,就會滋生僥幸心理,一次沒事就會認為第二次也肯定沒事,長此以往,自己的惰性心理就會非常強烈,很難糾正過來了。

多數時候,我們會有這樣的心理,這件事情今天做不完沒關係,我們可以明天做,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都是有原則的人,正因為此,我們才需要今日事今日畢。一味地拖延,隻會讓我們培養起來的好習慣瞬間消散於無形。

著名作家塞萬提斯曾經說過:“如果我們每天荒疏一點點,最後的結果將是一事無成。”今天輕鬆過去了,明天也會如此渾渾噩噩過去,如此下去,沒有盡頭,自己不僅不會得到提高,反而會成為失敗的典型,貽笑大方。

“明天”是失敗者的座右銘。很多有能力的人就是因為信奉了這樣的座右銘,做出的僅僅是一些未竟的工作和半途而廢的計劃。從另外一種層麵來看,拖延更像是一種疾病,很多人都忍受著這種病痛的折磨,醫治這種病最好的辦法就是果斷行事,不拖泥帶水,這樣一來,病痛自然就會消除,而你的工作積極性就會迅速被調動起來。

心動不如行動,現在就是人生最好的起點,不要為拖延找借口,更不要因為生活中的不愉快而拖延,抓住機會,迎難而上,夢想才會變成現實。

善待他人,與人為善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為人處世原則,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原則性過於強硬,進而讓自己身上長出刺來,失去了很多朋友。善待他人,與人為善,是人際關係中的原則,我們都需要朋友,都知道朋友多了,路好走,正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堅守住善待他人的原則,與人為善,這樣,身邊的朋友才會被我們善意的風範吸引過來。

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書中寫道:“我所認識的所有偉大的領導人,在內心深處都有著豐富的感情。”換一種說法,這些偉大的領導人都很有人情味,很善於關心下屬、理解下屬。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為自己定下一個“善”的原則,與人為善,才能展現出親和力的風範,才能讓身邊人主動向我們靠近。

有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學生們環遊世界,10年時間裏,他們走遍了世界上的所有國家。

歸來的途中,路過一片草地,哲學家和弟子們就在這片草地上坐下來休息。哲學家就問學生們:“10年來,我們的足跡踏遍了世界上的名山大川,現在我們回來了,就讓我們來上最後一課吧!”

哲學家問道:“我們現在坐的是什麼地方?”

學生們回答說:“草地。”

哲學家繼續問道:“草地上長著什麼?”

學生們答道:“雜草。”

哲學家繼續說:“對,這裏長滿了雜草,雜草是沒有用處的,那麼,我們用什麼方法能把這些雜草除掉呢?”

學生們非常驚訝,不是因為問題太複雜,而是因為問題太簡單,有的學生說用鏟子,有的說用火燒,有的說斬草要除根,一定要連根拔出來……眾說紛紜,沒有得出一個最好的結論。

哲學家笑笑,並不予以評論,而是說:“好了,我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裏。你們這一年裏就去用自己的方法除掉雜草,等到明年的今天,我們再來這裏相聚。

一年之後,學生們都來到這裏相聚,但是這裏早已經沒有了雜草,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堆長滿穀子的莊稼地。學生們等了好久,但是哲學家始終沒有來。

過了十幾年,哲學家去世了。學生在整理他的著作時,在他著作的最後的地方補了幾句話:“要想除去曠野裏的雜草,方法隻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麵種上莊稼。同樣,如果想讓我們的靈魂沒有煩惱,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美好的品德占據它。”

如果沒有這最後一課,學生們10年的修行又有什麼用呢?我們要想變得強大,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要擁有高尚的品德。中國傳統文化中就非常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獨善其身……可見,“善”這個字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

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曾經說過:“沒有一個善良的靈魂,就沒有美德可言。”善良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美德,善良的人多數都是感性的,這樣的人可以聽到內心的聲音。有人會把善良歸結為脆弱,其實不然,善良是一種高尚品德,與人為善,才能得到別人的“善”。

我們可以沒有財富,沒有權力,沒有學曆,但是我們必須擁有善良,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善良感化別人。其實,在人際交往中,善良比關愛更重要,如果我們心存善念,社會中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的悲劇了。善待他人是我們與人交往的第一步,是我們人際交往中要遵守的重要原則之一。

有一個窮凶極惡的劫匪,劫匪搶劫了一家小儲蓄所,兩名女員工拚命抵抗,劫匪殺了一個,把剩下的一個劫上了車。沒過多久,警笛聲就從後麵響了起來,警車越來越近了,劫匪開車倉皇逃竄,絲毫沒有顧及路上的行人。

劫匪劫持的女孩剛剛21周歲,女孩家庭很困難,很早的時候,父母就雙雙去世了,靠哥哥努力工作才勉強上了大學,為了哥哥,女孩拚命讀書,幾經輾轉,才來到這家儲蓄所上班。

最後,劫匪被警察團團圍住了,劫匪幾乎瘋狂:“我已經殺死很多人了,多殺一個也是死,沒什麼可怕的了!”說完,劫匪就在女孩脖頸上劃了一刀,鮮血頓時湧出。

劫匪看著女孩,冷漠地問了一句:“你害怕了?”

女孩搖頭苦笑:“沒有,我隻是覺得對不起我哥。”

劫匪非常驚訝:“你哥?”

女孩繼續說:“我父母雙亡,是我哥把我含辛茹苦養大的,他為了供我上學,努力工作。他今年都28了,但是還沒有成家立業,我看你和我哥的年齡差不多。”

劫匪的遭遇和女孩差不多,也有這樣一個妹妹,但是他不想讓妹妹知道自己的哥哥竟然是一個殺人犯。女孩的話語引起了劫匪的遐思,他忽然覺得身邊的警察已經不再重要,於是,就旁若無人地聽女孩講他哥哥的故事。

女孩邊說邊流眼淚,說到動情處,更是情難自已。劫匪被感動了,淚水奪眶而出,劫匪忽然覺得,其實人隻要活著就好,但是無奈為時已晚。

劫匪掏出手機遞給了女孩,說:“你給你哥打個電話吧!”

女孩非常平靜地撥通了哥哥的電話:“哥,你在家呢?你先吃飯吧!我今天要加班,不能回去陪你一起吃飯了……”

劫匪仿佛聽到了自己的妹妹曾經和自己說過這些話,對眼前的女孩心生好感:“你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