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11 在過錯麵前,包容是一種風範
人生是一段旅程,我們無法保證旅程中處處都是坦途,也無法保證自己永遠不會跌倒。人無完人,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強大如領袖般的成功者,也會有失手的時候,但是當我們犯錯的時候,最應該做的就是接受事實,然後改正,隻有如此,我們才能得到別人的包容,才能更好地繼續前進。
在過錯麵前,包容是一種風範,這樣的包容,不僅是包容別人,更是包容自己。學會包容,我們才能在漫漫人生路中不計對錯地走下去,才能在人生中展現出別樣的光芒。
錯誤是人性中的殘缺美
我們常說:“馬有失蹄,人有失手。”就算我們再專注一件事情,也會有打盹的時候,這就要求我們正確看待錯誤。即使錯誤發生了,我們也要學會正視錯誤,不管是我們自己的還是別人的,我們都需要學會包容,隻有包容之後,我們才會想到去改正。
錯誤是因為命運喜歡我們,才會讓我們多犯錯誤,多去體會人生,隻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在短短人生中展現出更多的光輝。人生本來就有苦有甜,想要品嚐甜,就要先品嚐苦。學會接受,學會換種心態去考慮犯錯,我們才能看到更廣闊的天空。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明君,開創了唐朝貞觀之治,一時間四海升平,宇內安定,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好皇帝,但是如果沒有直言敢諫的魏征,唐太宗也許就取得不了這麼大的成就。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朕身為一國之君,怎麼做才能真正成為一代明君,能夠明是非,不被奸佞所蒙蔽呢?”
魏征不緊不慢地說:“身為一國之君,要想明是非,辨忠奸,就應該廣泛聽取大臣們的意見,不能隻聽某個大臣的一麵之詞,隻有察納雅言,才能做出最正確的決定,您才不會被欺騙。這樣,皇上就能真正知道大臣們所想,知道百姓們所想,了解所有人的意願,做出決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唐太宗聽了魏征的一席話非常高興,從此之後,唐太宗廣開言路,鼓勵大臣們多多進諫。
魏征去世後,唐太宗非常傷心:“用銅作為鏡子,可以看出一個人穿戴是否整齊;用曆史作為鏡子,可以看到各個朝代的興起與消亡;用人作為鏡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魏征去世了,朕失去了一麵知得失的好鏡子啊!”
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就算是開啟貞觀之治的李世民也會犯錯誤,如果魏征不敢直言勸諫,如果李世民不能有一顆包容之心,聽從勸諫,那麼,唐朝就不會擁有這樣的太平盛世了。
犯錯是我們生活中的小插曲,我們要學會適應,這些都是殘缺之美,就像斷臂的維納斯一樣,你永遠無法否定它的價值。錯誤也是一樣,我們永遠認為錯誤是不完美的,是瑕疵,但是錯誤可以改正,如果我們無法認清錯誤的本質,總是把錯誤放到心間,那麼,錯誤的美就再也體現不出來了。
沃爾瑪前CEO戴維·格拉斯在評說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時曾說:“山姆有件事真的與眾不同,那就是他不怕犯錯,不怕把事情搞得亂七八糟。到明天早上,他又會轉移到新目標上,從不浪費時間去回顧過去。”
我們每個人的智力都是有窮盡的,我們無法把所有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但越是如此,就越需要我們做好自己的一切。一切錯誤都隻是暫時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正視錯誤,並且要從中找到改正錯誤的辦法。如果我們現在無法正視錯誤,將來就會遇到更大的錯誤。
錯誤是人性中的殘缺美,沒有任何人能夠擺脫錯誤的糾纏,正因為此,我們需要坦然麵對,找到錯誤背麵美好的一麵,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變得寬容,變得成熟,而風範也將會隨之展現出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支部隊在森林中與敵軍相遇。激戰後,兩名來自同一個小鎮的戰士與部隊失去了聯係。
兩個人在森林中艱難跋涉,將近半個月過去了,也沒有見到部隊的半點蹤影。他們互相安慰,相互扶持著度過那些難挨的日子。
這一天,兩人用所剩不多的子彈打死了一隻鹿,這成為了他們唯一的生命支撐。僅剩下的一點鹿肉,由年輕的戰士安德森背在了身上。
第二天,他們在森林中再次與敵人遭遇。經過激戰,兩人巧妙地避開了尾追,又逃過了一劫。就在他們都認為自己已經安全的時候,隻聽一聲槍響,走在前麵的安德森應聲倒下了——幸好這枚子彈打在了他的肩膀上。
後麵的老兵惶恐地跑了過來,害怕得語無倫次,抱著戰友的身體淚流不止,並趕快把自己的襯衣撕下來,包紮了戰友的傷口。
晚上,老兵一直念叨著母親的名字,兩眼直勾勾的。他們都以為自己再也挺不過這一關了,盡管饑餓難忍,可他們誰也沒動身邊的鹿肉。那一夜,他們都不知道是怎麼度過的。
而就在第二天,部隊救出了他們。
事隔50年,那位受傷的戰士安德森說:“我知道那一槍是我的戰友開的。在他抱住我的一刹那,我碰到了那發熱的槍管。我怎麼也不明白,他為什麼要對我開槍,直到那天晚上他念著母親的名字。我知道他想獨吞我身上的鹿肉,也知道他想為了母親而活下來。此後50年,我假裝根本不知道此事,也從不提及。可終究,他的母親還是沒有等到兒子回來。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來請求我原諒他,我沒讓他繼續說下去。從那以後,我們又做了幾十年的朋友——實際上,那天晚上我就寬恕了他。”
犯錯是一種必然,而包容則是一種釋然。人生中的錯誤隻是浮光掠影,再大的錯誤也終有煙消雲散的一天。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旅途中道路是否顛簸,是我們所不能左右的,這就要求我們直麵現實,隻有如此,我們才能展開一段新的人生。
人生旅途永遠都在繼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錯誤時,我們就會感覺到失敗,當我們對錯誤釋然,把一切看淡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原來一切不過是再次開始,犯錯不是簡簡單單的承認錯誤,而是要給自己一個新的開始。認真做事,認清自己,我們才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不再挑剔,困難都會為你讓路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世界的挑剔就是對自己的挑剔。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如果我們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總是挑剔的話,我們的吸引力就會被消極情緒所取代,而我們的吸引力也會變得暗淡無光,朋友也會越來越少,長此下去,我們就會變得孤獨,鮮有朋友了。
缺點和錯誤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就不是太過完美的,正因為此,我們才要學會調整心境,做回自己。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說:“認清這個世界,然後愛它。”承認世界不完美,放下挑剔心理,我們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變得完美。
太過於完美的事情是很容易破碎的,隻有有瑕疵的東西才會更加長久,剛而易折,就是這個道理。挑剔的總是強加意誌給別人,希望別人完美,但是事實上,這樣的高標準是不可能實現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挑剔的做法很容易把兩個人之間的矛盾擴大化,變得再也無法調和了。如果我們總是拿著放大鏡看人,看到的隻會是別人的缺點,而且越看越大。我們需要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如果我們總是拿著放大鏡看人,那麼,不管我們走到哪兒都是死胡同。
喬丹,作為NBA的神話,一直被世人所熟知。他最看重的是自己的競爭力和別人對其能力的認同。而喬丹首先對他人就是這麼做的。
當年在公牛隊時,喬丹和皮彭可以說是隊裏的兩大主力。而皮彭也一致被認為是最有希望超越喬丹的新秀。因此,皮彭也時常故意流露出對喬丹不屑一顧的表情,還經常有意無意地在言語上有所挑釁。
但喬丹並沒有把皮彭當作潛在的威脅而排擠他,反而對皮彭處處加以鼓勵。一次訓練後,喬丹特意找到皮彭,問他:“你說咱倆的三分球誰投得好?”
皮彭心存怨氣地回答:“你明知故問,當然是你。”的確,那時喬丹的三分球成功率是28 %,而皮彭是26% 。
沒想到的是,喬丹微笑著打斷他說:“不,是你!你投三分球的動作規範、自然,很有天賦,以後一定會投得更好,而我投三分球還有很多弱點。”
皮彭聽後,更加覺得羞憤難當,認為喬丹這是在有意羞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