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15 在欺淩麵前,血性是一種風範
欺軟怕硬是人的劣根性之一,有的人遭受欺淩的時候,總是選擇懦弱回避,之後,就會變得一蹶不振。其實,在欺淩麵前,我們應學會展現出自己的血性。
在欺淩麵前,血性是一種風範。但是血性不是毫無理智的,而是一種鬥智鬥勇的表現,不在乎時間長短,隻要我們在那一刹那高調地站起來,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說,自己的血性風範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柔能克剛,贏在智取
很多人當受辱時,總是想要反抗,想要揭竿而起,想要讓自己的血性完全展現出來,但是,我們不一定要力取,其實,智取也是一種血性,也是一種風範。
遭受欺淩時,我們並不一定要以剛對剛,也可以以柔克剛。血性體現的是一種反抗精神,但是反抗並不一定要馬上就展現出來,有時候,我們也可以迂回作戰。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當我們的反抗不能起太大作用時,不如讓血性沉澱下來,等到時機允許,到那時,我們就必然能完成最有力一擊。
蘇軾是宋朝的大文豪,但是他在仕途上的發展卻與他在文學上的才華不成正比。因為種種原因,蘇軾麵對無奈的人生隻能說出“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詞句。
當時,奸臣李定掌管著禦史台。李定母親去世的時候,他的親人都讓他回家奔喪,然後為母親守孝3年。但是李定怕因為為母親守孝而影響到自己的仕途,就決定隱瞞此事。
報信的親人見他如此行事,大為不滿,便去登聞鼓院擊鼓喊冤。當時登聞鼓院的主管正是蘇軾。聽聞此事後,蘇軾非常氣憤:“不孝之子怎能為朝廷盡忠?”他強烈要求宋神宗把李定革職查辦。
但是當時的宰相王安石卻說:“事情沒這麼嚴重,讓李定回家奔喪就可以了。”因為這件事,逃過一劫的李定和蘇軾結下了梁子。
10年時間轉瞬即過,李定官運亨通,一直做到了禦史中丞。而蘇軾則仕途不順,僅僅在浙江湖州當知府。
為了雪10年前之恥,李定把蘇軾10年來刊印過的詩集收集起來,咬文嚼字、牽強附會,誣陷蘇軾做的詩是反詩。宋神宗相信了李定的話,把蘇軾押回了京城。不僅如此,李定還派人把蘇軾的兒子也抓了回來。
蘇軾被關進了禦史台。李定指使皇甫遵去好好“照顧”一下蘇軾。於是,皇甫遵對蘇軾百般虐待。李定指使皇甫遵這麼做,就是為了逼他造反,然後找借口把他處死。
蘇軾的兒子對皇甫遵的做法不滿,就去找他進行理論,蘇軾就勸解兒子說:“孩子,你不要中了他們的奸計啊!《易經》裏說,‘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存德也。’意思就是說,尺蠖之所以收縮身軀,就是為了下一次更好地伸展;龍蛇在冬天冬眠,就是為了活命;精研學問就是為了利用知識,為自己提供生命保障,是一種非常高尚的品德。忍辱負重,才能保全生命。現在咱們父子是在屋簷下,隻有低下頭逆來順受,才能保全性命。否則就會中了他的毒計,那時我們可就真的隻有死路一條了。”
最終,蘇軾用堅忍之態抗住了李定的百般虐待。這場正與邪的消耗戰最終以蘇軾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結束。出獄後的蘇軾遠離政壇,一心於詩詞歌賦,最終成為曠古鑠今的大文豪。而李定和皇甫遵則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不管是偉人還是俗人,在最初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卑微的開始,更有可能會被人欺淩。但是人生沒有完美,沒有人一生都是十全十美的,就算偉人如蘇軾,也有被欺淩,任人宰割的時候,他在關鍵時刻,選擇了明哲保身,但是,難道我們可以說他是沒有血性的嗎?正如蘇軾用行動所展現的一樣,他是有血性的,隻是他的血性更加綿長。
有人隻是片麵地認為血性就是怒發衝冠,揭竿而起,但是事實上卻不盡然,血性也可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隻要我們願意等待,等到時機一到,我們的血性就展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