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沒有糟糕的未來,隻有糟糕的心態
一句“沒有失敗的人生,隻有失敗的心態”仿佛喊出了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很多事情本身並無所謂好壞,全在於當事者如何看待。可以說,我們的心態就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人與人之間本沒有太大的區別,造成差距的根本原因就是心態。心態決定思維,心態決定行動,心態決定一個人的未來。人生並非隻能有無可奈何去接受這一種可能,而完全可以憑自身主觀努力去把握和調控——心態就是我們調控人生的控製塔。後天培養的屬性決定了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修煉自身的心態來成就我們的事業,改變未來的人生。
蝴蝶還是毛毛蟲?目標決定未來
在一個建築工地上有3個泥瓦工,被問及到“你在幹什麼”這同一個問題,卻有不同的回答:
第一個工人頭也不抬地說:“我在砌磚。”第二個工人抬了抬頭說:“我在砌一堵牆。”第三個工人熱情洋溢、滿懷信心地說:“我在建一座殿堂!”
10年後,第一個工人成為了一名這個手藝行當裏的老師傅,隻不過他仍然是一個砌磚的泥瓦匠;第二個成為了這個建築工地的工長,因為他心中有一堵牆;而第三個人,已然是當地赫赫有名的建築公司的老總,因為當年的他心中,裝有的是一座殿堂。
如果我們認為眼下正在做的是一件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就會抱著敷衍了事的態度。而結果不僅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小,而且即使其中偶得進展,也不會體會到由衷的成就感。這就是著名的“不值得定律”,意即: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實際上,這個定律也恰恰印證了老子說過的一句話:“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一個人如果沒有人生的抱負和追求,就不會懂得“重”與“靜”的道理,就會成為生活中須根的浮萍。
人生的未來就像一座大廈的落成,最終的高度取決於最初的“想要”,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夢想、希望和目標。當我們心中有了目標,就會有奮進的勇氣,就不會迷失行進的方向。一個目標實現後,接著實現另一個目標,不斷地在挑戰與跨越中前進。曾經的夢想實現後,又抱著新的夢想,不斷向更大的目標努力邁進。
要想擁有更高遠的未來,我們不妨把目標定得高遠些。偉大的目標是推動人們前進的動力。對此,林肯認為:“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源頭,一個人的事業也是這樣,他的成就決不會超過自己的信念。”
一個看不到遠方的人往往會失去希望,有了遠方也就有了人生追求的高度,而人一旦有了追求,遠方也就不再遙遠。沒有目標的無聊和空虛是怎樣也無法讓我們體會到謀求成功的幸福的。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被一片濃霧所籠罩。隱約可見的是在海岸以西21英裏的卡塔弗納島上,34歲的費羅倫絲·查德威克已經為下水到太平洋中,向加利福尼亞海岸遊去做好了準備。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個橫渡這個海峽的婦女。在此之前,她已經成為了從英法兩國海岸遊過英吉利海峽的第一位婦女。
清晨的海水冰涼刺骨,費羅倫絲被凍得全身發麻。濃濃的霧氣甚至讓她連護送她的船隻都看不清楚了。她在汪洋大海中一小時一小時不停地向前遊著,有幾次靠近她的鯊魚被工作人員開槍嚇跑了,而周圍卻仍然是了無人煙,除了濃霧,她已經看不到最終的那個目標了。
刺骨的水溫在挑戰著她的體能極限,15個小時後,又累又冷的她知道自己不能再繼續了,便向護送船隻求救。她的親人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上大聲地告訴她已經離加利福尼亞海岸很近了,鼓勵她不要放棄。可是,此時的費羅倫絲眼前除了茫茫霧氣之外,看不到任何標誌。
幾十分鍾之後,從她出發算起15個小時零55分鍾時,人們把她拉上了船。當她逐漸感到恢複溫暖的時候,巨大的失敗感也從天而降。她不假思索地對記者說:“說實話,我不是為自己找借口,如果當時我看見陸地,也許我能堅持下來。”
可實際上,她被拉上來的地點離加利福尼亞海岸隻有半英裏!事後費羅倫絲表示,令她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因為她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
心中沒有目標的人,終究隻能是個平凡者;反之,一個充滿夢想和目標的人,則會成為創造曆史的偉大者。目標,永遠在技巧和方法前麵。一個人如果一開始就不知道他要去的目的地在哪裏,就永遠到不了想去的地方,也就永遠實現不了目標。
目標對於成功,猶如空氣對於生命,沒有目標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能夠讓自己信服且為之奮鬥的目標,這個目標並不一定是一個確定的值,甚至對於現狀而言它可能還很遙遠;但若懂得如何看待,它便不再遙不可及,而會成為我們奮鬥的發動機和導航儀。
隨著夢想的實現,我們就會明白成功的意義。沒有偉大的目標,人生就沒有瞄準和射擊的對象,就沒有更加崇高的使命給我們帶來希望。道格拉斯·勒頓說得好:“你決定人生追求什麼之後,你就做出了人生最重大的選擇。要能如願,首先要弄清你的願望是什麼。”
有了目標的我們就會有一股勇往直前的衝勁,往往能取得超越我們自身能力的成就。要想擁有不一樣的未來,就先從不一樣的夢想開始改變,正如那句話所說:偉大的目標決定了偉大的成就。
衝破“不可能”的銅牆鐵壁,才能鳳凰涅■
飛機掃雪,這聽起來更像是癡人說夢,卻被美國電信公司經理奧斯本變成了現實。從此,困擾多年的積雪壓斷電線、影響通信的大難題被解決了。
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竟然變成了生產力,成為解決困擾多年難題的良策。這讓我們不禁想起了美國西點軍校對學員的基本要求:“不找任何借口”。它忽略了理由的合理性,強調對於任何任務,每一位學員要積極動腦,想盡一切辦法,拚盡全力去完成。也就是說,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其實,人類社會的進步史就是一部從不可能到可能,再從可能到現實的不斷創新的曆史。6000年前,堅利的鐵器會取代手中的石器被人們視為不可能;1000年前,一種粉末(火藥)會造就一個新時代也被人們斷然否定;500年前,水蒸氣會推動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仍然被人們嗤之以鼻;100年前,人類會實現飛天夢想讓更多的人感到是異端邪說;50年前,人們大都還不太敢想計算機會極大拓展人腦的功能……而今天,所有這些在先人眼中的“不可能”,都已經成為我們現實生活中尋常可見的事情了。
人生沒有不合理的目標,隻有不合理的期限。世界上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敢於向不可能挑戰。
日本保險女神柴田和子,創下了在一年之內發展804位業務員的驚人業績。1988年,更是創造了世界壽險業績第一的奇跡,榮登吉尼斯世界紀錄。此後她逐年刷新的紀錄至今仍然無人打破。她衝破了“不可能”的銅牆鐵壁,譜寫了輝煌的人生。
埃裏森向“不可能”發出挑戰,連續20多年向比爾·蓋茨寫下戰書。在他的領導下,甲骨文公司1999年的銷售額突破100億美元,贏利超過30億美元,一年內增長了40%。2000年9月,公司市值達到1840億美元。而埃裏森在《財富》雜誌本年度富人排行榜上躍升到第二位,在向不可能挑戰的強烈企圖心的驅使下,埃裏森的財富增長速度之快是讓人始料不及的。
在這個社會中,大多數人都渴望成功,但前進的道路上卻充滿了意外,沒有人會輕鬆地如願以償。然而,隻要我們對生活依然熱愛,對成功依然渴望,就不必懼怕窮困潦倒,不必懼怕濟濟無名,甚至不必懼怕飛來橫禍,因為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或者說,隻有衝破了“不可能”的銅牆鐵壁,才能得到鳳凰涅槃的重生。就如同《當幸福來敲門》裏的主人公威爾·史密斯一樣。
這是一部典型的勵誌影片,威爾·史密斯作為一位人到中年而又投資失敗的父親,一心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躊躇滿誌的他決心投身瞬息萬變的股票證券業,但很快就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多年來積累的家底被迅速耗盡,連自己的房子也被銀行抵押。失望的妻子琳達為此甩手離去,隻留下5歲的兒子克裏斯托弗。可以說,除了可愛的小兒子,他一無所有。
從此,威爾·史密斯與兒子開始了相依為命又十分艱難的生活,顛沛流離、風餐露宿。甚至最潦倒時,父子倆不得不在火車站的澡堂裏捱過漫長的黑夜。
但是,即使在如此慘淡的情況下,威爾·史密斯也沒有頹廢過,他懷著渴望成功的決心和技巧,在兒子的鼓勵下更加堅強地奮進,並迸發出了驚人的鬥誌。從投資失誤到轉行失敗至傾家蕩產,再到他努力奮進獲得成功,每一次的轉變都充滿了辛酸與無奈。在曆經多次挫折之後,終於他從一個窮困潦倒、寂寂無名的投資經紀人變成了世人矚目、人人景仰的百萬富翁。
麵對生活中不斷的意外,我們應怎樣在困境中懷抱不滅的希望,如何將糟糕的局麵轉變為最好的發展,《當幸福來敲門》這部影片可以告訴我們“沒有不可能”的力量。
前新西蘭總理詹尼弗·希普利曾說:“腦子裏的奇思妙想,哪怕是很模糊的,也不要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因為,很多事情都是從不可能到可能的。”她在任職期間,一直積極推進新西蘭經濟的改革進程,先後領導了社會福利、國家養老金計劃和大眾健康製度的改革,參與了縮減政府部門規模、引入透明辦公機製的工作,還負責了一係列國有企業私有化、意外事故賠償、為奧克蘭機場及一些能源公司籌款等事務。這些改革舉措最初看起來都是不可能的事,但在她的領導下一一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