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習慣是最好的“仆人”,也可以是最壞的“主人”(2 / 3)

走了不久,在前邊不遠的拐角處有一位老者,隻聽見他暗自歎氣道:“現在的人怎麼這樣不懂得孝敬父母?兒子居然讓年邁的父親走路,自己騎著驢?”聽到老者的話,老人隻好讓兒子下來,自己騎上驢。

又走了幾裏路,父子倆遇見了一群婦女和孩子。幾個婦女大聲喊著:“這個父親可真懶惰,自己騎著驢往前走,看那可憐的兒子都快跟不上了。”老人心裏忐忑不安,他隻好讓兒子和自己一起騎著驢。

當他們來到集市的城門口,有人問:“老先生,這頭驢是你家的嗎?”老人說是。那人又接著說:“既然是你自己的驢,那你怎麼忍心這樣對待它?你沒看到驢已經快被你們壓垮了嗎?”老人感到很尷尬,他和兒子一起從驢背上下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他想了半天,覺得隻有一個辦法可行,那就是把驢的4條腿捆起來抬著它走。

父子倆花了好大的力氣才將驢製服,抬著它繼續趕路。經過城門口的一座橋時,人們圍著父子倆哈哈大笑,認為他們的行為十分愚蠢。驢被吵鬧聲驚到了,而且也無法適應被抬著走的方式,於是掙脫了捆綁它的繩子,翻身掙紮起來,結果失足掉進了河裏。

老人又羞又怒,連忙拉著兒子回家了。這時,他才有所醒悟:想要人人高興,結果隻能讓人人都不高興,而且還會失去自己的驢。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有可能會陷入和那位賣驢的老人一樣的窘境,時常有這樣的不解:為什麼別人的言行總會影響到自己?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意見、一個不確定的眼神,都會擾亂自己的思緒。有人把原因歸結為耳根子立不住,但其實這還並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就其本質來說,是因為我們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所以,想要立足於世,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學會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會一直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一心要成為自己渴望成為的人。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即使有過失敗,但那種自我歸屬感和追求成功的快樂也是無法抹去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態度,也有自己的評價標準。我們可以參照別人的方式和方法來確定自己所要采取的行動,但決不能讓別人的意見主宰自己。

就像《秘密》的作者在揭示生命磁石中指出的那樣:“對於你來說,沒有什麼限製,除非是你自己強加給自己。你就像鳥兒一樣,你的思想可以從任何障礙物上飛過,除非你將限製加之於它們而束縛它們,或囚禁它們、或剪斷它們的翅膀。沒有什麼可以打敗你,除了你自己。”

在細節中有所改變

“魔鬼在細節。”

這是世界著名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在被要求用一句話描述其成功原因時所作的回答。在設計大劇院的時候,他精確地測算了每個座位與音響、舞台間的距離,以及因此導致的不同聽覺和視覺的感受,並根據每個座位設計了最合適的擺放方向、大小、傾斜度、螺絲釘位置等。

古今中外,大凡成功者所總結出來的規律大都有著共通的地方。比如我國的聖人老子也曾說過:“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可見,再驚天的偉業也是由一件件小事所累積的;要想有所成績,就必須從細微之處入手。

那麼,對自我的改變也是如此。有句話說得好:“細節創造優勢,細節凝聚效率。”大改變是由一個個細節組成的,隻要一步一個腳印,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在我們不自知的狀態下,就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人生目標貫穿於整個生命,而我們在工作中所持的態度,就可以逐漸把自己與周圍人區別開來。每個人的日常行事,都是由一件件小事構成的。認真做好一件事情並不難,難的是一直如此直至成為一種潛意識裏的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大都因為小事的不起眼而忽略理應的認真,甚至敷衍應付或輕視懈怠。認真做好每一件事,說起來似乎就像在手邊、隨意都能做得到,但實際做起來卻需要持之以恒的意誌力。所有的成功者,他們與我們都做著同樣簡單的小事,唯一的區別就是,有這樣一個意識強烈地根植於他們的頭腦之中:工作中無小事。所以,他們從不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是簡單的小事。

美國標準石油公司曾經有一位叫阿基勃特的小職員,他在出差住旅館的時候,總是在自己簽名的下方寫上“每桶4美元的標準石油”字樣。就連在書信及收據上也不例外,簽名的底下一定是這樣一行字。因此,阿基勃特被同事叫作“每桶4美元”,而叫他真名的人倒是越來越少了。

公司董事長洛克菲勒知道這件事後,為這個員工的細致和敬業而感慨:“竟有職員如此努力宣揚公司的聲譽,我要見見他。”於是他邀請阿基勃特共進晚餐。從言談舉止中了解到,這是個一直以來把每一件小事都能做好的人,進而提拔他做自己的特別助理。

後來,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長。

在簽名的時候署上“每桶4美元的標準石油”,這簡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且嚴格說來,這件小事還不在阿基勃特的工作範圍之內。但阿基勃特就這樣去做了,並堅持把這件小事做到了極致。那些在此之前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的才華和能力都在他之上,可是最後,隻有他成為了董事長。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從簡單的事情做起,懂得從細微處入手的道理。再複雜的大事也是由一件件細小的事情累積而成的,天下大事,無不都是由一件件細微的瑣事組成的。世界文豪伏爾泰說:“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你鞋裏的一粒沙子。”小事並不簡單,因為小事常常都是瑣碎的,要把它做好,花費的精力和時間並不一定比大事少。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認為,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海爾集團在“細節帶來改變”這樣一種精神的指導下,提出了“嚴、細、實、恒”的管理風格,把細和實提到了重要的層次上。以追求工作的零缺陷為目標,把管理問題控製解決在最短時間、最小範圍,使經濟損失降到最低,逐步實現了管理的精細化,消除了企業管理的所有死角,讓每一個環節都能夠體現出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真正做到環環相扣、疏而不漏。也正是這種認真仔細的態度,讓海爾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任何人參觀海爾的生產廠房時,都會感受到這種細節的力量:廠區內每一塊玻璃都擦得一幹二淨,地板通透得像一麵鏡子,機器設備無一絲灰塵;人們身著一色淡藍海爾服,在崗位上聚精會神;見麵時會輕聲示意,車間裏隻能夠聽到機器響動的聲音,產品一台接一台上上下下,卻沒有任何的喧嘩和躁動。

曾經,海爾在國內60多個工廠中脫穎而出,被一家準備在大陸投資的日本公司選中。事後,日本這家公司的老板說了一個極簡單的原因:他在參觀海爾公司的生產線時,趁人不注意摸了一下備用的模具,竟未見一絲灰塵!就憑這一點,日本老板用沒沾上灰塵的手與海爾簽訂了項目合同。

所以說,留心於細節之處,做好每一件小事,這是一種人生態度。隻有養成這樣的習慣,做事時才能夠平和而堅定,才能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好行事的方向,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當我們堅持認真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時,突然就會發現,自己已經發生了不小的改變。

遇事不慌,化險為夷

英國青年水手魯濱遜由於所乘的貨船在海上沉沒,孤身一人流落到了一個無人的荒島上。在進退無路、悲觀失望之餘,他沒有過多地害怕和慌張,而是鎮定地去尋找生路。當出路無望時,也並沒有灰心,而是開始想辦法自救:做竹筏、造房子、種糧食、養牲畜……竭力投入到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去。最終,他靠自己的雙手,憑借自己的智慧,終於在荒島上建成了一個世外桃源。

這是被世人所熟知的《魯濱遜漂流記》的內容。在麵對困厄的時候,我們都應像主人公魯濱遜學習,切莫驚慌失措,被眼前的苦難所嚇倒。

慌亂隻會讓事情變得無章可循,讓我們所看到的整個世界都是混沌的,從而引起內心的惶恐。其實,隻要我們鎮定地站在那些苦厄麵前,就自然會把那些有可能打擊我們的空隙給封堵住。

無論何時遇到事情就敏感地有所動作,難免會顯得較為膚淺。冷靜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智慧。成大事者,必須具備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沉著冷靜、坦然麵對的特質,就像孟子所言:“夫勇者,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尤其在當今這個到處充滿變數的社會裏,要時刻保持冷靜,做一個處變不驚、處驚不亂的人,才能更好地分析並解決問題;否則隻會自亂陣腳,甚至火上澆油。

另外,在突遇危險時,隻有不慌張才能保持清醒,從而在事發後迅速地分析處境,機敏而勇敢地控製局麵,把可能受到的傷害程度降到最低。在2008年的“5.12”地震中,就湧現出許許多多臨危不亂、沉著冷靜的救人(自救)英雄。

5月12日,14點28分,剛上完化學課的雷楚年在二樓的走廊上,一臉輕鬆。這一年他15歲,是彭州市磁峰中學初三(3)班學生。

突然,地動山搖,隻聽到一聲“地震了,快跑!”雷楚年迅速反應過來。身為體育健將的他,動作十分敏捷。他飛快地向樓下衝去,成為整個教學樓裏第一批衝出來的學生。在一片恐懼和慌亂之中,雷楚年卻看到班主任陳老師在往樓上衝——是去救人!

這時,他沒有絲毫猶豫,也立即折身衝回了二樓。回到自己的教室一看,裏麵竟然還有7個同學蹲在牆角。在雷楚年的催促下,6個同學跑了出來。但雷楚年的好朋友歐靜已經被嚇壞了,蹲在門口瑟瑟發抖。也許是被突降的災難嚇傻了,歐靜一動不動。情急之下,雷楚年一彎腰,抱起歐靜就跑。

15歲的雷楚年並沒有太大的力氣,加上劇烈的地動山搖,雷楚年抱著歐靜跑得更加吃力了,走廊似乎也變得十分漫長。好在歐靜終於清醒過來,下地來自己走。在不斷掉落的預製板水泥塊的“雨林”中,雷楚年護著歐靜一路狂奔。可就在沒跑出幾步的時候,一塊預製板垮塌在了雷楚年和歐靜之間。歐靜順利地衝下了樓,而雷楚年的逃生之路卻被阻斷。

危機時刻,他忽然想起了那棵樹,就在二樓走廊外一米多遠的地方。雷楚年第三次返回二樓,攀上搖晃的走廊欄杆,縱身一躍,他抱住了那棵救命樹。

而就在那一瞬間,教學樓在他身後轟然垮塌。

如果在那樣的危機時刻不冷靜、東奔西跑的話,那麼得救的幾率就會很低。而雷楚年,一個15歲的小男孩,在突遇危險時不但沒有驚慌失措,反而用沉著和機敏抓住了求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