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你是操控金錢,還是淪為金錢的奴隸(1 / 3)

第九章 你是操控金錢,還是淪為金錢的奴隸

在西方,金錢被看作是上帝拋給人類的一條狗,既可以逗人,又可以咬人。這足以說明金錢的兩麵性。是天使還是魔鬼,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運用的方式。在當今“個人理財”日益被重視的時代,“財商”不再隻是一個概念,它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改變自己、實現成功人生的關鍵。簡單地說,“財商”就是一個人控製、駕馭金錢的能力。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錢有節,集散有序。隻要不陷於金錢的泥潭無法自拔,不被它奪走我們本應有的笑容和閑暇,就可以輕鬆地駕馭這個忠心耿耿的仆人,擁有本就美好的生活。

不做金錢的奴隸,夠用就好

愛因斯坦一生隻對科學和生活充滿了興趣,對錢財並不在意,視之為身外之物。他曾用一張大額的支票當做書簽,結果不小心把那本書弄丟了。而愛因斯坦卻付諸一笑,轉身就忘記了。

若是換了葛朗台遇到這樣的情況,想必早就捶胸頓足、尋死覓活了。葛朗台辛苦地賺取更多的錢財,但“隻賺不花”的守財奴心理讓他對自己的親生女兒也無比吝嗇。即使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因為看到多點了一根燈芯而示意家人熄滅。如此一生,真可以說是給金錢做了一輩子的奴隸。

老話所說的“知足常樂”,用於對待金錢上,就是說要懂得“夠用就好”的道理。一把躺椅、一杯清茶、一本好書,某人就能知足常樂;住上別墅、開上跑車、摟著美人,某人卻不樂;是從奴隸變成主人,還是從主人變成奴隸,全在於是否有知足的心態。

人們常說“欲壑難填”,一旦陷入對金錢無休止追逐的溝壑當中,就會使人們變得倍加貪婪。貪婪的欲望經常會控製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使人們在欲望麵前不懂得適可而止,而且總認為自己的付出與獲得不成正比,總是希望以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限度的回報。於是,為了滿足自身的貪婪,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滿足,人們又會不停地索取、不停地追逐。

對金錢有過多的渴望也許從短期來看,的確會讓人得到一些物質上的享受;但事實上,從長遠的發展來看,最終得到的遠比在人生意義上的失去要多得多。想來,人之所以活得疲累,不是因為使之快樂的條件還沒有攢齊,而是想要擁有的東西太多,從而成為痛苦的奴隸。

有位商人,雖然在旁人眼裏早已稱得上是富甲一方,但他仍整天忙忙碌碌,不停地賺錢,仿佛這是他唯一的嗜好。

他有一位窮鄰居,整日悠閑自在,不時會從那簡陋的屋子裏傳出歡樂的琴聲。

富翁對此感到很奇怪,也心生失落:自己這麼有錢,居然還沒有這個窮小子活得快樂。

他的一個仆人給他出了一個主意,放言讓他的窮鄰居不快樂的辦法倒也容易:隻要給這個窮鄰居10萬塊錢,保證他從此再也彈不出這麼歡樂的琴聲了。

富翁隨即答應,當天晚上就把10萬塊錢送給了他的窮鄰居,還特別強調這錢隨他任意支配,並留下了字據為證。

窮鄰居意外地得到如此一大筆錢,欣喜若狂,簡直不敢相信這會是真的。這位富翁的富有是遠近聞名的,他知道這富翁很有錢,但自己與他非親非故,平時幾乎都沒有往來,富翁為什麼會突然白送給他這麼多錢?莫非有何詭計?但他轉念一想,他既然留下了字據,又不像是在存心捉弄。莫非那些錢是假的?他又把錢拿到銀行去驗鈔,全部是真的。這讓窮鄰居更加困惑了。

這一夜,他失眠了,腦子裏翻來覆去地在想著這些問題:這錢該放在什麼地方,存銀行嗎?目前利息太低,存了不劃算;拿去投資?沒經驗,虧了可惜,要是以前多看點兒投資指南一類的書就好了!要不就先買房買車?這似乎也不太好,全買了,手上就又沒錢了。就這樣,一直思來想去到天亮也沒想出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窮鄰居不再像以往那樣出去幹活,而是守在家裏,唯恐錢被人偷了。

第三天,他決定去一家平時想去又不敢進去的大商場,買些好東西來享受一番。但就在他挑選商品時,一個店員卻像防賊一樣一直注視著他。原來,他以前也不時來這家商店,隻不過每次都隻是逛逛而從不買東西,即使買也僅挑些減價處理的貨物。

當他發覺店員用懷疑的目光注視著自己時,原來愉快的心情一掃而光。他匆匆付了款就離開了商場。回到家中,仍然怒氣未消。當他看到屋子角落裏擺放的琴,就再沒心情去彈了。

其實,生活原本也沒有許多煩惱,為何人們會想起快樂時往往都容易提起童年?孩子們從來都隻有單一而純粹的要求,而不帶更多的“附加值”。對於一個喜歡零食的孩子來說,一座金山也不如一包糖果能令他快樂;對於一個喜歡在野外玩耍的孩子而言,一團可以變幻出各種形狀的黏土勝過滿屋子的高級玩具。

擁有多少,到底有什麼標準呢?正所謂“良田萬頃,日食幾何?華廈千間,夜眠幾尺?”有錢人名下千金萬土,但日夜畏懼、心難安穩:石崇生前萬般積聚、富可敵國,但最後卻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讀書人知足常樂,以天下為己任,心懷眾生,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最樸素的道理告訴我們:對於金錢,有用比擁有更有價值。所謂擁“有”,是有限有量;所謂空“無”,是無窮無盡。隻要能滿足人們最初的物質要求,夠用了,便要知道適可而止。如此,我們才能遊刃有餘地操控金錢,不被物欲所役,從奴隸的淪陷中解脫出來。

舍得蠅頭小利,贏取操控大權

當商場有免費贈品時,有人不惜淩晨等待,就為了一個枕套或一雙免費襪子。這時,如果,他們去睡一個好覺,那白天他們工作創造的價值遠比這多!可為什麼他們還會這麼做?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講的是富蘭克林小時候用很多的壓歲錢換了個哨子,事後才知道,自己給的錢遠比那哨子的價格多得多!

一些不顧人格尊嚴去盡占小便宜,並以“人窮誌短”為名自我解嘲的人畢竟是極少數,但由此帶來的負麵影響卻足以讓我們正色。如果我們放任自己去占小便宜,不遵守“遊戲規則”,就會拖累整個機製的運轉,損壞某種公平與信任,從而也給自己設置了種種障礙。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貪蠅頭小利的誌短。不富裕可以通過努力工作來改變,而貪圖小便宜,卻會永遠失去操控金錢的機會,反而更加貧窮。

生活中存在著許多舍得與選擇,俗話講: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舍什麼得什麼,往往在選擇之間便成就了大改變。隻有真正懂得“舍”,才能體會“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其諦。

有一舍,必有一得。不要孤立地看待“舍”、“得”,“舍”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煩惱甚至困頓,焉知這不是“舍”給予我們的考驗與磨煉,正足以明眼聰耳、強筋壯骨,使我們有能力獲取到更多的“得”。

有時候,如果我們舍得一些利益或者其他的東西,反而可以得到更多。舍得蠅頭小利,在失去的同時也將得到別樣的收獲。被日本人稱為“電影皇帝”的坪內壽夫,就是憑借著讓他人感到自己可以付出更多利益而發家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陷入了貧困的深淵,人們的溫飽問題已成為頭等大事。而剛從戰俘營裏被釋放出來的坪內壽夫,也隻得跟著父親經營一家很小的電影院。可是,那時的日本國民哪裏還有看電影的心情?因此,小影院的上座率很低,一家人的生計都很難維持。

怎樣讓觀眾來看電影,這是坪內壽夫天天都在反複思考的問題。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一場電影放兩部片子。當時所有的電影院都是一場電影放一部片子,而現在坪內壽夫的電影院放兩部片子,觀眾覺得占了便宜,就連本來不想看電影的人也都紛至遝來。不長的時間,坪內壽夫的電影院就賺了一筆很可觀的收入。

後來,隨著日本經濟的不斷好轉,文化事業也百廢待興。坪內壽夫對這一趨勢發生了很大的興趣,決定在此方麵大幹一番。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資產修建了一座電影大廈。這座電影大廈有4個放射狀的影廳,可以同時放映4部不一樣的電影,影廳裏用紅、綠、橙、藍4種顏色來區別。4個影廳隻有一個入口和一個放映室。這樣不僅減少了雇員,還給不同興趣的觀眾提供了選擇不同影片的機會。

為了吸引更多觀眾,他還在電影院裏專門開設了咖啡店、冷飲店、快餐店等,並且在這座電影大廈裏還有美觀整潔的衛生設施。在當時的日本,這樣的電影院是絕無僅有的,有不少觀眾不是為了看電影,而是為了來參觀和欣賞這座電影大廈的設施和服務。

就這樣,經過短短5年的奮鬥,坪內壽夫就成為了當地赫赫有名的電影皇帝,擁有了上千萬日元的資產。

坪內壽夫的成功妙處就在於:讓顧客感到在他的電影院裏可以享受到無盡的“便宜”,從而贏得了對金錢操控的大權。

古人雲: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做企業需要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貪得芝麻,隻能使企業失去長遠發展的“西瓜”,甚至一步一步下滑直至虧損。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任何一個企業要想生存與發展,就必須要有長足的眼光,不被小利遮住眼,不斷適應市場變化,選擇恰當的企業發展戰略和路徑,才能創出獨具一格的競爭力。

不僅從商如此,在人生的方方麵麵更應懂得操控與取舍。隻有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道理和尺度,才能真正掌控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法門。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複。應該將這種領悟與精髓貫穿到生活中的每件事情當中。擁有大局眼光,不為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才能贏取更好的機會,打開一片嶄新的天地。

理一理財,金錢才會讓你做主人

韓和倩,這兩個女孩是極要好的大學室友,學習、工作等各個方麵的成績都差不多。畢業後,先後都找到了不錯的工作,差不多的薪水。

幾年後,韓有了車子,也買了房子;而倩則兩手空空。

這恐怕也不難解釋:上學時韓對花錢就極有計劃,每月都有固定存款不說,還經常外出打工。4年下來,韓的生活過得十分豐富,而倩則沒有任何節製,是標準的“月光族”。畢業後,荷包空空,存折空空。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經濟時代,每個人的理想目標和生活水平往往都與財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受過多高的教育、將來有多高的收入,都不會和所擁有的財富有過於決定性的關係。所謂操控金錢,操是一種創富的操作,而同時還須要“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理財。

常言道:“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所謂理財,簡而言之就是管理財富,而這無外乎4個字:開源節流。我們可以分三個層次來理解:初級階段先要培養財務規劃的意識和目標,可以從堅持記賬和控製消費支出等入手,學會對金錢進行合理分配和使用;中級階段則通過對理財知識的學習來了解各類理財產品的特點,熟悉各種投資渠道,在一定的範圍內進行模擬操作以積累經驗;而高級階段則是“小試牛刀”,適當進行投資,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當中,從實踐中掌握理財的規律和真諦。

其實,理財並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良好的理財意識往往取決於我們對金錢的處理方式。大浪淘沙式的揮霍,或涓涓細流的節約顯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財習慣,帶來的結果自然也就有著天壤之別。而節流往往是開源的基礎,因此也就顯得更為重要。

有這樣一段發生在美國最大財團創始人洛克菲勒身上的有趣軼事,可以讓我們看出,節儉不僅是一種美德,同時也是發家致富的一則良方。

相傳,洛克菲勒初涉商界時步履維艱,他朝思暮想發財致富,卻始終苦無良方。有一天晚上,他從報紙上看到一則出售發財秘訣書籍的廣告,立即興奮無比。第二天一大早,就急急忙忙去書店買了一本。付款後,他當時就迫不及待地打開一看,隻見書內僅僅印有兩個字:“節儉。”這使他異常失望。

洛克菲勒回家後,思想十分混亂,幾天夜不能眠。他反複考慮“秘訣”到底“秘”在哪裏。起初,他認為書店和作者在欺騙他,書中隻有如此簡單的兩個字,怎能把秘訣講清楚!他甚至想指控他們在欺騙讀者。

但他冷靜下來後細細琢磨,越想越覺得此書說得有道理。確實,要想致富發財,除了節儉以外,其他方法似乎都不是長久之計。這時,他才恍然大悟。此後,他將每天應用的錢加緊節省儲蓄,同時加倍努力工作,千方百計增加一些收入。

如此堅持了5年,他積存下800美元,然後將這筆錢用於經營煤油,終於成為美國屈指可數的大富豪。

世界上大多數富豪大都深諳節儉之道,他們知道,所謂理財,就是從規劃和節省的基礎做起。這不僅能讓我們更深地體會到金錢的來之不易,同時也讓我們學會怎樣使財富積少成多。

實際上,理財就是一種對人生長期的規劃。要想取得與以往不同的成效,首先要學會分辨必需與非必需的開支。編製預算,平日養成記錄消費的良好習慣。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定期的規整和總結掌握自身的收支情況,檢查花銷的必要性。而這些一點一滴的日常細節,都將會對今後長久的發展起著看似潛在卻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國連鎖商店大亨克裏奇,旗下商店遍布美國數十個州的眾多城市。但就是這樣一個身價數以億計的財商,午餐從來都是1美元左右。

還有,美國克德石油公司老板波爾·克德每年收入過億美元,但他也是一位懂得“必需與非必需”開支的大富豪。一次他去參觀狗展,在購票處看到一塊牌子上寫著:“5時以後進入半價收費。”此時,已是4時40分。於是,克德在入口處等了足足20分鍾後,才購得半價票入場。而節省下來的,僅僅是25美分。

身處市場經濟的環境,不僅創富是一種能力,理財也是一種能力。創富是一種讓自己從窮人變成富人的能力,強調一種結果;而理財則是從長遠來看的合理化消費與投資,用錢生錢,強調一生的財富增值和積累,注重的是一種過程。

不管通過何種方法,隻有培養了理財的觀念,金錢才會“臣服”於你,我們才能成為它的主人,不會在日後被其所奴役。

是時候進補你的“財商”了

小品《不差錢》裏的一句話:“錢是身外之物,人最痛苦的是什麼,人死了,錢沒有花完。”這番頗為風趣的話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蘊涵了一定的理財觀念。簡而言之一句話:我們都不願遭遇“人活著,錢沒了”的尷尬。

在當今經濟發展迅速的大時代中,“智商”已遠遠無法讓人立足,還應當具有一定的“財商”,即良好的理財習慣。哪怕衣食無憂,但不良的消費習慣也是阻礙成功的一大因素。增強“財商”,通常都會對以後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您覺得,現在購買哪一款產品最能賺錢?”

這是某銀行理財中心的理財規劃師們被谘詢最多的一個問題。對此,有專家指出,隨著各金融機構先後推出品種繁多的理財產品,一些在從前隻有金融專業人士關注的基金、股票、A股、B股、H股等,如今也越來越成為老百姓感興趣的話題。

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麵是可喜的,說明現在人們的理財觀念在日益加強。但另一方麵也說明,至今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的“財商”亟待進補。他們大都認為,隻要能賺錢的投資就是在理財,根本沒有弄清楚理財和投資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