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儒?哼,你倒真敢想,孰不知入儒並非道佛術武,有傳承功法。儒道全憑各人感悟,老夫縱想幫你,也無從幫起。”吳鬆聞言,冷笑道。
吳鬆說的並沒有錯,儒道確實和其他的修行路數相差甚遠,並無功法傳承之說,全憑自家感悟。
正因此,入儒後的儒者,多又會兼修道佛術武。
因為儒者修行,無功法可言,無前例可抄。
正所謂萬理皆可入儒,然如何入儒,誰也無法傳授,因為每一個儒者,入儒的感悟皆有不相同。
對此,何雲生自也知曉,不過他聽到吳鬆毫不加掩飾的嘲諷,他神色卻依舊沒有任何變化。
“儒家雖無功法,然入儒卻並非沒有參照。否則學子讀書何用,天南各地學府,序,左學,右學,大學,又有什麼存在的必要。”
“老師,學生可有說錯?”
吳鬆聞言,異樣的目光看向了何雲生,見其一臉從容不迫的笑容,他的眉頭緊緊皺了起來。
何雲生說的不假,若僅憑感悟便可入儒,那麼要學府何用。
隻不過,何雲生又是如何知曉此事的,莫非他真聰明如斯?
“我若說沒有?你當如何?”吳鬆看到何雲生臉上那笑容,心裏便難掩煩燥,陰沉著臉說道。
“還請老師教我。”何雲生並未回答,卻又不容質疑的朝著吳鬆深深一拜。
其意卻已然明了,若吳鬆不允,必將魚死網破,因為他沒有得選。
“好,好,好的很。”吳鬆見此,哪能不明白何雲生的決心,咬牙切齒連道三個好。
“入儒確實隻能靠自己領悟,但,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人的入儒心得,便是最好的參照。”
“不過,何雲生,有一句話,老夫卻須得事先和你說清楚了。萬事有利必有弊,他人入儒的心得雖能讓你少走許多彎路。但畢竟他人感悟與自身無益,反而會徒增你入儒的難度。”
“你可想好了?”
何雲生聽到吳鬆這翻告戒的話,他心裏明白,這並不是吳鬆想耍賴,也並非是想嚇唬他,或抱有其他心思。
吳鬆所說的道理,看似矛盾,但何雲生卻明白其意。
這就好比,兩個人朝同一個方向,卻是要去往不同的目的地。
其中一人先行,而後與另一個人說明路徑。
倘若聽者故步自封,那麼永遠也別想去到他所想要去的地方。
同樣的道理,他人入儒的心得很容易便會誤導新人。
腦子裏有了別人入儒的心得,自個入儒時,極容易鑽進牛角尖,而渾然未覺。
這也是為何,學子須按部就班讀書,而非直接教心得的原因。
並非是師長們敝帚自珍。
學府授學須是一步步將學子引向入儒的道路,而非明了的告訴學子們,該怎麼去入儒。
“老師告戒,學生謹記,還請老師成全。”
道理何雲生懂,可他卻沒有時間去慢慢學。
不說序府對他的態度,光是他母親的病,光是他的處境,時間的天秤並沒有傾向他。
“哼。”吳鬆見何雲生鐵了心,他也沒有猶豫,手往袖領一摸,取出了一卷竹卷,丟給了何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