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伶俐人做事大智若愚——難得糊塗,吃虧是福(2 / 3)

[GK2!2][HTK]《戰國策:燕策一》中記載:燕國國君燕昭王(公元前311一公元前279年)一心想招攬人才,但很多人認為燕昭王僅僅是葉公好龍,不是真的求賢若渴。於是,燕昭王始終尋覓不到治國安邦的英才,便整天悶悶不樂。

後來有個智者郭隗給燕昭王講述了一個故事,大意是:有一國君願意出千兩黃金去購買千裏馬,然而時間過去了三年,始終沒有買到。又過去了三個月,好不容易發現了一匹千裏馬,當國君派手下人帶著大量黃金去購買的時候,馬已經死了。可被派出去買馬的人卻用五百兩黃金買來一匹死了的千裏馬。國君生氣地說:“我要的是活馬,你怎麼花這麼多錢弄一匹死馬來呢?”

國君的手下說:“你舍得花五百兩黃金買死馬,更何況活馬呢?這一舉動必然會引來天下人為我們提供寶馬。”果然,沒過幾天,就有人送來了三匹千裏馬。郭隗又說:“你要招攬人才,首先要從招納我郭隗開始,像我郭隗這種才疏學淺的人都能禱圍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強的人必然會萎聞風千裏迢迢趕來。”

燕昭王采納了郭隗的建議,拜郭隗為師,為他建造了宮殿,後來沒多久就引發了“士爭湊燕”的局麵。投奔而來的有魏國的軍事家樂毅,有齊國的陰陽家鄒衍,還有趙國的遊說家劇辛等等。落後的燕國一下子便人才濟濟了。從此以後,一個內亂外禍、滿目瘡痍的弱國逐漸成為一個富裕興旺的強國。接著,燕昭王又興兵報仇,將齊國打得隻剩下兩個小城。[HT][HK]

不付出怎麼會有回報。真正有智慧的人善於“舍”,有“舍”就能更好地“得”;而有時不能“舍”就會“失”,即使得到過,也是得不償失。生活中,一些老年人因舍不得花錢看病,總是去“江湖郎中”那裏花點兒小錢,胡亂吃一點藥,體格好的僥幸沒事,而有些老年人就延誤了病情。

舍得,為的就是“得”。勞動,需要舍得力氣;學習,需要舍得時間;做生意,需要舍得投資。舍得安逸,為的是一生輝煌。

因此,有些時候適當的“舍”是必須的。但舍與得並不是完全獨立的。舍棄並不意味著放棄,而在於將來更高層次的獲得。正確的舍棄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獲得,不僅是為了自身“得”,也是為了大家“得”。一味地盲目追求“得”,到頭來隻會得不償失。把握好“舍”與“得”,是一種心境,更是一種智慧。

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敢舍才能敢得,不舍就會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和得,就如因和果,是既相關又互動的。佛教讓人“舍得”,就是要讓能“舍得”的人修成正果,進入極樂世界。佛說,舍得就是要“舍迷人悟、舍小獲大、舍妄歸真、舍虛由實”。

如果你能把自己心中的偏執、掛礙、悲傷、煩惱和迷妄都舍去,就能得到輕鬆和快樂,得到一個新的境界。世間萬物,凡有所舍,就有所得。

在這個世界上,在追求利益時很多人犯了鼠目寸光的錯誤。他們眼裏看見的隻是金錢,看不到金錢以外的東西;隻看見自己的利益,看不到人與人之間的互惠互利;他們隻看見眼前的蠅頭小利,看不見遠方取之不盡的“寶藏”。我們都曾被表麵上的利益蒙蔽雙眼,在獲得真正財富的路上迷失方向,驀然回首時才懂得了給予的意義,其實給予是最好的得到的方法。

要想獲得,必須先給予,為了完善自己,首先要有成人之美的品德。

[BT1]伶俐人懂得舍小取大

見小利,不能立大功。放棄也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做人的境界。權衡利弊,放棄眼前的利益,獲取豐厚的成果是成大事者絕妙的“殺手飼”。

在成功的道路上,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時期,這時候就需要權衡利弊,果斷放棄某些利益,以求得長遠發展。比如:為了工作,我們可以放棄娛樂;為了孩子,我們可以犧牲睡眠;為了保全生命,我們可以拋棄身外之物。如果不懂得這一道理,其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GK2!2][HTK]傳說東南地區的珍品,當數荊山的鹿臍最為貴重,而且人人欲得。荊地有一個追捕鹿的人,緊緊追逐一隻鹿不放,鹿被迫得急了,隻好把身上的臍擠出來,扔到樹林裏。追捕的人在那裏得到鹿臍,也就不再追了,鹿因此得到機會逃脫了危險。鹿因為敢於含棄自身的小利,從而保住了性命。[HT][HK]

為了更好的選擇,需要我們暫時的舍棄。一個成大事的人,往往能權衡利弊,敢於舍棄。而目光短淺的人,總是固守著所有的一切,什麼都不想放下,結果讓自己受累不說,還把自己困在了無形的牢籠之中。

[GK2!2][HTK]有一行人在前往加州的路上被大雪阻隔,他們被困在關口裏。40天後,有一半的人陸續死於饑餓和疾病。

最後,終於有兩個人決定出去求援。他們在徒步可以到達的範圍之內,很快就到達了一個村莊,並帶回一個救援隊,使其他幸存者得以獲救。[HT][HK]

你是否覺得十分好奇,在麵臨饑餓和死亡的威脅下,他們為什麼苦苦等待了40天,才決定放棄那個地方?為什麼沒有人願意冒險出去求援?原因很簡單——他們不懂得權衡利弊,不舍得放棄,在關係到生命的關鍵時刻,他們還抱著身邊的財產不放。

他們曾試圖把馬車和財物拖走,結果搞得筋疲力盡卻徒勞無功,隻好作罷。就這樣任由大雪圍困在關口,直到耗盡所有的食物和供給。

想想看,我們是否也經常陷入這種進退兩難的境地呢?由於害怕失去既有的社會地位、豐厚的收入、漂亮的辦公室以及握在手中的權力,多少人放棄了新工作的挑戰,寧可守著一份並不喜歡的工作,虛度數十年的光陰。當你的生命越是往前走,你就聚積越多的包袱和負擔——財產、名位、習慣、人際關係、應該做的、必須做的……不斷地增加,於是更加依戀這熟悉的一切,舍不得放下。由於害怕失去擁有的一切,多少人不願意冒險、恐懼突破,不敢離開那種一成不變的生活,以致平凡無趣地走完一生。

這也就是為何有那麼多人把自己困在無形的牢籠內,而無法走出生命中的“多納爾關口”的原因。

一個人在成功的道路上要能走遠,關鍵在於能否放棄眼前利益、權衡利弊、舍小取大。眼光長遠的人往往不容易被眼前的得失所迷惑,有很多成功人士的例子都說明了這一點。他們有的麵臨著金錢的誘惑,有的經曆了困境的阻撓,但他們往往能夠執著於自己的夢想,權衡利弊,善於取含,從而擺脫眼前利益的誘惑,衝破困境的束縛。

能走在時代的前沿的人往往是眼光長遠的人。他能看見別人所不能看見的東西,掌握事物發展的未來趨勢,因而能先行一步。在我們這個競爭日趨激烈、創業變得很艱難的時代裏,這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

短視者隻能迎接一個個失敗,即使他們曾經擁有過很優越的條件。他們往往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在透支享受今天的同時,忘記或忽略了給明天播種,最後隻能被明天拋棄。

眼前的利益或許更具誘惑力,足以迷惑你的雙眼。但你必須知道什麼東西更值得你去期待。不要被微小的成就所誘惑,因為那樣會使你安於現狀。

[BT1]獨樂不如眾樂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與他人共同分享著。如果你擁有三個蘋果,你會獨自把它們吃掉還是願意與他人分享呢?如果你獨自享用,你也就隻能吃這三個蘋果而已,如果你與他人分享,看似你現在吃虧,但實際上你卻能得到他人的友情,當他們有東西時,也自會與你分享,你就可能得到另外幾種不同的水果,嚐到幾種不同的味道,這樣還吃虧嗎?

懂得與人分享是一種較高的智慧。早在幾千年前,孟子問梁惠王:“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梁惠王答:“不若與人。”孟子又問:“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梁惠王答:“不若與眾。”古人早已懂得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的道理,學會分享並不意味著自己失去什麼,相反會收獲友情、知識,也收獲了快樂。與人分享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放大自己快樂的過程。與人分享,不僅能豐富你的人生,還會讓你向世界打開一道道門、一扇扇窗。當你主動把自己的東西與人分享時,就會讓生活中的痛苦全部溜走,讓陽光灑滿每個人的心靈。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如果自己有一個好的玩具,或是一本好看的小人書,都會迫不及待地拿出來,與周圍的小朋友們共同分享,但長大後的人們卻忘了“獨樂不如眾樂”的大道理。

[GK2!2][HTK]某單位有一位年輕的廣告策劃主管,原本與同事間的關係是很融洽的。後來廣告部的一個廣告文案在廣告大賽裏獲了獎,這位主管因此受到了老板的表揚,還拿了公司的獎金,但是他的人緣卻越來越善,原來這個獲獎的文案是整個廣告部全體人員的勞動結晶,而這個主管拿了獎牌和獎金後。不僅沒把獎金分給部下,就連聲謝謝都沒有說,他將所有的功勞歸於自己,獨享榮譽。他們可能都不會在乎你分多少獎金,他們在乎的是你不該貪天下之功為已有,不懂得與人分享。[HT][HK]

真正聰明的人懂得與他人分享好東西的時候,拉近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贏得尊重,為以後更廣闊的交際打下基礎,而愚蠢的人,往往在獨享功勞、獨享榮譽、獨享快樂的時候,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酒的美味再甘醇,一個人獨享終是乏味的,隻有與人分享,才能讓其美味留香於口。與人分享,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智慧。與人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會讓更多的人成功;分享一項科學發明,會蓬勃一個行業;分享一種新銳的思想,會增加一代人的智慧;分享愛,分享勞動,分享喜悅乃至分享痛苦,在與人分享時,你的物質財富、你的經驗、你的思想,在分享中都能得以深化、升華。分享是快樂的,學會分享,你就能進入快樂城堡;獨享卻是痛苦的,獨享隻會讓你進入痛苦的泥潭。正如培根說的:“一份憂愁與人分享之後你將減少一半憂愁,一份快樂與人分享你將得到雙倍的快樂。”事實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有著分享意識。

[GK2!2][HTK]在讀小學的時候,諾貝爾成績總是班上的第二名,而第一名總是被一個叫柏濟的同學占著。一次,柏濟由於生了一場大病無法上學而請了長假。諾貝爾的朋友高興地對他說:柏濟生病了,以後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屬了!但諾貝爾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他將自己作的筆記寄給因病沒來上學的柏濟。到了期末考試,柏濟的成績還是第一名,諾貝爾則依舊名列第二。諾貝爾長大之後,成為了一個卓越的化學家,因發明了火藥而成為巨富。他死後把所有的財產全部捐出,並設立了知名的“諾貝爾獎”。也正是由於他懂得把自己的成功與世人分享,不僅使他創造了偉大的事業,也使後人對他永遠懷念與追思。[HT][HK]

人應該學會與他人分享,學會簡單的快樂,把自己的東西主動拿出來,讓別人分享,分享能將溫暖和快樂傳遞給他人。與人分享快樂,你的快樂會加倍;與人分享幸福,幸福也會加倍;與人分享成功,你就會加倍成功。分享如同三月的陽光,冬月的炭火,能溫暖人的心房,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何樂而不為呢?

[BT1]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曆經滄桑的老人,常對不諳世故的兒女叨叨咕咕教育說:“不要占人家的便宜,吃點虧不要緊。”如果屬於知識型的老人,還會講出一大堆“吃虧是福”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來。吃虧不僅是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更是一種坦然,一種達觀。一種超越。

“吃虧”有兩種,一種是主動的吃虧,一種是被動的吃虧。

“主動的吃虧”指的是主動地舍棄自己的利益,去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比較難做的事、薪酬少的事,這種事因為無便宜可占,大部分的人不是拒絕就是不情願去做,你主動放棄自己的一點小利益以謀求公司的利益,老板當然對你感激有加,一份情絕對會記在心上,日後無論是升遷或是自行創業,他都有可能幫助你,這是對人際關係的一種投資。最重要的是,你什麼事都嚐試去做,可以磨練你的做事能力和耐力,不但懂得的比別人多,也進步得比別人快,這是你的無形資產,絕不是用錢可以買得到的。

被動的“吃虧”是指在未被告知的情形下,突然被分派了一個你並不十分願意做的工作,或是工作量突然增加,碰到這種情形,除非家庭因素或健康因素,否則就應接下來;如果冷眼旁觀周圍環境,根本沒有你抗拒的餘地,那就更應該愉快地接下來,也許你不太情願,但形勢比人強,也隻好用“舍得吃虧就有福”來自我寬慰,要不然怎麼辦呢?至於有沒有“便宜”可占,那是很難說的,因為那些“虧”有可能是對你的試煉,考驗你的心誌和能力,是為了重用你啊!姑且不論是否“重用’你,在“吃虧”的狀態下,磨練了你的耐性,這對你日後做事絕對是有幫助的,此外,你的“吃虧”也會讓人對你無話可說,不得不尊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