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伶俐人做事大智若愚——難得糊塗,吃虧是福
[GK2!2][HTK] “藏巧於拙,寓清於濁”,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有一套做人的哲學在左右自己的思想。做人的哲學也是一種處世的智慧,人生所經曆的每一件事都是一種財富,在經曆的過程中人總是在不斷的成長。能夠吃虧的人,總是顯得坦坦蕩蕩,往往一生平安。不能吃一點虧的人,往往是那種過於計較個人得失的人,這種人斤斤計較,為了自己的利益會和別人翻臉,弄得大家都不願意跟他共事。吃虧其實不是一件壞事,“吃虧”不光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睿智。
[BT1]吃虧也是一種財富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判斷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看他取得什麼。”
真正能夠理解愛因斯坦這句話含義的人並不多。很多人往往總是注重自己表麵上能夠得到什麼,而不會想自己先去貢獻什麼。生怕自己吃虧。但其實,吃虧有時候往往也是一種成功之道,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就是在吃虧中自我成長,並在吃虧中完成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GK2!2][HTK]被譽為“日本繩索大王”的島村寧次在創業之初,曾經做過這樣的生意。他以5角錢的單價大量購進了麻繩,然後又以原價賣給了東京一帶的紙袋工廠。很多人都奇怪,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他並沒有得到任何利潤,而且還浪費了自己的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但他就是這樣義無反顧的最下去,從而贏得了“島村寧次的繩索真便宜”的好名聲,於是訂單源源不斷。
接下來,島村便拿著購貨單對訂戶說道:“這是我一年來購買繩索的收據,這一年我一分錢也沒有賺你們的。”
訂戶為島村的誠信和態度所感動,情願每根單價增加5分錢。
島村又拿著顧客的購貨單據找到供應商,說道:“一年來,我是一分錢也沒有賺到,隻是給您做了義務推銷員。”供應商翻閱著原價賣出去的單據,感動不已,於是每根繩索降低五分錢供貨。
如此一來,島村的每根繩索就賺了一角錢,利潤十分可觀。於是,沒過幾年,島村已成為腰纏萬貫的富商。[HT][HK]
在創業之初,不少人都恨不得一口吃成胖子、一鋤挖到個金娃娃,幻想著“一夜暴富”,要是哪天早上醒來,一睜開眼睛就看見遍地黃金,那是多美的事啊!但現實是殘酷而又無情的。這些急功近利的人往往開業沒幾天,就開始抱怨賺不到錢,繼而便灰心喪氣地貼出了“轉讓啟事”。
做生意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隻要認準了方向,確定了目標,即使短時間內賺不到錢也要堅持下去。有魚塘才能養魚,盈利之前你得學會做不賺錢的買賣。這就是島村先生給我們的啟示。
島村寧次後來深有感觸,“吃虧,就是占便宜”,這不是眼前的安慰,而是長遠的預見!能舍,才能得到!舍眼前的小利,得長遠的大利。
洛克菲勒家族的故事,對這個真理也做了很好的說明。
[GK2!2][HTK]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後,以美英法為首的戰勝國,決定在美國紐約成立一個協調處理世界事務的機構——聯合國。當一切準備就緒後,所有人才發現,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高機構卻沒有一個立身之所。這讓聯合國機構十分頭疼。對於剛剛成立且身無分文的聯合國來說,買地對於他們來說是天方夜譚,而讓世界各國籌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剛經曆了戰爭浩劫的各國來說,自己國家的財政都很緊張,有的國家更是出現財政赤字的狀況,要想讓各國在在寸金寸土的紐約幫聯合國買塊地,顯然也是不現實的。
當時美國著名的家族財團洛克菲勒家族聽到這一消息後,立刻展開了家族會議,在經過很簡短的商討後,便馬上果斷的決定出資870萬美元,在紐約買下了一塊地皮,並決定將這塊地皮無條件地贈送給了這個剛剛掛牌的國際性組織--聯合國。但與此同時,洛克菲勒家族連毗鄰聯合國的大部分土地也都收入到了自己的囊中。
當時,很多美國的大財團對於洛克菲勒家族的這一舉動感到十分的吃驚。870萬美元對於戰後經濟萎靡不正的世界各國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而洛克菲勒家族竟然慷慨大方的無條件贈予了聯合國。這在當時簡直讓人無法想象。所以,當這條消息傳出後,美國很多的財團和地產商紛紛嘲笑羅科菲克家族的這一舉動:“這簡直是蠢人之舉。”並紛紛斷言:“這樣經營不要十年,著名的洛克非勒家族財團便會淪落為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貧民集團”。
但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在聯合國大樓剛剛竣工後,毗鄰它四周的地價便直線上升,比沒有聯合國大樓以前高出數十倍。於是乎,結果就可想而知了。洛克菲勒家族賺到了比他們贈予聯合國地皮數百倍的金錢。這讓當時美國嘲笑洛克菲勒家族這一舉動的財團和地產商們目瞪口呆。[HT][HK]
在很多情況下,贈予是一種更好的經營之道。舍得、舍得,有舍才會有得。這就猶如生活一樣,我們總是在無限回憶和遐想過去的生活,卻不知眼前的風景更加迷人。隻有向前看,才會步入成功的道路。
[BT1]莫讓得失心占據理性
俗話說“覆水難收”,摔破一隻杯子對於我們來說易如反掌,但誰又能將粉碎的杯子完好的複原呢?我們的生活有時候就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一點輕微的晃動就會導致整體係統的崩潰。所以,在得失之間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切不可貪圖小得,讓自己失去更多。
在我們所熟知的哲理寓言故事中,“猴子掰玉米”的故事和“撿芝麻丟西瓜”的典故,是為大家最津津樂道的。但是,在說完一笑之後,體味出來哲理是什麼,又有多少人遵循了其中的規律呢?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卻是鮮為人思考的。
先不說這其中蘊含的哲理,我們先看看世人的做法:有的人為了工作而整日忙碌,顧不得家庭,從而失去了家庭之樂的人,又因為忙著賺錢,鬧得妻不能常相聚,從而失去了愛情。更有甚者,為了賺錢、再賺錢,顧不得兒女的教育,不但失去了天倫之樂,也有愧於父母的贍養職責……耶穌說:“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如果賠上了自己的靈魂,又有什麼益處?”是的,人生的際遇有輕有重,人們若拿捏不當,就容易因小失大、顧此失彼。
有得必有失,得失有輕重之別,我們首先要掂量掂量它的分量,然後才知道哪些該舉輕若重,哪些該舉重若輕。就某一具體的得失而言,很難說“得”有多大,失”有多小。得失的分量表麵上是稱不出來的,必須在得失之間保持理智和清醒的頭腦,凡事三思而後行,這樣,我們才能看清楚得失的本來麵目。
很多時候,我們把握不住得失,往往是因為有的得失過於深刻,我們隻能看到眼前的利益,缺乏洞察它的遠見卓識;有的得失似是而非、亦真亦假,我們少了一些辨析與與思考;有的得失雖然一目了然,我們卻又因一時衝動,而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得失不會顧及我們的感覺,它需要與理性為伍。
失中有得,得中有失,我們每做一件事情,實際上都在播撒著得失的種子,但我們又常常處於無意識的漫不經心之中,直到它開了花甚至結出果來,才大吃一驚。比如,有的人愛發牢騷,發牢騷的時候並沒有影響到後自己什麼,但到了關鍵的時候,發牢騷便成了罪狀,現實中吃這個虧的人已經很多了;有的人做好事,僅僅出於良心、道義,壓根兒就沒想過得到回報,可喜出望外的事情偏偏就發生了。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人的不理智就在於:隻有心栽花,而無心插柳。想到有利可圖的事便去做,而做事情的時候從不考慮會失去什麼。如果我們換一種態度去做事又將會怎樣?
有的得失又像是迷魂湯,在你以為得到了許多的時候,實際上你卻失去了更寶貴的東西。
[GK2!2][HTK]春秋時期,晉國南麵有兩個姬姓小國,一個叫虢,一個叫虞。這兩個小國關係很好,在政治上也是互相支持。但虢國國君常派兵在晉國邊界鬧事,晉獻公一直想討伐虢國,由於虢國國君很警惕,在兩國邊境陳設重兵,晉獻公一時沒有辦法。
一天,晉獻公與大臣談論此事。眾人都說:“虢國軍隊正麵難以攻擊,隻有從背後偷襲才能奏效。”但是如此非要經過虞國,而虞國與虢國同姓相親,關係很好,如何肯放晉國兵馬過境?
這時一個大臣獻策說:“臣聽說虞國國君貪寶,請大王將國寶、千裏馬和玉壁交給臣下,臣下出使虞國,一定能向虞國借道。”晉獻公一聽就急了:“祖宗傳下的國寶,如何能輕易送給他人。”這位大臣就告訴晉獻公:“國寶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國,滅掉了虢國,虞國還能獨存嗎?到時候,國寶還不是照樣回歸晉國國庫嗎!”
晉獻公聽了大喜過望,立即派遣他出訪虞國。晉獻公贈給虞國國王很多寶物與駿馬,要求虞王讓晉國軍隊通過虞國,順利攻打虢國。虞國有一位大臣極力反對借路給晉國。他說:“我國與虢國關係十分密切,如果借路給晉國,那麼虢國滅亡的同時也將是我國滅亡之日。請陛下絕對不要接受晉國的禮物。”
但是受到耀眼的寶石和美麗的駿馬所蒙蔽的國王卻不聽大臣的忠告,借道給了晉國。結果正如同大臣所猜測的,晉軍在滅了虢之後,回程便攻破虞國,寶物和駿馬當然又物歸原主。
虞國國王受到眼前利益的誘惑而不顧無窮的後患,終致亡國。[HT][HK]
在我們的生活中,貪小便宜吃大虧的人是常見的。難道人類在經過了幾百萬年的進化與洗禮之後,還尚處在動物的世界嗎?人是利益動物,在本質上都會趨利避害,這個無可厚非。然而,為什麼上當受騙的事屢屢發生?並不是騙子有多高明,隻是人們在欲望和得失之間失去了理智。為了貪求財富、名聲、美色……往往蒙蔽了自己的智慧和理性的頭腦,為了一時的得,最終不免承受更多的失。有許多人都會因為貪圖近利而得不償失;腐敗分子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大都是從一開始的吃一點、喝一點、拿一點,而到最後的腐化墮落、走上嚴重的違紀違法之路的。其實,我們的生活有時候就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一點輕微的晃動就會導致整體係統的崩潰。所以,在得失之間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切不可貪圖小得,讓自己失去更多。
表麵的眼前利益容易讓人動心。人之所以目光短淺,並不見得都是“視力”太差,而是因為我們太現實了。眼前的“得”,我們不能放棄;眼前的“失”,我們又不能忍受。其實,我們麵對的種種得失絕大多數不需要用遠見卓識來判別,有的明知是不可為的,隻是因為我們對眼前的誘惑或失落過於衝動,才不計後果。隻要我們理智一些,少一些衝動與僥幸,是能夠冷靜對待眼前的得與失的。
[BT1]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凡你所施予別人的,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索取和給予是人生不變的經典論證話題。富蘭克林有一句話:“如果你想交一個朋友,就請幫他一個忙。’換句話說就是:如果你想得到一樣東西,你就要付出同樣的東西。可以說這是一種交換。
交換現象最早出現於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彼此的物質缺乏和平等的原則是實現交換的前提,一旦有人破壞了這一“看不見的”原則,我們便無法得到對方的東西。通過平等的交換,我們各自得到了我們所缺乏的東西,使各自的效用得到了優化。可見,交易這種手段聯係了世間的人與人之間的紛繁複雜的社會關係,使得每個人都傾心於有利於自己和他人的交易行為。
給予並不意味著失去,給予是為了獲得。中國自古推崇“隻管耕耘不問收獲”的老黃牛精神。《楞嚴經》言:“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我們想有所“取”,必先得有所“予”。有時給予也會帶來收獲,麵一味保留可能會落得一無所有的下場。
[GK2!2][HTK]一棵蘋果樹,經過漫長的成長期後,終於在一年的春天開花結果了。第一年,它結了10個蘋果,被拿走了9個,它自己隻得到1個。蘋果樹憤憤不平,幹脆自斷經脈,拒絕成長。第二年,它隻結了5個蘋果,4個被拿走了,自己依然得到1個。“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我得到了20%,翻了一番。”這棵蘋果樹心裏平衡了。而另一棵樹恰恰相反。它在第二年更加努力地吸收陽光雨露,努力生長,結出100個果子,被拿走99個,自己隻得1個,卻樂在其中;第三年,依然蓬勃生長,保持勃勃生機;第五年它結出500個果子,成為蘋果林中輝煌一景。其實,得到多少果子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永遠在成長!不是嗎?最後,第一棵蘋果樹死掉了,而第二棵蘋果樹卻還在快樂地生長著,奉獻著,被人們讚賞著。[HT][HK]
當我們學著付出所追求的東西時,我們同時也在促成一支優雅生動、活力十足的舞蹈的編排,它構成了永恒的生命的旋律。所以,請別再吝嗇手中的種子,因為如果你能將它們播撒,就能讓世界上每個角落都綻放出幸福的花朵。天上沒有掉下來的餡餅,更沒有免費的午餐,因為我們想得到,所以我們時刻都在渴求著什麼,希望著什麼。
不同的時代,對人才標準自然不盡相同。但是人才是振興民族、治國安邦的寶貴財物,這一點應該說是古今中外如同一理。然而,曆朝曆代的當政者,卻往往重物不重人,千方百計地搜羅寶物,為此,不惜耗費國資民力,甚至發動戰爭來掠奪重寶,而把忠臣良將逼於無用之地。更有對忠言逆耳者施之迫害、殺戳而後快,結果亡國滅種,為天下人所恥笑。管理之道,惟在用人。人才是事業的根本。傑出的領導者應善於識別和運用人才。隻有做到唯賢是舉,唯才是用,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戰無不勝。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現實生活中,也許我們不可能像燕昭王一樣築“黃金台”,但是,我們難道不可以築巢引鳳去招聘賢才麼?